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753节

  王国光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大明的人口是在增加的,因为救荒的甘薯,实在是生民好物,可是这天气越来越糟糕,人多了,粮食少了,这就要乱,天下有变。臣以为,这粮食事关国朝命脉之事,不掌握在国朝手中,恐有大乱发生。”

  粮食尤其是海外流入大明的粮食,不掌握在朝廷手里,皇帝你怎么睡得着呢?

  你能当皇帝,是因为你兵强马壮,你兵强马壮,是你有粮有银有枪,还有礼法,还有人心,所以你才是皇帝,你没粮就没银,没银也没枪,你还能坐得稳皇帝?

  陕甘宁注定的干旱问题,和人口增长的问题,就是大明国朝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陕甘宁的百姓,因为饿肚子闹起来的时候,朝廷是剿是抚?这个问题,早在正统年间,就由宁阳侯陈懋、沭阳伯金濂讨论的十分清楚了。

  陈懋和金濂在平定叶宗留-邓茂七起义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给讨论的十分明白了。

  生民勤且毅,稍可饱腹则苟安,凡民乱起则天下危亡,剿则如烈火烹油,越迫越急,越剿越烈,唯有招抚安置,方为安定四方不二之法。

  陈懋和金濂平定了民乱之后,叙述的极为详细,大明的百姓比羊还温顺,比驴还肯吃苦,但凡是有点生计,就不会造反,把这样的百姓逼到造反的地步,还要继续剿,就是扩大矛盾,最后弄的天下大乱,所以,民乱只能抚。

  招抚百姓,需要粮食,而粮食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中,难道皇帝要依靠看不见的大手,赌行走四方、逐利的商贾不会涨价?看不见的大手,只会让银子流向不缺银子的地方,让粮食成为朘剥的工具。

  民以食为天,粮食一旦出现问题,绝非小事。

  王国光和张学颜虽然没明说,但话里话外就这个意思,既然要做御门听政什么都要管的大皇帝,就得精神点!

  “已经扩张到了六成,再多,僵化和臃肿的问题,就成了种植园无法解决的问题了,六成不少了。”朱翊钧阐述了自己问政的理由。

  再多,种植园就失去活力,因为没有竞争,只有垄断,僵化和臃肿就会影响到生产,最终让粮食的产量总体下降,北宋那一斤两百文的煤,卖的很不好,没人买,也没人生产了。

  南洋的种植园,因为僵化和臃肿,无法成为大明的血袋,无法帮助大明顺利度过小冰川时代,也是朱翊钧问政的原因。

  官办和民办,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决计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是相辅相成,矛盾相继,螺旋上升的过程。

  “那就再涨一成吧,官七民三。”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说道:“两位爱卿,总不能让大明水师出去捕奴吧,别说朕不乐意水师军兵干这些脏活儿,他们也不会捕奴啊,让他们攻城略地,杀死敌人,他们很擅长,可捕奴是个很专业的活儿。”

  “而且,也管不过来。”

  王国光和张学颜彼此小声交头接耳了一番。

  王国光才俯首说道:“陛下所言有理。”

  七成不多,但也够用,按照大明轻重论而言,其实占据三成就足够占据主导地位了,朝廷在种植园经济中,占据七成,已经是朝廷的极限了。

  朝廷官园不捕奴也不用奴隶,这不是什么高道德劣势,而是因为大明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速远超内地,这些官园还有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安置人口,不至于让无法调节的人地矛盾,把大明朝炸上天去。

  “定期巡检和在元绪群岛设立巡检司,是很有必要的。”朱翊钧对后面两条倒没什么意见,就是王崇古对种植园的全要全拿,朱翊钧不是很认同。

  吃太多也会撑死的。

  朱翊钧见了大司徒和少司徒,也不光是王崇古的奏疏,还有关于河南山东,一共六个工兵团营组建之事,朱翊钧询问了进展。

  “陛下,凌部堂的确忠君体国,可是这手里忽然从一千五百客兵变成了六万工兵团营,是不是有些危险啊。”张学颜低声说道:“臣是从辽东巡抚入朝为户部主事,臣在辽东亲眼看到了辽东藩镇化的可能。”

  张学颜首先高度赞赏了凌云翼的忠君体国,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帝是真不怕,凌云翼是以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东军务,这六万人都归凌云翼直接管理,河南和山东要是和辽东一样的藩镇化,这和天塌了没什么区别。

  “凌部堂要去长崎总督府。”朱翊钧从桌上翻找出了凌云翼的奏疏,递给了冯保转递张学颜说道:“少司徒所思虑之事,凌部堂也想到了。”

  驰道修通了,工兵团营组建好了,清丈废除贱奴籍这些棘手的事儿办妥了,凌云翼要出海去长崎总督府,转战倭国,凌云翼已经在主动请缨了,请陛下给他个灭倭的机会。

  “是臣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张学颜看完了凌云翼的奏疏,赶忙郑重认错,自称小人。

  凌云翼是个威权人物,他在这六万人,就只听他的,他离开了,这些工兵团营就是朝廷的工兵团营,再加上驰道修通,就不用担心了。

  凌云翼之所以要前往长崎总督府,自然是要为了灭倭大事。

  朱翊钧见完了户部两位大臣之后,又接见了阁臣万士和,万士和主持编纂《诸子汇编》之事,开百家馆,招揽四方治学之人,一同汇编,已经将《荀子》完全编纂完了。

  百家馆纳四方之士,汇编之后,交于礼部审定,而最终审稿人是万士和本人,万士和审定之后,直送皇帝面前阅视。

  朱翊钧已经看完了三十二篇的荀子,可谓是字字珠玑,让大明皇帝收获颇多。

  “荀子作为至圣先师,被开除儒籍,实乃是儒学一大憾事,这是儒学的损失,不是荀子的损失。”朱翊钧看完荀子之后,就只有这一个感触。

  大明的至圣先师,不再是孔夫子、孟圣人。

  诸子百家,都是至圣先师,就是人文肇始的开辟之人。

  “臣也是编纂之后,才发觉了,可能《荀子》就是儒学的另外一面,如果后来的儒生们能够接受荀子的批评,儒学决计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万士和十分肯定的说道。

  孔孟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董仲舒搞什么天人感应这套在先秦就已经被逐渐抛弃的迷信论,荀子讲‘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儒家讲隆礼重法,而荀子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专用律法治世,用礼法规劝。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是最典型的,意思是:人类有能力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面对自然要发挥主动性,强调人对自然的改变,让自然为我所用,而不是让天命,自然成为人类的束缚。

  就这一点,就把董仲舒那一套天人感应给秒了,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天人感应,是在开历史倒车,是‘天、人不分’,而儒家至圣先师荀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天人相分的理论,并且在《荀子·天论》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翊钧还记得隆庆六年末,万历元年初,客星犯主座时候,张居正承受的可怕风力舆论,朱翊钧为了表达自己对张居正的支持,下诏修省,说天人示警,完全是因为他这个皇帝做的不好,万历五年,大彗星出现,张居正父亲病逝,丁忧风波,也是闹得满城风雨。

  明明已经在先秦时候就已经将天人相分,可兜兜转转到了大明,天人感应仍然流毒无穷。

  事实也证明,客星犯主座的客星,就只是超新星爆发;而大彗星更不是什么天人示警,反射望远镜观察的很明白,是一颗彗星罢了。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不被开除儒籍才怪。”万士和万般无奈的说道。

  荀子不是因为骂贱儒被开除儒籍的,而是因为攻讦三代之上的圣王,荀子触及了儒家最核心的理论,儒家的一切都是在周礼上建立的,而荀子直接刨了祖坟。

  天道自己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尧舜在世而长存兴盛,也不会因为夏桀而消失衰亡,作为君王应该以兴衰为标准,天下大治则吉,天下大乱则凶。

  将天下兴亡和自然现象强行和君王的道德绑定在一起,君王负担不起,天下的百姓同样承担不起,把兴衰都寄希望于一人之上,是极其危险的,要君圣臣贤万夫一力,才能兴盛,反之则丧乱,所以‘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朱翊钧很喜欢《荀子》三十二篇,这是真正的帝王书。

  “还有更多吗?只有三十二篇了吗?”朱翊钧看完这三十二篇有些意犹未尽,询问万士和是否从民间找到了孤本,或者已经散佚的篇章,哪怕一篇也好。

  “只有这三十二篇了,其他都散佚了。”万士和十分遗憾的说道。

  “这…真的令人扼腕痛惜,朕给爱卿三百万银,专事搜集孤本独篇,来补齐诸子百家散佚之文,哪怕找到一篇,这三百万银也值了。”朱翊钧让冯保取来了一张内帑的承兑票证,写上了三百万银的大写,将印绶拿来,盖在了上面。

  说给钱,是真的给钱,绝不是敷衍,哪怕是找到一篇沧海遗珠,三百万银都是值得的。

  儒学的兴盛,让诸子百家落寞,各种文章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陛下,这不仅是银子的事儿,还需要一些运气…”万士和拿着手中的银票,这东西真的能兑换三百万银,万士和这辈子都没拿过这么多的银子,但,他只能告诉陛下,主要靠运气。

  “能不能弄个千金买马骨的事儿来?朕的意思是,有人拿着家传的古书,到百家馆询问,而后发现是散佚篇,一字千金,有一个字算一千银,大庭广众之下赏银,那寻找散佚孤本,岂不是容易了许多呢?”朱翊钧思索了片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一字千金寻孤本。

  贵是贵了点,朱翊钧有的是银子,而且也愿意出这个银子,让明珠不再蒙尘。

  万士和看着手中这三百万银的银票,看着陛下由衷的说道:“陛下圣明!这个办法很好,除了有点费钱。”

  一向吝啬的陛下,突然愿意花这么多钱,意思非常明确,陛下真的想把这些事儿办成。

  泰西搞什么文艺复兴,复兴罗马文艺,大明不用,因为大明就是东方活着的罗马。

  都是祖宗的遗泽。

第637章 天杀的畜生

  泰西在搞文艺复兴,在搞大旅行活动,这个大旅行活动,将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传统宗教国家排除在外,而大明在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那些至圣先师们的理论进行再编纂,再注释,同样也在进行聚谈。

  根据万士和的描述,大明的聚谈,也不过是一种袖手谈心性的另外一种体现,因为一切聚谈,最终都要聚焦于一件事,那就是政治制度的演化,但是英明的大明皇帝,让一切政治制度方面的探讨,都需要抛开陛下不谈。

  大明的聚谈之风,是在大明皇帝的默许之下展开的,但一旦皇帝,或者说统治阶级不再需要聚谈的那一天,那聚谈的所有成果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阁,甚至被打成异端,彻头彻尾的销毁。

  明君的时候,不需要聚谈,昏君的时候,又无法聚谈。

  大明的聚谈之风,完全是靠皇帝的纵容支撑起来的,像林辅成、李贽这样大胆至极的言论,就是陛下的纵容,否则早就被打为了不忠不孝的一列,送菜市口斩首示众了。

  “周良寅走了十年,从北平行都司的大宁卫,走到了大同府做巡抚,他开始大刀阔斧的对地方吏员进行裁撤,王次辅似乎对此举不太赞同。”朱翊钧说起了王崇古的拒绝。

  大明皇帝和次辅就精简地方衙门、裁撤吏员之事,交换了意见,王崇古表示了保守的反对,并且并不打算为周良寅提供帮助,那么周良寅就要自己想办法,这件事朱翊钧没有急于推进,而是和朝中的万金油万士和再次沟通。

  僵化和臃肿,越是僵化就越是臃肿,越是臃肿就越是僵化,如此死循环,最终如同一潭死水。

  “陛下,王次辅的意见是,不易操之过急。”万士和稍微解释了下王崇古为何会保守反对,现在王崇古在文渊阁坐班,和张居正就聊起了此事,负责吏治、搞出考成法的激进派张居正,最终被王崇古说服。

  大明的县衙,大门前是一个大牌坊,上面写着宣德教化或者崇礼尚义,在牌坊左右,有两个六角亭叫旌善亭,一般就是张榜公告修桥补路、修缮官舍、向养济院捐款的善事,而另外一個叫申明亭,一般张榜公告皇帝的圣旨、朝廷的政令、一些性质恶劣的大案进行公示。

  县衙的大门颇为大气,大门两侧有小门,大门就是县太爷和上级巡视才能走的地方,两侧小门是吏员进出。

  走进大门,是一条长三十多丈的雨道,雨道左侧是膳馆和外监,整个县衙的吏员都在膳馆吃饭,外监则是分为监牢、女牢、死牢三个牢房,而右侧是寅宾馆和衙舍,寅宾馆就是客人下榻之处,衙舍就是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这三班。

  以大同府广灵县为例,庖厨就有58人,而衙役三班光是在衙门里坐班的就超过了78人,而不在县衙坐班的衙役,超过了千人。

  走过长长的雨道,就到了仪门,一入仪门一块巨大的影壁墙,左右两边是兵刑工、吏户礼六房,六房左边是吏舍,就是六房书吏居住的官舍;六房的右侧是典吏衙,典吏衙就是典吏所在,管的是吏员,也分管杂职官,课税、铁冶、批验、仓、库、河泊、闸坝、递运等杂职官。

  大同府广灵县,光是第二进的各色吏员,就有272人,关键是这272人,有250人都不在衙门坐班,光吃衙门的俸禄,只有22个书吏干活,干最累的活儿,拿最少的俸禄,因为太过于忙碌,也只能在县衙吃饭,县衙的膳馆的饭菜,也和猪食没什么区别。

  过六房复行数十步,则来到了月台,月台之上,就是县堂了,审案断案,都在这大堂之上,大堂之后,就到了县衙的第三进。

  第三进左边是主簿衙,一共七间房,右手边是县丞衙,为八间房,这里面住的人,都是主簿和县丞的司务,大约等同于幕僚、秘书的角色,分理诸事。

  大同府广灵县县堂,主簿和县丞共有司务74人,除了轮番在主簿和县丞手底下伺候之外,其余都是轮班。

  第四进就到了内宅,也就是县太爷住的地方了,县太爷内宅,左手边是税库,右手边是银局,银局有小膳房一间,能养庖厨四到五人。

  第五进就是后花园,门左右两边是西花厅和东花厅,后花园各地各有不同,有的大,有的小,比如广灵县县衙的后花园,高达一百六十亩,光是园艺就有二十七人,专门负责假山、花草树木、打捞人工水池的落叶垃圾等等,还有四僧,这四个僧人在佛塔礼佛,偶尔和知县讲佛。

  另外养仵作、狱卒、门房、巡捕、弓兵、轿夫、伞扇夫、鸣锣夫、吹鼓手、灯夫、更夫、马夫等等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

  但凡是在县衙里坐班之人,全都吃俸禄。

  广灵县一个仅仅十万人的县城,县衙里养了快三千官吏,周良寅要对这个动刀子,皇帝支持,可朝中没有大臣支持。

  有皇帝支持其实也足够了,真的想大刀阔斧的干,也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有大臣,比如晋党的党魁支持,这样就是政如通衢,顺利稳定的执行。

  “陛下,臣的意见也是不要动。”万士和很清楚皇帝的意思,万阁老对这件事什么看法?如果赞同的话,那就游说下王崇古,把这件事给办了。

  万士和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告诉皇帝,周良寅想做事的本意是好的,这事儿全天下人都清楚,冗员臃肿僵化,但万士和的意思是,不要动。

  “为什么?”朱翊钧两手一摊问道,万士和作为帝党党魁,居然跟皇帝的意见不一致。

  “陛下,朝廷是什么?”万士和斟酌了一番反问道。

  “朝廷就是朝廷啊,就是官衙,就是代天子牧守地方的衙门,条条块块,构成了朝廷。”朱翊钧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这个问题,朝廷就是皇帝管理天下的工具。

  “陛下,衙门就是地方看得见的朝廷。”万士和言简意赅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万方黎民要问,朝廷在哪里?朝廷就就是衙门,衙门就是看得见的朝廷,看得见的秩序。

  “万历维新如同滔天巨浪,波涛汹涌,滚滚向前,不能指望着各地方衙门做事的同时,还在缩小地方的规模,这新政,总要有人去做的,诚然臃肿僵化,让地方衙门变得效率很低,但也是这种臃肿和僵化,保证了官选官的阶级,凌驾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的地位。”万士和还是选择了实话实说。

  万士和作为帝党,和皇帝意见不一致,自然要说清楚,讲明白。

  万历维新所有的事儿,都要这些臃肿的吏员去做,这就是现状,在地方博弈中,庞大的规模、各种规矩,就是朝廷的一部分。

  “周良寅的想法很好,书吏272人,22人坐班,其他人都吃闲饭,这部分是需要进行考成精简的,但按照周良寅的说法,把衙役缩减到百人左右,那为官一方的朝廷命官就只能和地方势要豪右同流合污了。”万士和将王崇古和张居正的对话,复述了一遍。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所以,内阁的意见是,不应该是精简,而是查空饷,吃空饷革罢?上次朕和次辅说此事,次辅支支吾吾,就是不肯把话说明白点,这么一说,朕不就是明白了吗?”

  “就依内阁意见下章山西巡抚周良寅吧。”

  朱翊钧察觉到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良言嘉纳,选择了认可内阁意见,王崇古支支吾吾,其实很好理解,皇帝亲自到全晋会馆请他王崇古回朝,刚回朝,皇帝托付的第一件事,王崇古就反对,话自然不能说的太过于直接了。

  张居正作为帝师,皇帝长大了,也不太方便说教了,二十二岁,不是孩子了,还喋喋不休的说教,皇帝会厌烦的。

  反倒是万士和说这件事,最为合适,因为万士和是帝党,是皇帝的自己人。

  海瑞反贪甚至都不会反到县衙,大明各级官吏的俸禄并不是很多,做官主要靠陋规,一个知县一年常例大约是一千两,县丞主簿大约七百两,而典吏,也就是吏员之首,不过一百一十两。

  按照《皇明祖训》、《大诰》的力度去反贪,知县要被剥皮二十次了。

  “陛下,这里有一份讣告。”万士和带着极其悲伤的语气说道:“吉林永吉知县夏知节,在万历十二年七月初,为保护屯耕田亩,带军兵和建奴厮杀,不幸遇难,辽东巡抚侯于赵请朝廷官葬,入忠勇祠。”

首节 上一节 753/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