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62节

  于是,他不顾蒙古方面的威胁,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宋战争。孟珙和他的父亲在这场抗金战中成为主要将领,并且连破金营18寨,金军被迫撤退。

  南宋在战后开始休养生息,直到1232年,北方形势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蒙古国对金国发动了一场重大战役——三峰山之战,蒙古军大败金军,金国主力至此崩溃。金国皇帝金哀宗随即南迁至蔡州(今河南汝州)。

  有一位叫武仙的金国名将在此战中逃过了蒙古军的屠杀,并且在短短几个月内又召集了10余万兵卒。

  此时的金哀宗认为蔡州也并非是坚守之地,便决定让武仙去南宋的四川。1233年,武仙号称以20万人向南宋进军,孟珙奉命迎击。

  首战便斩杀了5000多名金军精兵。孟珙之后料定武仙的主力部队会行进襄阳东北,于是以8000兵马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

  武仙的进攻路线果然被孟珙猜中,主力部队遭遇伏击,死伤惨重,3万多人被俘。

  同年7月,武仙手下的一员大将向宋军投降,并向孟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情报。

  结果金军又被宋军击败,武仙因为损兵严重,最终决定带领剩余的士兵逃至虎山,想占据高点来抵御宋军追击。然而孟珙再一次预判了他的想法,让人埋伏到了湖山脚下。

  在金军刚要爬山时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金军溃败。武仙决定带领剩余人马逃往商州抵抗,而孟珙也是紧追不舍。

  终于和武仙展开了一场决战,最终大破敌军,武仙只好抛弃剩下的7万人马,趁乱逃跑。结果在逃窜时被蒙古军杀死,夺取四川的计划至此失败。

  在武仙入侵南宋期间,蒙古军来到蔡州城下,准备一举灭掉金国。可是尽管金军屡遭重创,但作战实力依然凶猛,他们居然在城前大败了蒙古军队。

  蒙古军只能向大宋发起联合灭金的邀请,宋廷这次没有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遣孟珙等人带兵2万以及大量的粮草前往支援。1234年正月,孟珙率先领兵攻破蔡州城,并封锁了西门外的联军,然后在城北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金哀宗自缢而死,仅上位一个时辰的完颜承麟随后被杀,压制了大宋近百年的金国终于在孟珙的猛烈攻击下宣告灭亡。

  当然,南宋后期的金国并不能与前期同日而语,而且蒙古军在灭金战役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孟珙做到了岳飞没有完成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不在意他的灭金之功。然而,真正凸显孟珙作战能力的并不是与金国的战争,而是昔日的盟友蒙古帝国。

  我们都知道蒙古军是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在与金国开战的同时,蒙古国的西征大军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以及匈牙利等国。

  就是这样的军队,却在侵略南宋的战役中屡遭孟珙挫败。

  就在金国覆灭的第二年,蒙古帝国突然举兵南下,一举占领了南宋的襄阳城,随后开始广造船只,目标直指江陵。孟珙随即临危受命抵抗蒙古军。

  他瞅准时机,在江陵之战上连续攻破了敌军的24座营寨,并烧毁了蒙古军的渡江船只,成功遏制了他们进攻的步伐,同时还收回了2万多名被俘的百姓。

  之后,孟珙又连续收复了襄阳和荆门等失地,并储蓄粮草,筑建防御工事,为收复中原各地做起了准备。

  1241年,蒙古大汗病逝,内部大乱。孟珙则抓住时机,多次攻打蒙古在河南的军事要地,蒙古军囤积的大量粮草被其烧毁。

  就在孟珙屡次获胜、形势一度好转的同时,之前想与蒙古军联合的镇北军将领也在暗中向他提出了归顺。

  孟珙对此非常高兴,但宋理宗却是心生忌惮,认为湘军的归顺是在助长孟珙的势力。孟珙只能感叹:中原的人如今已不能伸展志向,自此一病不起,主动辞官。而宋理宗却是毫无挽留之意,立刻批准。孟珙最终于1246年10月病逝,终年52岁。

  【这才是真正镇压方腊起义的历史人物,号称万人敌的南宋名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原本是招人讨厌的街头混混,却凭借出色的作战能力成为了南宋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他以8000人围堵金军10万人马,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埋下了一根定海神针。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有着“万人敌”美誉的一代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于1090年出生在陕西绥德的一个贫穷农家。在那个时代,贫穷家庭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习武投军成了他们最快的途径。

  所以韩世忠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但他还没投军就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刺头”。曾经有一个算命的对他说以后能够位列三公,结果韩世忠把他当成骗子给狠揍了一顿。

  在北宋皇帝宋徽宗在位时的1105年,绥德百姓终于迎来了天大的好消息:不满20岁的韩世忠总算是应召入伍,即将去往前线抵御西夏。

  韩世忠离开这天简直是锣鼓喧天,人畜共舞,每个人都希望他永远不要回到这片土地。韩世忠虽然经常欺负乡人,但在打击外敌的战争中却是一点也不含糊。一向争强好斗的他,在入伍之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人“干架”,并且因为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当上了一名小队长。

  他在攻打银州的战斗中直击守城敌将,取其首级。宋军士气大振,蜂拥而上,最终拿下了久攻不下的银州城池。

  随后,他又转攻首级,没过多久,西夏兵马再度侵袭。韩世忠得知对方的监军是西夏驸马,于是骑马破阵,将其一击斩杀。夏军瞬间慌乱逃散。韩世忠在短时间内斩杀了敌方的两名主将,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就连主管编撰的官员都以为此事纯属瞎扯。以他对自家军队的内部情况的了解,一定是哪位权贵子弟在换取战功。所以韩世忠仅仅提升了1级。

  在之后的12个年头里,韩世忠依然是奋勇作战,跟随名将刘延庆等人作战,凭借战功接连晋升,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变。

  1120年,北宋发生了两件大事:先是与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准备共同打击辽国;后有方腊起义的爆发,以凶猛的攻势连破北宋城池,其军队没多久便壮大到了近百万人。宋徽宗于1121年下令征讨。

  在与方腊的战斗中,韩世忠又立大功,以伏兵之计击破了众多叛军,从而获得“万人敌”的称号。

  随后,他穷追方腊主力,直抵对方大营,斩杀数十人后将方腊生擒。

  1122年,宋军在攻打辽国的战场上全线溃败。

  韩世忠所带领的几十骑兵在撤退途中突遇2000辽军,遭遇围堵。结果他独自带领几人冲入敌阵拼战,剩余人马则趁辽兵混乱之际呐喊冲杀,辽军迅速撤离。韩世忠随即追击,斩杀数人,方才回军。

  他又在之后的三年里奉命剿匪,屡立奇功,进阶七品武将。

  1125年,金国灭掉辽国以后开始南下。靖康之耻爆发,开封失陷,徽宗和钦宗被掳至北方。韩世忠便与众臣拥立康王赵构为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建立。1127年,金军向河南发起进攻。韩世忠时任傅延部副总管,奉命抗金,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高宗于次年决定逃迁。到达钱塘后,苗傅和刘正二人因为对朝廷不满突然兵变,即苗刘之变。韩世忠也因此成了高宗的救命恩人,成功平灭了苗刘二人。他至此确立了在南宋将领中的地位,官职升至一品。

  同年,金帅完颜兀术再次率领10万大军南侵,并接连攻下了建康和临安等地。韩世忠避开锋芒,退守江阴。高宗再次迁都。

  金军大肆掠夺后陆续退去。韩世忠知道对方不善水战,便在金军渡江时以8000人挫败金兵,并活捉了完颜兀术的女婿。完颜兀术因为对地形不熟而退至死路——黄天荡。近10万精兵被韩世忠围堵其中。

  完颜兀术只能采用以重金与宋军讲和的策略,但被拒绝。就在韩世忠准备把金军一举歼灭时,军中却出现了汉奸,向完颜兀术提出了火烧船帆的计策。结果宋军的多艘船只被烧,金军趁机冲出黄天荡,撤回了黄河以北地区。

  此战虽然有些可惜,但韩世忠以8000人马将10万金军围困了40天之久,其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韩世忠和岳飞等人的成长,抗金形势也开始逐渐扭转。完颜兀术无论是面对岳飞还是韩世忠都多次碰壁,更是在大仪镇之战上被韩世忠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很多人都拿岳飞与韩世忠做比较。其实如果说岳飞和岳家军是南宋北伐反击的旗帜,那么韩世忠就是南宋建立以来的定海神针。

  随着抗击金军的形势越来越好,韩世忠也终于对南宋的未来看到了希望,盼望有一天能够天下太平,还乡看望一下那些曾经恨他入骨的老乡。

  然而,大奸臣秦桧的崛起却破碎了所有人的美梦。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企图偏安一隅,不停地煽动高宗与金国议和,并主张剥夺韩世忠和岳飞等人的兵权。

  于是几位大将被打发到了枢密院养老喝茶。其实韩世忠在岳飞出事之前就险些遭其毒手,幸亏有岳飞通风报信,再加上他曾经救过高宗,这才得以幸免。

  韩世忠在岳飞出事之后也曾为其求情,但却受到了高宗的冷漠对待。他至此对整个朝廷心灰意冷,便主动辞去职务,闭门谢客,专心在家研究佛学,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清凉居士”的名字,最终于1151年9月病逝,终年63岁。

第327章 明朝双子星

  【假如常胜将军常遇春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朱元璋会不会把他也除掉?#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元末明初的常胜将军,朱元璋的三大帅才之一,参与了朱元璋发动的所有重大战役,立下无数战功。然而,天妒英才,他却在40岁时突然病逝,为后世留下了太多遗憾。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皇帝划穿龙袍的将军——常遇春。如果他没有过早离世,在朱元璋铲除功臣时,他是否能善终呢?

  常遇春出生于1330年,是今天安徽省BB市怀远县人。与朱元璋一样,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家庭。

  年少时,他不甘于现状,一边随人习武,一边打工挣钱。经过多年的努力,长大成人后,他学有所成。

  元朝末年,社会的阶级矛盾愈发激烈,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匪寇甚是猖獗。常遇春无法忍受朝廷的腐败,于是投靠了土匪头子刘聚,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

  没过多久,他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发现刘聚没有大志向,最多只是个不起眼的山大王,于是决定另寻明主。

  当时,朱元璋所率领的起义军已经非常出名。常遇春便准备投身于他。为了避免再遇到像刘聚那样的人,他在投靠前多次暗中观察朱元璋,经过确认后才正式跟随他。

  朱元璋也非常欣赏常遇春的武艺和为人。如果单论战斗力,常遇春在元末明初的所有名将里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自1359年开始,他组织骑兵作为先锋,每次冲阵都如入无人之境。他连续拿下了衢州、采石矶以及应天等富庶地区,这些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朱元璋之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友谅是当时割据势力中对朱元璋开拓事业的最大阻碍。1360年,陈友谅率军进攻池州,常遇春在城外设伏,以1万精兵夹击陈友谅。

  结果,陈友谅的军队被斩杀万余人,3000多人被俘,陈友谅趁乱逃离。同年5月,陈友谅又组织数十万水军进攻应天,却被常遇春的3万伏兵击败,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陈友谅正要退船撤兵时,又遇到江水落潮,100多艘巨型战船搁浅,陈友谅只能弃船逃跑。朱元璋不仅因常遇春的以少胜多而转危为安,还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三年后,陈友谅仍不甘心,以60万大军倾巢而出,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大决战。朱元璋乘船作战时突然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趁机围攻。

  在这危急时刻,常遇春挺身而出,一箭射伤张定边,并用自己的船撞击朱元璋的船舰,使其脱离搁浅之地。朱元璋方才脱离险境。

  随后,常遇春利用小船的机动优势,快速靠近敌方船只并纵火烧船。陈友谅的大半兵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落水而亡,两军的悬殊兵力差距瞬间逆转。

  陈友谅见势不妙,掉头撤军,结果又被朱元璋绕后堵截,最终死于乱箭。朱元璋至此成为各方割据势力中最强的一方。

  常遇春因功受伤。从1364年开始,他多次奉命北伐蒙古残军。他北上骁勇无敌,在1367年的襄阳大战中更是单骑突入敌阵。

  明军在他的带领下气势如虹,一举击溃了5万元军。明军至此占领了河南和潼关等地,自此以后,常遇春令元军闻风丧胆。

  1368年,他与其他将领一起攻下元朝大都,并追击元军反扑军队千里之远,大获全胜,元朝最终灭亡。

  根据历史记载,常遇春参与了朱元璋发动的所有重大战役,并且每一仗都以胜利告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

  然而,天妒英才,这位优秀将领却在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40岁。曾经有人分析,根据朱元璋对部分开国功臣的做法来看,这也许是常遇春最好的结局。

  否则,他很有可能像蓝玉等人一样,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那么,如果常遇春不死,他是否真会遭遇其他功臣的结局呢?朱元璋手下共有三大帅才,分别是徐达、汤和以及常遇春。

  除了常遇春过早离世,其他两位都得以善终。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跟随他的忠心之人,且不肆意妄为的老兄弟们还是不错的。

  而且,常遇春还成了太子朱标的岳父,足见朱元璋对他非同一般的信任。常遇春知道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以及功高盖主的背叛者,所以他懂得进退,绝不触碰朱元璋的底线。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他给常遇春画了一幅身穿龙袍的画像,将其当作自己的皇兄看待。

  相比之下,蓝玉的死可以说一半是自己作的,一半是因为太子朱标之死。朱元璋原本对蓝玉的骄横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他是朱标的舅舅,朱元璋本想让他将来辅佐朱标。

  然而,朱标一死,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以蓝玉平时的骄横作风来看,朱允炆是无法控制他的,而且他将来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

  因此,朱元璋亲自设计冤案将其铲除。而常遇春从未触及这些事情,所以综合来看,如果常遇春当初不死,也应该不会在以后遭到朱元璋的毒手。

  我们都知道常遇春的结局,那么再设想一下,如果常遇春不死,后续的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欢迎在评论区发挥你的想象力,展开你的想法。

  【徐达为何能位列明初众多猛将之首,他的死是否存在阴谋?真的是被朱元璋所害吗?#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朱元璋手下的24将之首,大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名将。他一生跟随洪武皇帝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绩,却流传着被害死的传闻。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明朝第一悍将徐达,为何能在众多猛将中名列首位?他是否真的死于朱元璋的阴谋之下?

  徐达1332年出生于安徽亳州,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他22岁那年,朱元璋已经在起义军中颇有名气。

  一次回乡途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徐达也因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并在许多重大战役中担任主将,帮助朱元璋一统华夏河山。

  那么,徐达为何会获得明朝开国第一将领的称号呢?对此,曾有朱元璋和徐达是发小的说法,认为他凭借这层关系才获得了这样的称号。

  然而,正史中并无这样的记载,仅明确两人是同乡关系。不过,徐达确实能打。1353年参加起义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帮助朱元璋控制了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作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战将,徐达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朱元璋与当时割据势力中最强的陈友谅交战多次。徐达作为主将,在6年的时间里数次打败陈友谅,并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彻底将其歼灭。

  徐达的地位因此位居众将之上。此时,张士诚已自称吴王。朱元璋解决陈友谅后,便于1366年再次以徐达为主将,向张士诚发起总攻,最终获胜。朱元璋击败两大割据势力后,已经具备了北伐的条件。

  于是,在1367年正式北伐,仍以徐达为主将,带领25万大军进攻元朝,并凭借出色的用兵能力,将元军打得节节败退,为朱元璋巩固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战绩上看,徐达的表现确实出色。

  朱元璋还在1369年下令修建功臣庙,将徐达立为众将之首。然而,在当时,其他战将的表现也很出色。为何偏偏是徐达位列第一呢?其实,带兵大将除了能打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智谋。

  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就能看出徐达的才智谋略水平相当高。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中这样说道:“徐达料敌如神,水平不亚于汉唐名将。”所谓“料敌如神”,也就是能够准确预判敌军的下一步行动。

  由此可见,徐达在打仗过程中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他还曾强烈建议朱元璋施行屯田制,即要求守城兵卒开垦种田。朱元璋对此评价说:“国家200万兵,却不费一粒钱粮。”而屯田制也确实被沿用了200多年。

  徐达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完全说明了徐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出色战将。

  除此之外,还有一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朱元璋的态度。

  明朝建立初期,徐达奉命从北京城向通州出兵,两地相距仅几十里路。元朝的元顺帝当时就在通州附近,如果徐达迅速出击,瞬间就能将其消灭。

  然而,徐达却在这短短的路程上走了7天,从而失去了消灭元顺帝的最佳战机。徐达的目的是什么?在《明太祖实录》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朱元璋当时还不想灭掉元顺帝,这就体现出徐达已经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意图。朱元璋让他带兵去通州,并未让他攻打元顺帝。

  只要没有朱元璋的命令,他绝对不会擅作主张。也就是说,徐达做事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份态度。

  所以,徐达能够位列开国功臣之首,不仅在于他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超乎其他将领的情商。

  1376年,朱元璋为了拉拢人心,让四儿子朱棣娶了徐达的大女儿徐妙云。而这桩婚姻却改变了大明朝的走向。

  因为朱棣与徐达成婚之后,徐达为了提升朱棣在军中的威望,曾把北平的兵权交付给他。这为朱棣在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提供了基础。

首节 上一节 262/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