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41节

  卢植听出马日磾言语中流露出的态度已经软化,也听到了马日磾真正的想法。

  马日磾的想法很保守,但这种保守却符合多数大臣的想法。

  从前,国家蒙难,自然要行非常之策,乱世当用重典。官僚们稍稍苦一点,委屈一点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现在国家看着恢复过来了,已经没了倾覆之危,自然没人再愿意受委屈,不如让国家回到以前的安稳的老路上来,然后修修补补就好了。

  卢植此番前来太尉府,当然不止是为了同马日磾说说话,而是希望马日磾能够继续同他、同刘辩勠力同心。

  他指出了最根本的问题:“现在的大治只是表象,并未触及汉室长久以来的隐患,这天下百余郡国,究竟藏了多少人口田亩,朝廷派往各地的郡县长吏,又有多少真能为民做主?”

  “诚如翁叔所言,即便缓缓为之,各地也绝不会坐以待毙。”

  “现在扬州屯田,江北两郡蛮人难成气候,还没轮到江南呢,便在明处引来这般风波。荆州刘表与刺史周乾似有不和,又面临交趾部民变。益州路远,桓典与种拂倒是相处融洽,但终究没有多少进展。在暗处,在将来,还不知有几多波折。”

  “但这,不正是我等老臣的职责吗?”

  卢植的语气激昂起来:“翁叔觉得行事急了,那就慢一些,再慢一些,只要不停。害怕郡国生乱,那就勤修兵甲,于行伍提拔猛将。”

  “总会有办法的,光武皇帝有能臣猛将平息郡国之乱,难道我辈就不如先人?”

  “我认识的马翁叔绝不会有此念!”

  ……

  卢植笑着引马日磾来到了太尉府隔壁的司徒府,在这里的小朝堂中,马日磾看到数个大臣已经在此等候了。

  大将军何苗,司徒羊续,司空樊陵,御史中丞袁基,太常蔡邕,执金吾崔烈,河南尹袁术,以及在官秩上似乎不够格的太学祭酒杨众。

  见卢植与马日磾前来,众人马上在何苗的带领下迎接。

  卢植在马日磾那里耗费了大量口舌,在此处不愿废话,被奉到主位上时也毫不客气地就坐。之后直接言明说:“今日请太常、执金吾、河南尹、御史中丞、太学祭酒来此,只为一事,这京中物议!请大将军三公来此,一来做个见证,二来京中物议也涉及吾等,想要借此分辨清楚对错。”

  何苗与马日磾一左一右坐在卢植的下首,然后才是作为此地之主的羊续,以及樊陵。

  在刘辩之外,这五人已经是汉室地位权势最重者了。

  被请来的五个大臣无不肃然。

  不等旁人开口,卢植继续说:“陛下不愿以言获罪,是以从未限制雒阳官吏士人,及太学生们议论政事,从而使言路畅通。然这京中物议委实不像话,什么十常侍擅权、屯田苛待百姓、我这个太傅与大将军、太尉蛊惑天子!”

  “此等言论竟也能多方流传,何其荒谬!”

  卢植斥责完后,看向杨众:“祭酒有何话说?据我所知,这太学之中,做此议论者不在少数,祭酒必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吧?”

  杨众面对卢植的质问,一时哑然,卢植说的是实话,而议论中的这些罪名……杨众作为杨彪的从弟,当然知道屯田是绝对不能有错的,而当着当事人的面骂人家蛊惑天子?找死也不是这么個找法。

  他不能不答,只能寻了个能说的点:“而今张让赵忠等中常侍尚在天家侍奉,太学生们对此疑虑也是有的……”

  何苗却在此时开口道:“自光熹年来,西园礼钱已停,中常侍除了毕岚以外俱被陛下束在宫中,辅政之事也有三位录尚书事,若有中常侍擅权,吾等岂能不知?”

  蔡邕当了太常之后与杨众接触颇多,两人向来谈得来。他虽也觉得如今京中物议有些过了,却还是为杨众辩解道:“自太学增扩以来,太学诸生针砭时弊,仗义执言,激浊扬清以为‘清议’。今虽有错漏之言,然此言亦有反对者,未能成为共识。”

  “我以为,待多些时日,真知灼见定能显露出来,如此,正合陛下不愿阻塞言路之心。”

  崔烈早就因为买官之事受过清议的苦,不愿在这上面发言,只想着卢植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袁术本想说些什么,却见袁基朝他使了个眼色,犹豫片刻,终归是闭上嘴。

  卢植并未纠结什么言路畅通的问题,他换了个话题:“在座诸公中,未有与陛下相处日久胜过我者,便是大将军也不如。”

  何苗连连点头。

  卢植朝何苗颔首示意,后说道:“此番虽有议论天子之嫌,然不说此话,恐有人不够重视!陛下有一桩好处,诸公都能从这桩好处中受益,若是因为什么可以避免的事让陛下没了这桩好处,必然得不偿失,将来亦会悔之晚矣。”

  樊陵拱手问道:“敢问太傅,是何好处?”

  卢植道:“当今天子,是讲道理之人。”

  在场的大臣们初听一瞬间全都觉得奇怪,但随即陆续醒悟了过来。

  在场之人都是经历过宪帝时候的,明白讲道理的好处。

  “据我所知,陛下只有一次未讲过道理,然那次事出有因,也算是讲道理了。”说着,卢植瞥了一眼袁基,后者察觉到了卢植的目光,下意识地偏了一下头。

  没在这方面多提,卢植环顾一圈在场之人:“我想,诸公都不愿看着陛下在此方面有所改变吧!”

  蔡邕也不说话了。

  要是宪帝也能讲道理,他何至于依托羊氏,被迫躲在吴地那么多年。

  崔烈开口道:“具体如何去做,还请太傅公吩咐,执金吾上下无有不从。”

  有崔烈在先,袁基立马跟进,袁术同样如此。

  蔡邕犹豫之后同样表态。

第243章 冷却

  卢植见在场之人被自己的三言两语说服,也不惊讶。

  归根结底,在场的重臣们有一致的意见,目前雒阳的物议是有些跑偏了的。

  在场的十人中,除了五位在物议中被攻击的当事人,另五位都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这五位中实际上有资格掰扯一下的也就蔡邕和崔烈。

  相比之下,太学祭酒杨众更像是个添头,哪怕他素有名声,依旧被卢植用来表达他对部分太学诸生近段时间来作为的不满。

  谁让太学诸生的声量最大呢!

  卢植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对蔡邕和杨众的要求很明确——那些传播谣言的太学生须得管一管了。

  说起来,随着今年第三次策试的结束,除了近年来新加入的太学生,留下来的资历深厚的太学诸生……或是认为乡吏的起点太低,或是潜心学业,或是干脆就是在太学混日子的。

  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出身不错。

  总之,现在诸生中是缺乏实干派的,因为实干派大都实干去了,留下的诸生中的确有蔡邕说的仗义执言者,但其言论无法成为主流。

  御史台则要针对那些在其中上蹿下跳的官吏发起弹劾。

  太学生与处士也就罢了,当朝官吏枉顾事实非议朝政,哪有资格拿俸禄?

  崔烈和袁术的任务就比较杂了,执金吾的缇骑们巡查雒阳城内,而整个河南都在袁术的治下。

  卢植既没有告诉他们具体如何操作,也没说要做到何等程度。

  看似全凭自觉,但太傅、大将军加三公,此五人的共同意志,谁敢小觑?

  ……

  “先前兄长是什么意思?”袁术与袁基并肩而行。

  虽然他袁术在卢植、崔烈这帮人面前资历是低了些,但也不至于连句话都不能说吧?

  “卢太傅既然选择在司徒府内的朝堂说明此事,便是说明此事并非密会,卢太傅的态度、其下诸公的态度、我等的反应,很快就会被传出去的。”袁基挥退仆从,才耐心解释道。

  这样,就算有人攻讦公卿们阻塞言路,他们最先攻击的也只能是卢植。

  “卢太傅既然愿意顶在前面,我兄弟二人只需专心做事即可。”

  袁术脚步一停,问道:“还有呢?”

  袁基一愣,也停了脚步:“这不够吗?雒阳的物议本就是一摊麻烦事,而今我们虽不得不参与其中,不论怎么做都会招惹是非,然绝不可张扬。”

  “我深知这是兄长对我的关爱,但明哲保身非我所愿!”袁术说着,朝袁基躬身一拜,“此后再遇此等境况,请恕我不能再与兄长配合了。”

  袁术告辞离开后,袁基在原地愣了好久,他如何不明白,袁术这话说得真心实意,半点不掺假。

  演戏演久了,便成真了。

  ……

  廷尉诏狱。

  周忠正在探望周晖。

  望着身上伤痕累累的儿子,周忠说不难受是假的,可他心痛之余却是止不住的愤怒。

  他周氏起家本就没有几代,虽出过一个三公,然底蕴不足,一旦因此事招致天子厌恶……

  不止刘辩和荀彧贾诩想要知道周晖的背后有没有藏着人,其与丹阳山越叛乱有无关系,周忠也想知道。

  所以周忠明知道附近应是有人偷听,却还是直接问了。

  周晖委屈极了,那些小吏对他用刑时问的问题再度从他父亲口中问出,勾起了他心中的恐惧。

  “阿父,我真不知道山越人会叛乱啊,我联系那些人,真的只是因为颍川汝南人欺人太甚……而且,那些被强取豪夺的田亩明明就是我家的。”

  周忠质问道:“那你入京之后做这些事时,为何不想着同我商量一下!”

  周晖这时哪敢再说假话:“孩儿想的是父亲一门心思地想当三公,只怕颍川人让父亲献些地父亲都能同意,必然是不会准许的……”

  周忠气急,扬起了巴掌,却拍不下去。

  他提醒说:“你再细细想想,在你来京前,可有什么人鼓动你来京?”

  周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周忠见状满怀期待:“是谁?”

  “是二弟,当时公瑾还劝我,是二弟把公瑾赶走了……”

  周忠眼前一黑。

  他自诩不弱于人,竟今日才知,他的儿子竟蠢笨如猪狗。

  原本诏狱里只有他的一個儿子,现在要有两个了。

  ……

  在司徒府朝会的第二日,御史台率先行动起来,袁基带着数个侍御史连连上书,一日之间,弹劾在京大小官吏三十余位,悉罢之。

  其中官秩最高者为比千石的卫尉丞周昂,其乃桂阳太守周昕之弟,宗族在会稽郡颇多产业。

  太学紧随其后,蔡邕在太学连续住了三日,此后开革太学生中十余位。

  考虑到太学诸生与雒阳官吏之间的数量对比,毫无疑问,蔡邕最终还是留手了。

  而执金吾的缇骑与雒阳县尉所属在加大了在雒阳内外的巡查力度,每每有士人聚集议论者,皆不约而至,倒也不制止士人们的议论,只是将议论的内容记录下来。

  最后,随着太傅卢植对京中物议的态度流传开来,原本沸腾的物议犹如烧热的铁锅被浇了一大盆凉水,虽还有些滋滋作响的声音,但已经开始以极快地速度冷却了。

  后续的消息传到云台殿,刘辩甚至还有几分失望,他还没动手呢!

  在刘辩面前,贾诩平缓地说道:“依臣所知,周晖兄弟二人自诩豪爽,然皆是不知遮掩之辈,不可托付大事。”

  贾诩虽然已派人去抓捕周晖之弟周曙归案,却也在话语中暗示刘辩,不要对此抱什么希望。

  再三调查之后,贾诩认为,周晖兄弟与山越叛乱应无关联。

  他们没这个能力。

  而扬州多有人口大族、宗帅豪强,尤其是江南四郡,但缺少公卿之家。以周氏的地位,恐怕没人能以他们为饵。

  亲自汇报完周氏之事后,贾诩又道:“前卫尉丞周昂罢官后,并未离京,与何颙、郑泰等相交甚厚,因常只与三五人议论,是以并不显眼。”

首节 上一节 141/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