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本与李香君有过一段情缘,后被田弘遇掠走并赠与大将军吴三桂。一年后,李自成占领京城,据《明史》记载,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夺走陈圆圆。
吴三桂为夺回陈圆圆而投降清军。后来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陈圆圆随行来到云南,一度闯入后宫。
大凡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陈圆圆年华老去,与吴三桂关系紧张,再加上其他宠妾的竞争,逐渐失宠。
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的陈圆圆向吴三桂提出归隐之愿,希望在府内僻静处修建一座庵堂,以修行赎罪。吴三桂欣然应允。陈圆圆从此远离尘嚣,潜心向佛。
吴三桂因叛乱失败身败名裂,陈圆圆念旧情,携子带孙,在大将马宝的护送下隐居于贵州岑巩县马家寨。
陈圆圆常怀思念吴三桂之情,身心疲惫,同时为家人安全担忧,使她日益憔悴,最终患上头痛症。疼痛难忍之时甚至昏迷不醒,病情愈发严重,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在诵经之际溘然长逝。
作为十大名厨之一的董小宛,原名董白,生于公元1624年,江苏苏州人。小时候家里做的是苏绣生意,她也是一位大家闺秀。
然而事与愿违,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家道中落,她不得已沦落青楼。董小宛气质出众,温婉可人,才华横溢,很快就在秦淮河畔崭露头角。
公元1639年,董小宛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相识。相处没多久,董小宛就对他情根深种。几经坎坷后,她终于加入冒家做妾。
在冒家,董小宛谦恭礼让,与冒母和元配相处十分融洽。冒母患病时,董小宛尽心照顾,毫无怨言。
此后5年,冒辟疆屡次患病,董小宛始终不离左右,尽心照顾。在饮食方面,她多方钻研,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给丈夫,硬是把自己练成了十大名厨之一。
甲申之变后,冒辟疆举家迁徙途中遭遇盗贼。董小宛体弱,走得慢,几次险些被冒辟疆抛弃,好在冒辟疆的父母阻拦才作罢,最后她只能独自跟在后面艰难前行。事后,冒辟疆还夸赞董小宛深明大义、达权变。
好日子没过多久,冒辟疆又得了两次病,一次是胃出血,一次是背上生蛆。为了照顾丈夫,让他能安然入睡,董小宛每晚都抱着他,一坐就是100多个夜晚,直到丈夫康复,自己也病倒了。加上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她最终积劳成疾,年仅28岁就香消玉殒。而就在去世的前一天,她依然坚持给婆婆行新年节礼。
董小宛离世后,冒辟疆又接连娶了三位小姐。李香君生于公元1624年,又名李湘,金陵人。她小时候因家道中落被保姆李贞丽收养,改姓李。李贞丽虽为女子,行事却颇为豪爽仗义,对李香君悉心教导。
在媚香楼里,李香君成长为才貌俱佳的女子,美艳动人,学识丰富,精通琴棋书画,尤擅琵琶。她所演奏的《琵琶记》更是惊为天人,使她成为媚香楼的当家花旦。
据《板桥杂记》记载,李香君身材娇小,皮肤白皙,因此有“香扇坠”的雅号。公元1639年,李香君邂逅了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两人情投意合。在阮大铖企图拉拢侯方域时,李香君坚决反对,三次质问侯生,终使他坚守底线。
侯方域因文章触犯时政,未能考取功名而离开南京,李香君宁死不从,血溅折扇,杨龙友将其画成桃花,便有了“桃花扇”之称。
后来李香君被选入宫中做歌女,南京沦陷后逃脱,与侯方域在栖霞山重逢。但因出身风尘,她始终无法嫁入侯家,最终为侯方域诞下一子后病逝。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传奇被改编为《桃花扇》,传颂至今。
作为秦淮八艳中书画水平最高的马湘兰,生于公元1548年,本名马守真。
马湘兰,祖籍南京,是明朝时期的女诗人与女画家。她排行第四,因此也被称为“四娘”。她天生丽质,聪颖非凡,擅长诗词书画,尤其善于描绘兰花和竹子,因此得名“香兰”。
虽然她的容貌并非倾国倾城,但她的气质非凡,曾有人形容她神情开朗,灼灼如春日早莺,言辞流畅,目光流转间尽显聪慧。
马湘兰性格开朗,清新脱俗,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意,尽管身处烟花之地,却心怀侠义,常常慷慨解囊,救助贫困书生,接济穷苦百姓。
马湘兰与江南才子王稚登情谊深厚,然而两人终究未能成为眷属。王稚登始终没有迎娶她,而马湘兰却痴情等待了30年。
在王稚登70岁生日时,她倾尽所有,购入楼船,载着数十位歌姬前往苏州为他贺寿。宴饮欢聚数月之后,马湘兰一病不起,最终在满室兰花的房间里,端坐佛前离世。
公元1624年,寇白门出生于金陵的一个官宦世家,家人对她呵护备至,她的性格纯洁无瑕。在未出阁之前,她也曾是秦淮河畔的名妓。据《板桥杂记》记载,她能歌善画,诗词造诣颇高,个性单纯而不世故。
明朝崇祯十五年春天,保国公朱国弼在官兵簇拥之下踏入寇家大门。经过几番交往后,寇白门对他心生好感,认为他温文尔雅,待人亲切。
朱国弼提亲时,寇白门一口答应。那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坐上了花轿。当时的金陵青楼女子从良嫁娶通常在夜晚进行,而朱国弼为了彰显其尊贵,特意调遣5000名士兵手持灯笼,从武定桥一路延伸到朱府,灯火辉煌,堪称明代南京最盛大的婚礼。
三年后,清兵南下,朱国弼投降清廷,举家迁往BJ,寇白门也遭到朝廷软禁。朱国弼打算将寇白门及其他歌姬一同出售,换取银两疏通关系。
有人前来营救寇白门,但她对他说:“若仅收数百两银子,难以偿还恩情。一个月之内,我必凑齐万两银子报答。”朱国弼同意了她的请求,寇白门得以返回金陵。回到秦淮后,在众姐妹的协助下,她筹得2万两白银,朱国弼因此获释。
此时,朱国弼试图与寇白门重修旧好,却被她拒绝:“昔日你救我出苦海,今日我助你脱离困境,从此两不相欠。”回归金陵后,寇白门被称为“女侠”。她修建园林,广交宾客,每日与文人墨客往来,饮酒作乐。
后来,她与扬州某孝廉相恋,但因感情不和再次回到金陵。在众多才子中,她倾心于一位名叫韩生的书生,并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他支持。一日,寇白门生病,请韩生来陪伴自己,但韩生却屡次婉拒,最后愤然离去。
寇白门心情郁结,突闻隔壁房间传来嬉笑声和谩骂声,走近一看,竟是韩生正在与一位美貌婢女调情。愤怒至极的寇白门拿起木棍痛击婢女数十下,怒斥韩生“衣冠禽兽”。此后,她的病情加重,最终在金陵离世,具体日期已无从考证。
卞玉京,又名卞赛赛、郝玉京道人,生于公元1623年的金陵秦淮,出身官宦之家。她诗画双绝,擅长书法和文史研究,绘画技艺精湛,行笔流畅,落笔如行云流水,尤其喜爱画兰花。
她还有一个妹妹卞敏。后来,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姐妹二人便来到秦淮河畔卖艺,成为歌妓。
崇祯十五年春天,卞玉京在苏州虎丘邂逅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二人情投意合,然而吴伟业对这段感情暧昧不清。
面对卞玉京的大胆表白,吴伟业既不答应也不拒绝,索性装聋作哑,令卞玉京心灰意冷。
后来,得知国丈田弘遇要为皇帝选妃,相中了陈圆圆与卞玉京等女子,吴伟业迫于权势,无奈选择退出,仅在卞玉京面前吹奏了几首曲子,便黯然离去。所幸卞玉京并未被选中。两年后,她嫁给杭州世家子弟郑建德,育有一子。
因生活不如意,她将侍女柔柔进献,独自离去。
崇祯末年,清军南下,卞玉京改名换姓逃离虎口。顺治十年,她被年迈的良医郑保御收留。
第365章 黄帝本纪
为报答恩情,她用三年时间以蛇胆汁抄写一部《法华经》。此后,她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脚下。
在秦淮八艳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顾横波,她也是其中最有争议的一位。她原名顾湄,1619年生于应天府上元县,出身贫寒。
她自幼便长得袅袅婷婷,一双大眼睛秋波流转,惹人心动。从小就被卖入青楼的顾横波,聪明又肯吃苦,跟着各种师傅学习琴棋书画。
慢慢地,她在秦淮河畔占有一席之地,没几年就名声大噪,成为秦淮八艳之一。她还用积攒的钱开了一家酒楼,取名为“媚香楼”,每天慕名而来的宾客无数。
顾横波与一位名叫于怀的才子日久生情,她全心全意陪伴着他。然而,于怀是个见一个爱一个的人,这给了顾横波很大的打击。好不容易走出阴霾,她却又遇上一个妈宝男,这段感情也最终不了了之。
公元1641年,顾横波嫁给宫锦为妾,并改名徐善持。当李自成攻陷京城时,宫锦夫妇选择投井自尽未遂,随后被俘,遭受严刑拷打,被迫担任职务,负责巡视北城。宫锦后来又投降清朝,从此官运亨通,历任三朝,最终升至礼部尚书。
顾横波曾试图劝导丈夫坚守忠诚,以身殉国,然而宫锦却舍不得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光明前程,选择了三朝为臣。当顾横波表示愿意殉国时,宫锦拒绝自杀,反而对外宣称“我本意赴死,奈何小妾不从”,令顾横波怒火中烧,郁郁寡欢。
清廷为了笼络人心,封宫锦的家属为诰命夫人。而宫锦的原配曾获明朝诰命,对他投降清朝的行为非常不齿,甚至不愿跟随他前往京师,并言道“我不愿接受两朝恩典”,于是将诰命赠与顾横波。
顾横波欣然接受清朝诰命,被封为一品夫人。公元1664年冬季,顾横波因病去世,享年52岁,葬于BJ铁狮子胡同宫家宅院。
秦淮名妓虽然身份低微,被视为娼妓一流,但实际上却是最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她们心系国事,明辨是非曲直,其民族气节较之诸多男子也毫不逊色。
她们抗拒封建礼教,向往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对自身理想、社会理想及价值观的追求,无不彰显她们高尚的情操。
她们以女性独特的浪漫情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明末清初时期,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中国人文精神,因此秦淮八艳的才华不仅在秦淮文化、女性文化中闪耀光芒,更在整个中国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篇,一口气看完华夏始祖黄帝#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司马迁说,《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历史的大门。
翻开这部书,我们似乎可以穿越时光,去了解帝王将相的起落沉浮,去体验市井平民的日常琐事,去探索那些非凡与平凡共存的人生。
《史记》这部巨著共计130篇,526500余字。其中,12本纪主要记录历代帝王的功绩;30世家则收录了诸侯国以及汉代各诸侯勋贵的兴衰历程;70列传记载了重要人物的事迹;10表相对简单,记录了大事年表;8书则更为复杂,涉及祭祀、礼乐、音律、历法等内容。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不可估量,但由于通篇都是以文言文记录,读起来颇为晦涩。
因此,我接下来打算用视频的方式,用大白话来解说,让大家更好地读懂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大作。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第一集:12本纪中的五帝篇。
华夏蛮荒与黄帝的崛起
话说当时华夏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粮食产量低得可怜,人们整天琢磨着怎么吃饱饭,穿的衣服也都是最简单的布衣。
当时还没有发展出社会制度,人们只是和家人聚在一起过日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氏族或部落。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诞生了一位开天辟地的人物,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帝王——黄帝。
众所周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就是黄帝。他在《史记》中被列于天子之首。我们称黄帝为祖先,不仅是因为他繁衍了华夏民族,更是因为他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源头。
《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被称为轩辕氏。轩辕这个人非常聪明,比同龄儿童早熟,在本该喝奶的年纪就能开口说话。
《史记》中记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敦敏,成而聪明。”年少时就天赋异禀,成年之后更是头脑敏捷,深谙世事。有这样的祖先,难怪我们如此优秀。
在轩辕的时代,虽然华夏大地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皇帝来统治,但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位天下共主,他叫天子。
天子既是某个部落的老大,也是其他部落的领袖,他的工作是维系各部族和睦,化解纷争。天子每天都很忙,一会儿慰问一下张家是否缺粮,一会儿又劝解李家和王家停止冲突。当然,这只是一个举例。
若真的发生战乱,天子就会带兵去平息战火。当时的天子是神农氏的后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尝百草的神农。
他和伏羲并称为“三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神农氏逐渐式微,其后代子孙的能力愈发不足以驾驭各部落势力,首领软弱无力,部下自然纷争不断,导致诸侯间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诸侯实际上便是各部落的领袖,他们不仅彼此战乱不休,同时也残害了很多无辜民众。尽管顶着天子之名,神农氏却无法有效地解决这样的混乱局面。
对此,《史记》中也有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旧主衰微之际,新君必定崛起。也就在这个时候,轩辕挺身而出,他要展示自己的抱负和能力了。他开始练兵习武,向那些拒绝臣服的诸侯发难。
《史记》记载:“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干”是盾牌的意思,“戈”是兵器,“不享”则表示对那些无视王权、不来朝拜的诸侯。轩辕以天子之尊,手持武器,担起平息战乱、调解纠纷的重任。凭借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强大的军事力量,轩辕迅速解决了诸侯纷争,也稳固了自身地位。
于是,各方势力纷纷归顺于轩辕。《史记》中只用了简单的六个字来形容:“诸侯咸来宾从。”足见轩辕当时的实力。
黄帝的挑战与胜利
然而,天下共主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即便扫清了眼前的障碍,也还会有新的挑战。即便是实力强大的轩辕,仍被两位劲敌阻挡,他们就是威名赫赫的炎帝与蚩尤。
那么问题来了,炎帝不正是传说中的神农吗?先前其子孙已是天子,怎么又来一位炎帝呢?其实,关于炎帝与神农的关系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神农即为炎帝,也有人认为炎帝是神农一族首领的统称,更有人推测炎帝与神农并无关联,甚至有说炎帝是黄帝的弟弟。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炎帝或许并非神农,而是另一位首领。
神农更像是前一个时代的人,而不是和炎帝、黄帝同一时期的。这样更能合理解释《史记》中记载的神农氏衰落的事实。
虽然司马迁没有明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炎帝“为害四方,暴虐诸侯”的事迹却记录在案。炎帝欲亲临诸侯,诸侯却纷纷归顺轩辕。轩辕于是“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豺虎”。他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展开激战。
各个部落不愿屈服,纷纷投靠了轩辕。而轩辕也清楚眼前这个敌人并不好对付,于是他整顿军队,种植庄稼,安抚百姓,丈量四方土地。为了保险起见,他还特意训练了多种猛兽。
虽然这些熊、罴、貔貅、豺虎等猛兽或许已经灭绝,也或许是传说夸大,但从文字中能看出当时战况相当激烈。据说炎帝先发制人,用火围攻,而黄帝则驱使应龙吐水灭火。当然,这一段《史记》里没有写。
至于这两位老祖宗在哪里交战,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有人说是山西运城解州镇,理由是解州镇在古代叫涿鹿;另一种说法是河北涿鹿东南;还有人说在延庆一代。
但无论如何,轩辕历经数次激战,最终夺得了胜利,并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战斗力成功征服了炎帝。自此之后,炎帝归顺,加入了黄帝的阵营。
但别忘了,轩辕还有另一位劲敌——蚩尤。蚩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九黎族的首领,和炎黄二帝并称中华三祖,也是我们的老祖宗之一。
传闻中他头顶生角,身材魁梧,是兵主之神,有81个兄弟,个个战斗力强悍,还有一只凶猛无比的石铁兽当坐骑(也就是现在的国宝大熊猫)。但在《史记》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类,一个部族的老大,却因残忍暴虐而闻名于世。他终日带领部族四处征战,无视天子之力。
然而,面对蚩尤的挑战,轩辕并没有退缩。轩辕深耕部落多年,除了自身武力值爆表之外,还有一群好兄弟。他的战争便是天下的战争。
在其他部族得知老大要跟蚩尤开战了,纷纷响应,组建联军,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激战。
这场逐鹿之战凶险异常。蚩尤口吐浓雾,三日三夜,播散四方。轩辕于是发明了指南车来破局。
蚩尤又请风伯与雨师助战,轩辕则派出魃。总之,神话人物层出不穷,但这些内容《史记》里并没有写,而是出自《山海经》等其他古籍。
《史记》中只记录了:“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尽管《史记》中并没有详尽描绘那些精彩纷呈的战斗经过,司马迁仅以寥寥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胜负结果。
这应该是出于对历史严谨性的考量。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必定熟知前人关于战争的传说,但在他的认知体系中,那些虚无缥缈的战斗过程虽无法彻底否认,但缺乏确凿证据,所以并未纳入史册。这也是《史记》的写作原则之一。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篇末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诸子百家对黄帝的记载多有奇谈怪论,文字不雅驯。因此,他在编纂《史记》时,从众多史料中挑选出可信度高的部分,行文简练,只记载了最为规范和可靠的信息。
当时,天下多数部族要么直接臣服于轩辕,要么被其征服。总之,大家都认可轩辕,纷纷拥戴他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建立起新的王朝统治。至此,轩辕氏正式取代神农氏,成为全天下的主宰。《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诸侯贤轩辕,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皇帝”称号的由来
那么,有人会问,黄帝为何被称为“皇帝”,而不是“红帝”“黑帝”呢?这其实源于古人对五行的观念。他们认为每一个朝代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朝代的兴衰更迭相互制约。
《封禅书》中提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有人认为黄帝属于五行中的“土德”,因为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黄龙和大蚯蚓,这些都是土德的象征。而后来的朝代则依次对应不同的德行:颛顼得木德,因青龙降临都城之外;夏朝得金德,因白气如山;周朝得火德,因赤乌出现;秦朝得水德,因西秦文公出猎时获得黑龙,这也是水德的祥瑞。
翻译过来就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有人认为黄帝属于五行中的“土德”,因为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黄龙和大蚯蚓。
颛顼属于“木德”,因为青龙降临都城之外。夏朝属于“金德”,因为白气如山。周朝属于“火德”,因为赤乌出现。秦朝属于“水德”,因为西秦文公出猎时获得黑龙,这也是水德的祥瑞。
——“我记得大秦也是水德吧,所以才是黑色,”
第366章 禅让明君
在阴潮的旌德,草木生长得格外茂盛。据说,山中曾有银子涌出,而周朝时期,红色乌鸦这一祥瑞也曾出现。秦朝取代周朝后,进入了受水德眷顾的时期。
秦文公外出狩猎时,曾捕获一条黑色的龙,这便是水德的象征。轩辕因此被称为皇帝。这里所说的“地隐”,大概是一种巨型蚯蚓,长达30多米,和现在一架民用客机的长度差不多。如此巨大的蚯蚓,想想就让人觉得恐怖。然而,在当时,它却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兆。
天子被认为是土德的代表,以黄色为尊。轩辕当上天子之后,并没有闲着。《史记》中记载,他冬至时祭祀于海登完山及岱宗,曾到崆峒登基,又到头难之野,还到过湘北的诸温州和府釜山。他易于涿鹿之战,足迹几乎遍布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在政治层面,皇帝创立了最初级的管理体制,但天子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覆盖到各个部落,无法实现全面集权。因此,首要任务便是压制各部落,以达到间接统治的目的。在军事层面上,要确保本部落拥有绝对的军事实力,足以征服所有诸侯。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录:“天下有不顺者,皇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劈山通道,未尝宁居于世。”天下有不服管理的,皇帝就率领军队去征讨,归顺者则予以安抚。然后去下一个地方,一路劈山开道,居无定所。
在行政与外交方面,天子要保持与诸侯的联系,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然而,仅凭他一个人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因为他本身也是部落的领袖,平时忙于自家事务,更别提管理其他部落了。于是,皇帝设置了左右大监的职位,专职监察各诸侯国。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记述了其对诸侯的监察职责,可见太史公认为对于统治天下的帝王而言,掌控诸侯国的稳定远比本国治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