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83节

  他们阅读了贺双卿的诗词,更为其才华深深折服,因此赋诗作文向她致意。贺双卿对这些文人雅士怀有深厚的敬意,也用诗歌与他们唱和。尽管心中饱含深情,却始终恪守礼仪,不曾越过界限。

  史震林等人一直想帮贺双卿脱离困境,然而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贺双卿却表示:“田舍郎虽俗,乃能婉转相连,何人燕知此生不愿识书生念也。”大致意思是说:“我家丈夫虽然是个粗人,但也会体贴我,关心我,怎能忍心厌恶呢?所以我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你们这些读书人了。”她亲手断绝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令人惋惜。

  贺双卿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江苏金坛人。家境清寒,父母终日为生计忙碌,无暇照顾她。于是,小双卿在村子里嬉戏玩耍,直至7岁。

  这小小的村子对她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而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走出村庄,前往镇上的学堂找在那里做杂役的舅舅玩。有时舅舅忙碌时无暇顾及她,她就静静地守在学堂窗外偷听先生授课。

  尽管小双卿听不懂那些“之乎者也”,却依然乐此不疲,摇头晃脑地模仿着。终于,学堂先生被她的好学之心所打动,破例让她走进课堂旁听。

  贺双卿是个懂得感恩的姑娘。受了先生恩惠得以踏入学堂,于是课余时间她主动为先生沏茶送水,冬天暖手,夏天驱赶蚊虫。如此求学三年,在这里她学会了读书写字,吟诗作文。这一段日子无疑成为了她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

  后来,父母亲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了,便不再让双卿去学堂听课。此时的双卿已经能吟诗作画了,可是即便她有这般卓越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

  待字闺中,闲暇无事,贺双卿就喜欢写诗填词,写字,画画。因为没钱买书,她就拿自己做的精巧的女工跟商贩交换一些诗词书籍看。可惜好景不长,18岁那年她父亲去世了。叔父做主收了三担谷子的聘礼,就把她嫁给了金坛萧山村的周大旺。

  周大旺比她大了10多岁,是个酒鬼,生性粗暴,而且好赌成性。婆婆杨氏也是刁蛮蛮横,对她很不好,她悲惨的人生就此开始了。

  起初,周大旺对身材娇弱的贺双卿还是不错的。虽不会吟诗作词,但也很体贴。但这一切在婆婆看来,贺双卿这种文弱的样子就是个小狐狸精,让她儿子整天嘘寒问暖的。于是,婆婆故意找贺双卿的麻烦,还不停地跟儿子抱怨,说他娶了媳妇忘了娘。

  慢慢地,周大旺也觉得是妻子的错,便也开始打骂她。母子二人把贺双卿当成牛马使唤,打扫卫生、做饭、喂鸡、养猪、舂米等等,什么累活都得她干。

  “寒热如潮湿,未平定其屋檐,自造潜艇,琼花魂断避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清,夜郎荒鸡懒不明。医学拆霜怕于贪情,最闲时候且偏忙。”贺双卿的一首词写不尽她的辛酸。

  她本来身子骨就弱,在娘家都没怎么干过重活,现在却样样学习,家里地里都得操心,身体不堪重负。可是又惧怕婆婆和丈夫,只能忍着眼泪往肚子里流。

  在这种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她嫁过去没多久就得了严重的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一起折磨着贺双卿。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中,贺双卿无处倾诉,唯有诗词可以倾诉衷肠。

  贺双卿的诗词大多数都是倾诉她生活的磨难与痛楚,充满着浓重的压抑气息及悲伤情调。不仅如此,她的个人惨剧也投射出社会的阴暗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底层女性生存之苦,让人听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呼喊以及对才华被埋没的深深惋惜。

第360章 那些名垂千古的女子

  丈夫与婆婆的欺凌,如同风霜雨雪,日复一日地侵蚀着这位清代女词人的花颜玉容。然而,无论外界如何摧残,都未能熄灭贺双卿对诗词创作的热情。

  杨家带来的纸张用完后,她就在芦叶、竹叶、桂叶乃至破布碎屑上写诗作词。笔墨用完了,她就用碳棒、白粉来写字。

  尽管婆婆多次大发淫威,折断她的笔,烧毁她的诗稿,都未能阻止她对诗歌的热爱。

  贺双卿并不渴望留下流传千古的佳作,甚至不希望作品传于世间。她创作诗歌填词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抒发心中的忧愁,点缀生活,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丝光彩。

  不幸的遭遇让她时常怀念婚前的美好时光。尽管清贫,但那时她拥有人间最珍贵的亲情,内心充满安宁和平静。

  如今那些美好时光已如流水般远去,无法挽回,贺双卿只能依靠这些微薄的记忆来抚慰受伤的心灵。

  对于贺双卿短暂的一生而言,爱情对她来说似乎是一种奢望。因此,她更加珍视友情,尤其是来自邻家少女韩西的情谊。

  当贺双卿卧病在床之时,韩西默默陪伴在旁,为她忧伤落泪。尽管不懂诗词,但韩西极为欣赏贺双卿的文字与诗歌才华。

  她请贺双卿将心经写于竹叶之上,以便她诵读。后来,韩西出嫁了。回娘家时,小住即将返回婆家之际,韩西邀请贺双卿去她家一起吃饭。

  贺双卿因病未能赴约,韩西便将未吃完的食物送至贺双卿床头。病痛与饥饿中的贺双卿深受感动,写下两首词送给韩西。其中一首词足以媲美李清照的《声声慢》: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名灭难消。整段魂魂断,闪闪摇摇。往往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青瑶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渺渺无了。更见谁谁见,谁痛谁怜,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尽管遭受恶婆悍夫的摧残,但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贺双卿在忍无可忍之时,也只是哀婉地呻吟几声。

  大部分时间,她选择默默忍受,自我怜悯,抱怨命运不公,却拒绝了外界的关心和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名声。这种做法令人心生同情,却又无法施援手,只能哀其不幸,怒其无奈。

  最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在身心俱疲中香消玉殒,留下了千古遗憾。

  【人间清醒女子#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她的人生堪称逆袭范本,完美诠释了何为“人间清醒”——无论何时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虽出身风尘,却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更曾夺得“南曲第一”的头衔;从青楼女子摇身一变成为酒楼老板,最终获封一品诰命夫人。她,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

  顾横波原名顾媚,1619年生于应天府上元县一户贫苦人家,自幼生得亭亭玉立,尤其是一双秋波流转的大眼睛,令人心动。

  因家境贫寒,她很小就被卖入青楼,在烟火场中长大。悲惨的遭遇让年幼的顾横波比同龄人更早懂事,而青楼里的迎来送往更让她深谙生存法则:在秦淮河畔,出身与背景毫无意义,唯有实力才是王道。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价值,才能不被命运抛弃。

  从那时起,顾横波便跟着各路师傅苦练技艺。她深知,仅凭美貌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秦淮河畔立足,于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钻研,力求做到极致。当同龄女孩在豆蔻年华筹备婚嫁时,顾横波已开始接待客人。

  尽管年幼,她仍以秀美容颜、清雅气质在众姐妹中脱颖而出,很快艳压群芳,成为秦淮河畔的头牌,跻身“秦淮八艳”之列,可谓“出道即巅峰”。

  相较于陈圆圆倾国倾城的容貌、柳如是卓绝的才情,顾横波或许稍显逊色,但其综合实力却无人能及。但她并未满足现状,始终告诫自己:“唯有出人头地,方能被人尊重。”

  成为头牌 5年后,顾横波做出惊人之举:她拿出积蓄开了一家名为“眉楼”的酒楼,亲自担任老板,决心彻底撕掉“烟花女子”的标签。

  眉楼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陈设雅致,在顾横波的经营下迅速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宾客络绎不绝,纷纷给予“五星好评”,甚至有人将眉楼比作隋炀帝的“迷楼”。一时间,南京城内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宴请宾客皆首选眉楼,其盛况堪比今日的“网红打卡地”。

  事业的成功让顾横波完成蜕变,成为秦淮河畔名副其实的“小富婆”。单身、富有、美丽的她,身边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一份真正的爱情。

  等待许久后,一位男子闯入她的生活。一日,眉楼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文人与一位粗鄙武夫,两人均要求顾横波作陪,她选择了文人。此举激怒武夫,对方诬告她“私藏禁物”,顾横波陷入困境。此时,文人余怀挺身而出,发表檄文声讨武夫,并求助担任官员的叔叔。正直的叔叔查明真相后,判定顾横波无罪,助她化险为夷。

  经历“英雄救美”后,顾横波对余怀渐生情愫。她发现对方不仅学识出众、仪表堂堂,更难得品德高尚——仗义执言不为图报,只为伸张正义。为表感激,身为“南曲第一”的顾横波甚至放下身段,在舞台上为余怀贺寿,引得无数男子艳羡。

  二人相恋后,顾横波闭门谢客,全心陪伴余怀。然而相处久了,她逐渐发现:余怀虽对自己情深,却并非“专一之人”——他常流连于各大青楼,甚至写了一部“青楼攻略”;每当顾横波提及婚嫁,他总是避而不谈。聪慧的顾横波立刻意识到此人不可托付,果断结束了第一段恋情。

  失恋期间,官宦子弟刘芳闯入顾横波的生活。与余怀不同,刘芳对她痴情专一,整整三年,只为能见她一面。顾横波本以为他是“花心公子”,却发现他为人正派,从未提出过分要求。二人相处融洽,常品茗观花、吟诗作对。

  然而,顾横波渐渐察觉刘芳父母嫌弃她的出身,而刘芳虽承诺会沟通,却始终拖延。顾横波苦等三年,此时已 23岁——在古代,这已是公认的“晚婚年龄”。她不再隐忍,向刘芳索要明确答复:“能否成婚?若不能,便分手。”不料刘芳再次逃避,顾横波虽心痛,却毅然选择及时止损,离开这段看不到未来的感情。

  四、从秦淮名妓到一品诰命:乱世中的命运转折

  此时,顾横波的疯狂粉丝龚鼎孳走入她的生命。作为“江左三大家”之一,龚鼎孳才华卓著,时任六品官员,对顾横波倾慕已久。经过考量,顾横波决定放下南京的事业与人脉,随他前往京城。

  崇祯十四年(1641年),顾横波嫁与龚鼎孳为妾,改名“徐善持”(原文“徐善池”存疑,据史料应为“徐善持”)。新婚之夜,看着深情的丈夫,她感慨万千:历经多年挣扎,她终于摆脱了青楼身份,以为找到了真爱与归宿。

  然而命运弄人。1644年,李自成攻破BJ,龚鼎孳欲携妻投井殉国,却未死成,反被俘虏。后龚鼎孳投降清朝,从此官运亨通,历任三朝官员,最终官至礼部尚书。顾横波曾劝丈夫效忠明朝,以死全节,龚鼎孳却贪恋荣华,甚至曾假意称“欲上吊殉国”,顾横波递上绳索,他却临阵退缩,还对外推诿“我想殉国,奈何小妾不从”,令顾横波怒火中烧,却无奈接受现实。

  因龚鼎孳效忠清廷有功,其家属被赏赐“一品诰命夫人”封号。龚鼎孳原配夫人为明朝诰命,拒受清朝恩典,于是封号转授顾横波。她欣然接受,成为清朝一品诰命夫人——那个曾被卖入青楼的小女孩,最终将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成为“秦淮八艳”中结局最“圆满”的人。

  【逆袭的人生#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句句爱情、专心事业、忠诚大唐的顶流明星,他为了生活不惜放下尊严,只为给自己谋一个好归宿。她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才貌双全,文采斐然,一个小发明沿用至今。她虽出身风尘,却看破红尘,她就是有着“大唐孔雀”之称的薛涛。

  公元768年,薛涛生于长安。父亲徐云在京城做官,家境优越。作为家中独女,薛涛备受宠爱,父亲更是亲自培养,让她饱读诗书,精通诗词。环境与天赋相辅相成,塑造了才华横溢的薛涛。

  8岁那年,小薛涛与父亲徐云在庭院梧桐树下静坐纳凉。父亲雅兴突发,提笔挥毫,写下“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彼时小薛涛沉思片刻,即刻回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徐云初闻此句,心中欣喜若狂,但细品之下却觉得有些不妥,“枝迎南北鸟”似乎预示着女儿将来可能会成为风尘女子。

  他不禁忧心忡忡,深知古代文人对不吉之词颇为敏感。或许命运在捉弄人,徐云因品性正直,触怒权贵,被贬至四川。当时的四川还是一片蜀道难之地。徐云没过几年感染疟疾,不幸离世。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当时年仅14岁的薛涛面临着两个抉择:一是走神职道路,二是进入职场。身无分文的薛涛只能凭借天生美貌和音乐天赋,加入了乐籍。那年她不过16岁。乐籍只为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提供服务,是正式编制,端的是铁饭碗。

  日常工作便是演奏歌曲、跳舞、吟咏诗词。乐籍中的女子类似现在的娱乐圈,成功的能一飞冲天,失败者则默默无闻。薛涛天生丽质,又是大家闺秀出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苦心钻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塑造出超尘脱俗的独特气质。在娱乐圈的翘楚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著名诗人皆与其交往甚密,其所作诗歌常引起街头巷尾热烈讨论,吸粉无数。

  薛涛原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被贵家公子迎娶入门。然而命运却无情地摧毁了所有美好的梦想。但薛涛并未怨天尤人,颓废沉沦,反而积极面对,尽力扭转局面。这样的精神和毅力使她成为了生活的强者。在众人眼中,薛涛已成为顶流花旦,但这并非终点。她渴望更强大的依靠,因此每一次盛大宴会之前,她都会精心准备。最终她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公元785年,韦皋高调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主政四川。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要求薛涛即兴赋诗。薛涛提笔而就,写下《谒巫山庙》。韦皋看罢,拍案叫绝。

  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幕府中的盛宴,薛涛成为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并被接入府中做秘书。

  这一年薛涛17岁。除了宴会上的侍奉和诗歌创作之外,还需处理案牍公务,操笔书写公文。她的文字工整细腻,极少出错,韦皋不禁觉得大材小用。

  为此,韦皋灵机一动,上奏朝廷,请唐德宗赐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尽管此职仅为九品,但按照规定唯有进士出身者方有资格担任。白居易、王昌龄、杜牧等都做过这个官,然而历史上从未有女子担任此职。所以虽未能如愿,但“薛涛女校书”的名头却流传至今。

  薛涛之名一时风光无两,当时各地官员到成都述职时,都要先向薛涛敬礼。在接受下属送的钱财与礼物后,薛涛尽数上交。然而韦皋对此做法相当生气,认为薛涛私自插手自己的事,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将薛涛发往松州以示责罚。

第361章 负心郎和痴情女

  回想起昔日的美好时光,终究是自己会错意了。她以为韦皋对她即便不是真爱也有宠爱,谁知只是金主的宠物而已,随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重要的是要顺从。

  薛涛迅速冷静下来,写下《十离诗》。诗中写道:“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她将自己比作韦皋的一只狗,除此之外还有《别离手鱼》《离石》等诗篇,无不将韦皋高高抬起,而将自己贬低至尘埃之中,放下尊严。但又如何?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薛涛的尊严与傲气在其父离世那年便随之而去。这样的女子,生来就没有资格拥有自尊与骄傲。努力争取还可侍奉韦皋这样的大人物,不争便会流落至松州军营。如此权衡,倒不如努力回归川蜀,享受荣华富贵。

  情真意切的10篇诗作终究触动了韦皋,韦皋将薛涛接了回来。而此时薛涛的认知也彻底改变。她积蓄了足够的财富,不愿再依附于男人,她决定金盆洗手,从此只为自己而活。尽管已不再青春年少,但她深知以色相示人者终有色衰爱弛之时。

  薛涛重回成都,凭着昔日与韦皋的那份情谊,成功得到金钱与自由。她摆脱了乐籍的身份,离开了韦皋,独居于浣花溪畔。据传她在那发明了著名的“薛涛笺”,而这背后还藏着元稹的影子。

  公元809年,元稹作为监察御史出使四川。这位风流才子怎能错过那位留下无数传奇故事的薛涛呢?那年元稹30岁,薛涛41岁。

  元稹可谓是渣男的天花板,频频涉足烟花之地,用尽甜言蜜语吸引无数女子。对待追求女性之道,他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遇到温柔细心的年轻才子,使得薛涛沉寂下来的心又开始躁动。于是她写下了那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池上双鸟双七律,石上朝暮共非还,更易将逐日同心莲叶间。”

  然而这段快乐的时光仅持续了三个月,元稹离开川地赴任洛阳,两人便以书信来维系情感。每一封信都充满了诗意与深情。薛涛独具匠心地创造出早期的文创产品“薛涛笺”。

  她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深红色的笺纸。这些小巧玲珑、散发着淡雅花香的情书被一封封寄往远方。薛涛的深情并未能留住元稹的心,最终元稹还是娶了世族之女。

  薛涛对元稹的思念依然刻骨铭心,她的朝思暮想化为了传颂千古的《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此后她脱去鲜亮的红裙,换上了暗淡的灰色道袍,远离喧嚣的浣花溪,隐居于成都郊外。她用焕华笺赚的钱财在碧鸡坊筑起一座吟诗楼,独自静享生活。一个人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恋爱脑和凤凰男的传奇爱情故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恋爱脑和凤凰男的爱情能否经得起考验?才女如何斗小三?他是首富千金,为爱情放弃亿万家产,竟和一个穷小子私奔,婚后还惨遭背叛。

  他用一首诗成功击退了小三,夺回了爱情,“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就是他捍卫爱情的写照。

  他就是西汉有名的才女、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卓文君的故事。

  卓文君出生于蜀地,是汉朝出了名的才女和白富美。她的父亲卓王孙是当时的首富,钢铁大亨卓氏家族的掌门人。卓氏家族自河北邯郸迁居到蜀地临邛。

  卓文君自幼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据《西京杂记》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颊似芙蓉,肌肤柔滑如脂。16岁出嫁,17岁丧偶,无奈之下便返回娘家。

  但作为首富千金,她并不愁嫁,每日说媒之人踏破门槛,怎奈卓文君眼光高,一个也没看上。

  这一天,她得知父亲要宴请当地县令的一位贵客——司马相如。当时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赢得梁孝王的认可,并获赠一把名为“绿绮”的传世古琴。然而世事难料,梁孝王去世后,司马相如归家待业。

  《史记》中记载:“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归家待业的司马相如,收到当县令的好友王吉的邀请,来到了临邛。

  抵达之后,司马相如各种酒局不断,以至于太过劳累,干脆能推就推。

  作为首富的卓王孙与官员们交往密切。得知大才子到访后,他便邀请县令参加宴席,并恳请县令王吉务必邀请司马相如一同赴宴。司马相如碍于县令的面子,不好推脱,便盛装乘坐县衙的华贵马车参与这场盛宴。

  卓文君得知大才子要来家里,心中喜悦难以言表。她趁着众人不注意,悄然躲在屏风后面,想一睹司马相如的风采。

  透过屏风,卓文君窥视着司马相如,果然一表人才,气宇轩昂。连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曾称赞他“雍容闲雅”,真可谓是美男子。

  心思敏锐的司马相如立即察觉到背后卓文君的身影,决定把握时机,展现才华。他吩咐仆人取来准备已久的绿绮琴,开始表演。在场众人皆洗耳恭听,倍感荣幸。

  而卓文君在这首《凤求凰》的旋律中,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共鸣,一见倾心。

  宴后,司马相如还特意请人送给卓文君的侍从丰厚礼物,表达爱意。卓文君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于是趁着夜深人静,选择和司马相如私奔。

  他们连夜赶回成都。然而,浪漫的出走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严酷的现实。到达成都之后,卓文君才发现这位大才子当真是穷苦潦倒,穷得家里只有四面墙,“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当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的消息时,他愤怒至极。尽管心疼女儿,但他坚决不再给予任何经济支持。有人试图劝解卓王孙,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然而,卓文君与那些追求享受的世俗女子截然不同,她坦然接受了现实。这或许就是爱情为爱付出一切的力量吧。这位年仅17岁的女子舍弃了华丽的头饰与马车,典当所有财物后开设了一家临街酒铺。

  她还打破了旧式女子不能公开露面的规定,亲自守在柜台前售卖美酒。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描述的那样:“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吴还是卓文君。”

  文君亲自掌管酒铺生意,而司马相如则与工人共同操持杂务。他们的生活平淡而真实。

  直到卓王孙得知此事,羞愧得闭门不出。幸好有人从中调解,卓王孙最终接受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并赠予他们百名奴仆及百万钱财。

  此后,他们过上了依旧抚琴弄曲的美好生活。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阅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赞不绝口,于是召见他。

  在与卓文君深情告别之后,司马相如前往长安。随后他创作了更出色的《上林赋》,令武帝惊艳不已,封他为中郎将。司马相如在长安春风得意,而卓文君却在成都孤独寂寞,独守空房。

  在繁华的京城生活中,司马相如渐渐忘却了远方的妻子,甚至有了纳妾之念。有时,男人的全心全意并非专情,而可能是因为没有机会去花心。

  感受到司马相如的变化,卓文君写了一首诗《白头吟》给司马相如:“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爱情应该像山上的白雪一样纯洁,云中的月一样皎洁。听说你变心了,咱俩就此分道扬镳吧。

首节 上一节 283/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