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能级,就能尝试使用工程学手段创造出这个能级,将强核力与电弱力统一起来,之后,再详细观测强核力与电弱力分离的过程,观测这一过程之中的物理学变化,研究出现了哪些新粒子,这些新粒子的性质与变化,补上这些细节与数据,大统一理论就算是被我掌握了!”
此刻,李青松已经明了了后续的整个科研路径。
在这其中,创造出合适的,足以让强核力与电弱力统一的能级必定是个难点。
虽然此刻还不知道这能级究竟是多少,但李青松确认,这必定会很高很高。
毕竟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强核力与其余作用力分离之时,宇宙大爆炸才刚刚发生了仅仅一万亿亿亿亿分之一秒而已。
那个时候的宇宙,能量有多么庞大?
依靠人工设备来复现这种能级,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这当然不意味着李青松要真正掌握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的能量。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仅李青松,恐怕就算是比李青松先进一万倍的文明都做不到。
事实上,他仅仅只需要在一个极小的尺度上复现这种能级即可,其能级虽高,但总能量可能还比不上一颗高爆炸弹。
细细研究整个科研路径,李青松一颗心又渐渐开始沉重了起来。
仅仅只是简单模拟计算而已,李青松便发现,进行这些至关重要的实验,所需要用到的物资超出了自己之前预料。
仅仅依靠舰队所携带的这些物资,完全不够。
这便意味着,想要进行这直接关系着自己能否突破为强核文明的关键实验,就必须要要在星系之中停靠。依靠星系之中那充沛的资源才能进行。
而时间……
李青松粗粗估计,便发现就算一切顺利,也需要至少300年左右的时间。
中间略微有一些意外,略微有些疑难的地方卡住了自己,导致自己不得不额外进行研究与实验的话,这个时间就直接暴涨到了400年以上。
而……
上一次自己从那个星系之中离开仅仅230年时间而已,那个智械天灾舰队便已经到来。
按照这个模式计算,下一个恒星系中,恐怕就算自己仍旧只收集物资,修缮舰队,不进行其余任何事情,恐怕自己离开最多200年后,智械天灾舰队就会到。
如果从自己进入恒星系开始算起,最多也只需要230年左右。
时间完全不够!
可是,突破到强核文明,必须要在恒星系之中!
时间上的矛盾如同一个死结,将李青松牢牢锁住,完全看不到脱困的希望。
既然如此……
李青松眼中闪过一抹凶戾。
“干了!该冒险就要冒险,大不了舍弃这支舰队和几十亿克隆体,启用备份,重开就是!”
第207章 金属湖泊
李青松知道,放弃现在的一切,将意识转移到之前逃匿隐藏起来的那些备份克隆体身上,其损失并不仅仅只是现在这支庞大舰队中的众多飞船,以及一台台超算之中运行的,那凝聚了无数训练数据投喂与自己心血的智能AI,也并不仅仅只是那些大科学装置等等。
真正的损失要比这还大得多。
李青松知道,自己身为主意识,之所以能记住这么多科学知识,记住这么多经验与技巧,其实是通过众多克隆体来实现的。
也即,这些记忆并不单独存在。而是在这种模式之中,克隆体们的脑袋成了李青松主意识存储知识与记忆的“硬盘”。
那些知识和记忆就储存在克隆体们的脑袋里。
一颗脑袋才能记住多少东西?此刻李青松所研究出来的各种知识、数据、经验、技巧,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都稍显不足,就算把一颗脑袋撑爆都记不住。
遗弃了这些克隆体,便意味着自己也丢掉了这一部分知识。
自己的主意识最多最多也仅能记住一些关键信息和记忆而已。
重开的话,不仅舰队需要重新造,便连科技也需要再度从头开始研发。
是以,只要还有一线可能,李青松便绝对不愿意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但李青松此刻仍旧决定要冒一冒险,干一票大的。
李青松要以第二级别电弱文明的层次,来对抗一次第三级别的强核文明!
李青松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在告诉他这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李青松仍旧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第一当然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
第二则是因为……
李青松也是有脾气的!
从离开太阳系开始算起,到离开牛郎星系,再到此刻再度开启星际逃亡,恍惚间已经是两千多年时间过去。
我已经逃了足足两千多年了!
我已经受够了!
这一次,要么我突破为强核文明,要么,我们就一起同归于尽好了!
大不了我再次重开,我倒想看看你这个智械天灾有没有再度恢复过来的希望!
李青松已经下定了决心,且拟定出了一个堪称疯狂且冒险的计划。
“要执行这个计划,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首先,需要一个较为年轻的恒星系。因为唯有足够年轻,星系内部才足够混乱。
其次,需要一个较为活跃的主恒星。主恒星足够活跃了,我才有可利用的机会。”
李青松在现有的恒星资料库之中快速检索了一番,立刻确定了一个合适的目标。
飞马座V342!或者另一个编号,HR8799!
这颗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5倍,年龄仅仅只有6000万年而已,尚且处于恒星的幼儿阶段。
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这颗恒星十分活跃,其光度也处在快速变化之中,时暗时亮,变化周期仅为两天时间而已。
这意味着它具备极为强烈且快速的恒星活动。
因为该恒星对流层与辐射层的边界不稳定,导致该恒星表面甚至能如同海浪那样,涌现出波纹状的结构。而正是这种猛烈的恒星“海浪”,导致了它的光度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同时,这个恒星系内部也十分混乱。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它内部足足拥有七颗大行星,其中,岩质大行星有3颗,质量最小的一颗都有地球的1.3倍。
气态巨行星的数量则是四颗,最大的一颗气态行星,质量足足有木星的12倍——这大概已经位于行星和恒星的质量分界线了,只要再大一点,它便能点燃核心的氦3聚变或者氘氚聚变,成为一颗褐矮星。
质量最小的一颗,也有木星的6倍。
太阳系之中的庞然大物,在飞马座V342星系之中,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而已。
它内部不仅拥有众多大行星,因为过于年轻的缘故,还拥有数量堪比牛郎星系的众多小天体,有物质丰富的尘埃盘、小行星带,等等等等。
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便是,这像是太阳系的plus版,不仅主恒星比太阳大,比太阳亮,比太阳活跃,岩质行星比地球大,气态行星也比木星大,就连小行星都比太阳系的多。
“就在这里了!”
李青松下定了决心:“要么在这里涅槃重生,要么在这里……同归于尽!”
再度将舰队调整了一下航向,李青松向着这颗距离自己尚且有4.6光年的恒星系飞行而去。
转眼间又是几十年时间过去,李青松的庞大舰队终于停泊在了距离这颗恒星约有5000万公里的地方。
这里也有一颗大行星存在。
它在整个飞马座V342所有大行星之中是质量最小的一颗。
虽然是最小的,但从理论上来讲,1.3倍于地球的质量,仍旧足够令它具备足够的引力以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同时,足够的质量也能形成足够的内部压力,让内部保持高温与流动,进而制造出磁场,在主恒星那庞大的辐射压力下,保住自己的大气层不被剥离。
但很遗憾。
它虽然有足够的质量,也有足够强大的磁场,但它距离主恒星太近了,主恒星的辐射也太过猛烈。
于是,它的大气层仍旧被毫不留情的剥离,令它只剩下了一颗光秃秃的球体,上面没有任何气体。
太阳系之中,水星和太阳的距离约为4000万公里左右,而太阳的表面温度足足比飞马座V342低了2000多摄氏度,亮度也仅为它的五分之一左右。
就算如此,水星也被太阳炙烤到了表面温度足足有几百摄氏度。
这颗大行星的处境要比水星更恶劣。
它的表面温度高达700多摄氏度,足以融化锌、铝、铅、锡、镁等金属。
于是这颗星球上便出现了这样的奇景:它虽然没有大气层,但地表上却有着一个个的“湖泊”,在黄白色的恒星光芒照耀之下,闪耀着各自不同的颜色,璀璨夺目如同一块块宝石,绚烂异常。
这些湖泊虽然漂亮,却极为危险。
因为,这些湖泊之中其实并不是水,而是液态的金属,或者合金!
第208章 第一优先
一座座或大或小的液态金属湖泊便星罗棋布在这颗星球地表。
能维持固态的,唯有那些熔点较高的元素或者合金。剩余的熔点低的,全都已经融化。
甚至于,这些“湖泊”上面还会有波纹,有时候也会有“波浪”。
这颗星球并没有大气层。那些波纹与波浪,也不是因为风的吹拂而形成的。
那是因为频繁的小行星撞击而形成的。
就算在距离主恒星如此接近的距离上,小行星活动仍旧频繁。甚至于这颗大行星本身便处在一条小行星带之中。
大行星的定义,一是围绕恒星运转,二是具备足够清空轨道的质量。
从这两个定义来看,这颗行星似乎并不能被称之为大行星。因为它并未能清空自己的轨道。
与它处于同一轨道环绕飞马座V432运转的小行星,数量何止千亿?
甚至于,李青松粗粗估算之下,便计算出整条小行星带的质量高达这颗大行星的75%!大约与一整颗地球质量相当。
而太阳系之中的小行星带,那无数颗小行星的总质量加起来,才仅为地球的万分之五左右。
由此可见这条小行星带的庞大。
但纵然如此,李青松却仍旧将这颗编号为a的岩质行星认定为大行星。
原因很简单,它并不是没有清空自己轨道上其余天体的能力,仅仅是需要时间而已。
再过个几亿年时间,它的轨道上恐怕就不剩什么小行星了,恐怕就全撞在了它上面。
没撞上去的,也会被它驱离现有轨道,或者撞入恒星,或者被驱逐到星系外部。
到那时候,预计它的总质量将会成长到现在的1.3倍左右。
现阶段仍旧是它的快速成长阶段。
不过李青松的到来注定要暂时中止这个进程。
发展工业需要稳定的环境,整天都是小行星撞击可不行。
“a行星上各种矿产资源很丰富啊,很好,就以你作为我的工业中心好了。”
看着“波光粼粼”的行星大地,李青松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