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52节

  这是没有一点合理性的。

  “因祸得福,我从这些水手的眼中,看到了畏惧,哈哈哈!”黎牙实叉着腰,那叫一个嚣张,他伸出一只手对着水手们大声的说道:“来啊,把我继续绑在桅杆上啊!到时候招致陛下的天怒,看你们谁能承受得住!”

  当然,黎牙实用的汉话,而不是拉丁文或者地方俗语。

  所以所有的水手都听不懂黎牙实在说些什么,反而更加畏惧,生怕被指到,因为觉得黎牙实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东方祷告仪式,和大明皇帝在进行沟通。

  “你不觉得很无聊吗?用汉话叫嚣这种事。”马尔库斯对黎牙实的行为表示了疑惑,富有智慧的黎牙实,这种行为格外幼稚。

  是不是被绑着晒了几天,把脑子晒出毛病了,要不然怎么能干这种无聊的事儿。

  “你被绑几天就知道了!”黎牙实大声的说道:“这,真的非常有趣!”

  “随你吧。”

  度过了危机的船只继续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驶去,在海面上划出了一道道的水线,而此时的大明京堂五城兵马司门前极为热闹,五城兵马司的门前,是一队巡城校尉,他们站得笔直,是来送行的。

  还有一些个百姓在周围围观,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一看到三个穿着朴素的御史站在门前,京堂的百姓就知道,海总宪又又又在肃反了。

  海瑞是都察院总宪,主抓肃贪,而他手下有些经过海瑞鉴定有骨鲠正气的循吏,专事肃贪,而这批人的形象非常统一,从来不是绫罗绸缎,只有一身素衣,也就是没有染色的官袍。

  只要这批素衣御史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百姓围观,因为又有贪官要倒霉了。

  校尉们不言苟笑,但是眼神都带着一些幸灾乐祸,特么的作威作福、整日里指手画脚的巡城御史,终于被海瑞抓到了把柄!

  要被素衣御史带走的人,正是巡城御史赵承范,此人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在地方履任六年后回京做了巡城御史。

  赵承范听说自己要被带走调查,本来还是龙行虎步,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歪的样子,当走到门前,看到了三位素衣御史的时候,赵承范立刻站在了原地,一言不发的看着三位素衣御史。

  走不动了,真的不敢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就是万丈悬崖。

  校尉们看起来是给上司送行,其实压根就是来看热闹的,看到赵承范站在原地不肯往前走,所有人都露出了戏谑的神情。

  “赵承范,咱也是地方滚上来的,可别丢份儿啊!”

  “对,精神点!”

  一群人那叫看热闹不怕事大,大声叫嚷着,让赵承范精神点!怎么说也是从地方一步步爬到京堂的,面对三个穿素衣的御史,怂什么!

  “赵承范,这是都察院总宪的驾贴,你看过后,没什么问题,就跟我们走一趟吧。”素衣御史其中一人往前走了一步,出示了由都察院总宪出具的驾贴。

  走到这一步,其实都察院已经完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赵承范,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因为小问题,大多数都是走弹劾的流程,根本用不到素衣御史,素衣御史很忙很忙,忙到脚打后脑勺,忙到成为素衣御史,基本等同于告别家庭的地步。

  素衣御史是循吏,不是酷吏,即便是大明的贱儒也没办法把这些御史定性为酷吏,因为他们都和海瑞一样极为清廉,是真正的清流中的清流,这样的御史,一共就只有七个人。

  七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海瑞就够吓人了,而现在海瑞手下有七个骨鲠正臣,七个人每个人带一队人,就足够让人胆战心惊了。

  赵承范没有在众人的鼓励之下,精神起来,反而肉眼可见的萎靡了起来,他开始往前走,本来龙行虎步,越走脚步越是虚浮,一步比一步慢,颤颤巍巍的向前走,甚至是在挪动。

  两个校尉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将赵承范架了起来,送到了素衣御史面前。

  “咱们的赵御史,看来是走不动道了,要不要帮忙送到都察院去?”校尉架着赵承范询问素衣御史去处。

  这两个校尉是真的来送行的!他们架着赵承范送他走。

  “送北镇抚司,二位军爷辛苦。”素衣御史颇为温和的说道,语气温和,但是说的话却让赵承范如坠冰窟,他脚下一软,若不是有人扶着,赵承范要直接软在了地上。

  “客气客气,不辛苦,不辛苦!”两位校尉受宠若惊,都说这些个素衣御史不好相处,但这接触后,发现真的很好相处,对谁都客客气气的,从来不摆架子。

  “贪的时候,没见你怕!拿银子的时候,可硬气的很,走!”校尉恶狠狠的骂了赵承范一句,低声说道:“过年不给孝敬,就把人当牲口使唤!狗东西!”

  这校尉显然被赵承范刁难过,就因为过年没给够孝敬,现在校尉终于报了被刁难的仇。

  两位校尉如同拖死猪一样将赵承范拖到了北镇抚司衙门口,而两名缇骑从他们身后走了出来,交接了案犯。

  缇骑一直在,之所以让两位校尉帮忙,就是行个方便,让两位校尉出出心头的怨气。

  “谢过二位军爷。”素衣御史再次十分温和的说道。

  “客气客气。”一名校尉好奇的说道:“这赵承范犯了什么事儿,得拉到北镇抚司来?啊,冒昧了,三位御史一定不方便,是我多嘴,是我多嘴。”

  “无妨,他犯了什么事儿,我不能说,但过几天东华门外就会张榜,二位军爷要是好奇,一看便知。”素衣御史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素衣御史之所以尊重两个校尉,是因为现在大明五城兵马司的校尉,都是攻灭俺答汗板升城的京营锐卒,岁数大了,打不动了,被安置在了五城兵马司巡城,都是为国征战十余年的老兵。

  看那一手的老茧和被晒到黧黑的面庞,还有手臂、脸上的疤痕,就能看得出来,当初的战斗并不轻松。

  素衣御史不是对谁都那么客气,这二位校尉为大明公利舍生忘死,所以才被素衣御史称为军爷。

  赵承范犯了什么事儿?其实是小事,就是给刺杀王崇古的许有仁的三公子许昭德,行了个力所能及的方便,放了袭杀所用的火药入京罢了。

  杀头的小案子而已。

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大明皇帝在王崇义被刺杀的当天,就对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进行了惩罚,而赵承范被发现,是因为刘长山被送到了京师,对刘长山进行了审问之后,得到了线索,最终找到了这个蛀虫。

  刘长山是要被送解刳院的,因为他作为海商,多次贩卖大明人,在本能寺之变中,刘长山已经把关系疏通到了织田信长的面前,而且作为元勋群岛、部分外迁势要豪右的代表,刘长山知道的事情很多,包括如何贿赂巡城御史,让他帮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忙。

  赵梦祐作为缇帅,亲自审问了赵承范,在不断的反复的询问之下,巡城御史赵承范交待了问题。

  “也就是说,你事先并不清楚刘长山请你帮忙放行之物,是火药,在发生了爆炸案之后,许昭德落网之后,你才猜到了是自己闯了祸,刘长山也找不到了,在素衣御史找到你的时候,你才彻底确认的确是火药?”赵梦祐查看着手中的供状。

  “缇帅明察啊,我要是知道是火药,我怎么敢放行!谁知道这帮人如此胆大包天,我就是收了一点点的银子,根本没有想过要刺杀王次辅!”赵承范连腿都在打摆子,他根本没想到权力的一次小小任性,居然换来了天大的祸事。

  “有趣,许昭德居然不知道你的存在。”赵梦祐将许昭德的供词进行了反复比对,再审视了一遍物证的清单之后,颇为感慨的说道。

  刘长山贿赂巡城御史完全是‘交朋友’的手段,也不求着巡城御史做什么,往日里琴棋书画金石美人,都是以一种朋友赠送的方式,送给了赵承范,而后以土石入京不便为由,请赵承范行方便。

  赵承范是有一定警惕心理的,土石木方等物,他亲自检查了一次,让校尉细细检查了三次,才终于放下了戒心,让巡城校尉稍作检查后,就选择了放行。

  在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地,不是想盖房子就能盖的,这种生意叫店塌房生意,就是说城里的房子塌了,想要重新翻盖?得给把持这个生意的势要豪右交钱。

  否则修房子所用的土石木方,根本进不了城。

  赵承范不是第一次给人‘行方便’了,有人觉得势要豪右的土石木方过于昂贵,而自己正好有五城兵马司的门路,就正好省了这笔银子,大家都是肉食者,抬头不见低头见,把持生意的势要豪右之家,也愿意给巡城御史一个面子。

  要不然巡城御史真的举起宵禁的大旗,能把人折腾死。

  巡城御史赵承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放行。

  而许昭德收到的消息是,从光德书坊的修房的石料中,就能寻到火药,李三虎一共去了五趟,才在石料中找到了火药,刺杀一再推迟了四次,才拖到了老王家回乡祭祖的日子,从缇骑查明的情况来看,王崇义的确是替王崇古死了。

  许昭德、刘长山、李三虎等人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王崇古。

  “我就是贪了一点,罪不至死啊!缇帅,我还有银子!你要多少钱,我都可以给你!”赵承范是真的怕了,他一直不断的哀求,希望赵梦祐能收点贿赂,帮他说几句好话。

  “蠢货,杀了伱,银子也是我的!”赵梦祐目露凶光忽然变得和善了起来,笑着说道:“你觉得你的命,值多少银子呢?”

  “我还有三万两银子,在我外室那里!只要缇帅救我出去,我一定如数奉上!”赵承范一看有戏,立刻大声说道。

  “三万银?看来赵御史觉得自己的命不值钱啊。”赵梦祐乐呵呵的说道:“我们缇骑光查实抄没的家产就有五万银之多,看来赵御史不觉得自己的命值很多的钱,听我一句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赵梦祐在通过将自己塑造成贪赃枉法之徒,让对方把自己的余财全都交出来,只是为了把贪官的家底抄的更加干净。

  赵梦祐甚至都不需要什么演技,因为在这些巨蠹的眼里,所有人都贪,只是贪的不为人知罢了!

  在赵承范心目中,只需要将缇帅贿赂,死刑又如何?行刑的时候,狸猫换太子就是!

  赵梦祐最终没能诈出更多的银子来,万历年间的缇骑,打廷杖因为手生需要垫个垫子,手艺生疏,但抄家那叫一绝,绝对不会遗留一厘银,统统都会抄没到内帑之中,熟能生巧罢了。

  朱翊钧收到赵梦祐写好的奏疏,查看了案卷,刺杀王崇古这個案子,大致的花销已经逐渐完整,贿赂巡城御史花费了7万银,而养死士李三虎,花费了3万银左右,因为李三虎是唯一一个肯干的,其他人骗吃骗喝,事到临头消失的无影无踪,购买火药、疏通关系等等其他花销,总计超过了十五万银。

  尤其是火药的价格,比黄金还贵。

  烟花爆竹的火药当然便宜的很,但李三虎抱着的火药可是颗粒火药,这玩意儿许昭德也不清楚从哪里搞到的,是刘长山搞到的,而刘长山也不清楚,到底从何而来。

  “这个案子,两个疑点,一个是火药从何而来,一个是火药如何入京来,现在一个疑点已经清楚了,缇骑要详细侦办此事。”朱翊钧朱批了赵梦祐的奏疏,对着赵梦祐交待着。

  既然说了要一查到底,就不能放过这明显的疑点。

  “陛下,臣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赵梦祐将刘长山的供词找了出来,虽然刘长山不清楚到底从哪里来的,但还是从反反复复的审问记录里,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一些个零散的回答和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地方。

  “吕宋总督府生产颗粒火药。”

  赵梦祐既然敢在皇帝面前说这事儿,自然就是十足的把握,九成九是从吕宋总督府流出去的,因为之前旧港宣慰司在打仗。

  打仗的时候,有人买卖军备,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鸟铳、虎蹲炮报损,火药用量虚报等等,这还是遮遮掩掩,嘉靖年间,甚至有大明的军兵因为欠饷,甚至公然买卖火器,换取家用。

  万历年间和永乐年间都存在一个问题,旧港宣慰司、总督府,离大明腹地实在是太远了,吕宋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确认土地所有权,并且开始收田赋,市舶司都饷馆收商税,王化的速度很快,但是旧港总督府,因为距离的原因,王化和当年一样的困难。

  南下万里之遥,极南之地。

  “既然要开海的好处,就要承担开海的代价。”朱翊钧点头说道:“继续追查,确认火药来源就是。”

  快速帆船格外重要,游龙号已经列装,从松江府母港出发,抵达旧港马六甲城,只需要十八天的时间,只有快速帆船大量列装,这个问题才会得到改善。

  松江巡抚申时行身上的担子很重,按照上海知县姚光启奏闻,申时行已经两鬓斑白,朱翊钧十分担心,这申时行还没当成首辅就会被累死。

  但作为张居正的门下,张居正还活着的前提下,申时行想入阁,就得上这么高的强度,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可。

  对于申时行而言,最近最好的消息,就是快速帆船的船坞,再也没出过什么幺蛾子事儿,一切顺利。

  “人嘛,总要逼自己一把,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强!”朱翊钧拿起了手中的一本奏疏,思索再三,开口说道:“去宣大司徒和少司徒过来。”

  大司徒王国光,少司徒张学颜,大明的财相,朝廷的钱袋子,朱翊钧找他们来,是因为有要事商量。

  当了十二年皇帝的朱翊钧,已经非常清楚了,既然奏疏已经到了面前,其实已经斗出了一个结果,只需要皇帝下个印就行了,皇帝要把握好大方向,他要做的就是判断其中的利弊,以大明核心利益为判断依据。

  王崇古出手了。

  万历维新反对派大联盟的根基在海外,这是一个全新的考验,而这个大联盟,以数个不服王命流亡海外的势要豪右之家组成,他们离开了大明,所以肆无忌惮,而这个大联盟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刺杀王崇古。

  而现在,王崇古既然活了,还在朝中继续做次辅,那就决计没有这帮家伙的好果子吃。

  王崇古的这本奏疏极长,不过一共就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增加南洋官办种植园的数量;第二个则是以缉毒为主要目的,对元绪群岛展开定期巡检;第三个,就是在元绪群岛建立熟练足够多的巡检司,设立海防巡检。

  增加官办种植园的数量,就是釜底抽薪之计,这是以一国之力,去抢夺生产资料,对于这些外逃的势要豪右而言,这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生产资料丢失的结果,所有一切一切的成就,都是镜花水月,都是无源之水。

  釜底抽薪绝户计。

  第二条的确是针对反对派的大联盟,不过主要目的还是缉毒,打赢缉毒战争,防止阿片、死藤水、恰特草等物在大明的泛滥,严厉并且长期打击,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去清理。

  在这个从云南传一份文书到京师,都需要九十二天才能抵达京堂的年代里,这种打击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扩大化,缉毒就成了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甚至成为吕宋、旧港总督府对下朘剥的手段。

  第三条足够多的巡检司,海防巡检,就是为第二条做一个补充,缉毒最好能留下活口,由海防巡检查验,送往京师,最大程度上,避免张冠李戴、杀良冒功的现象的存在。

  但这种事决计是免不了的。

  王崇古讲的很明白很透彻,政策的利弊,都说的很清楚。

  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问题,这些不服王命,叛逃出海的势要豪右是否还享受大明律的庇护?

  王崇古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为由,将这些叛逃的势要豪右开除了大明籍,将其等同于蛮夷,则完美的避开了律法的问题。

  大明律从来不庇护蛮夷,比如被烧成灰的索伦,他就是个蛮夷,所以皇帝斩首还要把人烧的尸骨无存,士大夫们连个救一下的人都没有。

  “朝廷的官园在南洋种植园里已经占据了六成,是否有必要继续扩张?”朱翊钧将王崇古的奏疏推了出去,询问户部的意见。

  “陛下,种植园多多益善。”王国光显然看过了这本奏疏,也没有翻开细看,就回答了陛下这个问题。

  张学颜进一步补充说道:“陛下,天象有变,大明需要更多的粮食。”

  格物院清楚的观察到了小冰川时代的到来,草原在变冷,陕西、甘肃、宁夏、河套地区的降水在累年减少,晋西北大地的干旱越来越严重,格物院发现内地远离海洋这个巨大的温度调节器,土地的比热容只有水的二十分之一的情况下,大明必然要面临粮食危机,而且已经在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了。

  王崇古提出扩大官园的数量和面积,固然是在报复敢于刺杀他,并且杀死了他亲弟弟的凶手,同样也是为国谋长策,不仅仅是出于泄愤的目的。

  六成?十成十都嫌少。

首节 上一节 75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