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23节

  但很遗憾,此刻李青松已经证实了质子会衰变。于是它们的命运,宇宙的命运便已经注定。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之中所有宏观星体会全部解体。便连黑洞也会因为霍金辐射的存在而缓慢消失。

  宇宙之中最终只会剩下光子和轻子,变成一锅几乎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浓稠的“汤”,然后永远存在下去。

  在这里用“永远”这个词汇似乎不太准确。因为这是一个描述时间的词汇,而在一个永远不会再发生变化的宇宙之中,时间已经没有了意义,或者说,时间已经不复存在。

  遥望着满天星辰,看着一颗颗绚烂的恒星,无尽的星辰,看着壮美的河系,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再伟大,再壮丽的存在,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

  而造就这结局的,却仅仅只是因为小小的质子而已。

  “至少10^41年之后的事情,距离我太过遥远了。”

  李青松感叹着:“现阶段,还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先完成到强核文明的突破。

  毕竟,此刻距离智械天灾舰队去而复返可没有多少时间了啊……”

  一边进行着庞大的科研攻关任务,李青松一边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建设。

  于是,一台台的超巨型质子衰变探测器建成,高达数百亿上千亿吨的超纯氢气被灌注了进去。

  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便一次次的被李青松观测到。

  基于不断改进的探测方式,通过对于这些振动的观察,李青松渐渐了解了质子衰变的具体模式。

  虽然未能真切观测到光微子,但通过间接手段,李青松仍旧精准测定了光微子的性质,并将其补充到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

  于是,李青松的大统一理论渐渐完善了起来。

  一直到此刻,李青松终于有了足够的数据和方法,终于真正将大统一能标的精确数值计算了出来!

  所谓的大统一能标,便是在哪种能量强度下,强核力才会和电弱力统一起来。

  很显然,唯有确定了这个数据,李青松才能展开粒子对撞机的研发,尝试将这种能级复现出来,真真正正在实验之中观测到三种基本力统一的现象,并观测到随着后续的能级降低,三种基本力分离的过程,以及这过程之中诞生的种种亚原子粒子,真正搞清楚它们的机制与原理。

  要实现如此之高的能标很显然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宇宙大爆炸刚刚发生数亿亿亿分之一秒时候的能级,岂是轻而易举就能复现的?

  当然,能量总量上李青松是不必复现的,只需要在一个极小的尺度上复现能级即可。

  否则别说李青松了,恐怕就算是李青松知晓的,那个可以以超新星爆炸为武器的超级文明,又或者改造了一整个河系的魔眼文明都不可能做到。

  通过一系列计算之后,李青松有些牙疼般吸了一口凉气。

  计算显示,以李青松现有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确实有实现这种能级的能力。

  只需要建造一条总长度达到了1000公里、由100座大型核聚变电站供电、总质量达到了4亿余吨的粒子对撞机即可。

  这可不是主要由外部装甲和内部机械结构组成的飞船可比的。

  这4亿余吨的质量,几乎80%以上都要由极为精密先进的仪器构成。

  其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4亿余吨的粒子对撞机啊……换成普通的电弱文明,恐怕得建设个几百年时间,还得全力以赴才能建成。

  就算换做我,在同时进行其余方面建设与科研的状态下,没有个十几年时间也完不成。

  科技的发展,还真是艰难啊。”

  李青松感叹着,再度挑选了一处适合建造的场地开始了建设。

  十几年时间悄然流逝,这一台前所未有的巨型粒子对撞机终于建成。

  一切检查调试完毕后,李青松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一次粒子对撞实验。

第234章 强核!

  在专门配套的十几座核聚变电厂那澎湃的电力供应之下,通过电磁加速线圈的转化,这些能量被灌注到了两束质子束之上。

  足以供应地球时代一整个大都市圈的所有电量有多么庞大?而区区一束粒子束,其质量又有多么渺小?

  这一大一小,几乎大到了极致的反差,便导致了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结果。

  这些质子束的速度被加速到了极为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

  当然,超光速仍旧是不可能的。依据李青松的现有理论,任何有质量的物质,哪怕是中微子,一旦速度到达光速,其质量和能量也会趋于无穷大,甚至连整个宇宙的质量加起来都比不上。

  此刻这些质子束的速度虽然未能到达光速,而仅仅只是接近光速而已,但其仍旧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能量。

  于是,短短几十微秒的时间而已,两束粒子束便在巨大的加速器反应腔之中轰然对撞。

  这一瞬间,它们的能级甚至远远超过了氢弹爆炸核心,也超过了恒星聚变核心,甚至于超过了中子星核心!

  如此庞大的能量作用之下,一系列极为奇妙的,李青松以往根本没有看到过的现象接连发生。

  李青松观察到了两种极为奇特的粒子。

  这两种粒子俱都极重,远超质子,分别具备+4/3e,+1/3e的电荷量。

  其仅仅只存在了一瞬间而已,下一刻便即衰变。

  但它们只仅仅存在的那一瞬间,却被李青松布设的探测装置捕捉到。

  精确测量其各种性质后,李青松心中陡然振奋。

  它们的各项性质,与自己理论框架之中推测的X和Y玻色子一模一样!

  由此,李青松便可以认定,它们就是X和Y玻色子!

  基本作用力的传递是依靠粒子来实现的。

  譬如,电磁力通过光子传递作用力,弱核力通过W和Z玻色子传递,强核力通过胶子传递。

  那么,如果能将这三种基本作用力统一为统一力,统一力依靠什么粒子来传递作用力?

  答案就是X和Y玻色子!

  于是事情便很显然了:探测到了X和Y玻色子,便能直接证明,在之前的对撞之中,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已经统一为了统一力!

  李青松仍旧在全力以赴的分析着这一次对撞所生成的各种资料。

  于是他看到,在存在了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后,这些X和Y玻色子便即自发衰变。

  在这一瞬间之中,配套的磁单极子探测器探测到了大量的磁场波动现象。而另一种探测器则探测到了大量的质子“失踪”事件。

  质子为什么会失踪?很显然,它们衰变了,变为光微子逃离了反应区域。

  而质子衰变概率极低,一台如此巨大的质子衰变探测器而已,也要平均数天时间才能观测到一颗质子衰变事件。

  为什么在这一瞬间,粒子对撞机里同时有如此众多的质子衰变?

  很显然,也是因为统一能标,以及X和Y玻色子的存在。

  这同样基本符合李青松的理论框架!

  甚至于,李青松还在粒子对撞机之中探测到了额外光子的存在。

  这意味着,在之前那一次史无前例超高能级的对撞之中,因为能量太高的缘故,粒子对撞机内部甚至于有微型黑洞生成!

  黑洞是比中子星更为极端的致密星体。它的表面逃逸速度甚至于超过光速,而光速是宇宙自然规律所能允许的最快速度。

  这便意味着,任何物质一旦进入黑洞,便不可能再逃离。

  黑洞是宇宙之中最为极端、最为神秘的天体。

  而现在,李青松依靠自己的技术手段,实打实的制造出了黑洞!

  当然,仅仅只是微型黑洞而已,其总质量可能仅在几颗质子的量级。

  而依据黑洞热力学原理,黑洞寿命与质量成正比。

  虽然它们的逃逸速度超过光速,看似不可能有任何质量从其中逃离,但基于霍金辐射机制,黑洞仍旧能损失质量。

  质量越大的黑洞,寿命越长。质量越小,寿命越短。

  此刻这些质量仅为几颗质子的黑洞,其寿命便短到仅仅只有一瞬间而已,一瞬间便会以霍金辐射的形式损失自己的所有质量,化为光子辐射出去。

  于是李青松便观测到了额外的光子。

  除了X核Y玻色子,W和Z玻色子,质子衰变,磁单极子,微型黑洞这一系列现象,李青松还观测到了众多其余类型的粒子以及物理过程。

  这一系列的变化实在太多,又太过复杂,就算李青松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探测精度,都不可能通过这一次对撞便解析其全部奥秘。

  不过没关系,此刻还有时间,李青松完全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对撞,来一点一点的研究这其中的每一步变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青松便将可动用的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了对于粒子对撞机数据分析与解读的工作之中。

  甚至于为了增加数据产出速度,李青松还耗费巨额资源,兴建了另外数条对撞机。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对撞,一点一点的思考、分析、推理和计算过程中,更多全新的物理学规律被李青松发现,并统一补充到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

  时间悄然流逝着,这一天,在书写下又一条具备众多复杂符号和算符的公式之后,李青松意识所在的克隆体轻轻出了口气。

  这是大统一理论框架之下,描述质子衰变过程中,光微子是如何获得动能的一条公式。

  在整个理论框架之中,这条公式只能算是边角料,并不算重要。

  但此刻,这一条公式的补充,却像是最后一块积木一般,将其搭上去,这座名为“大统一理论”的城堡,便补足了缺失的最后一块。

  没错,数百年时间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的研究,此时此刻,李青松终于彻底而完全的统一了强核力,掌握了大统一理论!

  虽然这一套理论还暂时未能给李青松带来任何战力提升与应用层面的提升,但,李青松知道,自己此刻已经真真正正的超越了电弱阶段,真真正正成为了强核文明!

第235章 全面飞跃

  在此刻真正掌握了大统一公式,将自身科技级别推动到强核文明后,李青松才知晓强核文明相比起电弱文明来,究竟有多么强大。

  虽然此刻李青松还并未真正掌握任意一种强核文明的应用技术,但并不妨碍李青松在现有基础上展开展望。

  首先是能源方面。

  电弱文明,譬如之前和此刻的李青松,能量来源主要是氘氚聚变。

  氘氚聚变的能量转换效率约为0.375%,而氕氕聚变,也即只由普通氢气参与的质子链聚变,能量转换效率高达0.7%,几乎是氘氚聚变的两倍!

  同时,再将质子链聚变和氘氦3聚变结合起来,能量转换效率更是能提升到1%以上,高达氘氚聚变的三倍!

  想想看,携带相同质量的燃料,却能释放出相比起来达到了原来三倍的能量,这对于一艘飞船,一支舰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然,要将氘氚聚变改为质子链+氘氦3聚变模式,极为困难。

  因为质子链聚变对于温度和压力的要求极高。甚至于,连太阳,又或者飞马座V432星这种庞大的恒星,其核心都无法达到要求。

  当然,发生在类似太阳这种恒星核心的聚变类型确实是质子链聚变,但这并不妨碍它内部其实并未达到质子链聚变要求这一点现实。

  这看似有些矛盾,为什么明明没达到要求,却能进行质子链聚变?

  这是因为量子隧穿的缘故。

  在极低的概率之下,一颗氢原子内部的质子,有可能直接穿越到另一颗氢原子内部的质子旁边,两颗质子结合,便发生了质子链聚变。

  也即,它并不是因为具备足够的温度和压力才开始结合的,而是完全基于量子隧穿的概率才得以结合发生聚变的。

  那么,发生量子隧穿,导致质子链聚变的概率高吗?

  答案是一点都不高,相反很低很低,甚至连一亿分之一都不到。

首节 上一节 123/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