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你我最后的相聚,明朝便是各自天涯。我轻轻漫步于河畔,昔日的爱情如同这条河流一样悄然远逝,无影无踪。
还记得那时我果断跟你走了,可不像其他女孩子哭哭啼啼的。就想找个称心如意的人,恩爱到老就好。
人世间的情感就该像那钓竿一样柔韧绵长,鱼儿的尾巴活泼可爱,作为男人更应该重情重义。如果失去了那份真挚的爱情,纵然有再多金钱财富也是无法弥补的。
相传司马相如给卓文君写了一封回信,名为《两地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的回忆了?卓文君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首《愿郎诗》,旁敲侧击诉衷肠:“一朝别后二地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杆。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读完妻子的来信,不禁惊叹妻子的才华,遥想起往日恩爱情深,羞愧难当。于是决定终生不渝,不忘旧约,从此再也不提纳妾之事。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段“恋爱脑”和“凤凰男”的爱情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吧!
【被一首诗逼死的深情女子#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一首诗竟然可以逼死一个人?他沦落风尘却觅得良缘,本该安稳度过一生,奈何命运多舛,丈夫离世。他发誓终身不嫁,为王府守节,却因一首诗绝食断水,郁郁而终。他就是唐代名妓官盼盼。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官盼盼的一生。
官盼盼生于唐德宗时期,本是名门千金,容颜清丽,身材曼妙,才华横溢。她不仅能一气呵成地唱完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能将《霓裳羽衣曲》舞得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命运弄人,正值少女时期的她家道中落,无奈沦落风尘,进入了歌舞伎行业。但她始终保持着“卖艺不卖身”的原则。
初涉风尘的官盼盼,如同受惊的小鹿,待人接物皆小心翼翼。在寻常迎来送往之际,她从不主动迎合客人,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身旁的姑娘们都说她孤高清傲:“都已经沦落风尘了,还端庄矜持个什么劲呢?”官盼盼对此置若罔闻,依旧保持沉默。
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独特气质在烟花之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而这里的客人早已习惯了那些阿谀奉承的歌姬,反观官盼盼,她的淡然从容反而令他们眼前一亮。
某日,一位客人豪掷千金,要求官盼盼现场献艺。面对如此慷慨大方的客人,官盼盼不再犹豫,展示了自己的才艺,一边唱,一边舞《霓裳羽衣曲》。官盼盼凭借其精妙绝伦的演唱与舞蹈瞬间征服了全场观众。
这两个节目分别是当时热度最高的歌曲及舞蹈,被她完美地演绎出来。从此以后,官盼盼声名大噪,众人皆知这位内敛含蓄却又充满才华的女子。
许多人不惜挥金如土,只求将其迎娶过门。然而,经历过风尘女子生活中的诸多虚假承诺后,官盼盼难以再度敞开心扉。
直至遇见张愔,她终于找到真爱。徐州驻军统帅张愔虽年龄比官盼盼父亲还大,但对她疼爱有加。每逢闲暇,他必至官盼盼处消遣取乐。
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在消费的时候占点儿便宜,然而张愔从未这样做。尽管身为武将,他的心却极为温柔细腻。
每当得知官盼盼遭受骚扰,他便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且从不在她面前吹嘘邀功,只因心疼官盼盼。
第362章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平日里他少言寡语,但遇事果决,这样的“优质大叔”实属难得。
官盼盼原以为他只是逢场作戏,未曾料到他能坚守多年,始终陪伴在侧。她的芳心终于开始动摇,她果真没有看错人。
张愔的赎金如期交付,官盼盼终于在这一天重获自由。这段年龄差距颇大的婚姻中,他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爱好。
官盼盼钟爱歌舞,张愔对歌舞也很痴迷。闲暇时,他们会在自家宅院里围炉煮茶,官盼盼也会穿着舞裙为他献上一支舞蹈。
尽管张府姬妾众多,但官盼盼无疑是最得宠的那个。自她出现后,张愔便再未踏足过烟花之地。
听闻官盼盼对白居易崇拜至极,张愔便记在心中。某日,得知白居易将游历徐州,他悄悄托熟人引荐,邀请白居易前往家中相聚。
待回复确认后,他告知官盼盼这一消息,她惊喜无比,忙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白居易是我的偶像呢?”张愔含笑回应道:“你能倒背如流《长恨歌》,我岂会不知?”那晚,两人彻夜难眠。
不久后,白居易应邀赴会,官盼盼则在旁端茶倒水。见白居易在宴中谈笑风生,官盼盼心花怒放,她心中默默感叹:“竟在有生之年得以亲近偶像。”酒宴落幕之际,官盼盼精心准备的歌舞娓娓道来,曼妙的舞姿与柔美的歌声尽显其才情。
白居易陶醉其中,在与官盼盼交谈时,他赠予她“风吹牡丹花,官盼盼,以其非凡才华赢得大唐才子的赞誉,声名鹊起。张愔对此也是自豪无比。追星成功使得夫妻感情更为紧密。
然而美好时光却很短暂。数年后,张愔去世,家中妻妾纷纷离去,唯独官盼盼重情重义,不愿离弃,料理完丈夫的身后事。官盼盼带着年迈的仆从定居在徐州城外的燕子楼上,日日诵经拜佛,不见外客。她发誓终身不嫁,为亡夫守节。
当时,众多青楼见官盼盼人气高涨,都想着把她招入麾下,然而官盼盼却不以为意,专注于日常琐事:读书、练字与睡觉,回味着与张愔共度的美好时光。岁月静好,十载春秋。
但是一次意外,却改变了官盼盼的命运。张愔的一个部下前往长安拜谒白居易,想到官盼盼对白居易的崇拜以及他帮助她走出低谷的经历,便向官盼盼提议,想把她的诗带给白居易听听。
官盼盼闻讯欣喜若狂,除张愔外,白居易是她心灵的唯一慰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手下带回的白居易的诗词竟然夺走了她的生命。
得知官盼盼为亡夫守节之举后,白居易感慨万分,立即挥毫泼墨写了几首诗,其中“请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的词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激起了官盼盼心头犹如惊涛骇浪般的波澜。她觉得白居易在嘲讽自己虚情假意,故而心中难平。
张愔往昔情深意厚,而她如今形单影只,旁人说三道四也就罢了,可白居易是她的偶像,是她的知音。遭此讥讽,官盼盼心如刀割,修书回信,日夜以泪洗面。
自此,她绝食断水。10日后,官盼盼饿死的消息传到白居易耳中,令他深感愧疚。未曾料想,一时疏忽竟酿成大错,逼得佳人香消玉殒。
虽然官盼盼是否因为白居易的诗而死仍有争论,但也证明了“戏子无义”并不绝对。官盼盼虽然沦落风尘,却是一位非常重情义之人。
而且从这段历史也能看出,犹如利刃穿心、无孔不入的流言蜚语,不论古今,无论网络或现实,都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倾城倾国姐妹花,却是双双孤独终老#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为何又双双孤独终老?
一位倾国倾城的姐妹花,嫁给了号称“江东双璧”的两位盖世英雄。本该是个美好的结局,奈何命运多舛,她们却早早成了寡妇。姐姐不愿再嫁,妹妹不想再嫁,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却有着相同的命运。人说“江南有二乔,河北真浮桥”,那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江南二乔的一生——大乔和小乔。
大乔和小乔原是东汉末年江北乔公家的两位千金。因姓氏的演变,“乔”与“侨”合并,她们便在后人口中被称为大乔与小乔,并合称为“二乔”。关于她们的生卒年月,史书上并未留下详细记载,只知她们是庐江郡皖县人。
原本这两位小姐深居闺阁,外人难得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惊人的美貌被外人发现,人们纷纷惊叹,犹如见到了下凡的仙女。这美貌的传闻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甚至传到了远在北方的曹操父子耳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甚至不惜发动赤壁之战来争夺二乔。
公元199年,孙策返回江东重振家业,由周瑜相助,得以迅速攻占皖城。当时乔公及其儿女大乔、小乔居住在皖城东郊。
据传她们正在院内抚琴,孙策与周瑜尚未露面,便已被琴音打动。琴声悠扬,犹如清风明月,又似悲戚哀怨,充满忧郁。因为她们身为战败者的百姓,身处乱世,面临城池沦陷之痛,她们犹豫是否投井自尽,以保尊严,避免颠沛流离和屈辱。
孙策听得入迷,几经询问,得知是远近闻名的乔氏姐妹所弹,于是决定上门求亲。当时他们二人都只有二十五岁,自幼便是朋友,而且都才华横溢,年纪虽轻却已建功立业,声誉卓著,被誉为“江东双璧”。
乔公见到这两位将军风度翩翩且彬彬有礼,并非强娶豪夺之辈,于是唤出女儿相见。大乔、小乔见到二位将军英姿飒爽,仪表堂堂,谈吐间充满才情与英气,不禁为之倾倒。姐妹俩也放弃了轻生之念,心生喜悦。
孙策与周瑜见到两位绝世美女,也是惊叹不已,果然名不虚传,宛若仙子降临人间。大乔风姿绰约,小乔娇艳动人,美得令人窒息且超凡脱俗。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让人沉醉。于是乔公答应了婚事。尽管他身处困境,但自古英雄配美人,美人爱英雄,可谓天作之合,成就了一段佳话。
根据《三国志》记载,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然而,史学界部分学者对此有质疑,认为二乔与孙策和周瑜的爱情传说可能源自后世人对爱情的美好期许。
依据古代纳妾制度,妾在家中的地位低下,即便受宠也没有尊严可言,不得载入家谱,也无法参与宗族祭祀,其家族也不被视为夫家的姻亲。
然而另有学者指出,仅凭此尚不足以断定二乔为妾,因为三国时期也有娶亲用“字”的记载。二乔也可能是孙策和周瑜的正妻。
但部分人认为大乔或许是孙策的妾室,小乔则是周瑜的妻子,原因在于孙策作为东吴领袖,必定会娶名门望族的女子为妻,而周瑜或许对门第高低并不在意。不管如何,对于乱世中的二乔来说,嫁给明世英雄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侧中“乔公二女虽流离,得二人作婿,足为欢”,意思是孙策和周瑜开玩笑说,乔公的两位女儿虽然经历了战乱之苦,但能找到他们这样的女婿,也算是乔家祖坟冒青烟了。那么为什么孙策会这样说呢?咱们就来说说乔公的这两位女婿。
首先是大女婿孙策,字伯符,他是名震四方的英雄人物,后来被吴后人称为“江东小霸王”。在父亲孙坚过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孙策继承父业,但他并未因此而怠慢,反而积极领军作战。据史书记载,孙策相貌堂堂,性格豁达,喜好结交英豪,且勇猛善战,善于用人。在短短几年间,他便奠定了孙吴的江东基业,被誉为孙吴最强主公。连袁术都说:“史书由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唉,我要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又何妨呢?
而二女婿周瑜,字公瑾,也是当之无愧的英豪。他与《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气死的形象截然不同,出身名门,智勇双全,宽宏豁达,长得更是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在民间,他素有“美周郎”之称,是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据《三国志》记载,周瑜精通音乐,喝了三杯酒之后,乐师弹奏稍有差池,他仍能听出并转头。相传一些女子为博得他青睐,故意弹错旋律,这便是“曲有误,周郎顾”典故的由来。由此可见,周瑜魅力非凡,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时将做风流美丈夫”。
然而,二乔能找到如此优秀的丈夫,是否就幸福了呢?尽管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但从相关史料的研读中,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乔命运多舛,婚后不久,孙策便忙于事业,常年在外征战,与妻子聚少离多。成婚仅一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孙策在狩猎途中遭遇暗杀,身负重伤。大乔日夜守护,不眠不休,但孙策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大乔悲痛欲绝,几近崩溃。在孙权继任之后,他在众人协助下迅速掌握了东吴的政权。那时的大乔或许刚满20岁,新婚后不久就成了寡妇。据传闻,孙权为了维护兄长孙策的尊严,禁止大乔再嫁。自此,她朝朝啼痕,夜夜孤枕,含辛茹苦,抚养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
后来,孙权担心孙策的儿子会对皇位构成威胁,于是命令大乔和孙策的孩子们迁居到一个偏远地方。表面上是照顾嫂嫂和子侄,实际上却是变相软禁。尽管生活无忧,但由于政治因素,他们被困在一隅,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较于大乔的境遇,小乔显得更为幸运。她与周瑜琴瑟和鸣,可以说是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最对的人,共同度过了11年的美好时光。在此期间,周瑜作为东吴统帅,战功显赫,威震四方。然而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周瑜在荆州攻打南郡之际,不幸病逝于巴丘。小乔身着素衣,悲痛欲绝。年仅36岁的名将离世,不禁令人惋惜感叹。小乔的悲伤可想而知,失去挚爱,青春不再,尽管心中万般不舍,终究无法与君共度余生。
大小乔因为不能再嫁,一位不愿再嫁。周瑜离世后,小乔门前求婚之人络绎不绝,但她毅然选择迁居至皖城庐江郡的周瑜墓旁。对于任何追求者,小乔都断然回绝,心中只有周郎不可取代,情深意浓,唯有周郎。于是小乔用尽余生数十年去守护周瑜墓冢,同时悉心抚养周瑜遗孤长大成人。
那么,历史的遗憾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是孙策霸业未成,大乔韶华半孤影,红颜如画空蹉跎;或是周瑜才绝伦,勇冠三军,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亦或是小乔邂逅真爱,却忠实于所爱,余生只剩无尽思念。正如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皆成过眼云烟。
第363章 故人西辞黄鹤楼
【小说中的人物,行动似弱柳扶风#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她是绛珠仙草转世下凡,只为报答当初的灌溉之恩。他才貌双全,却体弱多病,自幼父母双亡,只得寄人篱下。他愤世嫉俗,品性纯洁,却命运多舛,最终落得个泪尽而逝。他就是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林黛玉的一生。
林黛玉出自姑苏的名门望族,祖辈原本有三十多例后裔。后来因朝廷恩赐,家族在嘉丰一带定居,直至林黛玉祖父这一代才告终止。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中年纪最小且最得宠的;她的父亲林如海则是前科探花,曾任南台寺大夫,后升任扬州巡盐御史。五岁那年,林黛玉随母亲前往扬州。林家虽子孙有限,但世代以诗书传世,堪称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一位年幼的弟弟,不幸夭折,因此父母对她疼爱有加,把她当儿子养,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她身上,还聘请贾雨村担任家庭教师,教导她读书写字。
六七岁时,林黛玉的母亲病逝。她的父亲林如海便将她送到贾府,贾母因怜惜她孤苦无依,便收养了她。于是,年仅十岁的林黛玉在即将满十一岁的宝玉首次相会。初见之时,宝玉询问黛玉是否有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竟大发脾气,他生气地将玉摔在地上,令林黛玉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抹泪。入冬之后,贾母让出碧纱橱给黛玉居住,宝玉则搬至外面的床铺。据清代诗人富察·明义所作诗篇描述的正是宝黛同时分居的情景。
自从林黛玉进入荣府后,备受贾母呵护,待遇如同贾宝玉一般。他们俩亲密无间,日夜形影不离。然而,薛宝钗的到来打破了这和谐的氛围。黛玉心生忧郁,因为宝玉经常陪伴在贾母身旁,与黛玉更为熟悉,因此两人关系更为密切。然而,越是纯洁的友谊越易产生摩擦和误会。
冬末之际,十岁的黛玉因父亲患重病,由贾琏护送前往扬州探望。第二年九月初三,父亲不幸辞世,尸体运返苏州安葬。不久之后,黛玉与贾琏回到京城,开始长时间居住在贾府。林如海的丧事由贾琏一手操办,而林家的巨额财产似乎成了一个悬案。清代文人涂瀛首先提出黛玉的家产问题。根据小说中贾琏的话,“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据此推断,林黛玉原本应继承父亲林如海留下的巨额遗产,却被他人夺走。现代学者刘心武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理应拥有丰厚家产,然而黛玉并未获得这些财富,原因在于贾琏与王熙凤从中贪污,甚至可能挪用在大观园的修建上。
林黛玉眉如远山含翠,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的作者把林黛玉描写成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而她的才主要表现在作诗上。元春省亲之际,林黛玉为宝玉代作一首诗,不禁让后者感叹此诗比自己的好十倍。而她的《杏帘在望》也被元春赞誉为前三首之冠。在著名的黛玉葬花情节里,面对满地落花,悲痛欲绝的她吟诵《葬花吟》,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哀思,让闻声而来的宝玉不觉痛哭于山坡之上。海棠诗社成立后,众人在秋爽斋以海棠为题作诗,黛玉的诗被公认为最佳。李纨评价其诗风流别致,位列第二。在藕香榭的菊花诗会上,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等佳作,其实多借景抒怀,充满忧郁与感伤,展现出她敏感细腻的个性特质。
林黛玉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小父母疼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父母双亡后,她寄居贾府,孤身一人,饱受环境的污浊和世俗的冷暖,使她自尊自重,小心戒备。为了保持自身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的语言犀利,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在宝玉面前,她痛斥封建文人的平庸,抨击八股科举的虚伪。在贾府的艰苦生活中,唯有与她青梅竹马的宝玉才是她的知音,他们之间的感情成为她在这世俗世界里生存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节中,她边吐血边焚稿,以此抗争这个黑暗的社会。黛玉身上展现出了新思想意识的萌芽,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世人常将林黛玉与薛宝钗比较,她们二人在太虚幻境的女榜上并列第一。她们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也存在思想上的正邪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然而,她们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秉性而惺惺相惜。清朝屠绅在《红楼梦论赞》中提到:薛宝钗善于柔,黛玉善于刚;薛宝钗用世故,黛玉用真情;薛宝钗殉情于世俗,黛玉殉情于真心;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守本真。但黛玉一生天命,不知其他。
【一把好牌打的稀烂,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虽然出身名门,早早中了进士,却因品行不端,声名狼藉,以至于仕途坎坷,碌碌无为。出走半生,仅凭一首诗便登顶诗坛,让黄鹤楼下的李白也只能自叹不如,黯然离去。他就是堪称浪子回头典范的唐代诗人崔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崔颢的一生。
自汉朝起便涌现众多豪门望族,到隋唐之际更进一步形成了声名显赫的七大家族,即所谓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博陵崔氏堪称翘楚,被誉为“氏族之冠,天下第一家族”。唐朝期间,该家族共出了16位宰相,以至于唐高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互相通婚。崔颢便出自博陵崔氏,公元704年生于河南开封,公元723年,年仅19岁的崔颢高中进士,着实羡煞旁人。唐时有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进士科考试的艰难。据统计,唐朝280余年间共有273次开科考进士,共录取进士6692人,每次平均不足25人,难度比现在的考公务员要高好几个量级。以唐朝百代文宗韩愈为例,考中进士前曾历经4度挫折,更别说写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直到古稀之年后才考上进士。
通常来说,如此有才情的年轻才子,即便不是高官厚禄,日子过得也应该不会差。然而,那个时代的崔颢,凭借自己的才气,在家乡崭露头角后,却因品行问题陷入困境。爱才若渴的李邕,作为著名书画家和文人,得知崔颢的才名后,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此次邀请对于崔颢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是别人,肯定会精心准备,争取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但崔颢偏不!不知道是缺心眼还是故意的,他竟写了一首《王家少妇》送给李邕:
王昌十五年少足,年少复有余。相从访名士,唯得一崔子。洛阳城东头,大道映花柳。相逢且莫推,心知故乡里。
他巧妙地将李邕比作众人仰慕的男神王昌,而自己则化身为那位幸运的十五岁小媳妇,得以亲近男神。如此大胆直白的描述令李邕这位恪守传统的老者难以接受,只留下一句“小儿无礼”,便拂袖而去,留下崔颢独自在风中凌乱。他心中更是充满疑惑:“我不过就是打个比方而已,至于生气吗?”
崔颢在收到李邕的差评之后,仕途便希望渺茫了。他索性躺平,郁郁不得志的几年里,沉溺于诗酒与美人之间。《旧唐书》记载,崔颢“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博饮酒,娶妻只看长得好不好看,婚后若不满意,就直接休弃,再换下一个”。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好美色无可厚非,但崔颢见异思迁,屡次抛弃妻子,搁在现代那就是妥妥的“渣男”。其实,光是因为薄情,比他薄情的人也不在少数;喝酒赌博在当时更不是什么大事,李白堪称“酒中仙”,也没见谁说他什么。所以,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所作的诗大多数都过于轻浮艳丽,不写闺中风情、儿女情长,在当时属于非主流,很不受文人雅士待见。崔颢可以说是声名狼藉,眼见前途越来越渺茫,一向狂傲的他也开始思考人生:自己才华横溢,出身名门,但现在混得一文不值,真是不甘心!
于是,他痛定思痛,开始主动做出改变,重振旗鼓。之后二十年间,崔颢踏遍各地,游历边疆,漫步江南,甚至曾在东北边塞参军,写下了《辽西作》:
燕郊方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谁寄与?寄与当窗人,随风向洛阳。
这首诗可谓风骨凛然,一改往日轻浮之风。曾经油头粉面的少年,如今已然蜕变成一个豪放不羁的型男。
公元744年,崔颢来到了武昌。他登上黄鹤楼,远眺山水,回顾前尘往事,心中感慨万分,于是挥毫写下这传世佳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正是这首诗,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世族子弟瞬间成为了唐朝众多诗人中的璀璨明星。这首《黄鹤楼》一经问世,立刻风靡一时,甚至一度超过诗圣杜甫的《登高》。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看到崔颢的诗后,连称“绝妙绝妙”,还写下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不写。
公元756年,李白游历至金陵凤凰台,灵感如泉涌,他挥毫泼墨,写下《登金陵凤凰台》一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或许李白正是以其独特的诗人手法向崔颢表达敬意。
公元754年,崔颢在长安悄然离世,享年约50岁。
第364章 明末最强女子天团
【一口气看完明末最强女子天团#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们是明朝末期最强的女子天团,个个才华横溢,芳华绝代。作为秦淮女乐的代表人物,她们不仅发展壮大了秦淮文化圈,更在国家危亡之际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资助贫困学子求学,反对阉党,支持抗清志士。
她们的行为激励了众多秦淮女子纷纷投身政治斗争,甚至不惜以身殉国。这就是秦淮八艳。
本期视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淮八艳的故事。人们一提起歌姬舞女,很容易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似乎她们只是沉溺于绮罗香泽的小女人。
然而本期视频所说的秦淮八艳却大不相同。
说到秦淮八艳,就不得不提到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余怀。他在《板桥杂记》中首次将董小宛、李香君、寇白门、顾横波、柳如是、陈圆圆、马婉容、郑妥娘并列,但直到清朝文学家张景祁等人撰文,书画家叶衍兰作画的《秦淮八艳图咏》问世,才最终明确了八艳。
首先要说的就是柳如是。她生于公元1618年,本名杨爱,浙江嘉兴人,又称河东君。柳如是命途多舛,小时候因家贫被卖到从事调教歌女的商人手中,后被归家院的徐佛收养。由于聪慧好学,她很快在归家院崭露头角,还被周道登看中收为婢女。
在周家,柳如是的聪明伶俐深受周道登宠爱,被纳为妾室。周道登常将她抱在膝上,教她诗词歌赋。周道登离世后,柳如是被逐出周家,重返归家院,成为歌姬,改名为刘亦。
在这期间,柳如是广交文人墨客,常着男装与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她曾与陈子龙相爱,却因陈子龙的原配反对而被迫分开。
公元1638年,柳如是与钱谦益相识两年后嫁给了他。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建造了豪华的绛云楼和红豆馆。二人在此吟诗作画,好不惬意。钱谦益戏称她为“柳如氏”。
明朝灭亡之际,崇祯皇帝自缢,清军攻占BJ,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担任南明礼部尚书。然而清军兵临城下时,她曾劝钱谦益殉国,但钱谦益以“水太凉”为由拒绝。柳如是毅然投湖自尽,却被救起。钱谦益降清赴京任职,柳如是则留在常熟。
半年后,钱谦益辞归,她曾着戎装骑马与他同行。此后,柳如是帮助钱谦益联系南明永历政权,全力支持抗清战斗。
柳如是学问深厚,她的诗词令陈寅恪都为之赞叹。她的书法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髓,笔迹险峻飘逸,素有“铁腕怀银钩”的美誉。
钱谦益去世那年83岁,而柳如是在丈夫离世两个月后,为保护前家产业选择自尽。她的墓位于常熟虞山脚下,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墓碑上刻着“河东君之墓”五个字。
以美貌闻名的陈圆圆生于公元1625年,原名邢沅,父母离世后被姨母一家收养,并随姨父改姓陈。生逢乱世,再加上年谷不登,她又被见利忘义的姨父转卖至青楼。陈圆圆貌美如花,技艺超群,堪称色艺双绝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