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便是牛郎星位于远离格利泽625星系的方向,逃往那里,能更进一步远离那个智械天灾,降低被它发现的可能性。
并且牛郎星的距离也较为合适,没有太近也没有太远,正好适合李青松拿来作为第一次恒星际航行练手之用。
当然,牛郎星也只是李青松选择的一个中转站而已。在那里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完成各种物资后,李青松还会再度开展恒星际航行,一直到彻底脱离智械天灾威胁为止。
确定了迁徙目标,大规模的建设随之开始。
这一次,李青松建造的目标很明确。
造飞船,造大飞船,造足以进行恒星际航行的大飞船!
这样一来,原本的空天母舰就远远不够用了。甚至对于李青松来说,蓝图克人那种空天母舰也有点太小。
蓝图克文明工业实力有限,在迁徙途中仅能携带满足最低所需的资源,无法展开任何科研活动。
而自己不同!
不说在航行途中展开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与研究,至少资源消耗较低的研究,自己总得能进行吧?
要是什么科学研究都不做,白白把时间浪费在航行之中,李青松可接受不了。
于是李青松便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超巨型空天母舰。
这种空天母舰的造型脱胎于当初设计的哪种,只不过更为复杂与庞大。
它整体来看是长方体的网箱状的结构,每一个平面有50根粗大的纵轴,既做支撑整体结构之用,也能用来作为内部通道,同时保持维生环境。
与50根纵轴交叉的,是同样的50根横轴。50根纵轴与横轴交错,便营造出了2500个小方块,如同一个个网箱。
但这只是一层而已。这种空天母舰,李青松设计了10层,于是内部的“网箱”数量便达到了2.5万个。
它的长宽达到了6公里,高度则有600米,如此粗略算来,其内部容积便达到了18立方公里左右。
那一个个的网箱之中,既可以悬挂战舰、客船、工业船等飞船,也可以悬挂物资箱、维生舱等,还可以悬挂各种各样的生活舱、冬眠室、工厂模块、生产线等等,用途多种多样。
它上面总计装备了5000台高速离子推进器,除了分布在船尾,还大量分布在飞船各处。用于驱动这些推进器的,则是同样分布在飞船各处的总计100个大型核聚变反应堆。
如此众多的反应堆和推进器,让它可以承载着最高能达到3亿吨的质量在太空之中飞行,且飞行途中还可以方便的改变姿态、改变方向等。
这样庞大的空天母舰,李青松打算造500艘出来!
除了最为重要的空天母舰之外,李青松还打算造1000艘以上的,单艘满载质量达到2000万吨的重型运输船。
这些重型运输船既是物资运输的补充,可以运送大量物资,其次比起空天母舰来说体型较小,更加灵活一点。
再一个较为重要的建设类目便是战舰了。
消化吸收了蓝图克文明的科技之后,战舰相关的技术李青松同样突飞猛进。既然如此,全面升级战舰系统就有了必要。
这宇宙可不太平。李青松可不想遇到了敌人结果却没有战舰可用。
最新型的战舰的制造规模,将比李青松所拥有的舰队更为庞大。
哪怕是地球级战舰这种大型战舰,李青松都打算建造1000艘出来。
再之后,金星级战舰,5万艘。最小型的水星级战舰,60万艘!
除此之外,还有500万艘以上的无人战舰,一万座以上的星际炮台,1000万颗以上的各式卫星,还有星际导弹、星际地雷等等等等。
单单是水星级战舰,李青松就需要10艘空天母舰才能装得下。
算上金星级和地球级,以及各种各样的无人作战装备,还有支撑这些战力作战的物资、燃料等,所需要占用的空天母舰数量足足有100艘!
建造100艘超巨型空天母舰来专门运送战舰和作战物资,这是蓝图人们无法想象的。
莫莫兰斯对此极为惊叹,甚至极为忠心的建议李青松不要这么做,声称这样太过浪费运力。
李青松对此嗤之以鼻。
忘了你们蓝图克文明当初是怎么战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就是长途星际航行,补给物资不足么?
你们犯过的错误,我怎么可能再犯。
这一次恒星际远航,李青松总计打算携带50亿名克隆体。
其中40亿名克隆体将长期处在冬眠状态,剩下10亿名克隆体将始终保持清醒。
航行过程之中工业生产任务较少,这10亿名克隆体之中的至少八亿名,李青松打算全部投入到资源消耗较少的科学研究中去。
第167章万亿!
既然决定了要在航行途中也不放弃科学研究,要让10亿名克隆体始终保持清醒,那么有一件事情就不得不考虑了。
李青松必须要尽可能的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否则,克隆体们不仅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还可能会生病、受伤,早早的便进入衰老状态甚至死亡。
在太空中,大规模补充克隆体可不容易。
维生环境方面,空气、温度、气压等自然不必多说,是应有之义。但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重力。
在太阳系之中,每一颗星球都有自己的重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归是有的。而人体更适宜在具备一定重力的环境之中生存。
既然如此,除了空天母舰、重型运输船、战舰之外,李青松便决定建造一种之前从未造过的飞船。
具备人工重力的维生飞船!
凭空生成或者抵消重力这种事情,对于现在的李青松来说遥不可及。
李青松猜想,那至少也要在比那个智械天灾更超出的科技水平下才能达成。
不过李青松有另一种取巧的办法可以达成。
那便是离心力,依靠自转的向外的离心力,来营造出等同于重力的效果。
于是这种飞船的外形便显而易见了。
它必须是圆环状的,或者滚筒状的。因为唯有如此,它才能维持自转产生重力。
综合考虑,李青松最终选择了滚筒状。原因很简单,滚筒状的空间和面积利用率最大。
于是,与其余类型的飞船一样,这种滚筒状的飞船也很快便生产出了第一艘样机。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便是一艘巨大的空心圆柱体模样的飞船。
它有一根巨大的主轴贯穿圆柱体中心,从主轴之上延伸出众多钢铁结构,固定着外侧的滚筒状结构。
滚筒状结构则在以固定的速度缓慢旋转着,于是滚筒状结构的内部便有了重力。
这样一艘滚筒状飞船的长度达到了10公里,直径达到了600米。
如此,一艘滚筒状飞船内部便具有了约19平方公里的面积。去除必须要有的设施用地以外,还剩下约15平方公里面积可以被利用。
在这里,李青松就不考虑什么美观,什么宜居之类的因素了,完全将这些可利用面积建造上了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之类,并且都具备较多的层数。
这样一来,极限情况下,这15平方公里的面积便可以承载约1000万名克隆体生活。
10亿名克隆体,100艘这样的滚筒状飞船即可满足。
但考虑到还有大量的科研设施需要建造,以及考虑到交通方面的因素——毕竟这些克隆体们也是需要经常移动的,甚至还有大量的不同飞船间的交通需求,李青松很显然不能做这么极限。
最终,李青松确定的这种滚筒状居住飞船的建造数量是1000艘,平均下来便是一艘滚筒状飞船承担约100万名克隆体的工作与生活之用。
在供克隆体居住生活的滚筒状飞船之外,还有蓝图人的居住生活工作需求需要解决。
此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蓝图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两亿左右。
蓝图人与克隆体可不一样。让他们像是克隆体那样去居住,他们不疯掉就算好了,更不要说为李青松产出科研价值。
没办法,为了更好地从他们身上榨取价值,李青松只能建造更多的滚筒状飞船,同时,降低单艘滚筒状飞船的蓝图人密度,并且在必要的工业、生活、科研设施之外,浪费了大量的面积用于种植植物、养殖野生动物,甚至建造假山、河流之类完全无用的东西。
这样一来,一艘滚筒状飞船承担20万名蓝图人就已经是极限。两亿名蓝图人,又是1000艘滚筒飞船的建造需求。
于是,2000艘大型滚筒飞船,65万艘战舰,500万艘无人战舰,500艘空天母舰,1000艘重型运输船,一万艘其余各式飞船……
总得加起来,李青松需要生产的飞船总量达到了约570万艘!
加上航行途中的各种消耗以及备用物资,整支舰队的总质量将达到4000多亿吨!
有一个很显然的事情是,每生产一吨飞船质量或者物资质量,李青松便需要再生产地消耗数十倍于此的资源。
如此算来,整个生产过程,李青松需要开采、冶炼、运输的总物质量至少也有20万亿吨以上。
20万亿吨以上的质量!
如果这么多质量都是水的话,将其散布在地球上,那么,它将可以营造出三百多个青海湖!
调动三百多个青海湖的质量,生产出相当于六个青海湖质量的数百万艘飞船,再推动它们航行几十万亿公里的遥远距离,从一个恒星系到达另一个恒星系。
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伟大的航行,单单想一想,便能让当初哪怕处于全盛时期的蓝图克文明望而却步心生畏惧。
但此刻,最大意识链接数仅仅只有10亿,仅有蓝图克人全盛时期人口百分之一的李青松却信心满满。
在李青松的统一调动之下,在玉皇的统一管理、协调之下,在神工、神农、电母、鲁班、交通等各行业AI的直接施工之下,一场波及整个太阳系的,史无前例的浩大建设真正开始。
位于众多星球上的无数座矿场,众多巨型机械终日咆哮,大量的初级矿物进入到终日轰鸣的工厂之中,生产出无数金属,或者原地加工,或者通过太空电梯,搭乘重型货运飞船前往其余星球。
一座座太空基地出现在众多星球的环绕轨道之上,无数艘飞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艘艘巨型空天母舰在太空之中渐渐出现了框架,然后空空如也的“网箱”之中,如同果树结果一样迅速出现了一个个物资箱、维生舱等等。
准备进行恒星际远航的建设如火如荼,占据了李青松99%以上的精力。
那仅剩不多的精力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则被李青松放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地球生态圈修复工作的难度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料啊,看来要想想办法了。”
第168章 净化地球!
早在之前刚刚击败蓝图克文明,进行科技大发展之时,李青松便已经分出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地球生态修复工程之中,且持之以恒的进行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到现在都未停下。
虽然仅仅只是李青松的一小部分精力而已,但放到地球上仍旧是浩大无比的工程。
之前那一段战争,虽然从始至终地球没有遭受过太多战争的波及,但因为李青松的庞大工业建设,地表的生态环境仍旧崩溃。
那些年里,有太多的废气排放到了大气之中,有太多的污水排入了河流、湖泊、大海以及土壤之中。
一些放射性的废物更是让某些地方寸草不生,成了生命绝地。
战争结束的时候,地球表面已经被李青松糟蹋的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沙漠,湖水变成了臭水,河流之中鱼虾死绝。
这些年里,李青松拆除移走了大量的工业设施,然后对多条河流、多个湖泊展开清淤净化工程,将巨量的河底、湖底淤泥挖了出来,对其做净化处理然后再排放到自然界中。
李青松还主动调节地球气象,采取种种办法恢复降水、在山林之中抛洒植物种子、通过人工培育方式培育各种野生动物等,尽一切努力恢复地球的生态。
如今,李青松已经完成了地表的绝大部分工程。
只是效果似乎仍旧不怎么好。
“哎,之前那一阶段的空气污染太严重了。”
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原以为做完了地面和水体工作,大气污染情况会伴着生态自我修复过程渐渐减轻,没想到,我高估了地球生态圈的自我修复能力啊。”
此刻的地球大气层中不仅有李青松展开大规模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和有毒物质,还有来自于太空的流弹和炮弹——它们虽然无法穿透大气层击中地表,却因为自身在大气层之中烧毁这一过程,将构成自身的重金属元素、有毒物质等散布到了大气之中。
两者结合,甚至让此刻的地球大气具备了轻微的毒性。
单单依靠地球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修复不了如此巨大的污染。
不修复大气层,就算李青松在地表进行再多努力,恐怕都作用不大。
这是一件很复杂、很棘手、很麻烦的事情。而此刻,修复地球生态,对于李青松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他马上就要离开太阳系了,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可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