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7节

  一切都井然有序,虽然忙碌到了极致,效率高到了极致,却丝毫没有混乱,更没有配合失误之类的事情发生。

第50章 井喷式发展

  便在这效率高到了极致,时刻都有70万名克隆体保持全力以赴工作的状态之下,距离洛神星地表约50公里处,那座庞大的太空实验室终于渐渐现出了端倪。

  它整体上来看像是一根棍子穿过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直径不一的圆环形状,总长度达到了1.6公里。

  中间那根中轴的直径达到了50米左右,内部全部都是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或大或小的实验室。

  各种各样的试验器械便分别放置在了这些实验室之中。

  它身上的那些圆环则保持着不同的转速,并通过不同的转速,营造出了或大或小的重力。

  最低重力可以达到地球的千分之一,比洛神星还远远不如。重力最高则可以达到地球的两倍。

  重力大小俱都可以方便的调整,以适配不同的实验环境要求。

  它内部还有着可供数千人休息的休息区,忙碌完了一天工作的克隆体们可以方便的在这里休息,等休息完了,同样能方便的赶往工作岗位,接替同事们的工作。

  时刻维持工作状态的科研克隆体的数量则达到了一万人。并且,每时每刻都有至少一万人在进行科研任务,研究着各个学科的科技。

  为这座庞大实验室供电的,是五台巨大的发电机组。

  它们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0万千瓦,平均每天可以发电约720万度,相应的,它平均每天便需要消耗约2500吨甲烷或者托林,以及七八百吨氧气。

  算上其余的实验耗材、人员消耗、器械物资补充之类,平均每天,李青松便需要向它输送近4000吨各式物资,需要约600艘飞船日夜不停地往返洛神星地表与太空。

  单单为这艘飞船提供补给,所需要的工程力量便占据了李青松相当一部分意识链接份额。

  总的算起来,别看这仅仅只是一艘长度一千多米的实验室而已,但整体资源消耗量,比李青松十座基地加起来都多!

  但就算投入如此巨大,李青松都仍旧毫不犹豫的将它造了出来。

  此刻,这座空间实验室的建造终于完成。且后续后勤补给方面也都形成了流程,无需再额外调整。

  各种实验装备、器械,以及承担科研任务的一万多名克隆体也已经驻扎到了里面。

  终于到了它开始正常运转的时候。

  于是,涉及到十几个大的学科分类的总计数千个试验以及研究同步开启。

  仅仅半个月时间而已,第一项技术突破便已经出现。

  那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配方。

  在无重力的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原子可以按照某种特殊规律排列,并由提升了巨大的硬度和韧性。

  “这种材料适合充当飞船外壳,能在极大减轻重量的同时,还确保足够的防护力。”

  在这之后,是第二项突破。

  一种全新的光刻-蚀刻技术。

  采取对应的光刻胶和蚀刻技术后,李青松可以制造出制程在10微米左右的芯片,相比起现有的芯片制造技术,芯片的性能至少提升150%以上,功耗却可以再度降低30%以上!

  再之后,是第三项技术突破。

  全新的飞船姿态控制器系统!

  这为李青松之后研发战斗飞船铺平了道路。毕竟,飞船的武器系统在射击之中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如果飞船姿态控制不好,那武器射出的弹丸根本就没办法保持准头。

  以及李青松现阶段最为看重的一项技术。

  高灵敏度太空雷达技术也实现了突破!

  得益于某种新材料的研发成功,以及新结构的实验成功,李青松终于造出了具备实用性的太空雷达!

  太空雷达,可以算一艘飞船的眼睛。

  之前时候,李青松的太空雷达不仅笨重,能耗高,灵敏度还极低,甚至于因此而导致了多次意外发生。

  但从此刻开始不一样了。

  全新的太空雷达扫描速度极快,灵敏度也较高,哪怕是一艘以超音速速度飞行的飞船,它都能轻易的捕捉其反射信号。

  在这之后,更多种技术实现了突破。

  这座太空实验室的建造固然耗费了李青松巨大的资源和精力。

  但此刻它一旦建成,投入运转,其回报也前所未有的丰厚。

  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少则十几项,多则数百项新技术突破出现!

  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就像是井喷一般,在时刻保持工作状态的一万名科研克隆体的工作之中,以一种让李青松眼花缭乱的姿态不断涌现。

  电控技术、传感器技术、高耐热材料配方、稳压系统、抗辐射材料、发动机快速调整技术、高可靠性通讯设备……

  而,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为李青松所拥有的所有基地与工厂带来一定的改变。

  每一项新技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然后在实际使用之中反馈数据,科研克隆体们便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调整优化。

  李青松的科技进展从来没有如同现在这样快过。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电厂的发电效率越来越高,平均每度电的燃料消耗越来越低;

  列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稳定性却越来越高;

  种植基地的产量越来越高,工作在这里的克隆体数量却越来越少;

  运载飞船的吨位越来越低,但飞行可靠性却越来越高,同时,载重也从之前的仅有两吨,提升了足足一倍多,变成了现在的五吨,原来需要每天600艘飞船执行补给任务,现在却只需要200多艘便已经足够;

  各座工厂的克隆体数量越来越少,产能却越来越高。

  最为明显的便是飞船产业链,原来投入数万名克隆体,却仅能日产四艘落后飞船,此刻人数削减了五分之一,产能却提升到了日产六艘,还是最新型号的更先进的飞船。

  时间悄然流逝着。

  这一天,又一种李青松较为看重的技术突破出现了。

  低膨胀系数、高纯度高均匀性玻璃制造技术!

  有了这种特殊的玻璃,李青松终于能制造具备较高性能的太空望远镜,终于拥有了主动展开太空搜索的能力!

第51章 巡天观测

  洛神星环绕轨道,一座长度达到了约50米的小型太空实验室之中,一些克隆体正在小心翼翼的控制着处于无重力空间中的一些设备。

  一些已经在洛神星地表经过了高度提纯的二氧化硅在这里再一次开始了融化,接受更进一步的提纯。

  同时,一些特殊的添加物,譬如某些无机盐、碱性氧化物等也加入到了里面。

  完成一切工序之后,这一大块玻璃开始在无重力的空间之中“生长”。

  没有重力干扰,且处于高度真空的状态,它们将可以“生长”的极为平整,极为光滑,不会有一点弯曲,且可以生长的很大很大。

  这意味着它会具备更高的光学性能。

  完成了初步加工后,接下来便是更为细致的更进一步操作,譬如打磨、镀膜之类。

  忙碌了十几天时间,这第一块太空望远镜的主镜片才被李青松造出来。

  没有耽误时间,李青松立刻将其取出,将它和一些辅镜片一同安装到了提前便制造好的镜筒之中。

  于是一台运行在洛神星环绕轨道的太空望远镜便造好了。

  忽略其余部件的科技程度,单纯从镜片质量来看,它已经达到了相当于人类世界国家时代的最高水平,大致和当初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相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青松此刻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那种程度。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洛神星这里可以极为方便的进入太空的缘故。

  在这里,李青松可以直接在太空之中制造镜片并完成安装,不像是地球那样,还得在地面制造,然后因为火箭空间不够,还得将镜片切割,到了太空之中再组装起来,麻烦无比。

  此刻,这台李青松所拥有的第一台太空望远镜,便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地球方向。

  来自于地球的光,将会被这片直径达到了六米的巨大镜片收集起来,让李青松可以从其中解析出有关地球的数据。

  持续一段时间的观测后,李青松看到了这些数据。

  这台望远镜的性能确实很强悍,它也确实收集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信息。

  甚至于地球大气层的成分,自己都可以从这次观测之中得到明确的数据。

  只是……

  还是太过粗略了。

  它仍旧无法真正的看清楚地球。

  没有办法,地球距离自己实在是太远太远,足足有150多亿公里的距离。

  想要获取到更为精细的地球信息,甚至于直接搞清楚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现有的观测水平还无法做到。

  “等以后技术更先进了再说吧。”

  无奈之下,李青松只得暂时放弃了对地球的观测,转而将注意力放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搜索洛神星周边的星际空间,将那隐藏在暗中的敌人找出来!

  于是,在自动程序的控制之下,这李青松制造的第一台望远镜开始扫描整个天球,收集来自宇宙太空的一切信息,试图找到其中存在异常的地方。

  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庞大的工作。单靠这一台望远镜的话,恐怕没有个几年时间无法完成。

  不过没关系,在这第一台望远镜之后,李青松又快速制造了十几台同等规格的望远镜,将它们按照一定的几何结构全部安置在了洛神星的环绕轨道上,各自划分了一片天域,同时对天球展开扫描。

  在等待巡天数据的同时,其余方面李青松也没有落下。

  空间实验室和洛神星地表的科研基地,总计30万名科研克隆体仍旧在一刻不停的研究着新技术,竭尽全力的提升着自己的技术水平。

  每一座基地,每一座工厂仍旧在全力以赴的运行着,生产出了大量战备物资之外,也在验证着此刻所使用的技术,为后续的优化提升提供基础。

  时间悄然流逝。

  在这段时间之中,十几台巡天望远镜观测到了大量的数据。

  李青松甚至还看到了一颗疑似银河系之外的超新星爆发事件,以及众多的星云、星系、庞大恒星之类。

  毫无疑问,这些数据都很有价值,短期虽然无法提升自己的科技与理论基础,但长期来看,却可以极为有力的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打下基础。

  地球上的人们甚至会专门发射许多大型望远镜和探测器来观测这些事件。

  只是现在,李青松顾不得理会这些。

  他仍旧在全力以赴的生产着,同时搜索着敌人的踪迹。

  最终,一个异常信号引起了李青松的注意。

  编号为3的太空望远镜在例行巡天之中,观测到了一个黯淡的光点。进一步观测表明,这是一颗和洛神星类似的矮行星。

  矮行星?

  矮行星质量低体积小光度低。但既然如此,它还是被自己观测到了,那便只能证明,它距离自己并不远。

  否则的话,自己根本看不到它。

  这一刻,十几台空间望远镜之中的五台被抽调过来,同时对准了它。

  精细测量之下,李青松确定,它和自己的距离仅有4000余万公里。

  “洛神星旁边4000万公里就有另一颗矮行星?这我之前倒是一直不知道。”

首节 上一节 27/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