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8节

  不仅李青松不知道,便连当初的人类文明都不知道。

  一颗矮行星能否被人类发现,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和运气成分。它们毕竟太小,也太暗了。

  之前没发现这颗矮行星,倒也算正常。

  太阳系边缘存在大量的矮行星,这也属于正常。

  据人们预测,在太阳系柯伊伯带之外到奥尔特云之内,可能存在着成千上万颗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数量更是多到无法估计。

  但唯一不正常的是,李青松竟然在这颗矮行星周边发现了一些气体。

  这些气体,让阳光的颜色、波长等俱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正是这些改变,预示了这些气体的存在。

  只是……一颗矮行星,周边怎么可能有气体?

  矮行星的引力太小,束缚不住这些游离气体的。它们会在星际辐射之下被剥离的一干二净。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

  在这颗矮行星上,存在某个气体源,正在源源不断的为它补充损失的气体。

  今天三更,接下来还有一更!

第52章 战舰!

  让李青松感到震惊的并不仅仅如此。

  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硫化氢、氯氟烃等。

  这些气体俱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全都与工业活动密切相关!

  李青松知道,洛神星上因为自己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工业活动,大规模的向自然环境之中排放工业废气,它也已经拥有了一层极为稀薄的大气层。

  洛神星大气层的主要气体成分,同样也是这些气体!

  洛神星的这些气体是自己排放的,那么,那颗矮行星上的气体是谁排放的?

  一个十分合理的猜测从李青松脑海之中浮现。

  就在距离自己仅仅4000余万公里的那颗矮行星上,也存在着某些智慧生命——暂时无法确定是人类还是其余类型,也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工业活动!

  自己竟然还有一个邻居!

  既然有邻居存在,那么,当初在洛神星旁边引爆红外炸弹,吸引怪鸟集群过来,给自己造成了巨大麻烦的人是谁?

  只可能是他们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和人类文明的莫名失踪有没有联系?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从李青松心中升起。

  无论如何,从它们发射红外炸弹引爆,借刀杀人这件事情上来看,他们都是敌非友。

  “我得发射一颗探测器过去,搞清楚他们的情况。”

  李青松急速思考着:“但4000万公里的距离虽说不远,要准确将一颗探测器发射过去,仍旧有些超出我现在的能力。”

  那颗矮行星的半径约在800公里左右。

  间隔4000万公里发射探测器过去,其精度要求堪比间隔十几公里准确打中一只蚊子。

  就算自己的探测器能携带更多燃料,能在太空中不断调整航向,自己至少也得有足够的遥感技术和空间定位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作为支撑。

  目前,这几项技术自己都还基本是空白。

  “接下来得全力以赴发展这些技术了。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建造战舰!

  不管落不落后,先全力以赴的建造现阶段最先进的战舰出来,数量越多越好!不管怎么说,至少要有点自保能力!

  幸好,之前的开天一型飞船已经为我积累了大量的飞船制造技术,空间实验室也在源源不断的产出新技术,现阶段制造战舰,对我来说完全可行。

  现在只期盼我的这位邻居能给我留出一些时间,不要现在就来找我的麻烦……”

  李青松暗暗的思考着,果断做出了决定。

  现阶段并不是全力以赴发展技术的好时机。科研太过耗费资源和人力,现阶段自己暂时支撑不起。

  于是,在调动数万名克隆体的脑力,短时间内完成了自己第一代战舰的设计之后,李青松仅仅只保留了三万余名克隆体继续进行关键性的科研攻关,譬如遥感技术、深空通讯、深空定位等技术。

  剩下的所有科研克隆体全部裁撤,一股脑的全都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自己必须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战舰来!

  众多工厂与基地立刻陷入到了繁忙之中。

  这第一代战舰的设计以开天一型飞船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添加了许多模块。

  其中最为重要的很显然就是武器系统了。

  没有武器叫什么战舰?

  除此之外,雷达系统也至关重要。毕竟在太空之中,雷达就相当于一艘战舰的眼睛。

  除此之外,姿态控制系统、能源系统、通讯系统等等,也至关重要。

  巨大的厂房之中,无数机械臂在芯片控制之下,灵活精巧的移动着,将来自其余工厂的大量零部件一一安装到了飞船空壳之中。

  为了这第一代中的第一艘战舰的制造,李青松专门抽调了1000名克隆体,别的什么也不干,专门负责进行思考。

  图纸和现实制造总归是两回事。在真正的制造过程之中,会有大量的之前未曾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

  于是每当有新问题出现,这1000名克隆体便现场检查,现场思考,现场修改图纸调整架构,现场给出解决方案。

  来自于这里的修改方案会瞬间同步到飞船产业链涉及到的上千座工厂之中,于是构成飞船的几乎每一个零部件都会做出修改,然后送到总装车间这里,再一次接受现实制造的考验。

  等有了问题就再次修改,改好了就再运过来,如此反复。

  忙碌了约半个月时间,期间磕磕绊绊,历经了至少数百次修改,其中还有涉及到整体的十几次大改,这第一代战舰终于造出了第一艘。

  也就是在李青松这里能有如此之高的效率,这么多流程仅仅半个月时间便即完成。

  换做正常的智慧文明,要完成这一切,没有个十几年时间不可能做到。

  此刻,这艘战舰便在甲烷氧气的剧烈燃烧之下,以远超货运飞船的速度迅猛冲到了太空之中。

  它的外形仍旧是半球状的,不过与货运飞船不同的是,它上面多出了许多设施。

  首先是可以自由转向的两挺机枪。

  它们以化学火药为驱动力,最高射速能达到每分钟2000发左右,子弹出膛速度能达到1公里每秒。

  这已经超过了洛神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这就意味着,就算在洛神星地表发射,这些子弹被打出去之后也可以进入洛神星的环绕轨道,而永远不会落下来。

  弹药仓之中,李青松为其配置了高达40万颗子弹。以一颗子弹质量10克计算,光是子弹就有4吨。

  它上面还装备有两门机炮,可以发射内部自带弹药的炮弹。

  一枚炮弹质量约15千克,它携带了200颗,便是3吨。

  除了机枪机炮之外,它底部还有8个导弹发射架,可以携带8枚李青松自主设计的第一代可引导导弹,每一枚导弹质量600千克,加起来便是4.8吨。

  不算其余的东西,光是各种武器,这艘战舰的负载就达到了11.8吨!

  它的“油箱”加满的话,一共可以加注50吨液氧和甲烷,这时候,它的整体质量便将达到了120吨。

  此刻,这样一艘庞然大物便来到了太空之中。

第53章 战斗力

  这艘战舰别看质量达到了一百多吨,但仍旧是李青松规划之中最为小型的战舰,属于最基本的作战单元。

  这种级别的战舰,李青松称之为“水星”级。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从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等未来,李青松造出了更大型、战斗力更强的战舰,便是金星级,再是地球级,以此类推。

  这一艘水星级战舰,其中承载有七名克隆体。

  有两名克隆体是机枪手,专门操作两挺机枪;两名克隆体是机炮手,专门操作两门机炮。

  还有一名导弹员,负责控制八枚星际导弹,以及一名飞船驾驶员,负责驾驶飞船的同时,还要负责控制飞船的姿态,以及一名通讯员。

  李青松与克隆体之间的通讯自然是不必借助仪器的,不过飞船本身与众多后勤支援设备、友军等,同样也存在大量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也需要一名专门的通讯员来处置。

  他会在飞船飞行之中不断确定飞船位置坐标,还会测定敌方目标相对于己方的坐标,友军的坐标,上级作战单位传达过来的各种坐标等等,将其统一换算为己方战舰的参数,提供给驾驶员、机枪手机炮手、导弹员参考。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名后勤保障人员。

  在船舱之中,他不仅负责急救、抢修、后勤之类,万一其余克隆体受伤严重无法履职,他还需要顶上去承担起作战任务。

  于是便有了一共七名克隆体。

  原本还需要一位船长的,负责统一协调指挥其余所有船员,不过在李青松这里,船长当然就不需要了。

  此刻,飞船驾驶员克隆体便重重推动了飞船控制杆。

  伴随着指令的到达,一瞬间,液氧舱和甲烷舱的输出流量达到了最大。

  滚滚液氧和甲烷分别来到飞船的六台发动机燃烧室里猛烈燃烧了起来,巨量的高温高压气体瞬间生成,顺着已经被调整好朝向的喷口猛烈喷射而出。

  巨大的反推力之中,重达一百多吨的水星级战舰速度骤然提升,几乎呈直线挣脱了洛神星的引力场,直直向着无垠的太空深处飞去。

  在距离洛神星约15万公里处,一艘充当标靶的废弃货运飞船正在以1.6公里每秒的速度慢慢前进。

  这艘水星级战舰迅猛的追赶着它,当来到距离它仅有500公里距离之时,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钟七公里。

  到达预定射击位置,通讯员迅速观察计算了一番各目标位置,测定了射击参数。

  无需说话,这些信息便同步到了李青松脑袋里,又从李青松脑袋里同步到了机枪手、机炮手脑袋里。

  按照这些参数,他们在仪表盘上迅速操作,飞船外壳上,那两挺粗大的机枪便在自动控制器的作用下,精准调整了射击朝向。

  两门机炮也同时完成了瞄准。

  飞船驾驶员迅速开始调整飞船喷射口的角度与燃料用量,并将其设置到与后坐力同步。

  机枪开关立刻按下。

  瞬间,两挺最高射速能达到每分钟两千发的机枪同时开始了轰击。

  大量的弹丸以自身每秒钟一公里,加上飞船自身速度的每秒钟七公里,最终以每秒钟八公里的速度,向着前方的标靶飞船猛烈冲去。

  同时,飞船发动机也同步启动,炽热的气体以一种较为和缓的速度从喷射口喷出,虽然无法推动飞船移动,却刚好抵消了因为机枪发射而带来的后坐力,同时保持了飞船船身的稳定,令其不会晃动。

  还未等子弹洪流到达标靶飞船,机炮也开动了。

  两枚硕大的炮弹以更超过子弹的速度从炮筒之中轰炸了出去。

  它们的后坐力更强一些。虽然经过了专门的低后坐力设计,也即炮弹的尾焰会向着抵消后坐力的方向喷射,但终归无法完全消除。

  而这一部分无法消除的后坐力,会为飞船带来猛烈的晃动。

  但没有关系。

  在设计之中,李青松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诞生自空间实验室的飞船姿态控制系统随之发威,飞船推进器同步启动向着相反方向喷射,力道不大不小,再度刚好将这一股后坐力抵消。

  于是,那艘标靶飞船先是被上万发子弹打的千疮百孔。后面,两颗炮弹到来,直接将它炸成了碎片。

首节 上一节 2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