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62节

  除此之外,它对于散热系统的要求也极高,这和电磁炮有根本性的不同。

  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散热系统,激光发生器可能用不了一秒钟就会自我融化。

  以及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激光的发散角。

  李青松必须要制造出具备极低发散角的激光,它才会具备实战意义。

  唯有发散角足够低,激光束才足够收敛。

  假设一束激光刚发射出的时候,其横截面积为1,然后传输一公里后,横截面积变成了2,那很显然单位面积承受到的能量就降低为了原来的一半,杀伤力大大降低了。

  同样的,早在几十年之前,李青松就已经采取没有任何技巧的笨办法,堆积脑力,堆积资源,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开发,日复一日的迭代优化,终于在几十年之后的现在,将具备一定实战意义的激光炮开发了出来。

  按照之前的规划,李青松开发的激光炮具备两个大的系列,一个系列是防御,一个系列是进攻。

  每一个大系列之下,又依据激光的功率、波长等,分成了众多型号。

  此刻,李青松便展开了一场高能进攻激光炮的实验。

  在距离木卫三一千公里的高空,一艘已经退役的水星级战舰正在静静航行。

  虽然已经退役,技术已经落后,但它的装甲材料仍旧较为先进,且极为厚重。

  它甚至在高射速机枪的持续轰击下都不被击穿。

  但此刻,间隔一千公里,来自于木卫三地表的一束激光照射在了它装甲之上。

  这束激光的初始横截面仅有3平方厘米左右。此刻传输了一千公里距离,横截面积也仅仅只增大了一倍,变为了6平方厘米。

  虽然面积扩大了一倍,单位面积受到的能量降低一半,但因为初始能量足够高的缘故,此刻的它仍旧具备极高的杀伤力。

  在激光照射之下,仅仅几秒钟时间而已,飞船装甲上的金属材料就已经开始沸腾爆炸,持续十几秒钟时间后,周边的装甲材料也因为这里的变化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性能大幅下降,防护能力极度降低。

  持续半分钟后,那厚重的装甲更是被直接烧穿。于是内部大量的气体便泄露出来,整艘飞船也因为这贯穿伤害而失去了动力。

  综合评估一下,李青松得出了结论。

  “船载实战化激光炮的功率无法做到这么高。综合来看,船载最大型的激光炮大约能在三千公里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杀伤力,超过三千公里就没什么作用了。

  很好,不错,三千公里,够用了。”

  就算不够用也没办法。此刻已经是李青松的技术极限,做不到更高了。

  完成了进攻激光炮的检验,李青松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防御激光炮上。

第117章 材料学炼丹

  相比起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的功率和质量、体积就小得多了。

  激光炮的整体结构类似一台望远镜,有外部的镜筒,里面则有精密的光学器件。

  精密激光炮的镜筒直径最高能达到10厘米,长度可达数米。但防御激光炮,镜筒最大也不过1.5厘米,长度更是只有30厘米左右。

  它的擅长方向也与进攻激光炮截然不同。

  进攻激光炮的发散角极小,可以进攻较为遥远的目标。防御激光炮则因为目标通常较近,已经闯过防御电磁炮防御圈,距离飞船仅有几十公里甚至几百米的缘故,它对于发散角的要求并不高。

  它的进攻距离最远也只有几百公里,超过了这个距离,便会因为光束发散的缘故,导致失去杀伤力。

  它的功率也较低,杀伤力也十分低下。毕竟它的目标只是一些微小的弹丸而已,实在用不到那么大。

  与它其余方面的低下性能相比,它的激发时间与持续时长则远远高过进攻激光炮。

  它甚至不需要充能准备时间,可以做到瞬时启动。同时,因为整体功率较低,无需太多散热的缘故,它可以长时间使用,最高能一直启动几个小时时间,比进攻激光炮那启动几十秒就要休息几十秒的效率高多了。

  这同样是基于它的战术需求所定制的。

  毕竟星际战场之中,电磁炮弹丸的数量可能极多,有大量的拦截目标需要它去拦截。

  启动速度慢了,还没启动,高速电磁炮弹丸可能就击中了船体。持续时间短了,那漫天遍野的电磁炮弹丸怎么拦的过来?

  综合种种需求,便造就了进攻激光炮与防御激光炮截然不同的造型与性能。

  经过了漫长光阴的不断迭代与研究,此刻,防御激光炮也已经初步完善成型,具备了实战意义。

  于是,进攻电磁炮、防御电磁炮、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四种武器,李青松已经全部掌握。

  加上此刻高速雷达也再度经过三轮优化,可靠性、稳定极大提升,同时体积和质量极大下降,看似李青松已经具备了制造一艘真正“现代化”战舰的全部需求。

  但李青松知道,还不行。

  还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

  高速转向架。

  星际战场之中,无论进攻武器还是防御武器,对于精度和反应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有可能一艘飞船高速从己方前方掠过,进攻的时间窗口仅有零点几秒,甚至几毫秒。

  也有可能一颗弹丸忽然出现,以高速向己方飞来,拦截窗口也仅有几毫秒时间。

  雷达探测到了它,防御武器也具备击中它的能力,还缺少什么?

  瞄准精度和反应速度啊。

  进攻或者防御武器的炮口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应的转向,从瞄向其它方向转为瞄准目标,然后立刻激发。

  反应速度必须要极快,刚一发现立刻就要转向。转向精度必须极高,略微偏差一点,就不可能击中目标。

  以一颗距离己方50公里——对于星际战场和弹丸飞行速度来说,这个距离已经算极为接近了——的弹丸来说,己方防御电磁炮或者防御激光炮瞄准的角度每差万分之一度,经过50公里后,其误差也将扩展到大约8.7厘米的程度。

  而一颗电磁炮弹丸,哪怕质量为5克的重型电磁炮弹丸,其尺寸通常也不会大于1厘米。

  8.7厘米的误差可谓天差地远。

  经过简单计算,李青松确认,要精确瞄准50公里之外的目标,电磁炮或者激光炮的精度必须要达到十万分之一度才行。

  可以确认,在星际战场之中,激光炮和电磁炮都必然时刻处在运动状态,必须要不停地改变瞄准位置,可能一秒钟就要变换十几次、几十次朝向。

  飞船可能时刻处在剧烈的机动、转移或者振动、摇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钟十几次、几十次的移动炮口,每一次移动的精度必须要高达十万分之一度,这对于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简直高到了天际。

  就算是李青松,现在也没有把握做到。

  这一项技术同样从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攻关。

  一开始时候,李青松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先进的材料,使用最为精密的设备,也仅仅只能做到每秒钟移动一次炮口,把精度做到百分之一度,且还是在完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

  这个性能其实已经足够高了。但比起实战化要求还是差得太远。

  李青松只能如同其余几项关键技术那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脑力,对这一项技术展开不断的迭代攻关。

  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在将技术水平提升到极限之后,李青松却也只能将精度提升约百倍,还是达不到实战要求。

  纵览整个研究过程之后,李青松最终确定,想要突破现有的精度极限,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

  开发更为坚韧、磨损度更小的材料,同时,再度提升金属加工工艺。

  提升金属加工工艺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慢慢磨而已。但新材料的开发,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搞材料研究搞了这么久,李青松愈发觉得,开发新型材料其实和古代人类所谓的炼丹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将一些莫名其妙的玩意儿扔到炼丹炉里,最终能炼出来什么东西,只有天知道。

  材料学研究同样如此。

  用各种各样的原料,经过各种各样的加工手段,加热、冷冻、搅拌、静置、化学处理,等等等等,最终能生成什么材料,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同样只有天知道。

  现有的化学和物理以及材料学理论还太过落后,实在没办法只通过理论计算,便将合适的材料开发出来。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用绝招了。

  按照理论层面粗略的方向指引,李青松直接成立了五十万个材料攻关小组,每个小组两名克隆体,每一组都尝试一种新的配方,直接采取暴力破解的方式展开了这一次材料学研究。

第118章 超越人类!

  这种研究方式在人类世界之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且不说有没有这么多具备足够知识积累和操作经验的材料学专家参与试验,就算有,单单是这过程之中的物资损耗就承受不住。

  每一次实验,都需要极为精密的设备参与,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大量的珍贵原材料。

  但在李青松这里,这一切却全都不是问题。

  材料学专家?

  我有啊,有很多。一百万不够的话,我甚至能拿出来一亿个。

  每一名克隆体,就算是种地的、养猪的、跑车的、扫垃圾的,只要有必要,随时可以化身为材料学专家。

  物资损耗?这也没关系,那么多工厂整天全功率运转,生产出的那么多产品是做什么的?

  是为了让每一名克隆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当然不是,而是为了支撑科学实验的消耗啊。

  两大障碍,在李青松这里统统不存在。于是李青松便以理论上最高的效率,展开了材料学方面的攻关,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尝试,不断迭代,不断优化,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一种以金属铌为添加元素,采取了高压锻造方式生产出来的钢铁。

  终于完成了材料学方面的突破,制造合格的高速转向架,对于李青松来说便没有了障碍。

  此刻,经过了几十年光阴的持续攻关,一台合格的高速转向架终于摆在了李青松面前。

  它的整体结构像是一个半球,上面延伸出了一些支架,倒有些像是天线。

  这台天线便被李青松摆在了一个正在剧烈晃动,不断摇摆的试验台上。

  这试验台虽然在不断晃动,但不管它怎么晃,采取了特殊避震和稳定系统的它,却始终只有外壳内部的那个半球在晃动,外层始终保持稳定,丝毫不动。

  不仅如此,它上面的那些支架还在快速转向,一会儿指向这边,一会指向那边。

  看着像是树枝在大风之中无规律的摇摆,但从那些支架上释放出的指示光却表明,这并不是无规律的摆动,而是有意识的操控。

  那些光线总是会精准的指向前方那面巨大屏幕对应的数字之上,虽然那些数字极小,肉眼凑近了都看不清楚,虽然两者之间相互距离高达百米。

  几十个支架同时快速瞄准,丝毫不乱,也丝毫不错。

  看着它的表现,李青松终于满意的点了点头。

  “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对于金属铌的用量大了点。

  这玩意儿可是稀有元素啊,当初地球上最大的一座铌矿,储量也不过才几百万吨的样子,木星系统这里就更少了。

  想要大规模制造,还是得向岩质大行星,向小行星带去找。

  不过也没关系,未来我在太阳系内部建造几座采矿基地就是。”

  此刻高速转向架也研发成功,整个拦截系统便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部件。

  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整个拦截系统的大脑。

  雷达捕获到了目标信号,必须要先由数据处理系统作出计算,通过目标的轨道和航向,结合自身的轨道及航向,以及当前情况下,现有防御武器的运行状态、朝向、飞船姿态等等数据,综合作出决策,向转向架下达指令,转向架才能将合适的武器朝向合适的方向,电磁炮和激光炮才能激发。

  数据处理系统虽然重要,但说到底不过是一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而已。

  而此刻李青松已经攻克了2纳米芯片的制造工艺,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

  2纳米工艺的芯片,已经完全足以承担起这个数据量的计算。

首节 上一节 6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