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46节

  “我来问你,我大明军兵,是我大明的,还是你们朝鲜的?”

  “自然是大明的。”

  “我再来问你,我大明粮饷,是我大明的还是朝鲜的?”

  “自然也是大明的。”

  李后白硬着头皮回答了这两个连三岁稚童都能回答的问题,大明的军兵粮饷,不是大明的还能是谁的?

  “朝鲜,不知练兵,常以中国之兵为兵;朝鲜不知积饷,常以中国之饷为饷。以前这样当然可以,但现在不行了。”高启愚颇为感慨的说道。

  “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吗?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可亡国也,以前可以,现在不行了吗?这是何等的道理?”尹根寿还是没听明白其中的逻辑。

  “因为,大明老了,尔等口口声声说,大明是尔父母之邦,可是真心实意?”高启愚反问道。

  李后白眉头紧蹙的说道:“自然诚心实意。”

  大明要是以断朝贡来要求朝鲜做些不愿意的事儿,那李后白是决计不肯答应的!哪怕是力所能及也不行。

  “父母老了,就指望不上了。”高启愚重重的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你们也看到了,大明真的老了,官场上个个都是座师,下面全都是弟子,这就像是山寨里的山头一样,这些个山头利益不一致,想法就各有不同,各有各的主张。”

  “若是朝鲜有事,大明知道需要时间,大明官场如此的僵化,做出决策,也需要时间,一来二去,就很耽误事儿,僵化造成了决策的滞后性,想来二位也不是见了一次两次了。”

  “陛下,他善啊!现在断了这朝鲜每年多次的朝贡,就是为了让朝鲜练兵、积粮,若有变故,也不至于事到临头悔恨迟,朝廷也好有反应的时间。”

  “这!”李后白听明白了!而且逻辑非常的完整,大明这么做好像真的是为了朝鲜好。

  作为父母之邦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导致了朝鲜过度的依赖大明,现在大明老了,开始僵化,各种政令的推行和处置速度,都和国初不能相提并论了。

  若是真的有事,那朝鲜怎么办?

  高启愚忧心忡忡的说道:“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战国大名乱战的最后时间,无论是谁赢,无论谁做了关白,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攻打朝鲜,来消耗因为乱战产生的大量武士,这么多武士,倭国根本安定不下来,用外部战争来纾解内部矛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段。”

  李后白愣愣的问道:“大明就不能提前做出应对之法吗?”

  高启愚和徐九皋互相看了一眼,这就是朝鲜,贪得无厌的朝鲜,大明不能管的太多,管得多就拿出祖宗成法的不征之国、父母之邦来说事,但又要的太多,连事关朝鲜生死存亡的大事,都要大明提前做出应对之法。

  高启愚摇头说道:“大明现在有四个海外总督府,长崎、琉球、吕宋、旧港,大明水师满打满算就十万人,你说,该怎么提前应对?”

  “扩军啊!水师十万不够,就扩张到二十万就是,这对天朝上国而言,还不是极为轻松之事?”尹根寿立刻抛出了一顶天朝上国的帽子,让大明水师扩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大明最好面儿了。

  “十万水师一年之费225万银,这还只是维护,不算组建,招揽军兵、营造船只、军器,每一样都要钱,钱从哪里来?陛下尚节俭,宫中从无奢靡享乐之事,即便如此,也是勉力维持,天朝上国父母之邦也自有国情。”高启愚的面色冷了下来。

  这就是在摆事实,大明水师军费每年都要支出高达225万银,朝廷军事支出每年都超过了1200万银,朝鲜使者上嘴皮下嘴皮一碰,大明就要每年多花225万银,凭什么呢?又不是实土郡县,不值得投入那么多。

  空口白牙一句父母之邦,大明就要付出这么多吗?甚至要给上自己几刀?

  “要的再多,就是不孝了。”高启愚立刻反扣了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出去,扣帽子,谁不会一样。

  高启愚这话十分的冰冷,他在训诫,陛下他心善,就是一个都能面子上过得去的答案,心里有数就好,非要继续如此胡搅蛮缠下去,真当鸿胪寺是藩国使者能撒野的地方吗?

  陛下的圣旨就是结果,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这就是结果。

  李后白和尹根寿终于回过神来了,想要说点什么,最终,没有说出来,只好告退。

  陛下心善这个答案,大家的面子都能过得去。

  “看起来,大明是真的没钱了啊,连朝贡这点赏赐,都要省下来。”尹根寿在走出了鸿胪寺后,思来想去,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大明内帑空了。

  李后白颇为认可的说道:“说的也是,要不然好面子的大明,怎么可能为了点银子,就不要面子了呢?陛下,他真的穷了。”

  皇帝陛下的内帑堆着一个银山,花都花不出去,但这是一个秘密,只有廷臣知道陛下很有钱,但陛下到底有多少钱,廷臣们也不太清楚,王国光还是听陛下主动提及,才知道陛下内帑可以一次支取两千万银。

  但是李后白和尹根寿显然不清楚这一事实,他们以为皇帝是没钱了,所以才砍了这个开支。

  朱翊钧要是知道这俩使臣这么讲,非用银子砸死他们,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非议君上的惩罚。

  李后白等朝鲜使臣离开之后,高启愚和徐九皋去找到了大宗伯万士和,汇报了今天的情况。

  “你做得很好。”万士和听完了详情之后说道:“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万士和从接到圣旨之后,就开始琢磨,一直琢磨了许久,他想的是,一切都是为了朝鲜好,和高启愚的陛下他善,是异曲同工之妙。

  万士和看了高启愚一眼,略带些可惜,张居正始终不肯原谅这个过去的门下,高启愚的能力不弱,没人拉一把,这辈子也就止步鸿胪寺了。

  “黎牙实送走了吗?”万士和说起了泰西特使黎牙实,泰西来的使者已经集体觐见过了,黎牙实也到了离开的时候,这个在大明生活了十二年的红毛番,终究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爱的深沉。

  “已经上路了。”高启愚略显感慨的说道:“只能祝他好运了。”

  万士和倒是非常平和的说道:“他会被烧死的,他是亵神者、叛教者、魔鬼、异端、不在神的福音名册上的人,但他也是个殉道者,他做出了选择,我们就要尊重他的选择。”

  “我这里有份杂报,伱们看一下。”

  高启愚看完了杂报,眉头紧锁的说道:“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这家杂报在哪里?我让人把他们的大笔正叫到礼部来。”

  喝茶如果不听,就要掏出重拳来了。

  杂报的内容,比忽必烈还多一烈,就是忽必烈烈(胡逼咧咧)。

  批评大明朝廷在吕宋总督府的十一个铜山,这十一个铜山贡献了超过一千五百万斤的黄铜,而且数量还在飞速增长,这就造成了滇铜的规模被吕宋铜山抑制,生产规模不能扩大,云南人就无法成为匠人。

  吕宋每生产一万斤铜,云南就少了一个铜匠!

  大明朝廷在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大明缺铜缺的厉害,连炮都是用钢打的,人红毛番的炮都是铜铸的!什么生产一万斤铜就少一个铜匠!无论生产多少铜出来,都满足不了大明的需求啊。”高启愚对这篇杂报的评价很低,对大明一点都不了解,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大明就是个饕餮,铜料,有多少就要多少,大明用得完,在铜料这个供需关系里,大明对铜的需求是没有什么上限的,就像是对白银的需求一样。

  “我让你们看这份杂报,不是为了让你们约谈他们。”万士和哭笑不得的看着高启愚,还真是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徒弟,张居正是个威权人物,容不得别人置喙,高启愚简直是一模一样,第一时间想到的家就是捂嘴。

  “这就是共识的形成过程。”万士和解释了下自己为何让他们看这些杂报的理由。

  万士和详细的解释了下自己为何要让高启愚看这些杂报,万历维新中的大思辨,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形成共识,进而由共识转化为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最终形成法律付诸于实践约束。

  公序良俗就是大明这个集体所有人的最大共识,就是最大公约数。

  万历维新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儿,允许有限自由言论,反而能在骂战中逐渐形成共识,这篇批评吕宋铜山的杂报,很快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到底谁有理?实践有理。

  经过实践验证后证否,那就达成了共识,最终完成公序良俗的建设。

  这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朝廷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履行怎样的职责呢?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干预呢?”万士和看向了两位鸿胪寺的少卿,询问他们的想法。

  “这很难去明确的界定,因为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高启愚眉头紧蹙,端着走走了两步又继续说道:“缺少一个标准,朝廷需要一个标准,来控制言论的自由程度,但是这个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封建帝制之中,最明确的标准就是皇帝,谩骂皇帝的文章都该进行捂嘴,但除此之外呢?朝廷应该如何引导公序良俗,就是礼部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在伤害到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就要进行干预。”万士和给出了他的标准,风力舆论的阵地是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在大明朝廷的手里,朝廷已经吃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亏了。

  而万士和找到了那个标准,维护大多数大明人的利益,就要进行干预。

  “这就给了礼法明确的定义,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序良俗。”万士和颇有几分唏嘘的说道:“陛下在手刃诽谤戚帅、美化倭寇的陈有仁之时,就已经完全明悟了礼法的本质。”

  仁义礼智信,在万历维新中又有了新的明确的定义,这就是万历维新的成果。

  “高启愚,你愿意拜在我的门下吗?”万士和说完了礼法的定义,话锋一转,问起了高启愚对于拜在自己门下的意见。

  高启愚极为确信的说道:“我是先生的弟子,哪怕是先生不认了。”

  “又不是让你拜师。”万士和早就猜到了高启愚会这么说,他要的不是高启愚拜为座师,而是成为帝党,这样一来,人才就不会被浪费了。

  大明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合力来共同维护万历维新的成果。

  高启愚是个人才,他是弘毅士人,就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这么多年走马观花看过去,新科进士三百人,能算得上弘毅的不过寥寥数人。

  大明不缺当官的,但缺少做事的。

  “我不想给大宗伯找麻烦,先生知道会生气的。”高启愚思索再三,仍然选择了拒绝,他真的进了帝党,张居正怕是对付万士和了。

  万士和底气十足的说道:“元辅那里你不用担心,我来搞定他,你为你的错误付出了足够大的代价,完全足够了。”

  “那就谢过大宗伯了。”高启愚大明的朝廷命官,哪个当官的不想升转?高启愚有出使泰西的大功在身,类似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塞,高启愚也想进步。

  可张居正的不好惹,举世皆知。

  “拿着这块腰牌,你这个少卿也该转为大鸿胪了,回去等信儿吧。”万士和将自己的腰牌递了出去,帝党的腰牌。

  万士和之所以有信心,完全是因为他给的腰牌是帝党,他做的事儿是陛下示意,万士和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他就是给陛下看门的而已,陛下才是帝党的党魁。

  高启愚和周良寅一样,也通过了长达十年的考察期,从陛下手里获得了一个机会。

第631章 朕为天下黎民留爱卿在朝

  万历十二年七月,酷热难耐,但是通和宫的御书房却非常的凉爽,因为整个御书房在营造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皇帝乘凉的需求,在设计之初,就仿照自雨亭的设计,用水循环来进行降温。

  自雨亭这种凉殿的设计,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唐玄宗有一间赫赫有名的自雨殿。

  大明皇帝在处理奏疏。

  陕西三边总督沈一贯奏闻朝廷,甘肃复设了关西七卫中的两卫,沙洲卫和安定卫完成了建设,这两卫都在嘉峪关外,从提出复设,再到召集驾驭关外汉民前往,委派甘肃镇军屯卫所保卫、营造,终于建好了,两卫一共有二十七个营堡,两个围十里的城池。

  这代表着大明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始了重开西域,这两卫和嘉峪关互为掎角之势,拱卫嘉峪关的同时,大明对西域从完全防守,转为了进攻姿态。

  关西七卫,大明若隐若现的版图,再次亮了起来。

  沈一贯在奏疏里提到了一些事儿,那就是甘肃地方出现了一些商贸上的问题,大明腹地的商人前往了甘肃,虽然丝绸之路已经几近于凋零,但还是有西域商人来到了嘉峪关。

  大明也有腹地商人在嘉峪关购买各种货物,一些紧俏的货物,都会提前预定,并且支付一部分的定金。

  但是西域商人普遍喜欢违约,本来定好的交货时间迟迟不来;本来定好的货物,因为别家的价格更好而出货给了别家商行;本来说好的价格,因为商货的价格上涨,坐地起价;而且伴随着强买强卖的现象,为此发生了不止一次的武力冲突,斗殴还是小事,闹出人命屡见不鲜。

  这种违约之普遍,让客商苦不堪言,本就是千里迢迢来到此处的外地人,普遍违约,让客商更加不愿意前来,而这也是丝绸之路凋零的原因之一。

  在万历十一年,居然出现了胡商数量大于腹地客商的现象,这种倒挂,让沈一贯猝不及防。

  沈一贯给出的办法是在互市的榷场设立了监当官,来公正这些商人之间的协定,也就是说,商人本来一式两份的合同,现在变成了一式三份,如果违背了合同,查实之后,就会取消互市的资格,这种取消资格是带有穿透性质的,不说是某个商人,而是这個商人背后的部族,都在禁止互市的名单之上。

  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的禁止互市,再加上甘肃镇军卫镇守,才让违约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显然是朝廷看得见的大手,又一次深入到了市场的深度管辖。

  “这个法子很好,下章到松江府,让申时行也学着点儿。”朱翊钧对沈一贯的能力是极为认可的,而这个办法是可以借鉴的,大明开海,有五个市舶司,因为海贸的特殊性,违约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但还是有借鉴意义。”

  “是。”冯保拿起了钢笔快速记下了陛下的旨意,陛下处理完政务后,冯保会前往半间房,让司礼监把政令执行下去。

  宁远侯、辽东总兵李成梁,辽东巡抚侯于赵送来了奏疏,庆贺从辽东到抚顺关的驰道贯通,这条驰道长达260里,经过了沈阳中卫抵达抚顺所,就这条驰道,所有成本,劳役、工料等等折银,就花费了朝廷超过280万银的修建费用。

  这条驰道的贯通,意味着抚顺所一旦有变,辽东都司、辽阳本镇兵马可以在一天内驰援到抚顺,不避寒暑风雨,这对辽东的战略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大明在辽东的支点就是广宁、辽阳、沈阳中卫、铁岭、抚顺,只要将这五个地方用驰道串联起来,即便是打输了,也能够及时从内地调补兵力,不让敌人战果扩大。

  李成梁今年没有进行拓土,而是选择了消化已经得到的土地,在吉林周围开拓了超过三万顷的良田,这是为了进一步的拓土。

  “今岁止六月,迁徙辽东流民共计两万两千户,五万余人,自万历四年起,共计迁往辽东流民突破了十万户,四十三万人丁。”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忠君体国的侯于赵,干得好啊。”

  这是个累年增多的过程,在万历四年刚开始屯耕的时候,第一年就只有两千户,不到五千人汉人迁徙辽东,到了万历十二年,仅仅上半年就超过了两万户,不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趋于稳定。

  而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为这些迁徙而去的勤劳百姓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辽东存在一个让李成梁从开始就头疼不已的问题,那就是辽人里,汉人太少。

  辽人中包括了鞑靼人、女真人、外喀尔喀人和汉人,汉人在除了辽东都司辖区之外,不具备人数优势,这就是辽东开发的最难难题,而现在随着土地开拓,迁徙辽东的汉民逐渐增多,让大明在辽东的开拓的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自从万历中期,高淮乱辽之后,汉人要么逃回了关内,要么投奔了鞑靼、女真、外喀尔喀成为了汉儿,辽人里汉人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到了黄台吉时候,黄台吉将辽人变成了满洲人,至此,大明在辽东的征战,都变成了客乡作战。

  朱翊钧对第五工兵团营进行了嘉奖,这次给的不多,每人五块银币,但第五工兵团营有三万人,这就是十五万银的赏赐。

  “朝鲜使臣来一次,就得给十多万银,这笔银子拿来给工兵们不香吗?大明的笔杆子整天批评朕宁与外邦,不与家奴,朝贡贸易才是真正的宁与外邦,不与家奴,也没见过他们批评朝贡贸易。”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吐槽了两句贱儒的劣根性。

首节 上一节 746/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