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57节

  原本十分投入的士人们纷纷感受到了饿意。

  郭嘉亦然,席地而坐的他从怀中掏出了两块被包裹好的胡饼,在荀彧面前晃了一晃,却是留意到荀彧不像是带了吃食的样子。

  但他又听荀彧说:“不如稍等须臾,可吃热食。”

  郭嘉撇了撇嘴,今日荀彧仗着比他知道内情,几次三番做此成竹在胸之态,他直言说:“我猜必定不是文若让仆役将热食送来吧?”

  荀彧点头,目视一个方向,说道:“来了。”

  郭嘉顺着望去,却见一个将官模样的人带着士卒抬着许多桶饭菜分别去往士人聚集的地方。

  这将官来回巡视了一圈,郭嘉注意到他在看向自己这边时停顿了一下,他猜测应是认出了他身边的荀彧,然而此人并未过来。

  而身旁的荀彧则率先朝着那位看见他的将官遥遥一拱手,后者稍作停顿,回礼后便去向别处了。

  郭嘉继续调侃道:“看来文若所受恩宠还不足啊!”

  “此是羽林中郎将关云长,其人向来不谄媚于人,傲上却从不欺下。”

  “原来是他!”郭嘉了然,他自然也听说过关羽带人整顿乡里吏治之事,“如此,他的行事倒不奇怪了。”

  荀彧没有仗着自己的身份去插队,在场的都是士人和兵卒,井然有序。

  没多久,郭嘉看着眼前的饭食,以他的眼光,虽比他带的胡饼强,却也绝称不上好。

  荀彧看出了郭嘉的疑惑:“此与军中士卒饭食相同。”

  “并非无人说要让饭食丰盛些,只是现下已经有文士鄙夷武人的风气,陛下对此不喜,不愿助长此种风气。”

  话虽如此,中央军精兵们的伙食要看和谁来比,跟寻常百姓相比,绝对是遥遥领先。

  郭嘉没有说什么,只是心中暗想,这些饭食皆是军中所做,士卒们知道天子视他们与士人同,必然振奋。

  之后没过多久,辩论继续。

  但这时候,不说郭嘉,还有一些士人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也觉得太学之内的辩论有些不足,其中便有人忍不住发表了意见,由此,又开起了一场太学外之议。

  这种场面在今日之前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像今日这么大规模的,却是头一次。

  毕竟关注此事的士人们能到的几乎都到了。

  只是外面的辩论与太学内的旗鼓相当不同,此处认为应该取消均输法的士人一如既往地占据上风。

  而且因为人多势众,将优势愈发扩大。同时,这些人又不满意太学之内的进展,言语行为更加激进。

  另一处,袁术坐在一精致的凉亭之下,从附近的新土来看,这凉亭显然是新修的。

  袁术将士人们的动静尽收眼底,转头对袁胤说道:“承续,待会一旦那边生乱,有人动手,便立刻让雒阳的几个部尉带人上去。”

  “阿兄放心,早就安排好了。”袁胤回应道。

  袁术点点头:“关羽幸进之辈,出身低微,不知士人间冲突缘由,未必能察觉此间隐患,届时要是有人伤了或死了,看他还有何脸面!”

  袁胤在一旁连连附和,他哪里不知道,分明是袁术原本想要插一手太学附近的安全护卫,便让自己找上负责此事的关羽,毕竟此地本就在河南尹治下,袁术插手合情合理。

  

  然而袁胤却被关羽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新仇外加曾经关羽整顿吏治时让袁术十分被动的旧恨,才有了袁术今日的幸灾乐祸。

  “文若,你要去哪?”郭嘉正看着热闹,一回头,却发现荀彧正在起身,似乎要走。

  “去找关将军,防止他们真打起来。”荀彧急匆匆地离开了。

  郭嘉稍加思索,马上起身跟随。

  因不在军营之中,在荀彧露出了挂在腰间的铜印黄绶后,一路畅通无阻,还有认识荀彧的羽林郎替荀彧指路,找到关羽对荀彧来说不算困难。

  他身后的郭嘉也搭上了顺风车。

  当荀彧看到关羽时,却见关羽面前正有两人在分说什么。

  走得近了些,荀彧才听到关羽有些无奈的语气。

  “也罢,我这便遣羽林郎与虎贲郎过去。”

  荀彧赶紧上前问道:“关将军可是要遣羽林虎贲至争论的士人处?”

  “荀右丞也是来劝我的?”关羽问道。

  荀彧一愣,立马说道:“正是如此,事不宜迟!”

  关羽原以为士人们顶多逞逞口舌之利,不敢真的动手,崔琰和陈容这两个郎官先前对他的警醒不过是杞人忧天。

  也就是他关羽公私分明,不然早就将上书弹劾张飞的崔琰赶走了,哪里还会想着先派些人以防万一。

  但现在荀彧也这么说,关羽不敢大意,拱手道:“诸君稍后,某这就去安排!”

  荀彧道:“我与关将军同去,荀氏在士人中间还有几分声望,或可助将军稍稍平息。”

第274章 少年自有少年狂

  且说王粲、孙策、马超、陆俊四人在那次见过刘辩之后,后来又被刘辩召见过,这事成了四人之间的秘密,他们的关系也因此更加亲密。

  等到太学之议占据士人“话题榜”的第一位,年少轻狂的王粲、孙策、马超三人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天子做的,都是对的!

  至于陆俊,则躲在后面瑟瑟发抖。

  一般士人会看在王粲等三人年少,即便三人说话过分了点也会顾及气度不做计较,但陆俊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他不敢不躲。

  王粲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孙策英达早成,马超……够莽。

  孙策本就少年英姿,又被孙坚接到身边数年,时常还会跟随傅燮这样典型的凉州烈臣,受其言传身教。

  他的脾气性格依旧类父,倒也能称得上一句烈臣种子,小小年纪,便有了些名士风采。

  倒是马超,受限于现实条件,即便已经已经入京一年多了,但他幼时与凉州羌人相处,养成的习惯却没这么好改变。

  与人辩论时,王粲自是经学上的主力无疑,孙策在旁边根据凉州的现状裨补阙漏,马超……马超在旁边压阵。

  至于躲起来的陆俊,则成了后勤,算是在暗处有了点存在感。

  就这样,仗着年少,三人合在一起,敢于对抗全世界。

  三人也算是小有名气,怀着“圣天子”这个最大的政治正确,以及有着年龄的天然优势,不敢说未尝败绩,也算是没吃过什么亏。

  太学之议当天,三人早早地来到了现场。

  受孙策和马超影响,王粲小小年纪,也配了一把较为轻便的剑用作装饰。

  然而王粲虽只比孙策马超小一两岁,但双方在身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王粲身材瘦小,佩剑放在他身上,颇有几分沐猴而冠的滑稽。

  可这种符合名士作风的行为,王粲乐在其中。

  太学之外士人聚集,自然也有没听过王桀他们三人名头的,有人忍不住想要嘲笑两声,却被同伴赶紧阻止——“人不可貌相,那少年名叫王粲,出自山阳王氏,曾得太常蔡公倒履相迎。不久前有人笑话他,却被他三言两语骂地无地自容,连雒阳都没脸继续待下去,灰溜溜地回乡了。”

  那人凛然,赶紧闭上了嘴,却又听同伴说道:“我从别处听闻,那人起初没想回乡,却被两个人打了一顿,面目全非、无脸见人,才不得不回乡,你看王粲身旁的那两人,一个是汉阳太守之子,另一个出自右扶风马氏,都不好招惹。”

  孙坚是武人,在黄巾之乱前,他虽有能力,却也只能历任数县县尉,近乎平级调动,然金鳞岂是池中物!随着孙坚屡立功勋,得封列侯,又同傅燮一起镇守凉州,名气日益增长,俨然是皇甫嵩、朱儁之后朝中武略之臣的代表。

  起初那人显然还是心中有点数的,与同伴赶紧离开了现场。

  王粲并不知道不远处发生的这一幕。

  这段时间,不断有士人从家乡来到雒阳,其中,不乏有以貌取人的。

  但他一开口,便没人敢小觑他了。那些笑话他的人,本身便没有多少修养,被他一一轻松辩倒,王粲很享受这种感觉。

  在这一点上,王粲就很欣赏当今天子,自幼敏感的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天子嫌弃他的面貌身形。

  这也是王粲愿意和孙策几人来往的原因,孙策马超曾取笑他爱听驴叫,却并未取笑他的相貌。

  午食之后的辩论,三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仲宣,我等先去找谁?”马超战意盎然地问道,最近几天他已经不甘心干看着了,开始尝试发表自己的意见。

  马超这一年多毕竟多受经年老吏马颖照顾,曾在太学上听过课,又全程跟随王粲,辩论左右不过那几种说法,引经据典也有常用的几项,不知不觉间,马超已经有了辩倒一些没什么见识眼界之人的能力。而且他说不过,还有孙策与王粲相助,马超已经乐在其中了。

  王粲昂首挺胸,傲然道:“不急,且先看看有哪些口舌尚利之辈,与愚笨之人争论,赢了也不甚光彩。”

  却是打定主意,一定要趁着今天,找一找年纪大的名士辩论一番。

  马超眼光高了,也不怕事大,点头道:“正该如此!”

  有这两個人在,孙策反而成了三人中最稳重的了。

  孙策劝说道:“我看今日之外士人众多,不如留待明日。”

  王粲激将道:“今日正是合适之时,莫非伯符也因为年纪而轻视自己吗?”

  这下,最稳重的人也激进起来了。

  

  然而不等他们找别人,便有一人找上了他们。

  来人约莫十七八的年纪,正统的儒生打扮,和王粲一样昂首挺胸,只不过他胸更挺,头也抬地更高。

  尤其是在面对王粲时,因为身高差,简直就是用鼻孔看人了。

  “吾平原国祢衡祢正平,自平原匆匆而来,听闻雒阳有一人曰王仲宣,有才学,如今看来,不过如此!不过因为我不在雒阳,而使竖子成名!”

  如此轻视,王粲岂能忍受?

  他当即反击道:“圣人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我观之,你是没有这样的品德。”

  又转头对孙策和马超强调说:“莫忘以之自省。”

  祢衡却没第一时间理会王粲,而是又看向孙策,评价说:“武夫之后,匹夫之勇。”

  至于马超,祢衡竟看也不看,只昂着头又对王粲说道:“还有叛逆之后,吾不屑言之!你王仲宣与彼辈相处,何以称贤?”

  “竖子好胆!”马超大喊道,他见这人三两句便先后攻击了他的好友与父亲,当即忍不住拔起了剑。

  他的剑可不像王粲那样的装饰,是开过锋的。

  从挨个分辨出王粲三人谁是谁便足矣看出,祢衡是提前做了准备的,更别说直接道明了马超的出身。

  面对马超的利剑,祢衡丝毫不惧:“果真叛逆之后也!”

第275章 讽刺

  正在进行中的太学之议因为刘辩的缘故,百官及士人需要解剑,所以想要物理说服的人只能撸袖子。

  而在太学之外,士人们但凡有条件大都会佩剑,别管佩剑有没有开锋,起码不是晋以后仅用来装饰的木剑。

  一旦辩论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攻击本人也就罢了,要是有人控制不住嘴,侮辱到对方的父母师长,极易引发流血冲突。

  夏侯惇年少时便因有人辱没其师,怒而杀之,时人赞之曰烈。

  但即便有此社会风气的支持,杀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夏侯惇是遇到了大赦,但马超呢?

  孙策知道马超起了杀心,他理解马超的愤怒,他也恨不得撕了祢衡的嘴。

  但他同时更明白,瞧这祢衡有恃无恐的样子,其必有凭借,贸然杀之,后果不可估量。

  所以孙策马上抱住要动手的马超,可他见祢衡仍眼高于顶,对于马超的剑锋不闪不避,嘴上还骂个不停……

  登时调整了一下身位,飞起一脚,直接将祢衡踹翻在地,其口中的骂声终于停了。

  祢衡刚刚缓过劲来,正要躺在地上继续开骂,却没留意到瘦小的王粲已经过来了,刚骂半句身上又吃了一脚。

首节 上一节 157/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