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太阳这样的恒星还能维持如此之高速率的聚变?
答案很简单,它太大了,内部的质子太多太多了,就算概率再低,也总是会有大量质子平白无故的“隧穿”到其余质子旁边发生聚变。
从这一方面来看,恒星这种东西从常规理论来说原本是不应该存在的,但神奇的量子力学让它得以存在。
由此可见进行质子-质子链聚变的难度。
连如此庞大的恒星核心都无法达到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智慧生命怎么做到?
答案同样很简单。
掌握了大统一公式后,智慧文明便能通过对强核力的影响,来改变原子核内部各种力的强度,由此降低质子链聚变的难度,让受控的质子链聚变成为现实。
同时,常规的质子链聚变主要产物为中微子,其90%以上的能量都被中微子带走,导致无法利用。
同样的,掌握了大统一公式后,李青松同样有把握找到办法,改变粒子的聚变模式,降低其产物中的中微子,更多的利用其能量。
虽然这一切构思李青松现在都还做不到,但大统一公式已经解决了理论上的障碍,并且预示了未来的工程实现方向。
除了能源供应方面的巨大提升外,在离子推进器方面,李青松也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同样是通过对强核力的影响与操纵,李青松将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同于之前原理的电磁加速装置,令离子推进器喷射的离子的速度数十上百倍的提升。
而单位工质所能产生的反推力,与其喷射速度正相关。
将工质喷射出去的速度更快,它产生的反推力便越大。也即利用效率越高。
聚变模式改变带来了能源供应的巨大提升,达到了之前的三倍左右。
工质喷射速度的提升带来了工质利用效率的巨大提升,甚至能达到之前的数十倍。
两者结合意味着什么?
很显然,更高的航速!
李青松确定,这便是智械天灾舰队航速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以及,大统一公式的掌握,还让李青松真正明白了智械天灾舰队,那种神乎其神的,几乎造成了对自己碾压的能量护罩的原理是什么。
这同样是基于是强核力的操纵!
通过某种特殊的设备——李青松暂且还不知道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但大统一公式同样预示了这种设备的存在,强核级别的文明将可以令物质状态改变为一层薄薄的胶子等离子体,然后将其覆盖在飞船表面。
这一层胶子等离子体的不同粒子之间依靠强核力相互连接,其强度比李青松所能制造的最坚韧的特种纤维,譬如太空电梯所使用的那种材料还高。
这便等同于是为飞船或者其余设施穿了一层超强防弹衣。
最妙的是,这一层受磁场控制的胶子等离子体还可以方便、灵敏的操纵。
它可以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也可以方便的开一个孔洞,让己方发射的弹丸或者其余的什么武器通过。
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包裹整艘飞船。不需要的时候,它同样可以在一瞬间之中完全散去。
除此之外,李青松还找到了大统一公式所预示的另一种可能性。
能量炮!
能量炮与电磁炮类似,都是发射弹丸的。
当然,能量炮基于更先进的机制,发射的弹丸速度更快。
同时它还有了另一种最为重要的提升。
那便是,强核文明同样可以通过对强核力的影响,令它的弹丸置于某种“强核激发态”,且保持稳定。
原子弹与氢弹之所以被称为核武器,根本原因便是其能量来源于基本粒子内部的强核力的释放。
而能量炮的弹丸,在置于强核激发态之后,同样可以将强核力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一小部分。
从这方面来看,能量炮所释放的那种处于强核激发态的弹丸,其本质上并不算是弹丸,而是可以视之为一种超微型的、效率较低的核弹!
但它再小,效率再低,它也是核弹。
一边是普通的电磁炮弹丸,无非是速度快一点,动能高一点,但最主要还是依靠动能去制造杀伤。
而现在,强核文明用的弹丸却是超微型核弹,这还怎么打?
第236章 超距通讯
除了能源、推进、防御、武器这四个最为重要的方面的巨大提升,李青松看到,大统一公式还预示了更多方面的技术飞跃。
比如量电计算机的性能提升。
同样基于更深厚的对于微观世界运行原理的理解,李青松知道,自己未来必定能造出性能超过此刻十倍百倍的量电超算出来。
拥有了如此庞大的算力,那么,各种人工智能,自己所拥有的悟空、神工、女娲、玉皇、神农等等AI的性能将飞跃到什么地步?
自己的无人作战力量和工业实力以及科技研发能力将会飞跃到什么地步?
除此之外,大统一公式还预示着另一件重要到无以复加的事情。
超距通讯。
没有延迟的、实时的远距离通讯!
一旦掌握了超距通讯技术,哪怕李青松与另一处基地的距离高达1000亿公里,也能做到实时的,没有任何延迟的通讯!
而使用常规的电磁波通讯的话,1000亿公里的距离,双程通讯延时将高达7.7天左右,让远程操纵建设基本上不可行。
我发一段信息过去,要过7.7天才能收到反馈,那还怎么操纵?
就算有高度智能的神工AI在,延时高达7.7天的建设也将面临重大障碍,导致效率极低。
而现在,大统一公式的掌握,让李青松更加从本质上理解了“量子纠缠”这一微观现象,进而预示着使用这种现象来掌握超距通讯技术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还意味着,李青松与克隆体之间的意识连接也极有可能因为超距通讯技术的出现而不再有延迟。
“如果我能为每一名克隆体脑袋里都植入一枚神经芯片,由神经芯片与克隆体大脑交互,然后神经芯片与神经芯片之间的信息传递以超距通讯技术进行,这岂不是意味着,纵然间隔千亿公里,我也能实时与克隆体的大脑保持意识链接?”
当然,此刻合适的神经芯片以及超距通讯技术李青松还未掌握,仅仅只是搞清楚了其理论而已。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量研究资源的投入。
但至少,此刻的李青松距离掌握这两种技术已经不再有基础理论方面的障碍。
只要研究下去,未来掌握这两项技术便是大概率事件。
没有延迟的与克隆体的意识连接!
单单只是想一想,李青松便感觉满是激动。
以往时候,因为自身与克隆体之间的连接通讯速度仅有光速,稍微远离一点便存在巨大通讯延迟的缘故,李青松不知道伤了多少脑筋,为此做出了多大的妥协,牺牲了多少效率。
甚至于李青松的本体意识还不得不经常在位于不同地方的克隆体身上穿梭,哪里的建设更重要便坐镇在那里,以牺牲其余地方建设效率的方式来保证重要建设工程的推进。
极为麻烦不说,效率还大受影响。
现在,李青松终于看到了摆脱这种局面的希望。
此外,大统一公式还预示着材料学方面的巨大飞跃。
这仍旧来源于对强核力的操纵。
李青松将有可能制造出超出“合金”,超出普通元素这一概念的超强材料。
它们可能已经无法被称之为元素了,因为它们甚至可能不再具备原子结构,整体处于某种类似胶子等离子体的结构,受到强核力主导。
它们可能可以耐受数万摄氏度的高温,可以面对猛烈到超乎想象的撞击而不产生任何破损与裂痕,可能可以耐受各种化学品,譬如强酸强碱的腐蚀而丝毫不发生改变,等等等等。
这种材料可具备的想象空间实在是太过巨大,简直预示着一片李青松以前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天地。
真正感受到强核文明的强大,感受到相比起电弱文明的巨大提升,此刻纵然以李青松的心境,都忍不住爆了粗口。
“妈的,我说当初那个智械天灾打我怎么就跟特种兵打原始人一样,让我几乎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能源供应比我充足,机动性比我高,防御力比我高,连常规武器都用的‘超微型核弹’,我用的却是普通弹丸,这种情况下,我拿头跟人家去打啊。”
李青松愈发感觉到庆幸。
之前自己机关算尽,殚精竭虑,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拉满,才勉强将智械天灾舰队逼退,原以为这个结果是理所应当的,但现在看来,这其中还是有太多太多幸运的成分。
没办法,敌人太过强大,任何一个环节稍微出一点意外,说不定局面早就不是今天这样子了。
也幸好,在勉强争取到的这三百年时间之内,我真正完成了从电弱文明到强核文明的蜕变……
虽然此刻李青松暂时还无法制造任何强核级别的科技造物,但至少此刻,李青松已经可以理解智械天灾舰队那种种不可思议的设施的运行原理,而不再像是之前如同看到神迹一样。
此时此刻,李青松心中有一股冲动,那便是,不顾一切的在这个恒星系之中,展开基于大统一公式的一系列后续研究,真正将基础物理学的突破转化为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
那一项项科技造物如同乞丐面前的大餐一般,散发着诱人到几乎无法抵御的吸引力,让李青松迫不及待的想要扑过去。
只要研究下去,我也能掌握那众多的先进科技造物,我也能如同智械天灾舰队一般强大,甚至比它们更强大。我将再也不必颠沛流离,终日在太空之中逃亡,朝不保夕……
但,李青松硬生生的遏制住了这种冲动。
现在还不是研究技术的时候。
此刻距离当初智械天灾舰队被逼退已经过去了200年的时间。
最多再有100年时间,智械天灾舰队便要卷土重来。
仅仅只有这100年的时间而已,无论怎么看,都不可能让李青松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庞大舰队建设的任务。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再度展开逃亡,再度携带上足够多的物资,在太空航行之中完成后续的科技突破!
第237章 飞星!
基础物理学的冲锋需要在星系内部完成,因为唯有这里才有足够多的物资供应。但后续应用物理学层面的研究,以及各种设施的研发,却完全可以在太空之中完成。
其余文明做不到这一点,李青松却可以做到。并且,李青松在之前两千余年的漫长航行之中已经真正验证过了这一点。
那么,接下来李青松要做什么,便很明显了。
不是科技研发,不是舰队升级——现阶段李青松还未掌握任何强核级别的应用技术,也没办法给舰队升级,而是……
再次大规模的收集物资,再次大规模的建造空壳伪装舰队,然后,逃亡进入星空!
一旦脱离了恒星系,进入到星空之中,那么,哪怕是智械天灾舰队,短时间内也无法追踪到自己。
如此,自己便有了将基础物理学突破,转化为工业和战力突破的时间。
于是,在大规模的科技研究告一段落的此刻,那数量庞大的工厂仍旧未能停下,反而进入到了更为高效的运转之中。
这一次,李青松要进行的物资储备工作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原因很简单,科技提升了,想要再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科技,所需要用到的物资数量自然就更多。
上一次起航,加上飞船自重,李青松舰队的总质量约在十万亿吨左右。
而这一次,不算飞船自重,单单是储备的物资总量,李青松便规划了约200万亿吨!
甚至于,就算规模如此庞大的储备物资,在李青松的计算之中也才勉强够用而已。
要不是时间实在紧迫,李青松甚至还想带更多的物资。
但,就算此刻的200万亿吨的物资,也为李青松带来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
那便是,这么多的物资……怎么带?
一艘巨型空天母舰的最高载重量约在几亿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