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127节

  “再下章桃山幕府,问问丰臣秀吉到底行不行,这极乐教都闹到这种地步了,他剿不剿?他要是剿不了,就让朕来,朕发兵倭国,把这些杂碎超度了!”朱翊钧准备武力干涉了。

  丰臣秀吉不行,大明来,无论如何,不能让极乐教外溢。

  冯保没有遵旨,而是从御书房的书架上取了好几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指着其中几段,开口说道:“陛下,他恐怕剿不了,他的公卿、还有两个支持他的大名,都是极乐教众,而且是法主。”

  极乐教是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一个教主,九个法主,二十七个位神,各地都有组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剿灭了数次,三任教主被杀,现在教主之位空缺,九个法主各自管事。

  在讨伐极乐教的过程中,丰臣秀吉手下两个大名,成为了法主。

  冯保面色凝重的说道:“极乐教之所以如此难以剿灭,就是它和幕府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些去讨伐的大名,打着打着,就变成了法主,表面剿灭邪祟,实际庇护,所以才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极乐教荤素不忌,各地的帮会、匪徒也是极乐教重要部分。”

  城里的帮会,城外的匪徒,都加入了极乐教中,共襄盛举,这些暴力团体,就是极乐教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仅仅大明朝廷搜集的名册,这些暴力团体的数量就超过了六万人,他们活跃在港口、码头、仓库、妓院、赌场、阿片馆等等地方。

  想要把极乐教连根拔起,已经完全超出了幕府将军的能力范围。

  “就是放在大明,朝廷要剿灭发展到如此地步的极乐教,也是十分困难,所以大明定要防微杜渐。”冯保通过数本奏疏,解释清楚了原因后,将奏疏放回了四海总督府那一个书柜的长崎架上。

  不用问丰臣秀吉,冯保都知道,丰臣秀吉真的办不了,连遏制其规模继续扩大都做不到。

  其实冯保看来,根本原因就是大明改变了国策,开海之后,倭国这种局面就是必然,即便是没有极乐教,也会有别的邪祟作乱,这是一个必然的局面。

  大明完全放弃了柔远人的路线,换成了拳脚相加;大明是个吞金兽需要太多的白银;大明要开发南洋,需要太多太多的力役。

  大明伸展了躯体,翻了个身,倭国就在大明翻身的过程中,被碾的七零八落,倭国、安南、东吁,都是如此。

  没有国,哪来的家?同样,没有千千万万个万家灯火、岁月安好,又哪来的国呢?

  把国家这两个字,把集体和个人,拆分开来,搞对立的人,是又蠢又坏,最起码根本没读过矛盾说、公私论。

  “那就严防死守吧,询问丰臣秀吉需不需要大明驻军,不能这样下去了。”朱翊钧知道困难,但剿灭打击,让其规模不至于外溢到大明,这很重要。

  “陛下,陕甘总督石星言到了。”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石星言,是今年皇帝要接见的外官,石星言不得不回京了,他跟皇帝意见相左,再不回来见见皇帝,怕是要被革罢了。

  “罪臣石星言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石星言规规矩矩的行礼,五拜三叩首,不敢有一点点的不恭敬。

  朱翊钧笑着说道:“石总督此言差矣,你讲的有道理,这是责难陈善,朕恨不得天下群臣都能责难陈善,何罪之有?免礼,坐下说话。”

  朱翊钧还年轻,他还能听得进去反对的意见。

  “朕听说,甘肃此次旱灾,未曾有饥荒出现,这是何故?”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问起了甘肃的情况。

  陕甘绥大旱,陕西饿死了千余人,绥远能计算的也有数百人之多,唯独甘肃没有奏闻饥馑事,要么是甘肃欺君,要么是甘肃有自己的办法。

  “陛下,臣完全凭此物抗旱。”石星言让人拿来了一筐土豆,个头不大,奇形怪状。

  朱翊钧一把抓了三个在手里,眉头紧蹙的说道:“就土豆就行了吗?”

  “陛下,这是中盛良薯,臣种了263万亩,皆为薄田,每亩田收2000斤,干重400斤,比小麦收的还要多,故此灾不能害。”石星言赶紧汇报了下今年甘肃抗旱情况。

  甘肃小麦受灾,亩产不过86斤,若不是这263万亩土豆田,恐怕自杀的就是石星言了。

  甘肃育种的方向,是沈一贯找到的,中盛速生杨是甘肃呈送的第一个祥瑞,而中盛良薯是第二个祥瑞。

  “石爱卿,朕是个农户,朕操持农桑之事,你可知道?”朱翊钧拿着手里三个沾着土的土豆,看着石星言问道。

  如果石星言欺君,到这一步,他还有回头路可言,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瞒报,还能活命。

  “陛下亲事农桑,乃国朝一等幸事,以臣西北观之,农学院、宝歧司才是新政第一功,其余皆为次等,臣知陛下关切农事,也曾研读《农学》十二目六十卷,算是农学子弟。”石星言不仅不肯回头,还以农学子弟自居。

  石星言再拜,拿出了一本奏疏,俯首说道:“臣从西北带回来了一万斤中盛良薯,就是给陛下验看。”

  骗皇帝有一万种办法,石星言没有必要带着物证给皇帝。

  石星言是来邀功的,不是来请陛下砍头的。

第931章 手里拿着锤,看谁都是钉子

  “那朕真的种了。”朱翊钧将三颗土豆放在了御案上,看着石星言说道,这个时候,石星言还有退路,朱翊钧总是如此,愿意给两次机会。

  “九边都种的话,臣敢断言,良薯启昌运,九边厎皇基。”石星言再拜俯首说道。

  厎读dǐ,通砥,有使稳固之意,石星言是正经进士,而且是文化贵人,青州石氏,汉传世家,文化贵人就喜欢这个调调,引经据典。

  他的意思是:这中盛良薯可以开启大明昌盛运道,九边哪怕是灾年,也能丰收,使大明皇帝皇图霸业的根基稳如泰山。

  九边不乱,大明安泰。

  中盛速生杨,中盛良薯,都是中盛为号,取意也是直截了当,中国繁荣昌盛。

  朱翊钧看着石星言,对他颇为满意,哪怕他反对自己。

  石星言是被流放外出做官的。

  隆庆二年,石星言以吏科给事中的身份,上了道奏疏说:天下之治,不日进则日退;人君之心,不日强则日颓;臣窃见:陛下自入春以来,天颜渐癯,视朝渐稀,章奏频阁,淫游肆用。

  石星言,以隆庆皇帝不如隆庆元年勤勉为主干,上了一份六事书,批评了隆庆皇帝六件事。

  嗜私欲好宴饮、鳌山灯火之乐、不讲筵不视朝、信谄臣不听言、奏留中不下事、必耽声色之欲。

  这六个指控,数千言,没有一个是石星言胡说八道,隆庆二年的鳌山灯火,隆庆皇帝从国帑取了二十万银,珍异之宝,作鳌山之灯。

  每一句都戳到了隆庆皇帝的痛处,隆庆皇帝大怒!以‘恶言讪上无礼’为由,命廷杖六十,罢黜为民。

  百官纷纷上谏回护,石星言才勉强保住了官身,但依旧被流放到了甘肃做官,从知县开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陕甘总督的位置。

  二十多年过去了,石星言还是那个石星言,依旧忤逆了上意,不太遵从国朝的政令重开西域。

  石星言之前,都已经对大明绝望了,他是臣子,他看的更清楚,大明朝快完了,气数将尽。

  在他有生之年,他眼中的大明,和大臣们眼中们的大明,完全不同,他得罪了圣上后,二十年在甘肃、在山西、在河南、在浙江,再回到甘肃。

  他看到的大明是:

  皇帝在神隐,在避祸,很少进行决策,没有任何的担当,多数都在随波逐流,只顾着自己的骄奢淫逸,丝毫不顾国势危急。

  大臣们在党争,一个贪腐的严嵩当国20年后,来了个更加贪腐的徐阶。

  徐阶倒台后,来了个不分青红皂白包庇晋党的高拱,好不容易来了个想要有一番作为,有些担当的张居正,各种原因之下,张居正选择了摄政。

  摄政当国和人亡政息是同义词,皇帝成年了,你还没篡位,你怎么办?你要是想篡位,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地方的官吏们,在死命的捞钱,贪腐横行之下,国体不存。

  贪腐必然纵容兼并,天下本就困于兼并,人地矛盾已经变成了冲突,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频繁。

  士大夫们袖手谈心性,整日里谈的都是些风花雪月,谈的都是些空洞无聊之事,即便是考取了功名,也是一心钻营,拜于座师门下,自称走狗,除了升转捞钱,别无他求。

  百姓们困于兼并之中,在地狱里苦苦挣扎,连口饭、一条裤子,都是奢求。

  在石星言眼里,什么王侯将相,什么达官显贵、什么文人墨客、什么儒教经伦,全特么都是假的!二百零五岁的大明,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饿,是真的!

  百姓饿,这是石星言从知县事升到了陕甘总督,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唯一看到的景象。

  从什么时候,石星言不再绝望?从甘肃建立育种地,有了新方向,石星言才真的看到了希望。

  朝廷的斗争和他距离太远,皇帝的亲事农桑,更像是一场张居正精心布置的政治作秀,种种新政的光芒,根本照不到甘肃这个偏远之地。

  但在育种地建立的那一刻,石星言心中忽然燃起了一点点的希望。

  在皇帝毅然决然选择了陇开驰道的时候,石星言斗志昂扬!

  他知道,大明之前含着一口气没咽,终于一个大喘气后,翻了身,坐了起来。

  皇帝真的想要重开西域,还是借着重开西域的名头,对陕甘绥这些穷困之地进行分配?石星言猜不到,他这是第一次面圣,他对陛下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他不去猜。

  他考中进士那年是嘉靖四十一年,那年世宗皇帝没有在殿试上露面,之后,他就是个给事中,也没机会面圣,大朝会都入不了皇极殿。

  隆庆二年他就被贬出京师,他一辈子没见过皇帝,这是第一次见。

  石星言其实不太会当官,金榜题名、考入翰林院做翰林,大好的前程,被自己给亲手毁掉了。

  隆庆二年那封骂皇帝的奏疏让他颠沛流离二十年,时至今日,石星言依旧不悔,为何不悔,因为他不甘心,不甘心大明就这么完了。

  石星言见到皇帝后,看到了皇帝那双手,他知道,陛下真的种地,陛下是同志者、同行者、同乐者。

  陛下在万历元年注解了论语中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陛下说: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志向,自然会做相同的事儿,怎么能不愉悦呢?是谓曰:同志、同行,方才同乐。

  这句话就是非常不起眼的注解,但十七年来,鼓舞着石星言,和像他一样的人。

  石星言来到了御前,确定了当初的注解,不是陛下收买人心的政治作秀,是陛下的信念。

  石星言现在信心十足,天变又如何?大明齐心合力,能把天捅个窟窿出来!

  “石总督,不知可曾听闻天变之说?”朱翊钧看着石星言说起了小冰川气候,自永乐元年开始的降温,正在变得更加恶劣。

  石星言郑重的说道:“臣听说了,臣在甘肃、山西十四年,臣以为真。”

  朱翊钧叹了口气,看着堪舆图说道:“所以,你反对重开西域,若是不趁着天变之前,把这事做了,重开西域这事,又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了。”

  石星言想了想,俯首说道:“钦天监不是说十年九旱吗?等撑过了这十年,否极泰来,陇开驰道在驰道抽分局之下顺利运行,陕甘绥也稍微富了一点,就可以重开西域了。”

  “陛下春秋鼎盛,臣以为是可以等一等的。”

  朱翊钧摇头说道:“否极泰来之日,无人可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都有可能。”

  石星言愣了下,欲言又止,最终一句话没说出来,陛下是圣君,显然不会说胡话。

  钦天监天文生、格物院天文院,显然对过往的几次阴阳失度、水旱不调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整理,就信史经验而言,这股超级寒潮,恐怕真的会持续很久很久,久到连皇帝都等不到的地步。

  “那就更不能要了。”石星言小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听超级寒潮和连续性旱灾,十年都不能结束,石星言的态度更加坚持了,连好听话都不肯说了。

  石星言看陛下没有反驳,立刻低声说道:“陛下,陕西、甘肃的粮食是无法自给自足的,大约要有两成需要腹地供应,现在有了绥远的河套,能够减缓一点腹地的压力。”

  “西域的粮食,也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如果这个时候,重开西域,很有可能需要从江南向西域供应粮食。”

  “现在,养不起,再加上天变,更守不住。”

  石星言不谈银子,银子在甘肃几乎没什么用,只有粮食是最关键的,也就是驰道已经修通了,人们有了盼头,否则的话大旱一来,陕甘绥缺的粮食更多,甚至陕西、河南也缺粮,弄出颠覆社稷的民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有道理。”朱翊钧没有否认,石星言爱说实话,他讲的对。

  几乎所有的事儿都是如此,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石星言一直觉得:把南洋能种地的地方都占了,把钢粮的南北对流建立起来,才是朝廷目前最应该做的事儿。

  “陛下,边疆地区的价值极高,因为军事安全。”

  “无论是绥远还是甘肃,没有西域,都是把腹心剖出来给敌人,这不利于大明的安宁。”

  “所以,宁远侯在轮台,非常有必要,一颗钉子扎在西域上,就像是白杨树一样,大明可以进退有据。”石星言生怕自己劲儿使大了,朝廷突然从进攻,转为完全的收缩,赶紧往回找补了下。

  进可攻,退可守的轮台城,绝对不能放弃,只要大明在西域的心脏上扎根钉子,西域就威胁不到大明腹地的安全。

  安全价值是一个通常被人忽略,却十分重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经济的重要性。

  西域的马匪一年三次劫掠绥远,再好的王化,都会被破坏的一干二净。

  “再看看吧。”朱翊钧想了想,李成梁都已经打到轮台城了,就让他继续开拓吧,他那三千客兵,大明还是养得起的。

  朱翊钧对西域的计划,发生了一些转变,在原来的规划里,他打算郡县化西域,这个规划胆子很大。

  现在他打算搞总督府了,就是让李成梁打,打完在绿洲上建城,大明在西域的实际统治范围就是一座座城池,剩下的地方,高度自治,这就是大明的总督府制度。

  打多少算多少,拿多少是多少,等大明有能力的时候,再继续深入的王化。

  朱翊钧和石星言聊了很久,主要是关于西域开拓之事,石星言简单的介绍了下西域重要的关隘。

首节 上一节 1127/1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