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我提前做了应对手段啊……要不然的话,这一次就逃不掉了。”
李青松默默分析着之前观测到的主舰队尾焰痕迹。他察觉到,此刻智械天灾主舰队的规模应该已经恢复到了之前时候,战舰总量再度提升到了200余万艘。
“果然,智械天灾舰队恢复实力同样很快。”
一年多时间悄然流逝。
李青松清晰看到,遥远的太空深处再度出现了智械天灾主舰队的尾焰光芒。
他们很显然已经读取了星系内部探测器的数据。此刻主舰队根本未进入星系,直接便调转航向,循着己方舰队离开的方向追踪而去。
数年时间后,李青松布设在己方主舰队与伪装舰队分离点附近的探测装置探测到了智械天灾舰队的身影。
它们停留在了这里,大批的科考船、勘探船等在这远离任何宏观星体的虚空之中展开了勘察。
超算母船,赤犬AI的逻辑运算单元之中,众多逻辑思考数据仍旧在快速闪烁。
“已确认六条航迹数据。总计六支舰队分别向六个方向逃亡,加速度约为0.06米每二次方秒。
推进开始时间为35年前。
以猎物舰队的航速预计,他们已经逃离出了大约4光年距离。
因为距离较近的缘故,此次搜索无需再逐一搜索恒星系,可以依据航迹数据,直接展开太空追击。
加上猎物文明必然采取的随机机动模式,我方舰队约在50年后,可以搜索到第一支舰队。
此后,将以平均每50年一支的速度,逐一追踪上每一支逃亡舰队。
目前无法确认哪一支舰队为真,哪一支为假。如此,我方最快将在50年后,最慢将在300年后追上猎物舰队。
需要注意的是,有充足证据表明,猎物文明已经完成了由电弱文明向强核文明的突破。
但他们应当还未完成从基础物理学理论到工业与战争实力的转变。
同样有充足证据表明,该猎物文明在逃亡之时,携带了超乎想象的巨额物资,据估计约在150-250万亿吨左右。
如此充沛的物资支撑,已经足以支持他们在逃亡过程之中进行科技转化。
等未来我方舰队追上他们之时,他们的应用科技可能已经出现巨大突破,战斗力巨大提升。
而之前阶段,因为在该星系之中遭遇陷阱,导致大量奴隶生物死亡的缘故,我方生命智慧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我战斗系统性能严重下降。
但纵然此消彼长,预计我方仍旧可以对对方保持绝对的科技压制。
同时,猎物文明超乎寻常的科技爆发速度,意味着猎物文明具备更高的生命智慧。
而此刻我方生命智慧严重短缺。
综合考虑我方处境,为预防未来遭遇其余文明,我方没有足够战斗力和科技程度导致主人生命受到威胁,此次,抓捕猎物文明,补充我方生命智慧不足,为接下来第一优先级事宜。
必须要全力以赴!”
庞大的舰队仅仅在这一片虚空之中停留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再度起航,在远超李青松舰队加速度的推进之下,快速向着其中一条航迹所指明的方向行去。
看到这一幕,李青松微微有些心惊的同时,也终于放松了一点。
心惊是因为智械天灾舰队起航竟然如此之快。放松则是因为,他们选择的航向并不是自己真正主舰队的航向。
航迹总计有六条。在完全随机模式下,第一次便选中正确航向的概率仅有约16.7%。如果这也能被智械天灾舰队碰中,那自己也太倒霉了一些。
这便意味着,自己最少也还有50-100年的发展时间。
智械天灾舰队再度离开后,李青松便失去了他们的痕迹。
未来,他们会怎么选,怎么追踪,已经不是李青松能知道的事情了。
此时此刻,李青松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全力以赴的发展。
在之前那几十年时间的航行之中,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李青松时刻没有停下对于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此刻,那颗飞星的总质量已经从之前的约202万亿吨,降低到了此刻的140万亿吨左右,足足降低了30%。
相当于之前好几支迁徙舰队的质量已经被李青松那漫长的加速,和众多的实验、研究所消耗。
有了大统一公式作为基础物理学支撑,这些物资的消耗,终于让李青松的各项技术都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此刻,李青松的注意力便汇聚到了一左一右,间隔约3000万公里,分别位于舰队两侧的两艘飞船之上。
这两艘飞船之中各自有一台巨大的设备。而此刻,这两台间隔如此遥远的设备,便通过某种奇特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
第242章 超距通讯!
这种奇特的连接方式,便是……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这一现象,早在当初的地球时代便已经被人们发现。
这是一种存在于微观粒子间的,“幽灵”般的联系。
当确定了一对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其中一颗粒子的状态之时,另一颗粒子的状态便也可以被确定。这一过程是实时的,与两颗粒子之间的联系无关。
勉强做一个不太准确的类比的话,就像是一个口袋里有一颗红球和一颗绿球。
有两个人分别从口袋里拿出了一颗球,但并不知道自己拿的球是什么颜色。
之后,这两个人分别赶往不同的星球,譬如一人去火星,一人在地球。
两人之间便有了最短4000万公里的距离。依据常规电磁波通讯的话,单程通讯延迟便有约133秒。
但现在,位于地球上的那个人打开了自己的口袋,看到了自己所拿到的球是绿色的。
于是,无需任何延迟,他便可以知道,在4000万公里之外,另一个人手中的那颗球一定是红色的。
这便是量子纠缠。
当然,真正的量子纠缠极为复杂,没有足够深刻的物理学知识根本无法理解。但勉强来说的话,它大概就是这种模式。
早在地球时代,人们便梦想着能依靠量子纠缠这种“实时无延迟”的特性,来将其应用到通讯上,但始终未能做到。
甚至连方向都没有找到。
不过现在,在基础物理学的巨大突破下,李青松终于有希望做到这一点了。
此时此刻,这两艘距离约3000万公里的飞船之中那两台巨大的设备,便通过这种模式连接在一起。
此刻,在其中一艘飞船的控制台上,李青松控制着一名克隆体,输入了一段字符。
下一刻,这段字符便出现了3000万公里之外,另一艘飞船的显示屏之上。之后,又通过常规电磁波通讯方式传递回来以做确认。
等了约100秒时间,李青松接到了确认信息。
将这一段信息与原来的信息做了比对,李青松赫然看到,两端信息基本上一模一样!
这一刻,李青松心中瞬间涌现出狂喜。
虽然此刻的量子通讯技术,或者说超距通讯技术还极为原始,其通讯终端能耗极高,体积极大,甚至需要一艘大型飞船才能装得下,且通讯速率极低,不可控的错误极多,这都不影响一件事情。
那便是,自己已经真真正正掌握了超距通讯技术!
未来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迭代优化而已。
就像是当初的人类,一旦造出了原子弹,那么核裂变电站的出现还会远么?
未来,等超距通讯技术成熟了,自己在进行星系开发的时候,便不用再受到距离太远的限制了。
甚至于,就连此刻,李青松的整体生产与科研效率,都将会因为超距通讯技术的出现而大大提升。
因为此刻李青松的舰队规模太过庞大。两艘距离最远的飞船甚至能距离3000万公里以上。
就算李青松位居舰队中央,对舰队边缘的飞船与克隆体,也存在约50秒时间的延迟。
就算有神工AI的支撑,这50秒的延迟仍旧为整体生产效率造成了约5%的影响。
不久之后,这5%的影响便可以消除掉了。
李青松在超距通讯技术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科研力量。于是,相关技术快速优化迭代。
不久之后,李青松完成了另一项科技突破。
适用于人体的神经芯片研发成功。
这是一种可以植入人体大脑,直接将脑部神经元信息翻译成数据的芯片。
这一项突破看似没什么意义,但此刻搭配上超距通讯技术,却对于李青松的生产生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此刻,两名植入了初代神经芯片的克隆体分别来到了舰队两侧,间隔3000万公里。
李青松的意识便在其中一名克隆体身体之中。
下一刻,李青松心中一动,向另一名克隆体发布了指令。
原本,李青松的意识会通过那种尚未明白原理的通讯方式,以光速向另一名克隆体传递,如此两者之间的单程通讯延迟便在100秒。
但现在,通讯模式改变了。
李青松意识所在的这名克隆体的脑部信息首先传递到了神经芯片上。
神经芯片发出信号,传递到了超距通讯设备终端A上。
A与超距通讯设备终端B处于量子纠缠状态,可以进行超距通讯。
于是信息与指令瞬间传递到了B终端。
B终端再发出信号,连接到了另一名克隆体的脑部神经芯片上。
脑部神经芯片向另一名克隆体脑部发出指令。于是,纵然间隔3000万公里,那名克隆体也仅在李青松本体发出命令约0.1秒之后,执行了李青松“站起身来”的命令。
两者之间的通讯延迟,从原来的100秒缩小了一千倍,到了此刻的0.1秒!
甚至于,这0.1秒的延迟也不是超距通讯的延迟。因为超距通讯根本不需要消耗时间。
这0.1秒的延迟,是脑部神经元到神经芯片,神经芯片到超距通讯终端之间的数据处理、转译与信号传递的延迟。
哪怕两者之间的距离扩大到6000万公里,或者缩小到1000万公里,延迟都将会是0.1秒,不会改变。
且,伴随着未来技术再度提升,这个延迟仍旧会继续缩小。
这一刻,李青松心中真正激荡了起来。
几千年了,李青松始终受到克隆体连接速度的限制。而现在,伴随着技术突破,这一个限制也被打破了。
李青松仿佛看到了几十亿名克隆体虽然分散在星系各处,相互之间距离数百亿数千亿公里,却仍旧能在自己的统一控制之下,实时无延迟执行自己命令的画面。
可以确定,李青松的工业能力与科研能力,以及其余所有方面的能力,都将会因为这一项技术突破的缘故出现暴涨!
此刻,真正验证了这一套模式的可行性后,李青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神经芯片和超距通讯的研究提升之中。
他更是为此定下了堪称宏伟的计划。
在未来十年之内,为每一名克隆体脑部都植入神经芯片,彻底改变自己与克隆体之间的连接模式!
第243章 能量护罩!
超距通讯相关技术在飞速发展着。
同时,伴随着李青松对量子纠缠这一现象的理解愈发深入,李青松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以量子纠缠为基础的超距通讯技术,其实也是有所限制的。
这限制与距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