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青年时期的舜生活在古九州之一的冀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北一带。他曾从事多种行业,如农夫、渔民、陶工、木匠,乃至商人。虽然频繁转行,但每一行他都表现出色,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他善于以自身的优秀品德感召众人,共同进步。
《史记》记载,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雷泽之上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之人皆不苦窳。在历山耕种时,当地村民纷纷谦让肥沃的土地;在雷泽捕鱼时,邻里之间相互礼让,捕鱼最好之处;在河滨制陶时,所有人都诚实守信,不会制造次品。可见舜凭借个人力量改变了整个地区的风气,提升了行业水平。
当然,这并非易事。生活中你是否曾遇见过这样的人?他们性格开朗乐观,总是笑呵呵的,属于那种没心没肺的乐天派。
实际上,他们非常有智慧,情商也高。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伸出援手;当我们心情低落时,他们会给予安慰。
他们对团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却从不利用权力压迫他人,而是以人格魅力吸引你。事实上,舜正是这样一位充满魅力的人物。《诗经》中以另一个生动的案例进一步彰显了他的才能与魅力:“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舜停留一年,便可吸引百姓聚居,形成村庄;停留两年,便可兴起小镇;停留三年,即可建造大都市。由此可见,舜的才华和能力真是盖世无双。
这与我们之前讲述的故事相衔接。尧帝为了考察舜,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同时派九个儿子与他共处,观察其言行举止。此外,尧还赠予舜衣服、牛羊及粮仓等诸多财物。然而,这些财物却引来了舜家人的嫉妒,他们试图谋害舜,夺取其财产。
首先发难的是舜的父亲瞽叟。他命舜修缮粮仓屋顶,等舜爬到房顶后,点燃大火,欲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凭借丰富的逃脱技能,用手中的斗笠作为降落伞,从屋顶安全落地。然而,瞽叟并不甘心失败,他再次设局,命令舜挖掘水井。
当舜深入地下时,瞽叟与弟弟象趁机将泥土倒入井内,企图让舜窒息而死。然而,舜早已预料到危险,事先在井底挖掘了通道,得以顺利逃脱。
瞽叟和象以为舜已丧生,得意洋洋地庆祝胜利,开始分配舜的财产:粮食、牛羊归父母,两位嫂子和财产归象。
然而,舜却再次平安归来。舜的演技大爆发,他悲痛万分地说,担心哥哥舜并未揭穿象的虚伪面目,反而表示感激。
若换成是你,在经历过两次蓄意谋杀后,你会如何应对?是以牙还牙,还是断绝关系?舜的选择是对父亲和弟弟更加恭敬。舜的高尚人格得到了认可。
尧帝让舜担任官职,开始考察他。《史记》记载:“于是舜作大章乐,以合明神,以变虞、夏之风。”舜不负众望,教化百姓,分管百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尧的信任。实际上,舜的宽容和善意虽然得到了回报,但他并非出于追求回报而善待家人。
而是通过善待家人,最终获得了回报。如果他只是为了名声而刻意表现出高尚的品德,那么他很可能无法成功。尽管他心中可能也有别的想法,但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真正体现其道德水准的是他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
舜经过尧的重重考验,最终取得了代理天子之政的位置。
在此期间,他观察日月星辰,进一步修订立法,举办各类祭祀活动,祭祀天地诸神,确立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策略。首先,他收回了各诸侯的瑞玉,之后则择良辰吉日召集诸侯百官重新发放瑞玉。
看似无谓的举动,实则蕴含深意。收回再发放意味着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我可以给你,也可以收回。”诸侯的地位全由天子决定,从而强化了中央的集权地位。
完善制度标志着古代社会的文明道德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处理完东方事务后,舜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方、北方和西方,开始了巡守之旅。
五月南巡守,八月西巡守,十一月北巡守,皆如初归至于祖庙,用特牛礼告慰四方。巡逻完毕后,舜返回国都,在帝王宗庙告慰祖先,以巡视天下。然而,仅靠巡守是否足以强化诸侯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次巡守只是天子为诸侯树立的典范。诸侯仍需履行自身职责,每年来国都朝拜天子,表达忠诚之心。
天子传授治国之道,以身作则,审视各地政绩,褒奖尽职尽责者,用特殊的服饰车马来彰显其中的佼佼者。而这便是由舜创立的“五岁一巡守,群后四朝”的制度。
除治理诸侯外,舜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将全国划分为12州,疏浚河道,选拔贤才,重用隐居于民间的16位杰出人士,即“八元八恺”。同时,他修订律法,禁止过度严苛的刑罚,提倡以金钱赎罪或流放等方式替代入刑。
在代理天子之位长达8年后,舜选择退居幕后,让位于帝尧之子丹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让位之后,舜并未如约继任。他将王位让与丹朱,自己则居于南河之南。眼看即将到手的天子之位,为什么还要放弃呢?
首先,这是一种权衡之举。丹朱作为帝尧的儿子,其继位的合法性较舜更为明显。
如果舜直接让丹朱继位,可能会引发不满,因此舜采取了退让策略,暂时隐居,以观察局势。如果丹朱能够赢得天下认可,舜也可以顺势而为,这同时也是对自身声誉的考量。
此后,诸侯朝觐者不找丹朱,而是找舜;四方歌颂者不歌颂丹朱,而是歌颂舜。你说这不有点奇怪吗?所有人都有事来找舜,而不是名义上的天子丹朱。
然而,丹朱虽然名义上是天子,却没有赢得天下人心。不久之后,舜看到天下局势已定,便返回国都,正式登上帝位,是为帝舜。
据史书记载,帝舜即位后依然严格自律,致力于为民造福。他广纳英才,完善官员制度,使各人尽展所长。某日,他问诸大臣:“谁能奋发图强,顺应天意,壮大国家的伟业?”
忠臣齐声说:“伯禹为司空,最为合适。”《史记》记载,舜对大禹说:“汝平水土,惟时懋哉。”于是舜任命大禹为司空,总揽天下土木水利大权。
在这段历史记录中,舜并非独断专行,而是先向众大臣询问了看法。
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舜展现出了谦逊的姿态,激发大家积极献策,从而增强朝廷政务的活力;其次,当时舜刚登基不久,地位尚未稳固,在选用人才问题上需要慎重考虑朝臣的观点。
尽管如此,从“天下明德皆自于舜”的治理成果来看,他并未盲目听从他人建议,而是在心里盘算好了一切,再寻求众人意见。
他通过这种方式确定了各官职的人选:弃负责耕作,推广五谷教育;皋陶掌管刑法;垂统帅工匠;伯益整治山川湖泊;伯夷主持祭祀;夔掌控音乐;龙负责告诫和精选。如此看来,帝舜已经组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内阁。
舜在任职期间实行三载考绩制度,根据官员政绩进行升降。因此,远近重工,贤能兴盛,各类行业繁荣昌盛。若细看就会发现,舜的内阁阵容非常强大:夏、商、周的始祖都在其中。
大禹疏通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终于解决了他父亲鲧9年未能解决的洪水问题。《五帝本纪·舜篇》也特别提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教导人们:音乐启迪孩童,教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直方正,不施暴虐,保持简朴,虚怀若谷。
他认为,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
八种乐器的声音协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合的境界。
第369章 知君者,世代不绝
《史记》里也有记载:“诗言志,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记载,舜在20岁左右因孝顺名扬天下,30岁被尧举用,此后10余年间他代理天子事务。58岁时,尧离世,舜继位。
在位39年后,舜在南方巡视途中驾崩于苍梧之野,遗体安葬于江南九嶷山。此地盛产香妃竹,民间传闻称舜帝离世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奔赴九嶷山寻找亡魂。
因极度思念丈夫,二人泪水如雨,滴洒在湘江两岸的翠绿竹叶上,化作点点泪痕。因此,诗人尊称这种竹子为香妃竹或泪竹。
至此,从黄帝诞生到舜帝离世,5位伟大帝王的传奇画卷圆满落幕。《史记》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据司马迁考证,武帝和舜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意味着中国古代早期的几位领袖都是同宗同脉。
尽管考古证据尚未证实这一观点,但司马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可能存在共同的源头与血统。这一论断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独特身份认知,同时也是历代华人为之自豪的文化认同。
然而,也有人提出,炎帝、黄帝并非特指某位古人,更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所以在此处,我们仅讨论《史记》中的相关内容,需注意的是,史书记载也并不一定绝对真实,需要大家自己辨别。
【少年得志,中年沦落,晚年凄惨,死后闻名于天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我们的童年阴影,看完之后吓得睡不着觉。长大后才明白,所谓的鬼怪也不是那么可怕。难怪在这本书里,鬼怪也许比人更善良一些。
这本书的名字叫《聊斋志异》,它的作者是蒲松龄,他被称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那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聊聊蒲松龄的故事。
清康熙四十九年的正月,位于山东的淄川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三位老者站在相距九里的高台之上,相视无言。岁月如梭,少年已然白发苍苍。他们曾年少轻狂,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如今却都变成了镜花水月。谁也没能在半生的科举中出人头地。
蒲松龄感慨人生无常,在回家的途中,有感而发,提笔写下绝句:“往日狂歌伴晨昏,相约共赴云津门。谁料一事无所成,同为白头会中人。”一事无成的蒲松龄,直至 72岁才原地出宫,科场挣扎大半生,才得来一个岁贡生的头衔,也就是国子监的保送生。
可谁又能想到,少年时期的蒲松龄也曾冠绝一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早在顺治十五年,年仅 19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秀才,那时蒲家上下欢欣鼓舞,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此后的他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好运,屡试不第。
从 19岁的秀才到 72岁的岁贡,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乡试,但屡遭失败。相比之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至少还中了个举人,反观蒲松龄,可谓坎坷至极,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叶生》。
蒲松龄在文中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因科举考试而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形象。这篇作品的开篇,宛如蒲松龄对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后来,叶生因为屡次科举失利,最终抑郁而亡。死后他化为鬼魂,教导朋友之子学习,最终朋友之子金榜题名。朋友深感惋惜,一生虽助其子成名,自己却屡试不第。
叶生一生跟朋友诉说“时代有命,姐夫则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足矣”。
蒲松龄笔下的叶生,死后向世人证明自己半生文章并非写得不好,而是命不好。蒲松龄假借叶生来诉说自己的想法,他的好友张立友却立刻跳出来反驳。他说蒲松龄是“直尺”,《聊斋志异》不见得托老大的福,平生翻译过来就是没能考上大学,根本就是沉迷于小说所致。
《聊斋志异》的确很像是现代的网络小说,他好友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蒲松龄确实喜欢听人谈鬼,雅爱搜神,并且从小就喜欢《游侠传》。他自言:“余少时最爱《游侠传》,午夜挑灯横一斗,究作都晚。”
清代文人邹涛在《三借庐笔谈》中说,蒲松龄为了收集奇闻异事,常在路边摆一个茶摊,过路的行人免费喝茶,让他们给自己讲故事,这为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所听到的一些奇闻趣事,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
其实,在那个年代,写小说并不被认可,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而蒲松龄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朋友的不解与质疑。
当蒲松龄将《聊斋志异》的书稿给李希美看时,李希美觉得写得不错,但他仍奉劝蒲松龄“亲历公民”,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
至于小说,等 60岁退休之后再写也不迟。不过,铁了心的蒲松龄最终也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
他倾尽半生,从青年到垂暮,乐此不疲,甚至纵使不成名,有阻碍也无所谓,还发牢骚说:“此生所恨无知己。”
事实上,他曾经也有半个知己。蒲松龄曾在淄川毕家任教长达 30年。其间,因毕家与王家交好,他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王士祯。王士祯非常赏识蒲松龄,觉得他写的小说很棒。
于是蒲松龄就单方面宣布王士祯是自己的知己。他鼓起勇气请王士祯为《聊斋志异》作序,想借着大诗人的名头蹭蹭热度,给自己的小说提高点知名度。如果能成,那将是不朽之盛世。
然而,尽管《聊斋志异》看似描绘狐妖鬼怪,实则多含讽喻现实,触及时政禁忌,王士祯自然不敢公然称赞,更别说作序了。可面对蒲松龄真诚的请求,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于是在回信中婉转回应:“故怨妇不朽,然想乃颇以文字轻薄,服愿取构所与文笔艳,活泼利益为之,未可知耳。”
蒲松龄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王士祯为他破例撰写序言,可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大诗人辜负了他。
蒲松龄生前未曾显贵,作品也未能广泛传播。虽然有点名气,也仅限在家乡附近。以至晚年,他发出“谁知一事无成”的凄凉感慨。
但正如他没有预料到自己后来竟会半生蹉跎,他同样无法预测百年后他的作品竟会风靡全球,成为经典。人们表面上对谈鬼说怪嗤之以鼻,但私下里却争相传阅。
知名的抄本多达 10余种,刊印版本更是不计其数,被誉为“刘波海内家有其书”,甚至墙内开花墙外香。
自 19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英、德等 60多种语言,收录于全球各大百科全书之中。
清朝时期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红楼梦》了。《聊斋志异》不仅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在影视圈里也是常青树。
近百年来,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超过 70部,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倩女幽魂》《画皮》等经典影片更是深入人心。
康熙十八年的那个夜晚,蒲松龄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他自语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如今,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知君者,世代不绝;知君者,五洲四海。
【他身高一米八,腹肌人人夸,潇洒的文人#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身高 188厘米,腹肌人人夸赞,写诗、弹琴、撸铁都不在话下。他是当时的顶流网红,人称“最性感的铁匠”,但他早早退休,过上了我们最向往的隐居生活。
他以身傲骨,临死前一曲《广陵散》将文人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就是竹林七贤之首——嵇康。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无法选择,一个是家庭出身,另一个就是所处的时代。嵇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战争、瘟疫和灾害接踵而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百姓生活无比艰难。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嵇康出生于魏国谯郡铚县。他的祖先本姓嵇,后被改为姬姓。父亲嵇昭曾任治书侍御史,哥哥嵇喜曾担任江夏太守等职。
因此,嵇康的出身还算不错。但在嵇康 7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他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
嵇康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当别的孩子还在为认识几个字而发愁时,他已经无师自通,并且对《庄子》这部道家经典情有独钟,看得如痴如醉。小小年纪,他便开始思考人生的大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嵇康愈发帅气。他挺拔的身姿、潇洒的气质,走在街上回头率绝对爆表。但他有着独特的时尚品味。
别人都热衷于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整天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头发也随意披散着,活脱脱一个潮流先锋。可即便如此,他的魅力依然无法阻挡,毕竟气质这种东西不是靠外表就能掩盖的。
二十五岁左右,嵇康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娶了曹魏宗室女为妻。这一下,他瞬间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了皇亲国戚,身份地位直线上升。朝廷也赶紧给他封了个中散大夫的官职。
本以为他会从此踏入仕途,飞黄腾达,可谁能想到,嵇康骨子里就不是个能被世俗规矩束缚的人。
他对官场的虚伪实在看不惯。当时司马氏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为了巩固统治,大肆宣扬所谓的名教,用各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嵇康对此嗤之以鼻,他觉得人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干嘛要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离官场,带着家人跑到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云台山一带)隐居起来。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畅谈人生。
然而,嵇康不想惹麻烦,麻烦却总会找上他。作为那个时代的全能型人物,他是继曹操之后四言诗成就最高的人,并且兼具画家、书法家、玄学家等多种身份,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的名气传到了司马昭耳朵里。司马昭想让嵇康这样的名士为自己所用,于是派了自己的心腹钟会去请他。
这个钟会也是嵇康的粉丝。曾经,钟会写了一篇文章,想让嵇康点评,并借此加上偶像的微信。
他跑到嵇康家门口,因为惶恐和忐忑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不敢敲门,于是把文章丢到他家院子里就跑了。后来,钟会成为司马氏身边重要的谋士。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见偶像了。
于是,钟会带着一群文人雅士、贵族子弟前去拜访嵇康。当时,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秀就在一旁帮他拉风箱。嵇康专心打铁,旁若无人,对钟会等人的到来视而不见。
钟会起初还带着期待和恭敬,时间久了便觉得十分尴尬。他觉得嵇康简直是在打他的脸。最后,钟会准备离去,嵇康却突然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气愤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次会面之后,钟会对嵇康从粉转黑,想要借机报复他。
很快,机会来了。景元三年(262年),吕安与他的同父异母哥哥吕巽之间发生了纠纷。吕巽垂涎弟媳美色,并将其玷污。
吕巽担心自己摊上官司,于是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吕安被诬陷,嵇康看不下去,就来到洛阳为好兄弟喊冤,结果也下了大牢。
这下钟会如愿以偿。他向司马昭说:“嵇康不肯为我所用,来日就会为别人所用,不如尽早除掉。”司马昭一听,认为有道理。既然得不到,那就毁掉。于是,嵇康被判处死刑。
第370章 貌比潘安的潘安
消息传开,整个洛阳城都为之震动。老百姓们都为嵇康感到惋惜,纷纷跑到刑场去为他送行。刑场上,嵇康穿着一身素白的衣服,头发随风飘动,眼神中透着一股从容与淡定。
他看着台下的众人微微一笑,然后要来一把琴,坐在地上开始弹奏那首著名的《广陵散》。琴声悠扬,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汹涌波涛。在场的人无不为这美妙的音乐所打动,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一曲弹完,嵇康把琴一扔,大声说道:“《广陵散》于今绝矣!”然后他从容地走向刑场,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年仅 40岁。
【他是华夏四大美男之首,女粉丝拍起来能绕地球三圈#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小说里的男主角,古代的吴彦祖。他的粉丝从中国排到了法国,但他一生却只爱一个人。帅气逼人是他的长相,学富五车是他的才华。
他一生白净,一个“帅”字伴随一生,爱恨情仇皆成云烟,唯有帅气永垂人间。他就是中国四大美男之一——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