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65节

  轰!

  无形的冲击波之中,以比从地球上看月亮更大一些的木星为背景,浩瀚深空之下,一朵庞大的火花陡然爆开。

  那是一艘金星级战舰。

  此刻,因为外界的进攻,它内部的一些控制器件受到损坏,裂变反应堆的速率不受控制的提升,最终,让它如同一颗原子弹一般轰然爆炸。

  组成这艘金星级战舰的那些最为先进、李青松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才制造出来的各种设备全部汽化。同时,这艘金星级战舰之中的80名克隆体战士也全部死亡。

  但就算损失如此之巨大,这也仅仅只是这一片浩瀚战场的细节而已。

  在这一处战场之外,在更为广袤浩瀚的太空之中,有更多艘战舰在拼命厮杀。

  李青松规划的战场范围,以木卫九和木卫十一两颗距离木星较远的卫星为核心。

  这两颗卫星,一颗直径约为46公里,一颗约为36公里。

  如此大小,已经足以让它们上面储备有相当数量的矿产。

  李青松便在这两颗星球上建造了庞大的后勤基地,专门用于从本土生产战备物资。

  这两颗星球上没有的,则直接从主基地集群那里调运。

  总数约3000艘的战舰,便以这两颗星球为依托分成两部分,展开了拼命的厮杀。

  李青松允许这两支舰队采取任何卑鄙无耻、残暴凶戾的作战手段。

  只要能灭掉对方,能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完全不会留手,完全不会点到即止。

  这就是一场真真正正的战争!

  只不过这一场战争全都是由自己操控的而已。

  于是,在各自拥有一个战略版悟空,各自拥有一处基地、各自拥有相同性能和数量战舰的情况之下,大战真正开始。

  两支舰队试验着各种各样的打法。偷袭、突袭、集火、正面对抗、星球防御与进攻、电磁干扰、反干扰、间谍、侦查,等等等等,各种手段轮番上阵。

  此刻,一号舰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令一支分舰队飞行到了距离木卫九仅有一万公里的地方。

  对于星际战场来说,这个距离已经可以算是极为接近了。

  而,只要能摧毁掉木卫九上的后勤基地与工厂,二号舰队的后勤供应就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于直接决定战争胜负。

  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一号舰队火力全开,星际导弹、电磁炮弹丸等如同潮水一般向着木卫九倾泻而去。

  二号舰队仓促之下只派出了几十艘战舰迎战。

  一片混乱之中,木卫九上建造的大型深空搜索网络也启动。

  陆基高速雷达以比地球级战舰上装备的高速雷达更高的功率和性能展开全天球扫描。

  如同一片片麦田一般建造在木卫九表面的防空电磁炮与激光炮阵列之中,数万数十万门电磁炮和激光炮不间断的向着天空发射,支援己方舰队的同时,也竭力拦截着飞向己方的敌方弹丸;

  数百座大型工厂则冒着如此猛烈的炮火,仍旧在一刻不停的生产。

  几十万名克隆体脚步匆匆,似乎根本看不到太空之中发生的事情。

  就算偶有流弹飞来,将身边同伴一下打死,旁边的抢修队伍也仅仅只是尽快将其尸体处置,不让它影响生产而已。

  他的工作岗位也会有备用克隆体立刻顶上。就算是他旁边的克隆体,手中工作都丝毫不会因为身边有人死去而停顿。

  战后生产关系着战场走向,这是李青松早就深刻理解了的事情。

  两颗卫星俱都在全力以赴的生产着,防空火力与进攻火力相互交叉,太空之中舰队厮杀,更远处,两艘地球级战舰也开始了全力以赴的机动,各自支援己方舰队……

  这一场战斗之血腥、残酷、猛烈,恐怕便连真正的战场都比不上。

  真正的战场上对于敌人的进攻可没有李青松这么高效!

  这种真正实弹,真正真刀真枪的演习,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智慧文明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那可是一艘又一艘的战舰,那可是一个又一个人啊!

  谁能接受他们就这样没有死在敌人手中,却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战友手中?

  但有一个无法否认的点是,无论超算的虚拟模拟,还是真正的现实演习,都无法真正反应战场的真实情况。

  从其中采集到的数据会多有错漏,无法让李青松真正的成长,也无法让悟空AI真正完善。

  真正的战场情况,唯有真刀真枪的打,才能反映出来!

  那就真打!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李青松才悍然将耗费了巨大精力,将刚生产出来的战舰投入到了真正的战场之中。

  炮火隆隆,一艘艘战舰轰然炸裂,一名名克隆体死无全尸。

  他们的死最终化作了一条条的数据,汇入到了一座又一座有战略版悟空驻扎的超算之中,让悟空再度开启进化。

  悟空开始进化,李青松对于战争的理解也愈发透彻,做出的决策更加精准,对于未来的判断也愈发准确。

  以如此惨烈的,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战争烈度,区区3000艘战舰而已,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但没有关系,后方仍旧有飞船源源不断的产出,开赴到战场之中来。

  在如此快速的伤亡之下,参战的战舰总数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不断的提升之中!

  李青松只是受限于最大意识连接数,无法同时操纵那么多战舰而已,但只是生产的话,只要有足够的资源供应和足够的时间,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两年时间而已,战场之中参战的战舰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五千艘,并且战争形势愈发复杂,更为惨烈,战术也更加诡谲多变。

  便在这不间断的惨烈厮杀之中,李青松的战争造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

  于是,纵览整个战争局势,李青松做出了实弹实战演习开始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判断。

  “我现有的武器系统还是不够。只是激光炮和电磁炮,辅以少数星际导弹而已,进攻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变化,遇到难啃的目标便无能为力。

  武器系统还要加强!”

第124章 全氮阴离子盐

  李青松原本以为,进入到真正的“现代化”星际战场后,类似火炮、导弹这种武器应该已经失去作用了。

  比如火炮。在火药武器时代,它确实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威力巨大,射程也足够远,地位不可或缺。

  导弹就更不必说了,自备推力,能飞行更远的距离,还能自动锁定目标。

  但在星际战争时代,它们有一个无法解决的缺点,那便是太大了,太慢了。

  目标越大,速度越慢,便必然更容易被拦截。

  新式的高速雷达拦截系统,连小小的电磁炮弹丸都能拦截,更不要说动辄十几几十厘米的炮弹,和动辄数米十几米的星际导弹了。

  再说它们的速度还没有电磁炮弹丸快呢。就算星际导弹,速度能有个几公里每秒了不起了。

  炮弹的速度更慢。

  但李青松却发现,它们在战争体系之中的“生态位”却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远程高机动高防御目标怎么打?

  依靠电磁炮弹丸去慢慢啃?

  这不现实。

  对于更远的目标该怎么打?

  除了星际导弹和炮弹之外,几乎没有合用的武器。

  李青松认为,这个问题的暴露,是自己进行如此大规模实弹实战演习,耗费了如此之多的资源的最大收获。

  问题暴露了,那就去想办法解决。

  该怎么解决?

  首先仍旧采取火药作为推进的炮弹和星际导弹肯定是不行的。

  要让它们在现代化的星际战场之中具备真正的作用,就必须要为它们提速。

  唯有速度上来了,才能让拦截系统的作用降低,提升己方突防概率。

  炮弹的话,速度最少也要在每秒钟25公里以上——比李青松此刻出膛速度最快的电磁炮弹丸的速度都快。

  星际导弹的话,速度更是要在40公里每秒以上,才真正具备战术意义。

  该如何才能让它们具备如此之高的速度?

  李青松展开了浩大的实验和漫长的思考。

  最终,李青松明确了两件事情。

  炮弹的话,自己大概可以通过与电磁炮弹丸同样的电磁加速方式来解决。

  也即之前发射的是质量仅为几克的弹丸,现在要研发能发射质量在几千克到几十千克的炮弹的电磁炮。

  星际导弹的话……

  它太大了,不可能用电磁炮开发射。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以前的思路,尝试着将二次加压推进器装进导弹里面,让它自己也具备足够高效的推进能力!

  以这两种思路为基础,李青松立刻开始了研究。

  最终,在不间断的研究了一年之后,一种新型的电磁炮诞生了。

  这种电磁炮的炮筒长度约在30米,直径约为30厘米。

  与之适配的弹丸,则是一种长度约有50厘米,直径10厘米的小型火箭样式的炮弹。

  这种炮弹的最高出膛速度能达到约每秒钟25公里,刚好满足李青松之前的要求。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这种火箭自身的体型足够大,具备足够大的受力面积的缘故。

  在被发射出去之后,它还有一定的自备动力。

  采取化学推进模式——李青松实在做不到将二次加压推进模块装在这么小的炮弹里,便只能采取化学推进模式了,它还能在发射出去之后,在较小的幅度上调整自己的航向,以更准确的追踪目标。

  这样一枚炮弹总质量为10KG,内部储备有化学推进剂2KG,战斗部装药2KG,剩下便是它自身设备的重量。

  为了匹配这枚炮弹的杀伤力,李青松特意研发了一种最新型的烈性炸药。

  以叠氮化物为前驱体,李青松在相当于地球大气压数万倍的高压环境之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了全氮阴离子,又通过一系列的结晶和萃取等手段,李青松最终将这种烈性炸药制造了出来。

  全氮阴离子盐!

  因为内部含有众多高能氮-氮化学键的缘故,这种炸药的能量密度极高,其爆炸威力甚至能高达TNT炸药的十倍以上!

  这2KG的全氮阴离子盐一旦引爆,其爆发出的能量将高达8万千焦以上,相当于威力最大的电磁炮弹丸的百余倍。

  但这并不是它杀伤力的全部。

  除了极高威力的战斗部装药之外,它自身也因为极高的速度而具备了强大的动能。

  就算燃料全部耗光,质量降低到8KG,25公里每秒的速度之下,它具备的动能也高达25亿焦耳以上,比炸药的威力还大。

  这样的能量,如果能命中战舰致命部位的话,一发就能灭掉一艘战舰!

  就算没有命中致命部位,一发也能令战舰严重受损。

  虽然威力如此巨大,但发射一枚这样的炮弹,其能量损耗也极大,大约要消耗2000度左右的电。

  并且,这2000度的电力,要在短短几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全部释放出来。

首节 上一节 65/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