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能屈能伸,但其实就是骂他言而无信,说要发钱骗了军兵,逃脱后立刻翻脸不认人。
很快顾眉生就把整个曲子唱完了,结局自然不美妙,军兵没有讨到本该属于自己的银子,也没有给妻儿讨到月粮,甚至振武营都被解散了,这顾眉生唱曲中的女主角,孩子也饿死了,夫君死后,这女子一跃跳了江,做了孤魂野鬼,在江边整日整夜的哭泣。
“兴文匽武妖风盛,报国忠良冢中泣,都说这天公地道,天公地道又何在,只见了那人善,被人欺。”顾眉生用一段快弹,结束了自己的唱曲。
朱翊钧侧着头问道:“这戏叫什么?”
“莺诉。”冯保赶忙说道,妇道人家视角下的振武营的兴衰荣辱和消散。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这不是顾眉生编排,是真实发生的,振武营死的死,逃的逃,其妻、子,下场都大差不差,如此下场。”
“振武营这些孩子,如果能长大,他们对朝廷是什么看法,想来恨之入骨了。”朱翊钧吐了口浊气,很难想象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大明朝廷会多么的憎恶,他们的父亲在他们眼里是英雄,结果没几年,又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这些孩子,对所谓的正义,不会有任何的期待。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只能放眼以后了。
冯保其实很想说,这些孩子,大概都很难长大。
朱翊钧看了顾眉生一眼,平静的说道:“唱得不错,赏。”
不是厚赏,也就是十银,不可能再多了,顾眉生可是陛下打赏的第一个百艺艺人,皇帝从来不在这方面浪费钱,这完全是看在魏国公府的面子上。
其实这也代表了皇帝对这个美人的态度,不会收她入宫,要是有一点点想法,也会宣她来见一见,看看样貌。
说的再好听,花魁也是风尘中人,朱翊钧也不会让这等女子入宫,潞王喜欢万国美人,已经让李太后头疼无比了。
顾眉生是名角,今天在福禧楼的这个弹唱,刚唱完无数个花篮就被送上了台,这些花篮一个就一百银,十个一起送是一千一百银,多买不仅不打折,还要加钱。
顾眉生对这些花篮不在意,她见得多了,她一直在等,直到花篮都被人拿了下去时,一个小厮打扮的人,送上了十枚银币,这个时候,顾眉生难掩失望神色,她知道,这十银就是她心心念念、最关切的那个人送来的。
是赏赐,而不是宣见,缘分到此为止了。
顾眉生站了起来,欠了欠身子,算是作别,才下了台。
在顾眉生下台之后,气氛变得凝重了起来,素来喜欢迟到的林辅成林大师,也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出现在了福禧楼,等待着开场。
这次,林辅成、李贽才是来者。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徐光启,也和林辅成、李贽坐在了一起,对于自由,徐光启更认可林辅成的有限自由论。
一个年轻的儒袍男子站了起来,看样貌风流倜傥,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走上台去,环视四周,才开口说道:“听闻林大师在北衙舌战群儒,无人敢与林大师交锋,想来也是,这背靠王谦王大公子,自然所有人都要避其锋芒了。”
王谦那可是王崇古的唯一一个儿子了,这儒生,上来就直接炮轰林辅成,阿附权贵,才有了今日的名声,这是事实,林辅成也从来没有避之不谈。
“这话说得好啊,这士林素来讲究一个骨鲠之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区区王公子就让北衙士子们结舌,你这是骂我,还是骂北衙士林?还是骂天下的读书人呢?”林辅成站起来了,走上了台去,有点懒散,甚至有点不屑一顾。
北衙的士子连皇帝都敢骂!区区一个王谦,就能把人的嘴堵上了?
这是骂林辅成阿附权贵,还是骂北衙的读书人没有骨鲠正气呢?
那现在皇帝就在南衙,而且皇帝不讲规矩的拷饷,也没见南衙的读书人出来说话,是不是南衙读书人也是没有骨鲠正气?
与人辩论,林辅成就没输过阵。
林辅成对着四周作了个揖,笑着说道:“本来呢,以为这南衙是文昌之地,没成想,这上来第一句话,不是紧扣今日之议题,而是骂我这个人,当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呢。”
讨论学术就讨论学术,若论背景,这里谁没有个背景?
“我是高攀龙,无锡人。”高攀龙没好气的回答了一句,这林辅成的确不好对付,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三两句话,就把他给架了起来,这阿附权贵这个话题,没法讨论下去了。
“不才林辅成,初至贵地,让各位见笑了,我林辅成也是打松江府去的北衙,算不上是北衙士子。”林辅成话锋一转,将了高攀龙一军,他是松江府人,是从松江府入京去了,现在反而被开除了南方士子之列,当真是咄咄怪事。
“说一说今日议题吧,不要再东拉西扯了。”高攀龙闻之愕然,他这才想起来,林辅成是松江府去的北衙,李贽是福建去的北衙,都不能算是北衙士子。
高攀龙端着手说道:“止投献之风,自胡元入寇以来,就一直存在,存在即合理,既然存在了三百余年,自然是有它的道理。”
止投献之风,可不是从明初不给朱元璋当官开始的,自从南宋朝廷投降忽必烈后,这止投献之风就已经兴起,不给胡人皇帝当官,后来也不给大明皇帝当官。
朱翊钧笑了笑,贱儒惯用的伎俩,混淆视听,把概念混到一起去谈,胡元入主中原的时候的止投献之风,和自明初建立的止投献之风压根就不是一回儿事儿,而高攀龙将其混到一起,相提并论。
这就是贱儒。
胡元入主中原后,止投献之风,多数都是直接干脆的造反,元朝国祚百年,就闹了一百年的反元复宋,那是士大夫们真的脚踏实地的实践,这些贱儒也好意思给自己脸上贴金。
“有什么道理?”林辅成倒也不急于进攻,笑着搭腔问道。
“就以顾大家唱的振武营为例,这振武营倒是投献了朝廷,落得个什么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高攀龙怅然若失的说道:“为国征战,自己落得个冢中泣,儿子饿死了,妻子投江了,当真是可悲啊!”
朱翊钧猛的瞪大了眼睛,指着高攀龙说道:“冯大伴,你看这贱儒,他在倒果为因!振武营的悲剧究竟如何?顾眉生唱的不明白吗?兴文匽武妖风盛,他特么的一个凶手,在这里怪朕,怪朝廷?!”
“朕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朕要是在台上,高低要对着他的脸上,狠狠的来上两拳!抽出戚家刀来,摘了他的脑袋,呸!”
朱翊钧倒是对这个高攀龙有点印象,这是东林八大君子之一,而且还是东林书院的创始者,高攀龙这番说辞,加重了朱翊钧对东林党的刻板印象。
当真是一群贱儒!
“这不就是指鹿为马吗?”冯保擦了擦额头的汗,这南衙地界,大明皇帝朱翊钧带着京营来了,说话都不太好使,指望当初嘉靖三十九年,朝廷能做出什么干涉来?
“哦?你说该怎么办?”林辅成倒是丝毫不慌,仍然没有进攻,而是询问着高攀龙,解决之法。
既然振武营投献,落得如此下场,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止投献之风,这非常的合理了。
林辅成辩论有个习惯,让人把话说完,让对方把自己的话表达清楚明白,再进行反驳。
高攀龙老神在在的说道:“发内帑。”
“今日天下第一要务,便是尊儒术、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天下之财,皆收入内帑成为一家之私,朝廷国帑空空如也,发内帑可缓之,当初振武营哗变,现在浙江九营兵变,不都是减饷闹得吗?若是肯放内帑,安有此事发生?”
高攀龙的观点让人议论纷纷,赞成者多,反对者少,乍一听,高攀龙说的真的很有道理。
林辅成稍加思索了一番说道:“好,一言为定,既然你觉得我是北衙士子,那这样,咱们南北两京士林,一起发力,鼓噪这发内帑给军兵的风力舆论如何?此策甚妙。”
李贽是官场老油条,他愣了片刻,林辅成这说得好没道理,这发内帑,能发到军兵手里才是怪事!
但是很快,李贽就明白了,林辅成的真正意图。
在林辅成构建的理想国里,是一个物质高度丰富,朘剥物质已经没有意义的世界,在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前,没有绝对的自由,就需要一股凌驾所有社会阶级之上的力量,进行统治。
显然,真的鼓噪成了,内帑的银子不重要,完全掌控了军权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了。
刀在手,银子要多少有多少。
“等一下!”高攀龙立刻伸出手来,他觉得不对,这个林辅成难不成真的是徒有虚名,这三言两语就投降了?他很快意识到了一些不对,稍微想一想,高攀龙立刻汗流浃背了起来!
要是真的答应了林辅成,那就真的糟了,这事办不成还好说,办成了,这大明两百万军兵就真的都姓朱了,要知道现在京营十万、南衙水师十万,已经让所有人胆战心惊了!
到时候,皇帝还不是想干啥干啥?
大明皇帝的收入虽然没人知道,但猜还是能猜的出来一些,能够养得起军队,养不起也没事,一纸令下,把势要豪右抢干净,什么都有了,到时候搞个天下拷饷,谁来收场?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放内帑,我是正五品的五经博士,我从福禧楼回去就写奏疏,趁着陛下在南衙,南衙的士子就由你来负责了,咱们争取几天内让陛下知道民心民意。”林辅成站了起来,作势欲走。
“等一下,等一下,林大师,稍待,咱们就是聚谈,何必奏闻天听,不至于,不至于。”高攀龙有点麻,这个林辅成的打法,真的是变幻莫测。
林辅成这才停下,笑着问道:“你不是说要放内帑吗?怎么放内帑有问题吗?”
“内帑是陛下私帑,大明是天朝上国,哪里用得着陛下放内帑?我就是那么一说,这事暂且不提,不提。”高攀龙自己反驳了自己的观点。
朱翊钧在天字号包厢,直接就笑了出来,这贱儒,原来也知道怕,怕武器的批判。
林辅成今天的打法,就是让对方否定自己的观点。
第686章 想让朕吃回旋镖?没门!
东林党,是一个历史实体,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构建出来的概念,它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体,同时,东林党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大明养士两百年结出的果实。
东林党是晚明重要的政治派别,以反对阉党为核心主张,兼顾:‘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天下自然欣欣望治’,将皇权关在皇宫里,政务由六部主持,公论交给意见篓子;反对皇帝派遣矿监四方聚敛,主张放内帑以腴天下万木之枯;主张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裁撤钞关以便民。
每年三月初三,东林党人,都会在东林书院进行聚谈,号称三月三日东林大会,而东林党的组织形式是座师制度,时人皆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东林党人在文化、政治活动中,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包庇,互相声援,别的政绩倒是没看到,但这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成果辉煌。
东林党的活动,主要以东林书院中心的讲学展开,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以针砭时事,对国朝具体政务提出批评为主,以崇尚气节,自诩清流,鼓噪各种看似美妙但决计无法执行的政令为辅,进而吸引门生,形成合力,影响政治决策。
比如高攀龙最喜欢主张的就是放内帑以腴天下万木之枯,过分夸大内帑的规模,将内帑之财夸张到数千万两白银的规模之上,将天下所有的罪责都扣在皇帝的身上,但林辅成说真的要执行的时候,高攀龙反而怕了。
很多人觉得东林党是一群急于报国,有些操之过急的士大夫,他们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了耿直、勇敢、刚毅、坚韧,为了所谓的理想,为了所谓的矫枉反正,为了所谓的将皇权关在笼子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真的视死如归吗?在魏忠贤制定的东林党人名单之上,在明清交际之际,有多少人跟钱谦益一样,水太凉、头皮痒,投靠了鞑清朝?
至于自诩清流,钱谦益娶了娼妓柳如是,多少江南士大夫们在秦淮河的青楼里流连忘返,这真的是清流吗?柳如是可是正经的娼门出身,一个商人玩剩下的艺妓,都当个宝贝似的娶回家!
清誉,是一个家族荣誉和个人道德的评价标准,标榜清流,喜欢逛青楼的江南士大夫,绝对称不上什么清流,钱谦益不是独一份的,还有一个冒辟疆,娶了江南名妓董小宛。
后世许多人将东林党政治活动的失败认定为悲剧,认为东林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而朱翊钧看到的东林党,觉得他们的出现,才是时代的悲剧,一群没有任何政治远见,缺乏基本治国才能、擅长党同伐异、党锢的士大夫,能够成为士林的主流,才是最大的悲哀。
大明的灭亡,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但晚明执着于党争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人在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
而不制止党锢甚至还故意纵容,以权谋心术为上,想要党人彼此制衡的万历皇帝,也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当然清算了张居正,赶走了戚继光,废掉了京营的万历皇帝,也没有什么手段去制止党锢了。
没那个实力。
“高攀龙是吧,你今年二十几了吗?”林辅成在高攀龙认输之后,坐定后,问了一个东拉西扯的问题。
“二十二岁了。”高攀龙深吸了口气开口说道。
林辅成这才深吸了口气说道:“你身上有一股味儿,老东西的味儿,不是年龄上的老,而是心老。”
“就像是北衙胡同里游荡着的那些老财主一样,手里提着个鸟笼,拿着俩核桃,整日不停地转,到哪里都看不过去,看到什么都喜欢指指点点吆五喝六,脖子上、手上带着串儿,家里总是有间小屋做佛堂,摆着个大肚子的弥勒佛,也不开窗,檀香味儿再加上香火味儿,熏得人头晕眼花,看起来礼佛,可佛经一本没读过。”
“墙上挂几幅字,大抵就是鹏程千里、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厚待载物,最喜欢的就是烂根雕、假金石、伪孤本、紫砂壶,这紫砂壶还是假的居多。”
“顽固、偏执,只认为、只相信自己是对的,但一做什么事儿,就胆怯畏惧,不敢去尝试,喜欢和人谈,一说就是当年如何如何了得,但其实细细看去,乏善可陈,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地方。”
“你知道这种味道是什么样的吗?”
“衰老、腐朽、死亡的味道,你才二十二岁,我在你身上闻到了和那些老财主一样味道。”
聚谈是晚明时候一种十分普遍的政治讨论,大明不断衰弱的国势,犹如柴薪置于烈火之上,所有人都看到了有问题,所以才会如此普遍,而且最终聚谈形成了党人,党锢。
而在聚谈里,很少有人像林辅成这样,如此直截了当的骂人,而且这里面一个脏字不带,却把人骂的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你!”高攀龙拍桌而起,面红耳赤,指着林辅成,却没有再多的反驳的话,在他否定了自己放内帑的主张时,就必然要迎来这种羞辱,这是输掉聚谈的代价。
“最可笑的是,你说的,陛下早就做了。”李贽老神在在的放下了茶杯,开口说道:“万历二年至万历九年末,内帑国帑楚党晋党拢共在南衙、南洋进行了3712万两白银的投资,正是如此多的白银投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造船厂、织造局、棉纺厂、铁冶所等等,才有了今日今时千帆竟过的五大市舶司,四大总督府。”
“而另一方面,万历十三年六月,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开始修建,工期为九年,没错,预算就超过了三千万白银,这还只是预算,随着推进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还要进行追加。”
“你对陛下的节俭一无所知!”
“你就是凭空设想陛下的内帑有数千万两白银,凭空设想陛下就是貔貅只进不出,凭空设想大明的财富都成了一家之私,你先射了箭在画个靶子,等中了的时候,对着所有人说,我中了,我中了,一样的滑稽。”
“你的行为可笑,你的拥趸,相信你的人,也一样的可笑。”
李贽的批评更加直接,李贽用客观事实,狠狠地甩了两个巴掌到了高攀龙的脸上,放内帑的所有逻辑,都是建立在一个虚妄的事实上,就会贻笑大方。
“你是想放内帑吗?你们是想把内帑的银子,都装到自己口袋里罢了。”林辅成喝了口茶,平平淡淡的给了高攀龙一个暴击,将他鼓噪的目的说的一清二楚。
钱这个东西总是流向不需要的地方,这就是分配的头等难题,高攀龙一开口就是放内帑,可这内帑的银子,在层层朘剥之下,到军兵手里,军兵恐怕还得倒欠这些势要豪右银子。
所以,皇帝才如此执着的修驰道,只有路修通了,天下的商货才能通,大明的基本经济结构才能改变,小农经济才能蜕变到商品经济,才能有更多的人读书,权力才不会永远把持在一小撮的人手里。
“好了,不东拉西扯了,说回我们的止投献和投献的风力吧。”李贽停止了进攻,开始了下一回合。
“如果投献,那大明朝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抢走所有人的所有东西!”高攀龙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朝廷、皇帝、威权,全都是强盗。
林辅成立刻问道:“拿走谁的?你因为恐惧把所有人都代表了?穷民苦力本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抢走了,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儒学士最欢的就是把穷民苦力冠以小人的名义,塑造出一种奸诈的形象,表面忠厚但最喜欢撒谎,吝啬、狡猾,为了一点小利,就争得头破血流。”
“但是谁把他们变成了这样?是势要豪右抢走了他们所有的收获,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如此。”
“朘剥无理,粉饰再多,也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