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59节

  马超一时哑然。

  王粲也摇头道:“孟起啊,而今看来,我三人之中,当属你不足之处最多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起莫要忘了以达者为师!”

  说着王粲昂首挺胸走在前头:“我身为达者,但有所请,自是不吝赐教。”

  王粲走了几步,却未曾听到预料中的反驳声,回头,却见马超停在了原地。

  他还以为是马超今日受了打击,正想着该说什么话来好好安抚一下对方,却听马超开口了——

  “仲宣说的是,伯符说的亦是。我马超自视甚高,然今日遇事,方知我与二位相比,不过埳井之蛙耳。”

  王粲与孙策刚要担心马超会不会自暴自弃,却又听马超拱手道:“日后我但有言语行为不当之处,还望二位如今日般不吝赐教!”

  “这自是应有之理!”王粲往回走了几步,同孙策一起一左一右揽着马超……碍于身高,孙策能搭肩,他却只能揽腰了。

  孙策道:“我等当共勉之!”

  “共勉!”三人异口同声。

  然后马超犹豫了一下,问道:“要不回去叫上公逸兄一起?”乃是想起了陆俊。

  “此言得之。”“正该如此!”

  做下决定,三人也不想着找人辩论去了,径直离开此地。

  庐江郡,舒县一处宅院内,一容貌俊美,英姿勃发的少年正在弹琴,其琴声悦耳,竟引来两只鸟儿在旁边的院墙上嬉闹跳跃。

  只是忽的,少年感觉心中有些空落落的,像是失去了什么。

  原本驾轻就熟的曲谱也忽有阻塞之感。

  “公瑾之心乱了,莫不如稍作休息。”

  说话的乃是罢官后归乡的周忠。

  周忠自知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没了前途,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过去,他曾听他的从弟周尚信中得知他已故从弟周异之子周瑜少有大志,且有才能,而今他终于得空回乡,亲自考校了周瑜,才知道周尚说的还是保守了。

  这简直是他周氏的美玉啊,他的两个儿子给老父亲拖后腿的儿子与周瑜相比,简直与石头无异。

  就算他这一代出不了一個三公了,但能培养出一个三公,也算是不负家族期盼了。

  就这样,周忠回乡之后,被专心教导起了周瑜,不仅在于经学,更多的是他历任地方郡国与朝中九卿的从政经验,这一点,是只做过县长的周尚所不能教给周瑜的。

  周瑜闻得周忠此言,双手抚在琴上,感受这琴弦震动的平息,一如他的烦恼,并回应道:“伯父见笑了。”

  “抚琴本就为了陶冶情操,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公瑾已得入门之道,静神虑便是之后的路了,公瑾不妨听一听鸟鸣。”周忠说罢,闭上了眼,听着在院墙上不愿离开的鸟儿鸣叫。

  周瑜原本已经打算回答心中的思虑,然周忠没问,他终究没说。

  学着周忠的样子,平心静气,良久,他睁开眼,悠然的琴声再度响起。

  这一次,中间再无晦涩。

  “公瑾心中还有忧虑吗?”周忠问。

  “有。”周瑜点头。

  “说来听听。”

  “丹阳山越之乱,虽被围剿,已经没有最初的声势,然至今仍未平息。伯父归乡多日,为何不出上一份力,谋求复出?”

  

  周忠倾心相教,自不会说什么虚言搪塞,回答道:“我在等,等安东将军的消息,荀慈明受陛下看重,若能得他举荐,公瑾便能少走几步弯路。且以你那两位从兄做下的蠢事,雒阳自上而下皆怀疑丹阳山越之乱与我周氏有关,荀慈明岂能不知?你不知当时京中物议,我今日能安然在此,全赖陛下仁德。”

  “至于复出……”周忠摇了摇头,“有孽子在此,三公无望,复出又有何益?”

  涉及到两位不听劝的从兄,周瑜也不好多说什么,只道:“是以为了避嫌,唯有荀将军来邀,而我周氏却不能毛遂自荐。”

  周忠点头。

  ……

  关羽这边,将剩下的士人矛盾处理完了之后,他承了荀彧几人的情,自不好先行离开。

  况且经历了这么多,关羽已然明白,士大夫中不乏有如皇甫公那般真才实学、德才兼备之人,对于这些人,他还是愿意以礼相待的。

  关羽、荀彧、郭嘉、崔琰、陈容五人在一起,自然不会干坐着。

  荀彧开口道:“云长如何看待王粲、孙策、及马超。”

  关羽一怔,过去,他与荀彧虽都是皇帝的近臣,但偶有往来之时称得都是官职,称字似乎是头一次。

  也只是一瞬间他便反应过来了,想了想,应道:“我曾与孙策有过一面之缘,也曾与孙文台并肩作战,策有父风,窃以为或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至于马超,若要从军,还需调教一二。”

  对于王粲关羽则没有评价,他虽然是读春秋的,但经学之道非他所长。

  “文若以为如何?”

  “与云长所见略同,”荀彧微微颔首,又笑着说,“王粲有神童之称,日后,说不得你我要出现在他的诗赋中了。”

第278章 太学之议后

  郭嘉是五人中年纪最小的,且是唯一一个白身。可他自认为不逊于在场之人,并不会因此而妄自菲薄。

  他听闻荀彧赞赏王粲在诗赋上的天赋,反问道:“文若以为,在祢衡的诗赋中,我等又是何种面目?”

  荀彧但笑不语。

  崔琰则感慨说:“听其言,观其行,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他此言乃是讽刺批评者只知道责备而不明白情理,指代的是谁自不必多说。

  谁都知道赦免马腾并给与高官厚禄,未免会导致有心人起了效仿之心,但私下里在马超面前批评马腾,于事无补……

  关羽则想到了羽林郎告诉他的刘辩认识马超等人之事,不禁眯着眼睛暗想:“陛下连这一层都考虑到了吗?马超能与陛下亲善,自不会因为区区祢衡之言而对朝廷有怨恨之心。”

  只是这事终究是个不算秘密的秘密,就没必要拿出来说了。

  但关羽不说,却有人想到了这点。

  荀彧提醒道:“今日之事虽毕,然马超仍需稍加安抚留意,我听说马超住在谏议大夫马颖处,云长有暇,不妨将今日事与谏议大夫分说一二。”

  关羽没有拒绝,马颖曾受他举荐,算是朝中与马腾联系的一个纽带,此事马超未必会对他坦诚相告。

  话题来到此处,顺势便从王粲等人的身上转移到了朝政。

  其中,荀彧久在尚书台,对政务的了解是最多的。他心中有数,不至于吐露朝中机密,但一些可以说出来的消息,他也不会遮掩。

  “昔日凉州不稳,三辅不安,国家无法专心内修自身,然今朝不同往日。”

  崔琰原本不知内情,闻言听出了荀彧话中的含义,凉州的战事要结束了!

  这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军事支出的削减,在场没有庸人,很快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眼下这五人皆是务实之人,孔融说文人相轻,但他们之间言语却甚是融洽,应是达到了其所说的“审己以度人”的标准。

  ……

  这一日的太学之议即将步入尾声。

  辩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能够站在此处争论之人,谁没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话术。

  想要改变一个三观定型的人,仅仅依靠言语是行不通的,毕竟现场也没人会嘴遁。

  但严格来说,这只是刘辩在场的太学之议告一段落。

  参与辩论的六七十人,不过一天的时间,分配给每個人的时间极为有限,有人多说了两句,便有人少说了两句。

  也有认为自己临场没有发挥好的士人,认为自己的说辞还能改进一下,竟当着刘辩还在场的时候与人约定明日再作舌战。

  在这场太学之议中,有数人给刘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便是太学博士李儒,支持改良派的均输法。

  所谓改良派,即支持均输法的继续施行,但却不认可现在均输法的施行方式。一说将大商人剔除出均输官,以正直贤良的士人取而代之,另一说朝廷绝不可以均输法牟利,而是要利用均输法平抑物价,将从百姓中所得之利还于百姓。

  而李儒属于改良派中折中的,他既不谋求将商人全都踢出去,也不要求朝廷不得丝毫之利,突出一个和稀泥。

  但这种和稀泥却是刘辩想要的,在以货物牟利上,大商人无疑更驾轻就熟,并且均输法的施行尚在试验之中,刘辩也无法保证将来不会再出现用均输法供给军费或其他必要用途的情况。

  这是刘辩主政以来的最大感悟——想要做事,必备钱粮。

  唯独李儒这个名字……可董卓他都能容忍,区区一个当打手的李儒而已。

  只是在用李儒之前,刘辩觉得自己需要查一下他有此观点是他真心所想还是探听到了自己的喜好。

  彭城张昭,刘辩想了许久才将眼前这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官吏同那位东吴名臣划上等号。

  张昭与赵昱、王朗互为好友,其成为太尉府的曹掾,便是因为赵昱向马日磾举荐的,他属于极端的改良者。

  袁滂之子袁涣作风及其类父,他认为现行的均输法是对国库收入极好的补充,而钱粮来到国库,由朝廷统筹使用,会更利于百姓。至于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吏治监察来解决。

  至于强烈反对均输法的士人们,许劭、陈宫、南阳名士宗承等人,反对的理由左一句恶吏欺民,右一句于民争利,至于增加岁收的办法……也只能喊出书中的一些大道理。其中陈宫倒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息战,让朝政的重心回归内政,赢得了不少支持。

  这一点,倒和盐铁之议中的贤良与文学一般无二。

  

  只是刘辩分辨不出他们的大义之中有没有藏几分私心。

  历史上的盐铁之议前后共辩论了五个月方才以取消酒类专营而结束,今之太学之议,究竟何时结束,则掌握在刘辩手中。

  而刘辩,并不着急。

  不断汇聚进雒阳的人才,可以从中慢慢招揽愿意为国效力之人。

  在回程的车驾上,刘辩身边首次见识了此等热闹场面的刘协兴奋不已。

  刘协不甘寂寞的他舍了自己的车,坐在了刘辩身旁,不厌其烦地说着他今日观察到的趣事。

  等到快要回宫时,刘协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请求道:“皇兄,我以后能去太学读书吗?”

  刘辩看了看刘协带着希冀的双眼,伸手揉了揉刘协的头发,已满十周岁的刘协其实已经懂得许多东西了。

  刘辩说道:“等过几年,协儿再大几岁,我送你去太学可好?”

  “好啊!”刘协的兴奋发自内心。

  “在此之前,要好好同梁师学习经典。”刘辩嘱托道。

  刘协重重点头。

  回宫时,董太后已经在西宫宫门旁候着了,她先关心了两句刘辩,随后便把刘协带走了。

  刘辩自不会心生不满,这位太皇太后没给他找麻烦便已经是万幸了,现在见面时能有个笑脸,还要什么自行车。

  次日,刘辩在云台殿后殿醒来,没多久便从张让口中听说了王粲与祢衡的冲突以及事情后续的发展。

第279章 为天下贫寒子弟计

  “郭嘉……”又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更因为一句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位在网庙十哲之列。

  当然,被当做拉踩诸葛亮的筏子绝非是郭嘉的错,总不能怪郭嘉在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英年早逝吧!

首节 上一节 159/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