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86节

  同时,皇帝也频繁地举行祭祀仪式,向上天和神明祈求庇佑。因为在古代,科学技术极不发达,很多看似很小的自然灾害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靠天吃饭的人们极其重视祭祀活动,皇帝也不例外。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备多言。”当他看到万国和谐共处,天下安宁之时,便代表普通大众祭祀山川鬼神,感恩神灵庇佑。

  尽管在现代人眼中这或许只是封建迷信,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早期,祭祀仪式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进行,而且据说天神也会优先听取天子的祈求。所以,通过享有这种独特的祭祀权利,天子的统治地位显得更加合理。

  这可能也正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们乐此不疲地去祭拜天地的原因。他们的真正意图并不仅仅是为了祈求好运,更多的是想借此来强调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明于日月,察于山川,通于天地,精于鬼神,顺于四时,知于万物。”咱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皇帝可不只是个政治手腕厉害的人,他还是个科学家。

  在进行祭祀活动的同时,他还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皇帝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用手中的圭表(即小草棍)来计算和记录,从而推断出一些看似简单却非常关键的结论。比如,一天大概有多长时间,现在的天气是要变热还是变冷等等。

  基于这些基础知识,皇帝成功地制作出了最早的历法。现在的我们可能觉得立法这种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立历可真是件大事。它就像是天气预报加上农业生产指南。

  皇帝颁布历法,告诉老百姓们天气什么时候会变得暖和起来,可以开始耕种;什么时候气温会降低,得提前准备好粮食过冬。

  如果不掌握这些信息,老百姓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比如,今年春天来得特别晚,老百姓们可能会误以为还未到耕种时间,结果就耽误了农时;或者他们无法准确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获庄稼,也搞不清秋天收成后应该储备多少粮食。

  那时候可没有发明纸张,老百姓们根本没法翻阅日历,更别提用手机查询天气预报了。所以,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耕种,今天究竟是几号,只能依赖于历法。

  正因如此,制定并颁布历法既是皇帝的责任所在,也是他用来稳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

  司马迁接着写道:“顺天地之际,幽明之变,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这四句话其实是在讲述皇帝在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他顺应四季变化,精通阴阳五行之术,提出了关于生死的深刻见解,并探究了万物存在与消亡的规律。

  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此外,皇帝还萌发了教育的思想。他不仅仅将知识视为个人的财富,更愿意将其传授给广大民众。

  《史记》记载:“石博白骨,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磅礴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秦,皆用水火财物。”他教导百姓如何种植各种农作物,如何驯养飞禽走兽和昆虫,如何观测天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

  他还告诫百姓们要勤奋努力地工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大家注意到了吗?早在皇帝时期,华夏大地就已经开始赞扬勤劳和节约的精神了。

  以上所说的领土治理、政治制度、祭祀礼仪、立法规范、教育理念、农业技术乃至道德观念,都是黄帝时期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天子的皇帝,他的贡献可谓是举足轻重。他不仅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真正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至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华人仍然保留着祭祀黄帝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从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我们可以窥见后世许多事物的原始形态。

  例如,“明于日月,察于山川”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完善的24节气。正是由于这些智慧结晶,我们才能够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收获,繁衍生息。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娶了西陵之女,她就是雷祖。雷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雷祖的功绩也非常大,她发明了养蚕之法,史称“嫘祖始蚕”,是中华民族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祖倡导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同为人文始祖

  。而传说中黄帝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妃子,也就是四大丑女之一的嫫母。虽然相貌丑陋了一些,但人品非常好,贤良淑德,非常得黄帝信任。黄帝还说:“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者,才是真仙。”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相传镜子就是嫫母发明的。

  当然,再强大的人也会有落幕的时候。《史记》中仅用寥寥六字记载了黄帝的离世:“黄帝崩,葬桥山。”然而,在神话传说中,他乘龙飞升离去之前,将天下托付给了他的孙子颛顼。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颛顼性格沉稳,很有谋略,为人豁达,明辨是非。

  他不仅擅长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养殖,更具备与生俱来的通灵之力,精通五行之道,擅长祭祀之术。因此,日月光辉所及之处,各类动植物乃至大小森林无不臣服于他。总之,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继承人。

  颛顼去世之后,帝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高辛。高辛也是个能人,《史记》中记载:“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天赋异禀,不但刚出生就能说话,而且还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待人宽厚,一心为百姓,从不考虑自身。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凡日月所照之处,风雨所至之处,无人不服。他不但擅长观测天象,还根据天气和植物生长规律设立了24节气,使得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辛由此被尊为帝喾。虽然关于颛顼与帝喾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他们更像是守成之君,仿佛都在为下一代英明君主铺路。紧接着,帝位传到了帝喾的大儿子帝挚手中,但他的能力并不出众。随后,他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弟弟,也就是帝喾的小儿子放勋。

  放勋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不太熟悉,但他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帝尧。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了英明君主的代名词。因此,一提到尧舜,大家都会想到“禅让”这个词。可为什么帝尧会把帝位禅让给舜呢?下期视频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五帝本纪,一口气看懂古代帝王典范#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相信你肯定听说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尧舜禅让。在《史记》这本史书中,我们能找到关于它的最真实的记录。天子之位首次传给一个外人,那么,这个被誉为千古佳话的退位让贤,到底是一个展现高尚品德和人性光辉的感人故事,还是一场隐藏在平静表面下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第四位帝王,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贤明君主——尧。尧,名放勋,其人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他人品极佳,不但宽厚仁慈,还谦虚有礼,一点帝王架子都没有。他继承了他父亲帝喾的优秀品质。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大肆赞美了尧的高尚品德,还特意说明了这些美德在实际治理国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帝尧能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帝尧的执政期间,他通过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影响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进而对其治理下的各级官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全天下百姓的和谐共处。这种做法有点像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是不是孔子受到了帝尧的启发,两者都是强调从个体层面出发,通过提升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影响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目的。

  帝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高尚的品德。他还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执政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史记》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对历法的改进与完善。早在黄帝时期,我们已经明白历法乃是治理国家的几项首要任务之一。那么,帝尧究竟做出了哪些具体的努力呢?

  首先,他任命专人负责历法的制定事宜。他命令手下的两大氏族羲氏和和氏,派他们去完善历法。这里的“羲氏”和“和氏”与神话传说中那个孕育了十个太阳的太阳神女同名,但在这里只是两个大家族。帝尧乃命羲氏、和氏,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为了更精准地划分四季,羲氏、和氏的族人分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司其职,制定春夏秋冬四季历法。

  他先是命令羲仲居于阳谷,负责迎接太阳的升起。相传阳谷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羲仲非常恭敬地迎接太阳的升起。当春天来临之际,羲仲都会带领民众耕耘,拉开一年农活的序幕。

  为了进一步完善历法,他还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据史书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个“日中”就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的那一天,而“星鸟”就是指一颗名叫鸟的星星。

第367章 尧历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当白天和夜晚一样长,还能看到鸟星的时候,便是春季的中间那一天,也就是如今的春分。此时,万物复苏,百姓们也开始耕种,而动物们则忙着交配繁殖,哺育后代。

  接着,羲叔负责夏季。当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且出现火星的那天就是夏至了。这里的“火星”可不是九大行星的那个,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青龙第七宿的第二颗星,又名大火星。

  经常读《诗经》的朋友应该记得那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处的“火”指的就是大火星。此时正值盛夏,大地酷热难耐,百姓们辛勤耕耘,鸟兽们也纷纷脱毛换羽。

  仲秋之时,昼夜平分,徐星熠熠生辉,百姓辛勤劳作,丰收满仓。鸟兽换上新装。仲冬之日,黑夜漫长,白昼短暂,昴星闪耀天际。在冬天,昴星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储备过冬物资,鸟兽也换上了柔软的绒毛。

  所以,这就是我们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司马迁紧接着写道:“期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当时的历法规定了一年有366天,用闰月来调整四季。既然历法已经制定了,接下来就是推广——如何将这些历法传达给天下百姓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纸张,更没有日历这种东西。信息的传播依赖于官员的口口相传,百官皆行。于是,尧帝下令百官严守律令。

  此“信”并非书信,“信”是通假字。尧帝一直重申纪律,如此一来,百官恪尽职守,积极推广。

  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立法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套更为完善的立法体系下,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然而,随着帝尧年纪越来越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也是所有帝王都会遇到的问题——王位的继承。关于这个话题,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帝尧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也是颇费思量。

  司马迁用了很长一段话来记录这件事:“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浮而不正,不可。’”在开晨会时,帝尧问手下的大臣:“你们说说,谁能来继承我的皇位呢?”一个叫放弃的人说:“您的儿子就不错,当这个继承人挺合适的。”

  没成想,一向和蔼的帝尧大发雷霆,他说:“我这个儿子太过顽劣,人品不行,根本不是那块料。”欢兜又提议让共工来,就是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的那位大神。只不过在这里,他也是普通的凡人。

  不出意外,也被帝尧否决了。共工这人,虽然工作做得不错,但为人太圆滑,表面上挺尊敬,心里却一肚子坏水,也不是合适的继承人。众人一时竟无言以对,没有合适的人推荐了。搞得帝尧也是叹气连连。

  正当大家为选拔继承人的事发愁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发洪水了。四月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这场水灾空前严重,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为拯救民众生命,尧暂且放下继承权之事,寻求解决之道。他询问众大臣:“下民其忧,有能使知者?”

  诸位大臣齐声说道:“鲧。”其实他们不是在骂人,而是这个人就叫鲧,他是大禹的父亲,也许和大禹一样擅长治水。可是尧觉得这个人不行,复命回族不可,因他曾为令,伤害同族。

  尧不但自身道德高尚,也十分关心家庭与下属乃至全国民众的道德修养。人品有问题的,他几乎都不用。不论是继承人还是治水人选,他都坚决选用德行好的人。

  鲧和共工都未能达到其道德标准。但是眼下洪水危急,刻不容缓,大臣们纷纷劝说:“灾不可用而已,陛下不妨暂且让鲧试试,实在不行再换掉。”尧也是没办法,就先让鲧去治水。《史记》记载:“鲧治水九载,功用不成。”鲧治水治了九年,也没有治理好。

  所以尧不愧为天子,看人真准。后面又改让鲧的儿子治水,也就是大禹治水,这个咱们以后再说。

  话题还是重新回到继承人上。四月,尧问大臣:“汝能庸命,践位。”朕在位已达70年了,你们谁能胜任这个工作,继承我的大统?这里的“践”已被登基,足字旁专指天子即位。然而大臣们却谦虚地表示:“彼其于田,未施德行,恐难担此重任。”偌大朝廷竟无可用之人。

  尧无奈,放低要求,对臣子们宣告:“西取贵妻,即疏远隐匿者。”无论尊卑,只要人品好、有才能的都可以推荐。众人纷纷提议:“民间有一位虞舜,或许可谓尧帝继承人。”

  虞舜及五帝中最后一位终于登场。于是尧帝下令召见虞舜。大臣夸赞虞舜是多么优秀,他自幼在恶劣家境中成长,父亲顽劣不堪,母亲背信弃义,弟弟狂放无礼。这几个所谓的亲人屡次设下诡计,欲置舜于死地。然而,尽管身处恶劣的家庭环境,舜却一点没有长歪,反倒塑造了他良善与坚毅并存的人格魅力。

  他不但能和这样的家人和平共处,还以自身优良的品行影响和改变着他们。这样的行为也赢得了邻里之间的称赞。大臣问:“陛下,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尧也点头称是,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修养的候选者。

  从这个年轻人身上,尧仿佛瞥见了华夏的未来。他曾三度对继承人感到失望,如今终于有所触动。然而传位是一件重大之事,不能轻率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天下百姓的生活都无法轻易为之他人。《史记》记载,尧说:“吾欲试舜,观其德行。”于是,尧开始考验舜。

  尧对舜的考验无疑是历史上对王位继承人最为关键的一次考验。这一事件不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占据大量篇幅,被历代文人墨客传颂赞誉,更成为华夏民族心中天子让贤的典范。尧要考验舜的第一项就是德行。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事之,以观其外。

  尧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以此观察他在家中的品性,同时还安排九位皇子与其共处,以查其在外面的行为举止。尧的这两位女儿娥皇和女英,有的人可能觉得疑惑,考验人怎么把自家女儿也给搭进去,而且还是两个一起嫁出去,感觉好亏。

  现在的我们当然没法理解这种用亲人婚姻换取权力的做法,也会觉得对他们俩挺不公平的。不过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得把故事放到当时的环境里来看待,看看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是怎样的。

  首先,娥皇和女英可不仅仅是尧帝的女儿,也是他的大臣。当时获取信息可是件大事。舜与尧的女儿结婚,就能帮尧轻松搞定这个问题,把消息来源弄得稳妥可靠点儿。

  再者,如果舜真的成功接班,尧那一边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还能保住自己和部落的前途。对舜来说,也有好处。舜这个人以前只是个乡下的穷小子,是个普通老百姓,在朝廷根本没啥影响力。但有了这门亲事,他就能得到政治资源,更好地融入官场,开展工作也就顺手多了。

  那些本来只支持尧的人,看到舜是尧的女婿,自然也会放下戒备,继续支持他,避免了内部纷争。

  这些都是为了利益而采取的手段。可能有人听着会觉得不舒服,觉得尧这样的圣人不该耍手段,但说实话,对于政治家来说,高尚的品德和手段并不矛盾。真正厉害的政治家通常都会巧妙运用手段,让自己和团队的利益都能最大化。毕竟政治上的策略和手段往往都是有利有弊的。

  考虑到一方面的利益,就难免会牺牲另一方面。只要政治家能尽量少伤害无辜的人,历史还是会承认他的局限性。

  司马迁接着写道:“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这些证实了舜的美德可以感染到他人。

  他娶了两个公主后,两位公主都不再摆架子,言行举止就像普通的妻子一样。尧的九个儿子跟着他也变得更忠厚朴实。尧对他刮目相看,但他觉得当皇帝不能只靠自己的德行,还需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尧开始第二项考验。尧说:“德教工作乃使舜和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那个法律不健全的年代,这些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舜明白了尧的意思。

  他有很多德育工作的经验,于是舜开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他教人们如何遵守五典,培养了最早的人伦观念。舜成功地完成了道德推广任务,赢得了尧的信任和喜爱。

  虽然舜获得了继承权,但他还需要了解如何管理国家。于是,尧让舜接触官员,了解各种官职的职责。外交方面,舜要接待远方的客人和四方的诸侯,加强中央和诸侯之间的联系。

  最后,舜要熟悉华夏大地,因为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帝尧派舜去山川湖泊进行实地考察,对各地的情况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舜遇到了一次暴风雨,但他不仅没有死,还没有耽误事情。在古人眼里,这说明舜是有天命的。经过三年的考验,尧确定舜不仅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是个合格的继承人。所以尧决定把皇位传给舜。

  尧和舜虽然都是皇帝的后裔,但对尧来说,舜这个亲戚实在是太远了,跟普通人没两样。在那个都默认地位是血脉相传的年代,尧决定禅让给舜,这可是

  这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汝谋事之而言,可记三年矣。”如果让你登上帝位,你要说这三年里你做事周全,说话算话,答应的事都能做到,那现在你就接任皇位吧。

  如果你是舜,你会怎么回答?舜会马上答应吗?不会的。听到这话,舜直接说自己的品德还不够,想拒绝。但尧当然不会同意,还是硬塞给了他。

  有人可能会觉得舜太谦虚了,毕竟尧已经考察了他三年,就是为了这一天。但其实这种谦让是必要的。

  古人有“三让”的规矩,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人,在接受别人的好意时,都要先退让再接受。这样既显得大方,又体现出对所请求之事的重视。

  正月初一那天,在本祖庙举行了盛大的禅让仪式。文祖是尧的太祖,换句话说,文祖庙就像是尧的宗祠。尧把舜当作亲生儿子,这是对舜深深的认可。

  但他并没有完全把帝位交给舜,只是给了一半。虽然举行了禅让仪式,但舜实际上只是摄政。

  于是,帝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尧并没有停止对舜的考验。在摄政期间,舜做得不错,成就显著。比如在立法、祭祀、诸侯管理、行政区划、刑法、人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绩。

  《史记》记载:“尧历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取乐,以思尧。”

  在舜摄政期间,尧非常满意,没有干涉他的权力。尧死后,全国人民都非常难过,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全国上下一起哀悼了三年,表达对尧的思念。

  司马迁接着写道:“尧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足天下之利也。”

  这就是《五帝本纪》中第四位帝王的故事,其中最重要、最有名的就是尧禅让给舜的这段。可能有人会觉得禅让不过是装模作样的假仁假义罢了,但司马迁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第368章 穷小子一路逆袭

  在他看来,道德的高低不在于表面功夫,而在于是否能顾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一个行为能给大家带来好处,那就叫道德。很多时候我们讨厌某些道德行为,是因为它们只注重表面功夫,扭捏作态,形式大于内容。然而司马迁说过,帝尧不会为了一个人的利益去损害天下人。

  这说明帝尧真正关心的是所有人,也就是整个天下的利益。他把王位让出来,其实是在挑选最适合的接班人。

  正是因为他看重天下,所以才会非常谨慎地选择接班人,多次拒绝那些没有品德的人。他明白选谁做皇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更关系到全天下人民的命运。

  【穷小子一路逆袭成为皇帝的故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怎样才能从一个穷小子一路登上天子之位呢?他的父亲要杀他,弟弟要夺他的妻子,后妈也处处刁难。本该是避风港的家,却成了龙潭虎穴。

  面对这样的艰难开局,是选择忍气吞声、任人宰割,还是以牙还牙、彻底解决问题呢?然而,他的做法却与众不同。

  也许正是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一代帝王。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讲讲武帝中的最后一位帝王——舜。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舜是黄帝的后代。从家谱来看,舜是黄帝的第80代孙。经常读《史记》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司马迁在描述人物时总会重点提及家谱。

  这与当时的命名习俗有关。因为那时的人民父子间并无共用之姓,不像后世大多是子随父姓,仅凭名字难以辨识其所属家族。所以司马迁详细记录了个人的家谱,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的源流。

  至于为何当时的人民中没有父亲的姓,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简而言之,那时候的人们主要通过母亲的姓来识别血缘关系,以避免近亲结婚。

  而“氏”则代表着身份和地位,通常由父亲或部落领袖传承。部分人也可能因受封地、赐予或国号变更而获得新的姓氏。

  尽管舜与前三位帝王均为黄帝之后,但由于年代久远,到了舜的时代,家境早已衰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因此,舜与尧、禹之间的血缘关系颇为疏远,勉强算是一门远房亲戚。

  当然,每个成功之人都拥有非凡的童年经历。然而,舜的成长历程却是超乎寻常的艰难,堪称“地狱开局”。

  根据《史记》记载,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弟弟象都想要害他。父母、弟弟都要杀他,这怎么这么乱呢?司马迁解释道,舜的父亲瞽叟愚昧,继母早逝后又娶妻,生了弟弟象。这三人对舜极为厌恶,总想着杀了他

  。可以说,舜的开局就是地狱模式。但现实的残酷并没有将他击倒,反而锤炼出他坚毅的品质和高尚的德行。

  他始终恪守孝道,待兄弟如手足,展现出兄长风范。舜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关爱备至,每天都十分恭敬,从不懈怠。

  家人要杀他,舜就躲起来,不让他们得逞。如果只是小打小闹,他也就忍了;若家人需要他帮助,他便立即挺身而出。

  舜的善举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持之以恒,终为人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舜的善良与坚韧逐渐传颂开来,赢得众人的赞誉。十里八乡都知道这个小伙子特别好。

  在实际生活中,舜的美德并非任人宰割,他并非愚昧,而是有自己的主张,既遵循社会道德,又坚守自我。那么,这么优秀的人是哪里的呢?

首节 上一节 286/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