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635节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证明它,但我观察到的金木水火土的运动,都是如此。”

  朱载堉拿起了一支铅笔,随手画了个直角坐标系,将一个椭圆画好,将原点描述为太阳,将椭圆描述为行星运动的轨迹。

  “太阳在椭圆轨道的焦点上,而地球在这个椭圆上围绕着太阳运动,在靠近太阳的时候,速度会增大,在离开的时候,速度会减小,极其的神奇。”朱载堉无比兴奋的说道。

  朱翊钧好奇的问道:“为什么是椭圆的呢?”

  “额,我不知道,还没想到。”朱载堉愣了愣,兴奋变得有些沮丧,这可能就是探索认知世界边界的痛苦,当突破一个点之后,才发现,还有无数个问题在等待着他,这条路根本没有尽头。

  “没事,慢慢来就是。”朱翊钧意犹未尽的说道。

  朱载堉讲的内容朱翊钧非常明白,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发现的过程,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而不是正圆,现在的开普勒应该正在家里帮母亲照顾旅店,开普勒的爷爷是斯图加特的市长,但是开普勒的父亲去尼德兰地区参加了尼德兰八十年独立战争,并且死在了那里。

  开普勒只能帮助母亲照顾旅店维持生计。

  朱翊钧询问道:“是谁发现的呢?”

  “是邢云路,这就是我带他过来的原因。”朱载堉隆重的介绍了这位进士转五经博士的邢云路,是他提出了非正圆而是椭圆轨道,也是他发现了地轴的变化,这两个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让大明历法变得更加准确了起来。

  “那么,就发在邸报的头版上吧。”朱翊钧决定奖励他该有的荣耀,通常每月一刊的邸报头版头条,是大明皇帝的圣旨,而现在朱翊钧将邢云路上了头版头条,上一次还是16匹蒸汽机小规模量产的消息。

  原来历史线里,邢云路的一生,都在为大明已经不再准确的历法战斗。

  自万历十二年朱载堉上书历法错谬之后,邢云路和钦天监之间围绕着历法,展开了漫长的长达三十七年的战争,邢云路依靠着粗糙的工具,依靠着自己,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但还是失败了,在邢云路死后,由徐光启接手了这些成果,继续战斗。

  直到崇祯二年,徐光启终于打赢了故步自封、动不动就法三代之上的礼部和尸位素餐的钦天监,正式开始修新的大明历书,崇祯七年,新的历法完成,修完了仍然被礼部和钦天监阻挠,一直到崇祯十六年,才开始推行,次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明宣布正式灭亡。

  《崇祯历书》几近删减,最终变成了鞑清朝的时宪历,在顺治十四年颁行。

  “那么是不是要准备修新的历法了?”朱翊钧满怀期待的问道:“需要做什么,需要多少银子,皇叔不必客气,在格物一道,朕有的只有钱了。”

  朱翊钧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务上,所以格物院的研究,只能由皇叔带着大明五经博士去突破了。

  但朱翊钧从来没有缺过格物院用银,但朱载堉似乎不是一个很擅长花钱的人,万历十年初要的一百万银,到现在都没花完。

  朱载堉俯首说道:“银子足够,但需要四海绘测,格物院想要在卧马岗、吉林、长崎、棉兰老岛、爪哇进行观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墨西哥总督区的太阳之城、秘鲁的火地群岛、泰西的自由之城进行绘测。”

  “以确定历法的准确。”

  大明的白银在当下还有极其强悍的购买力,不是朱载堉不想再要经费,实在是真的花不完。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好说,朕跟费利佩二世沟通,看看他想要什么,朕尽量满足他,如果他不识好歹,朕就揍到他同意为止。”

  大明离泰西的确很远,但费利佩二世也不是没有敌人,实在不行就跟英格兰同流合污,与强盗为伍固然令人嗤笑,但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是张居正教给朱翊钧的第一个道理,好人就好好的做个好人,不要身居高位优柔寡断。

  朱载堉带着皇帝的承诺离开了,大明什么玩意儿都不如陛下的承诺好使,这就是现在的共识,但凡是陛下承诺的事儿,从来没有一次不兑现的,连带着朝廷的信誉也随着皇帝信誉恢复了许多。

  朱翊钧拿出了桌下的密匣,检查了火漆密封后,打开了凌云翼的密匣,里面是凌云翼的密疏。

  凌云翼汇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河南地面的清丈和普查丁口的推进速度要比想象的快得多,在藩王离开的当天,就有当地的势要豪右找到了衙门,痛哭流涕,说藩王作孽,强占了他们的土地,现在藩王终于走了,他们的田亩也可以厘清地籍了。

  坏消息是,凌云翼精心准备的铁拳,没能打出去,已经蓄满了力气,结果还没打出去,对方就跪在地上投降,这继续追杀显得吹求过急,不继续追杀,这就白准备了。

  河南地面的势要豪右也有话说,河南和山东紧邻,你凌云翼在广州干的事,都是道听途说,可是山东传来的消息,可是发生在身边,等了这么久,不就是在等藩王迁藩?再不投降,等着你杀人?

  整个河南地面的清丈、普查丁口会在六月之前完成,废除贱奴籍已经随着普查丁口开始进行了,河南地面工兵团营的扩张速度在加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扩大了两万余人,这些人在垦荒,在坑冶,炼铁炼钢,恢复河南地面的生产。

  残酷的兼并破坏了河南地面的生产,河南的田亩荒弃的比例超过了55%,这是让凌云翼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恶劣局面,别的地方的农户处于破产的边缘,河南地面则是接近半数的农户,已经破产,无数人流离失所,向着陕西、湖广、四川、南衙方向迁徙。

  朱翊钧思虑了许久批复:[必要时可以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解决荒地问题。]

  这是放权,河南地面的问题比朝廷设想的要严重的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凌云翼便宜行事的权力,让他对河南地面进行有限的还田,缓解人地矛盾已经刻不容缓了。

第537章 藩镇粮饷在地化

  缺少暴力,朱翊钧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缺少暴力。

  上一次有如此感觉,还是主少国疑,接连发生刺王杀驾、大火焚宫的恶性事件,朱翊钧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缺少暴力,所以才有人对他这个皇帝不屑一顾。

  当时的情况,朱翊钧即便是遇刺身亡,京师还有潞王可以继位,只要皇帝死了,张居正冯保李太后这个铁三角立刻就会分崩离析,换皇帝,宫里的老祖宗要换,当朝首辅也会被换,铁三角限制皇权的同时,也保护皇帝本人。

  朱翊钧艰难的的度过了主少国疑时间,来到了少壮时刻,朱翊钧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直观的暴力来震慑宵小之辈,但他还是小瞧了新政庞大的阻力,面对张居正提出的还田疏,朱翊钧发现自己手中的力量完全不够。

  张居正在还田疏这件事上,变成了保守派,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意愿,哪怕是这本奏疏本身就是他提出的,因为生产资料再分配酿出的动乱,会伤害到大明所有人,从皇帝到穷民苦力,所有人都会在这个分配的过程中,承受这个阵痛。

  大明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而且张居正对于现在振武强兵的力度,也认为已经完全够用了,大明足够强横,可以镇压一切胆敢忤逆的不臣势力。

  压舱石也要有個度,压舱石过于沉重,船会沉的。

  说到底,张居正已经看到了继续走下去会是何等的模样,是君父君师君国的区分,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最严峻的挑战,是郡县帝制的崩解,张居正不愿意走到那一步,他终究是活在千年以来的君君臣臣之下,他推行新政的目的不是将大明彻底灭亡,而是让大明再次伟大。

  他想成为大明再次伟大的引领者,而不是大明的掘墓人。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然近两千年了,终结帝制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实在是太过于离经叛道了,即便是去想一想,张居正都觉得这对大明内外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所以张居正这个万历维新的奠基人,成为了保守派。

  不过现在新政的步伐已经不受张居正控制了,因为现在大明皇帝才是权力中心。

  张居正很清楚,阶级论的第三卷第四卷,甚至他想都不敢想的第五卷,可能会在陛下手里写出来,然后托名他写的,他也无所谓,反正那时候他肯定早就死了,人都死了,身后事他一点都管不了。

  朱翊钧拿起了早就拟好的圣旨,再次检查了一遍,拿起来桌上放着大印,盖在了圣旨上,说道:“下章内阁、礼部知道,依旨行事。”

  冯保接过了那卷圣旨,这是一卷很重要的圣旨,因为纸在圣旨的缎面上揭不下来,这代表着这封圣旨下章内阁礼部回到内署后,会依照惯例用松脂封存,陛下是带入陵寝的重要文书。

  冯保带着圣旨去了文渊阁宣旨,张居正带着辅臣们恭敬行礼,王崇古也罕见的出现在了文渊阁内,他是过来办事的,河南组建的工兵团营仍在扩张,王崇古到内阁和张居正沟通意见,这还没沟通,就遇到了冯保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敕辅臣、礼部,今科中式进士,择算学优异者,额员增设五十员,入格物院备选,钦此。”

  圣旨非常的简短,可是其中的内容,相当的炸裂!

  增设五十员,就是将三百进士增加到三百五十人,但是额外增设这五十人,前提是算学成绩优异,并且要入格物院备选。

  这里面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根本就是在儒学控制的科举上,来了个中心开花,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是儒学对官位的垄断,皇帝加个算学已经是离经叛道,现在还要因为算学增设额员。

  而且,这五十个算学优异者,是否乐意进入格物院做五经博士?这也是一个问题,大明皇帝是否在一厢情愿?

  辅臣礼部尚书万士和接旨后,立刻问道:“若是学子不肯呢?”

  “不肯就不做眷录,又不是求着他们进,一个不去,还给德王殿下省心了呢,不肯向下摸排,陛下说了,要是咱大明的举子们都不肯,都想着当官,也行,那就另外开科便是。”

  “本来考完了会试也不是进士,只有经过了殿试才是,不是吗?”冯保老神在在的说道:“他们想进,格物院还不见得收呢,到了格物院还要再考一次。”

  本来隋唐年间的科举,就有算学,到了唐末才革罢。

  一般情况下,会试放榜后,殿试策问就是走个形式,基本上名单和名次已经完全确认,但殿试这个形式走不完,就还不是进士。

  所以,会试放榜后,询问算学前五十名,不肯去就向下摸排,直到选够五十个位置,会试一科5000余人同台竞技,朱翊钧不信这帮举人不想上岸,会试是什么好玩的事儿吗?三年一次,考不中就是寒窗苦读又三年,可比黑色高三一年还要可怕,是整整三年的煎熬。

  到了格物院备选,也是要经过考试的,而且难度会增大很多,考不进皇家格物院也无碍,可以到皇家理工学院任教,如果有志格物院,可以一边任教一边继续准备考试。

  冯保详细的解释了下其中的关键。

  “原来如此。”万士和欲言又止,最后没有说出口,这道圣旨的核心问题,其实不是学子们愿不愿意。

  大家都是过来人,能上岸,都想着早日上岸,继续寒窗苦读,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会不断的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家庭也是巨大的负担,无论是在国子监就学,还是再参加会试消耗的人力物力精力,都是身心的折磨。

  能上岸肯定是千肯万肯的,而且蒸汽机已经展现了了他的锋芒,已经有被用的到处都是的趋势了。

  朱载堉从入京的时候,就是被六分仪给吸引来的,他从入京开始就已经在积极准备修历之事了,而现在他从准备到践履之实的要去修历。

  修历法在儒学士看来是动摇江山社稷根本的大事,是妖妄之术的直观体现,但钦天监根本无法阻止修历的发生,碰上万士和这种顶头上司,只能说这一届的钦天监倒了大霉。

  万士和不仅不反对,还歌功颂德,而且说的很有道理,谁让现在历法不准了呢?

  皇家格物院虽然不能平步青云,一辈子可能就是个五品五经博士,但不代表着不能施展抱负,进而青史留名,年后,大明皇帝在西山煤局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第一次颁发了大明技术进步奖。

  青史留芳,从皇家格物院也能实现。

  这道圣旨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么一来,皇家格物院就和翰林院完全对等地位了。

  翰林院,养才储望之所,无论翰林院的官阶高低,历朝历代,翰林院学士都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是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当代士人中的精英汇聚之地,社会地位优越的同时,德高望重。

  万士和本来想反对下,但他的软骨病让他无法反对陛下的决策,这道圣旨出现那一瞬间,万士和想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人才的浪费。

  大明缺人才吗?缺的厉害,缺舟师、地师、医师、堪舆师、测算师,大明绘测需要人才,修路需要人才,就连解刳院都需要人才,但是没有人才,自万历二年起,遍访山人,甚至连举荐法这个正统十三年废止的晋升通道都打开了,设立了专门的海事学堂,但缺口还是极其严重,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半去用。

  大明五个腹地市舶司开设了五个海事学堂,也无法供应大明出海船只使用。

  但大明不缺读书人,一个会试就5000人参加,这五千人都是举人,就为了三百个进士名额抢破了头,五千个举人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秀才,数以百万计的童生,这么多的读书人,他们心里的圣地还是翰林院,还是儒家经典。

  科举制度必须要改,否则读书人都在儒家经典里蹉跎,大明的人才就浪费了。

  邢云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最喜欢的就是仰望星空,在万历八年中式之后,立刻马上没有任何犹豫的进入了格物院,做了被儒学士所反对的五经博士,但他不能不读那些儒家经典,要不然无法通过人才遴选机制,出现在朝堂之上,改变大明的历法。

  这类的人,大明还大有人在。

  所以,陛下这道圣旨,让皇家格物院和翰林院并列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可以系统性的缓解类似的人才浪费问题。

  读书人都在儒家经典的海洋里蹉跎,社会整体重文士而轻视理工,会大大的拖延对万物无穷之理的探索进程。

  大明之前就是实质性的落后了,西班牙葡萄牙都完成了环球航行,后来连弹丸之地的英格兰都做到了,但之前的大明做不到。

  科举制度再不做出改变,大明的技术仍要落后于泰西,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东学西渐就会成为必然。

  泰西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道德洼地,如果东学西渐,大明会是何等的模样?

  万士和要开口反对,最终还是没说出口,而是选择了拥戴,反正他是个谄臣,举世皆知,谄臣怎么了?谄臣也是坐班文华殿的大学士!是辅臣!

  王崇古看着奏疏眉头紧皱的说道:“这圣旨怎么感觉小了很多?不应该是两个人拉开的大幅吗?”

  大明正经的圣旨,都是一丈,最少也要两个人才能拉开,陛下发的这个圣旨,长两尺宽一尺,怎么看都不够庄重,王崇古细看,眉头拧成了疙瘩,圣旨的轴,看起来像玉,但居然是玻璃轴的!

  “额,这是陛下专门交待做的小幅圣旨规制,以后不是刊行全国的圣旨,都用这个小幅,诸位辅臣忙着,咱家就先走了。”冯保撂下一句话,掩面而走,一刻都不肯多待。

  一品玉轴用于亲王郡王皇后王妃册封;二品黑犀牛角轴,三品银心贴金轴,四品五品为黑牛角轴,缎面上也各有不同,正经的圣旨,少说都是一丈(3米3),但朱翊钧这个迷你版的圣旨,就只有两尺(60厘米),着实是让宣旨的冯保,都有点绷不住了。

  全天下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朱翊钧这个皇帝,奢靡无度。

  “元辅啊,你这是不是用力过猛了些?”王崇古面色复杂的说道,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一次都让王崇古感慨万千,张居正独占讲筵,究竟给皇帝灌输了些什么东西!

  大明穷的时候,也就罢了,这大明现在富得流油,内帑常年有数百万的存银,这么扣扣索索,实在是有损国朝颜面。

  张居正看着小幅圣旨,真的是一言难尽,他已经有点汗流浃背了,他发誓,这绝对不是他教出来的,他就是让皇帝省着点花,他还在万历三年给皇帝加了二十万两银子的零花钱!

  该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多花,该花花,该花的钱,一厘钱都不会节省,官厂团造的分红,仅仅西山煤局,近三十万两银子砸下去,朱翊钧连眉头都不眨一下。

  “这是个大好事啊,如此一来,工兵团营的三级学堂参加科举也会有些优势。”王崇古对陛下蛮横无礼的干涉科举的结果,非常赞同,不是以出身论,而是为了遴选更多的理工人才,这一点上,和工党的主张不谋而合,作为工党党魁,王崇古当然要鼎力支持。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点头说道:“我也如此认为,大司徒以为呢?”

  万士和、王崇古拥戴,张居正赞同,就剩下一个辅臣王国光的意见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户部缺会计,每年十月、十一月审计天下账目的时候,若不是格物院的五经博士过来支援,恐怕这账盘到明年也盘不完,陛下在科举里,专门遴选理工人才的这个做法,我当然赞同。”王国光领着户部,这几年是痛并快乐着,快乐自然是国帑有钱了,户部诸官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板。

  户部没钱的时候,那是孙子都不如,和工部一起位列六部之末,户部有钱的时候,那走到哪里都是爷!

  痛,就是庞大的账目审计了,即便是只盘六册一账中的一账,那也是个海量的工程,每年都要皇家格物院的算学博士们一直来审计,才算是保证了审计的结果。

  现在皇帝要扩大算学人才的眷录,自然要鼎力支持。

  “那就下章礼部办事吧。”张居正看辅臣们意见达成了一致,就选择了下章,面对皇帝昏聩的圣旨,内阁、六科廊是可以封驳事的,当然这种封驳其实没什么用,皇帝圣意已决,圣旨还是能下达的,但,能不能执行,就两说了。

  而辅臣们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事就会被执行,因为就这四位辅臣,哪个不是在朝堂上只手遮天?连万士和都领着一帮笔杆子,谁敢开罪万士和,万士和就敢让笔杆子骂的他出不了家门。

  “我这次来文渊阁是这个河南地面工兵团营之事,怎么又卡着不动弹了?”王崇古眉头紧皱的说道:“又不是当初京营提举将才名单,你让谭纶卡,卡也就卡了,那提举名单上,全都是晋人。”

首节 上一节 635/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