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究竟长得有多帅,竟能征服中国历史1700多年?如果一个女孩儿夸你“貌比潘安”,那一定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公元247年,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出生于河南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县),出身于儒学世家。
他的祖父潘瑾曾任安平太守,父亲潘平曾任琅琊内史。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才智聪颖,能文好诗,被称为奇童。
潘安不仅学习好,据民间记载,他身高185厘米,容貌秀丽。也因为长得好,他一眼就被岳父看上了。
在潘安12岁那年,他与杨隆基定了娃娃亲。那年,潘安跟随父亲前往未来岳父杨昭的府上,因此邂逅了杨昭的女儿杨荣基,也就是潘安的初恋。
当时很多显赫的家族都想和杨家联姻,但都没成,岳父拒绝了。也许这就是美貌的强大吧!杨昭一见到潘安,就被他的帅气吸引住了。在了解到他的才华也很出众后,果断将杨荣基许配给潘安。潘安的美貌不仅吸引了男人,也吸引了许多女人。
17岁那年,潘安驾着宝马出游,洛阳城少年意气风发,令全城女人围观,她们疯狂地投掷水果和小礼物来表达爱慕之情,这就是“掷果盈车”的典故。潘安的帅气几乎是男女都认可的事实,但越帅的男人越专情。潘安虽然有众多粉丝,可他心里却始终只有杨荣基一人。
上天给了他一副绝世容颜,还给了他一身才华,不仅为他开了门,还为他开了窗,唯一没给的就是与屏幕前的帅哥美女们的聊天窗。不过,他明明可以靠美貌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公元268年,潘安20岁。晋武帝司马炎巡视四方,他突然心血来潮,冒着高温下地耕作。这在当时可是时政热点,无数“电视台”竞相播报,无数考生也做好了答题的准备。潘安自然也没有错过,他大笔一挥,一篇《藉田赋》横空出世。
整篇文章以优美动听的语言描写了晋武帝下地耕作的感人场面,歌颂了晋武帝的勤政爱民。潘安因此一举成名,进入仕途。
身高1米8,长相人人夸,还年少成名,这别说在古代,就是放在现在,能在上岸第一年就斩断意中人都难,但偏偏潘安真的爱了杨荣基一生。
在他岳父杨昭去世前,他对杨荣基各种好,这还算正常,但在岳父死后,他依旧对她万般宠爱。即使杨荣基为他生育的儿子和女儿都夭折了,按照古代男人的做法,都会以生子为借口纳妾,可潘安却从未想过纳妾之事。
后来杨荣基去世,潘安一直孤身一人,也没纳妾,他还为爱妻写了悼文,开创了中国悼亡文学之先河。潘安对妻子杨荣基的感情令无数人动容,史称“潘杨之好”。
但话又说回来,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完美的。虽然潘安帅气专情,才华横溢,他的优点十分耀眼,但他的仕途却是一波三折,危险重重。潘安虽借《藉田赋》一举成名,却也遭朝廷高官极度排挤,10余年不得升迁。
后出任河阳县令,4年后调任怀县县令,因政绩突出,调任候补尚书郎。前任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泰始元年,命运似乎终于对潘安露出一丝微笑,让他的仕途之路有了新希望。杨俊辅政,潘安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太子舍人、太傅主簿等职。
但好景不长,杨俊的倒台让潘安也陷入了危机之中。他虽幸逃过一劫,却被除名为民。此后潘安虽再次踏入仕途,却始终未能摆脱命运的捉弄。他与石崇等人结为密友,成为了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
在贾谧的提携下,他一度平步青云,出任著作郎、散骑侍郎及黄门侍郎等职。然而,这种依附权贵的行为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元康九年,一场政治阴谋彻底改变了潘安的命运。在贾南风的指使下,潘安写下了一篇以太子口吻要求晋惠帝退位的文章。这一行为导致太子被废,也让潘安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永康元年,昭王司马伦执政,潘安被中书令孙秀诬陷谋反。
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他和他的家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暴之中,最终获罪被杀,株连三族。一代美男潘安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潘安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也有趋炎附势的一面;他既有对爱情的忠贞,也有对权力的追逐。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晋时期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以及文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悲哀。
【唐代周杰伦,杜甫为他写诗,王维因他相思#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大唐的周杰伦,却有许多个方文山。他拥有豪华的盛唐诗人朋友圈:李白、杜甫、王维都喜爱他。齐王李范是他的头号粉丝,为他击鼓,杨贵妃为他伴舞。他落魄时,杜甫为他写诗,王维为他相思。一曲《相思》终了,他与世长辞。他就是大唐乐圣——李龟年。
李龟年如今的热度,离不开他的诗人朋友们。李白的《清平调》由李龟年谱曲,王维的《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
杜甫与李龟年重逢时,写下《江南逢李龟年》。然而,齐王府的盛唐之乐实在太过短暂,后半生的李龟年只能在安史之乱的历史里流浪。李龟年的具体生卒年月难以确切考证,有说法称他来自行州,也有说法称他来自洛阳。
他出身不凡,家族赵郡李氏在唐代人才辈出,出过数位宰相。父亲李景伯精通音乐,唐中宗时期曾担任重要职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李龟年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仿佛音乐之神格外眷顾他,将所有的灵感与才华都倾注在他身上。
不仅如此,他的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同样在音乐方面造诣颇高。李彭年擅长舞蹈,李鹤年则以歌唱见长。而李龟年堪称全能,声乐、器乐、作曲无一不精,随便一项技能拿出来都能在当时的音乐圈站稳脚跟。
当时,王公贵族们热衷于在家中举办各种文艺宴会,就如同现在的私人派对。李龟年兄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商机,果断组了个男团出道。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他们频繁出入长安城的名门府邸,上门进行演出。公元710年,李龟年兄弟推出的原创歌曲《渭川曲》直接“炸街”。这首歌有多火?当时茶馆小二都得背诵歌词,不背会昌魏川区长安九前掌三倍。
凭借着音乐技能,他们在长安城的王公贵族家中频繁演出,一时间风头无两,更是凭借原创歌曲《渭川曲》吸粉无数。齐王李范和唐玄宗都是他的粉丝。
齐王对李龟年喜爱有加,不仅时常邀请他到府中演奏,还赠送给他豪华的宅邸。那宅子的气派程度,让长安城里众多公子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有一次,齐王在家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类似如今的才艺选秀活动。李龟年受邀坐在帘子后面担任导师,点评选手表现。他一展露专业功底,就让众人惊叹不已。琴音刚起,他便听出是琴音的慢板,换了曲子又立刻分辨出是楚音的流水板。
齐王对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礼物送了不少。但李龟年却不为所动,直到他自己拿起月琴弹奏。齐王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他个性十足,越发喜爱。此后,齐王但凡结识新朋友,总会喊上李龟年一同相聚,这让李龟年在齐王府中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交际圈,结识了不少文人雅士。
天宝年间的长安娱乐圈,李龟年就是行走的流量密码。在他的社交圈里,有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李白、王维和杜甫。
公元721年,21岁的王维初入官场,任职太乐丞,主管宫廷礼乐应对。音乐的共同热爱,让他与李龟年相识。二人可谓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王维诗才出众,李龟年常常将他的诗作改编成歌曲演唱。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诗文与音乐的关系,十分亲密,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王维因受属下牵连,被唐玄宗派往济州,两人无奈断了联系。
返回长安时,李龟年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从此天各一方,再未相见。但王维始终挂念着这位挚友,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表面上写的是红豆,实则饱含着对李龟年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龟年与李白虽只有一面之缘,却共同演绎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盛唐传奇。那是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的宴会。玄宗觉得月宫演奏的歌曲无法匹配眼前的良辰美景,别命李白当场作诗。
李白乘醉挥毫,创作出《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一首极为出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边诗刚写完,那边李龟便年谱曲并演唱出来。玄宗兴致大发,亲自吹笛为李龟年伴奏,杨贵妃则在一旁翩翩起舞。
这一场景被陈凯歌在电影《妖猫传》中用梦幻的画面重现,那是属于大唐的辉煌与浪漫,也是李白与李龟年心中难以忘怀的极乐之宴。
李龟年的音乐才华备受唐玄宗赏识,成为皇帝梨园子弟中的一员。每逢出游,玄宗都要带上他和梨园子弟们随时演奏和助兴,一时间名声大燥。
第371章 四大美男
他所创作的《秦王破阵乐》腔调激昂,被称为“秦王枪”,也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之后,他又融合胡乐、扬州等西北民乐,创作出《渭川曲》,风靡天下,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
他的唱腔独特。当激昂之处如悬崖瀑布,气势磅礴;稍作回旋婉转,自成一派风格。李龟年不仅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上成就非凡,还颇具政治眼光。
天宝末年,满朝文武都在夸赞安禄山,而他却敏锐地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本身为梨园弟子的他没有直接向皇帝进谏的权利,于是他灵机一动,在玄宗面前模仿安禄山与李林甫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试图以此警示玄宗。然而,此时的玄宗已被蒙蔽双眼,并未将李龟年的暗示放在心上。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一刀击碎了玄宗皇帝的盛世之梦,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如同一场凶猛的暴风雨,打破了大唐的繁华盛景。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曾经辉煌一时的梨园弟子们也纷纷流落四方。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李龟年失去了唐玄宗这位头号“粉丝”的庇护,只能和平民百姓一样踏上逃亡之路,一路南下逃到了江南。
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南,他靠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卖艺表演为生。但在乱世之中,人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哪有多余的钱财来听他演唱呢?
所以李龟年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即便如此,他依旧时常演唱王维的诗歌,尤其是那首《相思》,每当他在宴会上唱起,常常听着感动得泪流满面。
大约在公元770年,漂泊至江南的杜甫与李龟年偶然重逢。此时距离他们上次见面已过去40余载,曾经的风华正茂都已不复存在,两人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杜甫看着街头卖唱的李龟年,感慨万千,回想起往昔在岐王府、崔九堂前多次听闻李龟年演奏的时光,再对如今的落魄不禁悲从中来,挥笔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重逢,实则饱含着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深深叹息,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暮年的李龟年依然对长安、对曾经的开元盛世念念不忘。他时常在江南街头唱起王维送给他的《相思》,还有一首《清风明月苦相思》:“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军滞塞西。闺中少妇不曾看,春日凝妆上翠楼。”歌声中满是他对过去的怀念与眷恋。
有一次他在演唱完后晕倒在地,四天后才苏醒过来。醒来后的他心中依旧惦记着长安,可此时的唐玄宗早已被囚禁,自身难保。最终,苦等不到唐玄宗召唤的李龟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李龟年的一生恰似大唐兴衰的生动写照。他前半生身处大唐盛世,尽享荣耀与追捧,音乐事业如日中天;后半生却因安史之乱陷入乱世的泥沼,尝尽人间疾苦。
他的音乐见证了大唐的辉煌,也承载了乱世的沧桑。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龟年不仅仅是一位乐者,更是大唐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他用音乐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也无意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轮廓。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如此渺小,却又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在感叹他一生起伏的同时,不禁思索:在变幻莫测的命运面前,我们该如何坚守自我,又该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除了帅气和才华,一无所有的男人#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四大美男之一,楚国第一美女爬墙追了他三年,他却毫不动心;追求他的人从楚国排到法国,他看都不看一眼。
他在楚王府做侍从时喜欢上了莫愁女,两人虽合作了名曲《阳春白雪》,但他早已心有所属,甚至最后为爱殉情,他从此终身未娶。
他就是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宋玉。喜欢宋玉的人很多,但他却独独钟情于没身份没地位的莫愁女,正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似乎也注定了他在事业和爱情上的坎坷。
宋玉,又名子渊,是宋国公族的后裔,生于楚国燕阳(今湖北宜城)。据《襄阳记》记载,他出身寒微,体貌清秀,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因为仰慕屈原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他投到屈原门下。他不仅在文学上是屈原的真传,在为官之道上也和屈原一样,一生致力于政治。宋玉在朝为官时,很多人嫉妒他的才能,其中就有一个叫登徒子的大夫。登徒子对楚王说:“大王啊,宋玉这人长得那叫一个帅,嘴巴还特别能说,关键是生性好色。
您可千万别让他出入后宫,指不定得出啥乱子。”楚王一听,心里有点犯嘀咕,就把宋玉叫来质问。
宋玉一听,赶忙辩解说:“大王,您可别听他瞎说。长得帅那是老天爷给的,能言善辩是跟老师学的,可说我好色,这可太冤枉人了。”楚王好奇地问:“你咋证明你不好色?”宋玉不慌不忙地讲起来:“天下的美女就属楚国的最漂亮,楚国的美女又属我家乡的最出众。
我家乡最漂亮的姑娘,那得是我家东边邻居家的女儿。这姑娘身材比例堪称完美,增一分就显得太胖,减一分又太瘦。她的脸蛋就像刚开放的花朵一样娇艳,肌肤像白雪般洁白细腻。眉毛好似翠鸟的羽毛,腰身像竖起来的蚕丝般柔软,牙齿如同洁白整齐的贝壳。
她微微一笑就能让阳城的公子哥儿们神魂颠倒。就这么个大美女总爱趴在我家墙头偷看我,而且一看就是三年。她想要和我在一起,可我到现在都没答应跟她好呢。”
宋玉说完,画风一转,开始说登徒子:“大王,您想想,登徒子他老婆头发乱糟糟的,耳朵也有点畸形,嘴唇外翻,牙齿稀疏,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还满身疥疮。就这么个丑女,登徒子居然还特别喜欢,跟她生了5个孩子。大王您仔细琢磨琢磨,到底谁才是好色之徒呢?”
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来说,登徒子不舍弃糟糠之妻本是好事,但奈何宋玉的嘴皮子实在是厉害。就这么把登徒子安上了“好色”的标签。从此,“东家之女”用来形容绝色美女,“登徒子”成为了色狼的代名词。
但别看宋玉拒绝了楚国第一美女,一副不近女色的样子,其实他只是还没遇见灵魂伴侣。自古文人都喜欢懂得自己的红颜知己,宋玉也不例外。
宋玉曾在楚王府做侍从,第一次在楚王府看歌女跳舞时,他一眼就喜欢上了容颜美丽、舞姿轻盈的莫愁女。从此,宋玉的心里就只有莫愁女。
莫愁女自小生得美丽动人,又善于歌舞,17岁时就被楚王带进府中做歌女。这也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她和宋玉的相见。在楚王府里,莫愁女和宋玉经常合作,这一合作就是好几年。
他们一起完成了《阳春白雪》等名曲。也许是一见倾心,也许是日久生情,从此在楚王府的每一个日夜,宋玉都关注着莫愁女的身影。婉转的琴声之中藏着宋玉的心动。
莫愁女与宋玉才情相当,姿容都不相上下,可谓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宋玉的心思莫愁女又怎会察觉不到?
只是她的内心早已有了归属,容不下第二个人。那人便是莫愁女的青梅竹马王强哥。王强哥是莫愁女从小的邻居,虽然后来莫愁女入了宫,但她心意不改,一直惦念着王强哥。
后来,楚襄王硬是逼迫莫愁女成为自己的妃子。
莫愁女不从,楚襄王知道她心有所属后大发雷霆,棒打鸳鸯,将王强哥发配扬州。扬州距离郢中千里之遥,古代交通不便,这一别也许是永别。莫愁女心如死灰,她追到江边,含泪送别了王强哥。
她看着王强哥的身影越来越远,直到消失。莫愁女绝望不已,她站在白雪楼上纵身一跃,跳入了汉江。汉江冰冷的江水送葬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莫愁女的离去,让宋玉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他整日饮酒消愁,回想起初见莫愁女的情景,宋玉再次拨起琴弦。琴声再起,故人不在。失去了莫愁女的宋玉,消沉了好一阵子,他这一生也无法释怀,爱一人爱一生,宋玉至死未娶。
爱情不顺的宋玉,便将精力投入到事业中。然而,当时的楚国朝政黑暗,宋玉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屈原投江后,宋玉也万念俱灰,被免去一切职务,退出了政治舞台,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之中。
公元前222年,楚国灭亡。宋玉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覆灭。最终,他也闭上了眼睛,随着楚国的消亡一起离开了人世。
第372章 美男也有烦恼
【万人空巷,只为看他一眼,古代顶流美男,被粉丝活活看死#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帅到惨绝人寰,是史上第一个被自己帅死的男人。他的美让男女同事、亲舅舅都和他组 CP。他 5岁出门时就被美女要求贴贴抱抱。除了长得好,他还是一个最强王者辩论大师,三言两语就能让对手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就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古代离奇而死的人很多,有喝酒喝死的,掉在厕所淹死的,过于兴奋而死的都有,但因为长得太帅而死的卫玠是头一个。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就有了一个成语“看杀卫玠”。
卫玠生于西晋武帝太康 7年(公元 286年),出生在东卫氏家族。这一家族自汉代以来便是北方望族。
他的祖父卫瓘是西晋开国重臣,官至司空,既是政治家,又是书法家,其章草书体与索靖并称“一台二妙”。父亲卫恒继承家学,以书法理论、四体书史闻名,魏宣、魏廷等人皆因采取其学说而显赫一时。
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未给他带来安稳的人生起点。元康元年(291年),卫瓘因卷入贾后与杨骏的权力斗争,全家除卫玠与兄长卫璪因早出城幸免外,其余悉数被害。这场灭门惨案发生时,卫玠年仅 5岁。
家族的骤然崩塌为他的人生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塑造了他敏感而多疑的性格。或许这种早慧与早熟正是家族悲剧催生的结果。
卫玠童年时便风神秀逸,但每当旁人提及祖父之事,他则掩面叹息。这种早慧与早熟或许正是家族悲剧催生的结果。少年时期的卫玠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外貌。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从小就有美名,车行于洛阳时,路人皆叹“谁家璧人”,就是说他像美玉一样。
虽有“璧人”之称,这种超越性别的美貌成为他身份的重要标签,但他并未止步于容貌带来的赞誉。
他自幼精研《周易》《老子》,能通达玄理,其清谈造诣甚至令名士乐广感叹“若思之深,可复得乎?”这种将美貌与智慧结合的独特气质,使他在洛阳名士圈中迅速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时期对容貌的推崇并非单纯审美,而是将容貌视为内在气质的体现。卫玠的“冰清玉润”既是对其仪态的赞美,更暗含对其人格境界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卫玠的亲舅舅王澄也是大美男一个,可跟卫玠站在一起瞬间被比下去了。
但在魏晋南北朝的荒唐时代,战乱四起,人人都在为生计忧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所以社会风气逐渐放纵。
不仅女人喜欢美男,男人也喜欢美男,当时的同性恋之风从朝廷贵族传到民间,所以当时卫玠的男粉丝也很多,其中就包括他老舅王澄。
史书记载,他们同游时,如同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这两人站在一起,一个赛一个的帅,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开放程度。
成年后的卫玠面临人生选择,这成为理解其人生轨迹的关键。按照门阀制度,他本可凭借家族余荫入世,但经历家族巨变的卫玠对政治始终保持着疏离态度。
永康元年,朝廷征辟他为太傅西阁祭酒,后拜太子洗马,这些清要官职本是士族子弟的近身之基,但卫玠却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由推辞。
这种倾向既源于对政治风险的警觉——其兄卫璪在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更折射出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转向。
当权臣王衍评价卫玠为“中朝玉人”时,卫玠已悄然从传统仕途转向玄学清谈。这种选择预示着他将走向与祖辈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永嘉之乱彻底改变了卫玠的命运轨迹。随着匈奴刘渊起兵,洛阳陷落,中原士族纷纷南渡。永嘉四年,卫玠母子举家迁往江夏,经武汉后辗转至豫章(今南昌)。
这段迁徙历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场域的迁移。卫玠在南渡后写下《梦蝶论》,以庄周梦蝶的典故探讨存在与认知的关系。这或许隐喻着流亡士族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与哲学思考。
在婚姻家庭方面,卫玠的经历同样耐人寻味。
他先后娶乐广之女与山涛之女为妻,这两桩婚姻具有典型的士族联姻特征。乐广是清谈领袖,山涛属竹林七贤之后。联姻巩固了卫氏在名士圈的地位,但卫玠与乐广之女的婚姻更多是门第观念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他为子嗣早夭,血脉断绝。这种结局与其家族在永嘉之乱中的遭遇形成历史回响,暗示着魏晋门阀制度的内在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