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42节

  少年立马掏出了代表身份的印信。

  郎官看了两眼,问道:“孙策,孙伯符?”

  “正是!”

第245章 三署郎孙策

  孙策其实去年就可以被荫为郎官的,那时,孙坚为太守的三年之期已到。

  但当时恰逢皇甫嵩平凉州,由此便耽搁了下来,孙坚索性继续把孙策带在身边,这一耽搁,便拖到了现在。

  作为受荫郎官,孙策年不过十六七,理所当然的被分到了右郎署。

  汉人尚右,比如贬官被称为左迁,地方大族被称为豪右。但在武帝时,以卫青为首的闾左起势,影响深远,放到官场上,就是左郎署的地位要比右郎署高一点点。

  当然,有只取五十以上郎官者的五官署在上面压着,三署总体上倒也算和谐,左右郎署倒也谈不上什么鄙视链。

  话说在孙策受荫为郎官之前,傅燮曾建议孙坚先把孙策送到太学,等过个三四年孙策年满二十了,走家乡郡中孝廉的路子入三署,前途会更顺畅。

  这是实话,交心之言。

  虽然孙坚出身寒门,但以他今时的地位和孙策的少年英才,不愁得不到家乡孝廉的名额。

  只是孙坚犹豫良久,又和已经有了主意的孙策商议一番,还是决定走了老路。

  一来孙坚好几个儿子呢,孙策也要为弟弟们考虑。

  二来孙坚当初不也没被举孝廉嘛,而今不也封了侯,成了二千石。孙策的起点已经比孙坚当初高太多了,正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同为郎官,他不觉得多一层孝廉的身份能如何如何,孙策更希望效仿父亲,马上觅封侯。

  ……

  “伯符,你我是同乡啊!”

  孙策见到眼前的郎官喜笑颜开,他虽年少,却也理解出门在外同乡意味着什么,马上接受了前者的示好。

  “吾名陆俊,字公逸,吴县人。伯符你也是荫为郎官?”陆俊言谈间愈发热情,虽然他的年纪是孙策的两倍有余。

  也?这么明显的信息孙策当然听出来了,他望着陆俊点了点头:“敢问君,不知我接下来该去何处领取印绶文符等物?”

  “无妨,我带你去。”陆俊引着孙策去一路攀谈着,言语间得知孙策虽是吴郡人,却自凉州而来,立马说道,“我识得一人,亦是来自凉州,是金城太守之子,马超马孟起。”

  孙策脚步一顿,然后才语气平静地道:“倒是听说过,只是未曾相见,一年多前,我曾射过他父亲一箭。”

  只可惜他当时气力尚不足,没能射中。

  “稍后我就引见……”陆俊继续引路,忽反应过来,“啊?”

  谁能告诉他,这种情况还能不能引见?

  陆俊带着孙策领了印绶官服,之后见孙策对三署的有了解,但不深,便顺便为他介绍起来。

  从而展示一下他这位老郎官对乡人的亲切。

  三署各有中郎将掌管,但实际上真正能决定郎官进退的,是更上一级的光禄卿。

  早在和帝时期,三署的官邸便从皇宫中搬迁到了洛阳城外,与太学为邻。郎官们住在城外,花费也更少。

  目前从属于三署的郎官加起来有近七百人,此数在三署郎的制度形成后已经算是少的了。

  三署郎官们作为地方县级官员和九卿、尚书台等官署属官的主要来源,需要接受三署的培养,精通“吏事”。对此的考核,在制度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有点类似于太学的通经考试。

  ——从这个角度说,少数郎官,尤其是孝廉出身的一些人,能够在刚入三署时就通过考核被提拔重用,在符合制度的情况下其必然曾通过家学或是师学精通吏事,或是本身就有多年做吏的经验。

  如今,三署郎更偏向文事,其原本的职责——更直执戟,宿卫门户,出充车骑的武事更多的被虎贲郎和羽林郎代替。

  也因此,三署郎官除了要被派去内朝当值外,还时常会在需要时被派去“给事他署”,充当临时工。

  尤其是后者,虽然公卿尚书台等中只有三公能自主招募府属,在实际操作中,郎官们若能在九卿官署、谒者台、御史台、尚书台这样的地方,得到主官的看重,前途无忧。

  孙策听到此处,明白了他一路走来,见右郎署中的郎官的确不多,其中看起来很闲的,更是寥寥无几。

  好在他到底不傻,没直接问出口。

  却听陆俊继续说道:“伯符不知,若是孝廉在三署考核屡次不过,是会被遣回乡里的。我曾听闻,早年间有人曾因此三举孝廉。然我等就不同了,能比他们多考几次。”

  孙策听了此话,一时无言。

  

  他大约明白为什么陆俊很闲了。

  ……

  弘农郡,何颙、郑泰、和周昂三人坐在一辆驴车上,何颙更是干脆脱了鞋,望着脚上被磨出的水泡,沉默不语。

  刚被抓捕,要出发去往右扶风时,何颙与郑泰、周昂还有心思安抚被他们牵连的另外六个原太学生和游学士人。

  何颙想着,宦官敢这般明目张胆地再度作恶,想必此时弹劾宦官的奏书一定能堆满尚书台吧!

  他从雒阳出发这一路,应当会有许多仗义之士前来拦车吧!

  然而怀着这样的想法,何颙非但没等到来拦车的士人,倒是等来了河南尹袁术派来的维持秩序的小吏们。

  何颙与袁术早有旧怨,他以为是袁术阻止了士人们的到来。

  等出了河南尹治下就行了!

  这样想着,何颙咬着牙,一路来到了弘农郡。

  起初他们还有过抱怨,但负责押运他们的宦官小黄门高望只回了一句:“尔等不过才走了几日就觉得辛苦,那百姓为何要背井离乡,受此辛劳?”

  因为高望,还有一众士卒们都是一路走过来的,走的还是当初雒阳以东自愿前往三辅屯田的百姓走过的老路。

  这时候他们的嘴没有再被堵住,却说不出抱怨的话了。

  等到养尊处优的他们实在走不动了,高望才腾出原本装着物资的几辆驴车,一脸鄙夷地让被押往右扶风参与屯田的九個人得以歇脚。

  何颙往日里不指着宦官的鼻子骂就不错了,但此情此景,他怎么骂的出来。百姓走得,他们走不得?

第246章 驴

  不过面对小黄门高望的态度,何颙也是有风骨的,他就是一路走到死,也不会坐一下这驴车!

  其余八人刚开始时也都与他一般。

  除了风骨之外,何颙心想,到了弘农郡,难道本地的大族子弟会不出面吗?雒阳那边没有追过来的人吗?

  到时这些人来了,见他们坐着驴车,一世名声岂非要毁于一旦?

  但身体却是诚实的。

  扛不住就是扛不住。

  又坚持了一日后,始终不见有人来拦车,何颙听到郑泰叹息说:“我若不上车,只怕被我等连累者也不会上车,若因此落下伤残,岂非是我的过失?”

  “骂名,我来背!”说罢,郑泰大义凛然地上了驴车,然后招呼起了另外六人。

  周昂也不动声色地上了车。

  何颙见着郑泰和周昂在他身旁的驴车上坐着,而他自己则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疼——

  他只能在心中暗骂。

  又坚持了一日,何颙终于明白,他想等的人,不会来了。

  然后何颙面对郑泰等人的劝说——虽然郑泰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何颙的表现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而何颙也借坡下驴,顺势说服了自己:“何必同宦官计较呢?”

  这便有了开头那一幕了。

  若是高望刻意折辱何颙,何颙其实不惧一死,但要因为走路脚疼而死,怕是要沦为笑柄了。

  ……

  尚书台并未收到几封弹劾宦官的奏书。

  实际上,张让带领卫士出宫又回来,闹出的动静并不算小,尤其是后来还有袁术的配合,此事不能说无人问津,只能说是妇孺皆知。

  然虽妇孺皆知,却表现得无人问津。

  但虽然尚书台处没什么反应,但贾诩那里却给了刘辩不少反馈。

  无论是杨众托付杨彪去拜访卢植,还是羊续与黄琬这样的党人会面,类似的事不在少数。

  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士大夫们自上而下地达成了共识。

  当旁人举着洗衣粉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真有……

  而十常侍,就是刘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刘辩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他此举,除了要为贾诩挡一挡风头,也是要掐断雒阳流传的所谓太傅等辅政之臣不贤的不实议论。

  刘辩若不出手,恐怕真有人会借此机会强行给卢植安一个阻塞言路的罪名。他倒要看看,谁敢给他扣这个帽子。

  经此事后,刘辩也接受了卢植和马日磾的建议。

  改革,尤其是涉及到田亩人口的改革需要先慢下来。三辅需要稳定,南方三州不比三辅离得近,更需要缓缓图之。至于关东等地,则还需维持现状,确保二千石及县中长吏的廉洁。

  ……

  右郎署。

  陆俊不用再担心互相引见马超和孙策了,因为两人仅差一岁,很快就被安排在了一起,学习处理吏事。

  而两人之间的火药味从一开始就很重。

  并一言不合,付诸于拳脚。

  而今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马超差了一岁,面对孙策天然处于劣势。

  每每到这时,陆俊都要上前劝架。

  但打着打着,陆俊忽然发现,两人竟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陆俊不确定是打出来的感情,还是两人在学着处理吏事时心不在焉一同被责备惩罚时的感同身受。

  他只知道,自己好像成了多余的那个了。

  而且,与两人接触的多了,他明显感觉自己年纪大了。

  陆俊叹息一声,忽然想念起了远在庐江的儿子陆绩,忽然生了去意。

  反正他家除了他,也没人能用上他父亲作为二千石的荫任郎官的名额,倒也不算浪费。

  “公逸兄,今日‘经神’要去太学讲经,不如一同去看看?”马超问道。

  陆俊稍作犹豫,决定在离开之前去听一听‘经神’郑玄的讲经,也无不可。

  只是他望着孙策马超,心中怀疑,这两人是能去老老实实听经的人吗?

  ……

  

  “唉,我就不该与你们同来!”陆俊叹息说。

  他出发前的怀疑很有道理,此二人只是去太学看热闹的。

首节 上一节 142/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