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88节

  那可是需要动用上千万名克隆体才足以维持的。而现在,且不说其余,单单是人力方面就直接降到了原来的十几分之一。

  其余方面的损耗降低更是不可计数。

  在木星飞机投入到木星大气之中后,第一批被李青松命名为“玄鸟”的中转平台也投入到了使用之中。

  “玄鸟”同样是一种大气层内飞行器。但与木星飞机不同的是,它具备更大的质量和体积。

  它整体来看有些像是地球国家时代的航空母舰,都是最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停机坪和跑道,平平整整。停机坪下方则是众多设施和克隆体生活的空间。

  它的总长度达到了1公里,宽度达到了200米,总质量有几十万吨,比地球级战舰大出几十倍。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便悬浮在木星的高层大气之中,依靠核聚变反应堆驱动着的巨大风扇,将无穷无量的木星大气吹向下方,以维持自身的悬浮状态。

  这样的“玄鸟”飞行器,李青松足足造了500架,然后依照大致均匀的几何结构,将其分布在了采矿区域之中。

  于是,这些玄鸟飞行器便成为了木星飞机的集散点。

  一架木星飞机完成了在木星较低空大气层之中的飞行,收集到了足够的氘气,便会提升推力,攀爬到这位于木星三万米高空——依据地球时代的传统,李青松将木星大气之中,压力为一个地球标准大气压的地方视之为木星的“地表”——的玄鸟平台之上,在这长长的跑道之上降落。

  降落之后,木星飞机再移动到合适的停机位置,便会有两条通道与木星飞机连接。

  一条通道连接木星飞机的储气仓,将木星飞机采集而来的氘气收走临时存放,另一条通道则连接木星飞机的驾驶舱,供克隆体出入,同时还会收走木星飞机之中的垃圾、排泄物等,再为它补充燃料、饮水、食物等给养。

  驾驶了一整天木星飞机的克隆体们会离开飞机,进入玄鸟平台修整,换班的克隆体则会进入木星飞机,驾驶着已经完成了给养、收走了氘气的木星飞机再度起飞,一头扎入到较低的木星大气之中,在那里继续进行氘气的采集工作。

  玄鸟平台,李青松投放了500架,木星飞机有10万架,于是平均一个玄鸟平台便要为200架木星飞机服务。

  而平均每24小时,一架木星飞机便要返回玄鸟平台一趟。

  于是平均每小时都会有约八九架木星飞机降落或者起飞,偌大的玄鸟平台上一片忙碌景象。

  但这还不是玄鸟平台的所有工作内容。除了不断将氘气送来的木星飞机之外,从外太空之中还会有重型运输船降落,负责将氘气运走。

  每一天时间,玄鸟平台都会收集到约108吨氘气,除去自身损耗,一个月便能剩余3000吨左右。

  于是每过一个月时间,便会有一艘庞大的宇宙飞船入港,运来补给的同时,将这3000吨氘气运走,再度运到位于木卫三的总集散中心之中,进行下一步分配。

  它们或者会顺着太空电梯流入木卫三的各座发电厂之中,或者乘坐短途宇宙飞船来到其余卫星那里,又或者乘坐长途重型货运飞船,来到其余的星球上。

  水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土星、灶神星、谷神星,等等等等。

  来自木星的氘气,支撑起了李青松的整个工业体系,支撑起了整个太阳系的工业运转。

  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

  原因仍旧是木星云层内的环境太过恶劣。

  木星之上的雷暴,哪怕较弱的,威力也高达地球最强雷暴的数百上千倍。

  超音速的飓风更是不必说,每天都有。

  它上面还会有冰雹。但地球上的冰雹,最大也就西瓜大小,了不起砸死个人,再大的破坏力就没有了。

  但木星这里可不一样。

  石头大的冰雹,在狂风之下同样具备了极高的速度,甚至同样能达到超音速,堪比炮弹。

  并且数量极多,一旦发生,就会铺天盖地,无处可躲。

  这样一块冰雹砸上来可就不是砸死个人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机毁人亡的惨剧。

  关键木星云层太过复杂,天气预报的难度比地球高了至少万倍。就算李青松专门建造了用于预测天气的超算,运行了专门训练的天气AI“龙神”,预测准确度都很低很低。

  于是便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架木星飞机好好的飞行着,一切风平浪静,但下一刻,木星飞机便毫无预兆的猛然下沉,直接就摔进了木星深处,被厚重的大气层吞噬,彻底机毁人亡。

  那是风切变。气流的猛然变化,或者密度的忽然改变,让木星飞机根本没办法正常飞行。

  或者上一刻还天气晴朗,下一刻便阴云密布,道道闪电如同树木根须一般从天空降落,无处可躲。一旦被雷电击中,木星飞机同样会被立刻毁掉。

  或者下一刻就迎来了密密麻麻,无数颗以超音速飞行的冰雹,直接就将整个儿飞机砸烂。

  类似的剧烈气象变化数不胜数。就算以李青松此刻的科技,平均每天也会有10架木星飞机因为天气原因坠毁。

  不过玄鸟平台位于空气稀薄的高空,倒是没有这么危险。

  这还不是危险的全部。

  除了多变的气象以外,还有木星那强烈的磁场所导致的通讯以及设备故障,这方面也会导致平均每天有一架木星飞机坠毁。

  以及另一个李青松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重力。

  木星的重力太高了,无论是木星飞机之中的克隆体,还是玄鸟平台中的克隆体,每时每刻都会承受到约为地球2.5倍的重力的折磨。

  一名体重为70KG的克隆体,在这里的体重就达到了175KG,相当于每一名克隆体身上都背着重达100千克的沙包在进行各种工作。

第165章 科技大发展

  过高的重力对于人体来说有极大的危害性。

  它不仅会导致机械性的伤害,譬如肌肉拉伤、骨骼损伤、内脏损伤等,还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关键木星上的高重力还不像是飞船加速那样只维持片刻便会消失,而是会始终存在。

  只要靠近到木星一定范围内,就逃脱不了这种影响。

  一名克隆体如果长期呆在这种环境下,要不了几年时间就会残废。

  于是为了维持这一套能源采集体系的运转,李青松不得不让克隆体们采取轮换制度,在木星那里工作一段时间便撤回休养。

  但就算如此,平均每天仍旧会有数百名克隆体因为重力原因而死亡或者致残,失去价值,只能被销毁。

  在木星系统之中的损失固然惨重。但这能成为障碍吗?

  李青松的回答是,不能!

  相比起整个太阳系大开发的征程,相比起自己的科技进步,相比起一座座工厂的运转,死点克隆体,毁点飞机算什么?

  我损失得起!

  便在这种情况下,在来自木星那源源不断的氘气的支撑之下,李青松的整个工业体系生机勃勃的运转着,科技也在迅速的提升着。

  此刻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接近成熟,已经进入到了大规模应用阶段,只剩下小型化还未攻克。

  在蓝图人的教导和资料之下,李青松已经有了具体的思路,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出现突破。

  而在进行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同时,李青松也在同步进行另一项至关重要的科技的研究。

  高速离子推进技术!

  与可控核聚变一样,高速离子推进技术同样是恒星际航行必不可少的科技之一。

  二次加压推进技术仍旧需要极大量的化学燃料作为工质。而这在恒星际航行之中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没有飞船能携带那么多工质。再大的飞船都不行。

  它最多只能胜任恒星系内部通航所需,就像是现在这样。

  高速离子推进技术,李青松同样早在蓝图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

  但那时候的研究,最多也只能做到推动一张纸的地步,完全没有实用性。

  自几十年前击败蓝图克文明,俘虏了足够多的蓝图人,且收获了大量的科技资料后,与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高速离子推进技术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最初的离子喷射速度仅能做到每秒30公里,全部推力仅能推动一张纸开始,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它的推力和效率日渐提升。

  千克级推力、吨级推力、百吨级推力,离子喷射速度从最初的30公里每秒到100公里每秒,500公里每秒,1000公里每秒……

  几十年时间全力以赴的发展,到了如今,李青松的离子推进技术已经可以做到以1500公里每秒的速度喷射离子,并由此而获取到大量的反推力,甚至可以推动一艘质量达到了三百吨的水星级飞船,并且其机动性丝毫不比之前采取二次加压推进时候差!

  但这仍旧不是离子推进技术的终点。相比起技术已经到达极限,限于物理定律几乎无法再提升的二次加压推进技术,它仍旧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尤其是配合上船载小型核聚变装置之后,高速离子推进技术更是如虎添翼。

  如今,它已经可以做到大规模应用了!

  于是,李青松的飞船体系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更新换代。

  所有的货船、科考船、探测船、客运船等等,在之前已经更换为可控核聚变动力的前提下,全部撤销了二次加压推进模块,改为了高速离子推进模块。

  李青松拥有的除战舰以外,大大小小数万艘飞船,其上装备的近百万台高速离子发动机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工作之中,时时刻刻向李青松反馈巨量的工作数据,为后续继续改进提升提供着支撑。

  现阶段,离子推进技术与核聚变反应堆小型化一样,同样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但没有关系,它的后续发展同样不存在基础性的障碍,只要按部就班的研究下去,就能不断提升性能。

  在这最关键的两项科技之外,李青松还在高速分层扫描雷达、高速电磁炮、大功率激光炮、材料学等方面,同样以令蓝图人震撼到目瞪口呆的速度,消化、吸收着原本属于他们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着,转眼间又是20年时间过去。

  此刻,一艘整体满载质量仅有300吨的小型战舰出现在了飞船总装厂之中,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点火之后,它以快到不可思议的速度,猛然攀升到了太空之中,从克隆体视野之中消失。

  在亮蓝色尾焰的推动之下,它极为灵巧的在太空之中做着各种机动。高速分层扫描雷达则不间断扫描着来自周边空间的一切动向。

  高速转向架支撑之下,电磁炮以远超以往的射速,将速度达到了20公里每秒以上的弹丸如同狂风骤雨一般倾泻而出,大功率激光炮释放出道道携带着毁灭气息的激光束,烧灼着前进路径上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

  看着这艘最新型的水星级战舰,李青松心中满是欢喜。

  此刻,这一艘水星级战舰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全面达到了当初蓝图克文明的战舰水平,某些地方甚至略有超出。

  这一艘水星级战舰的诞生,意味着自己的科技水平已经全面追赶上了蓝图克文明!

  就算再有一个全盛时期的蓝图克文明到来,自己也能反手将之覆灭。

  科技水平相同,但自己的工业生产效率可比他们高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便意味着,此刻的自己也真正具备了恒星际远航的能力。

  既然如此……

  该走了。

  已经耽误了这么长时间,再不走,可能就走不了了。

  那么,造一支舰队出来吧。

  造一支真正能胜任恒星际那高达数光年甚至几十光年,换算为公里的话,便是几十万亿乃至上百万亿公里航程的,真真正正的恒星际舰队出来吧。

第166章 牛郎星

  真正的恒星际航行,与之前李青松所进行过的,从洛神星到木星的航行可不同。

  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就像是地球时代的一个普通人到邻居家串门,与乘坐飞船前往火星相比一样,甚至比这更要夸张。

  最巅峰时代的人类文明都未曾完成这一壮举。而现在,李青松要依靠一己之力,完成这一伟大航程。

  此刻,李青松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迁徙目标。

  牛郎星。

  没错,就是那个在人类文化之中具备极为重要地位的牛郎星。

  真正的牛郎星是一颗质量约为太阳1.8倍的庞大恒星。它的半径也有太阳的约1.63倍,亮度是太阳的十倍,表面温度则高达7000摄氏度左右。

  它和太阳的距离更是达到了16.8光年左右。换算成公里的话,便是约158万亿公里,足足是当初洛神星到木星距离的一万余倍。

  之所以选择牛郎星作为这一次迁徙的终点,是因为李青松经过观测,已经确认了牛郎星那里存在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以及两颗岩质行星。

  除此之外还有巨大的岩屑盘和小行星带,其中极有可能具备许多矮行星。

  气态行星可以作为氘燃料的采集地,岩质行星可以作为各种矿产资源的来源地,如此一来,牛郎星便具备了让自己快速采集各种物资的基础。

首节 上一节 8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