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60节

第278章 太学之议后

  郭嘉是五人中年纪最小的,且是唯一一个白身。可他自认为不逊于在场之人,并不会因此而妄自菲薄。

  他听闻荀彧赞赏王粲在诗赋上的天赋,反问道:“文若以为,在祢衡的诗赋中,我等又是何种面目?”

  荀彧但笑不语。

  崔琰则感慨说:“听其言,观其行,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他此言乃是讽刺批评者只知道责备而不明白情理,指代的是谁自不必多说。

  谁都知道赦免马腾并给与高官厚禄,未免会导致有心人起了效仿之心,但私下里在马超面前批评马腾,于事无补……

  关羽则想到了羽林郎告诉他的刘辩认识马超等人之事,不禁眯着眼睛暗想:“陛下连这一层都考虑到了吗?马超能与陛下亲善,自不会因为区区祢衡之言而对朝廷有怨恨之心。”

  只是这事终究是个不算秘密的秘密,就没必要拿出来说了。

  但关羽不说,却有人想到了这点。

  荀彧提醒道:“今日之事虽毕,然马超仍需稍加安抚留意,我听说马超住在谏议大夫马颖处,云长有暇,不妨将今日事与谏议大夫分说一二。”

  关羽没有拒绝,马颖曾受他举荐,算是朝中与马腾联系的一个纽带,此事马超未必会对他坦诚相告。

  话题来到此处,顺势便从王粲等人的身上转移到了朝政。

  其中,荀彧久在尚书台,对政务的了解是最多的。他心中有数,不至于吐露朝中机密,但一些可以说出来的消息,他也不会遮掩。

  “昔日凉州不稳,三辅不安,国家无法专心内修自身,然今朝不同往日。”

  崔琰原本不知内情,闻言听出了荀彧话中的含义,凉州的战事要结束了!

  这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军事支出的削减,在场没有庸人,很快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眼下这五人皆是务实之人,孔融说文人相轻,但他们之间言语却甚是融洽,应是达到了其所说的“审己以度人”的标准。

  ……

  这一日的太学之议即将步入尾声。

  辩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能够站在此处争论之人,谁没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话术。

  想要改变一个三观定型的人,仅仅依靠言语是行不通的,毕竟现场也没人会嘴遁。

  但严格来说,这只是刘辩在场的太学之议告一段落。

  参与辩论的六七十人,不过一天的时间,分配给每個人的时间极为有限,有人多说了两句,便有人少说了两句。

  也有认为自己临场没有发挥好的士人,认为自己的说辞还能改进一下,竟当着刘辩还在场的时候与人约定明日再作舌战。

  在这场太学之议中,有数人给刘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便是太学博士李儒,支持改良派的均输法。

  所谓改良派,即支持均输法的继续施行,但却不认可现在均输法的施行方式。一说将大商人剔除出均输官,以正直贤良的士人取而代之,另一说朝廷绝不可以均输法牟利,而是要利用均输法平抑物价,将从百姓中所得之利还于百姓。

  而李儒属于改良派中折中的,他既不谋求将商人全都踢出去,也不要求朝廷不得丝毫之利,突出一个和稀泥。

  但这种和稀泥却是刘辩想要的,在以货物牟利上,大商人无疑更驾轻就熟,并且均输法的施行尚在试验之中,刘辩也无法保证将来不会再出现用均输法供给军费或其他必要用途的情况。

  这是刘辩主政以来的最大感悟——想要做事,必备钱粮。

  唯独李儒这个名字……可董卓他都能容忍,区区一个当打手的李儒而已。

  只是在用李儒之前,刘辩觉得自己需要查一下他有此观点是他真心所想还是探听到了自己的喜好。

  彭城张昭,刘辩想了许久才将眼前这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官吏同那位东吴名臣划上等号。

  张昭与赵昱、王朗互为好友,其成为太尉府的曹掾,便是因为赵昱向马日磾举荐的,他属于极端的改良者。

  袁滂之子袁涣作风及其类父,他认为现行的均输法是对国库收入极好的补充,而钱粮来到国库,由朝廷统筹使用,会更利于百姓。至于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吏治监察来解决。

  至于强烈反对均输法的士人们,许劭、陈宫、南阳名士宗承等人,反对的理由左一句恶吏欺民,右一句于民争利,至于增加岁收的办法……也只能喊出书中的一些大道理。其中陈宫倒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息战,让朝政的重心回归内政,赢得了不少支持。

  这一点,倒和盐铁之议中的贤良与文学一般无二。

  只是刘辩分辨不出他们的大义之中有没有藏几分私心。

  历史上的盐铁之议前后共辩论了五个月方才以取消酒类专营而结束,今之太学之议,究竟何时结束,则掌握在刘辩手中。

  而刘辩,并不着急。

  不断汇聚进雒阳的人才,可以从中慢慢招揽愿意为国效力之人。

  在回程的车驾上,刘辩身边首次见识了此等热闹场面的刘协兴奋不已。

  刘协不甘寂寞的他舍了自己的车,坐在了刘辩身旁,不厌其烦地说着他今日观察到的趣事。

  等到快要回宫时,刘协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请求道:“皇兄,我以后能去太学读书吗?”

  刘辩看了看刘协带着希冀的双眼,伸手揉了揉刘协的头发,已满十周岁的刘协其实已经懂得许多东西了。

  刘辩说道:“等过几年,协儿再大几岁,我送你去太学可好?”

  “好啊!”刘协的兴奋发自内心。

  “在此之前,要好好同梁师学习经典。”刘辩嘱托道。

  刘协重重点头。

  回宫时,董太后已经在西宫宫门旁候着了,她先关心了两句刘辩,随后便把刘协带走了。

  刘辩自不会心生不满,这位太皇太后没给他找麻烦便已经是万幸了,现在见面时能有个笑脸,还要什么自行车。

  次日,刘辩在云台殿后殿醒来,没多久便从张让口中听说了王粲与祢衡的冲突以及事情后续的发展。

第279章 为天下贫寒子弟计

  “郭嘉……”又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更因为一句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位在网庙十哲之列。

  当然,被当做拉踩诸葛亮的筏子绝非是郭嘉的错,总不能怪郭嘉在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英年早逝吧!

  其本人绝非沽名钓誉之辈,刘辩决定见过之后再加以任用。

  而被樊陵找借口留下来的青州州吏邴原,却是最先接到刘辩召见的。

  邴原与华歆年岁差不多,三十三、四岁,但因出身贫苦,他的启蒙师愿意不收他的学费已经是大恩了,吃穿用度自然要靠自己。

  所以即便后来成名,贫苦的生活依旧给邴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让他看起来起码年过四十。

  邴原并不知道皇帝为什么召见自己,他自觉自己在昨日的太学之议中表现绝不算出彩,他本就不是好与人争论的性格。

  此次他愿意参与,一是因为樊陵对他以礼相待,二是征他为州中佐吏的陈纪对均输法有些见解,他想要代为传达。当然,与樊陵所承诺的“北海百姓才经战乱,根矩也不愿意朝中无人在明年削减赋税上替他们说话吧?”也有很大关系。

  昨日邴原已经见过了皇帝,今日再见,他倒不算紧张,恭敬地依照制度行过礼后,邴原感受到了皇帝的热情。

  经学见解、游学履历……邴原一一直言,对他来说,这些无不可对人言者。

  话题很快就延伸到了他年少之时。

  即便过去了十几年,即便在皇帝面前,回想起当初,邴原的眼睛依旧有些酸涩。

  他毫不避讳地说:“臣幼失双亲,为邻居学舍之师长怜惜,愿相教,不求资。”

  刘辩道:“不知根矩的师长今在何处?如此道德贤良,朕不愿失之。”

  邴原还是流下泪来,说道:“中平二年春,师长因大疫故去。”

  刘辩安慰道:“逝者已矣,想来根矩的师长当初选择教书,也是希望有更多像根矩这样能以身作则、使人明德明理之人。”

  邴原拭去眼泪,刚要以失态向刘辩请罪便被刘辩阻止。

  之后,邴原继续说起求学之事。

  “臣初时读书,唯盼冬日,虽砚台成冰,大寒不敢出屋,然无有他事,可安心诵书矣。”

  至于冬日外的其他时节,自是农忙之时,就算有族人相助,他也是要参与其中的。

  “后至郡学,与人舂米做工,以供资费……”

  邴原年少时,只用交口赋,待到了交大额算赋及更赋的年纪,他及时入了郡学,得免。如此,才能靠着给人打工获得吃穿用度的钱粮。

  等到后来邴原学有所成,后面与管宁、华歆的游学之路倒是顺畅起来,毕竟那时的他已有经学造诣,虽家贫,却足以被人看重了。

  听完这些,刘辩图穷匕见,说道:“我曾见陈公在奏书中言说,因多年乱象,青州郡学多有荒废者。积富之家自有私学可选,然朕听根矩所说,贫寒子弟若无郡学相助,免除赋税徭役,只怕便是有向学之心,也难以读书了吧!”

  邴原感同身受,拜道:“陛下明鉴!”

  “是以,朕欲使前将军往各处郡国,督促恢复郡国之学,然恐此等大事因恶吏而毁,又忧心于贫寒子弟入郡学无门。遂愿请根矩与前将军一行,裨补阙漏。不使贫寒子弟向学之心遭受蒙昧,不知根矩可愿辛劳?”

  这推心置腹的一招刘辩用出后向来无往而不利,今日也不例外。

  邴原纳头便拜,口中直呼:“臣必肝脑涂地!”

  “根矩不必多礼!”刘辩亲手搀扶起邴原,却看到邴原眨了眨眼,有些羞赧地问说——

  “臣惭愧,不知前将军是……”

  刘辩闻此,言语间更多了几分真诚,拉着邴原的手不放,解释说:“前将军乃是吾舅,根矩放心,前将军最爱听从名士之言,届时若是前将军不听良言,根矩尽管上书于我。”

  邴原还欲再拜,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手还被刘辩拉着呢。

  哪怕明知道这是皇帝的示好,可他心中怎么能不感动呢!

  感动之余,邴原提醒说:“陛下,郡学固然重要,然乡里之学舍却是根基,不可忽视。”

  刘辩叹息说:“根矩所说,朕如何不知?只是州郡上下百废待兴,国库空虚,朕有心无力。”

  邴原道:“无需出资,能教贫寒子弟而不求资者,必是贤良道德之士,亦出自积善之家。”

  刘辩马上明白了邴原的意思,利朝廷是没有条件给,但给名倒是完全没问题的。

  大不了让当地二千石给郡国中最拔尖的启蒙师写一份手书作为牌匾,在当地立个碑用于传后世也不是不行。

  经邴原一提醒,刘辩就想到了好几个手段。

  在士人普遍注重名声的当下,此举必然能起到作用。

  随后,刘辩又与邴原相聊许久,包括北海国曾遭受战乱的百姓安居状况等等。

  然后,由黄门侍郎荀攸亲自带着邴原去找何进。

  刘辩觉得自己为了何进,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他没想到,回报竟然在这里。

  刘辩原本只想为何进重建各郡国之学提供一个真正了解贫民的帮手,顺带为提拔邴原这個贫寒子弟建一个阶梯,却有了这么大一个收获。

  而在邴原入队之后,何进手下集结了王朗、邴原、牵招三员干将,其中两个名士、一个校事郎,在中原诸郡国应是无忧了。

  如此,刘辩也能安心放何进离开。

  何进想要做事,为了宫中和谐,刘辩不想阻拦,只要何进别再被人忽悠惹祸就行了。

  与热闹的雒阳相比,位于汉家最南部的交趾刺史部宛如另一个世界。

  这里蛮族众多,不服王化者数不胜数,气候与北方大不同。

首节 上一节 160/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