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64节

  “涉及到亲朋故旧,向来是难事。张平难打算如何处置?”望着脸都被气红了的张燕,应劭问道。

  张燕说不出答案,处置那些犯错的人?对他来说无疑是自掘坟墓。

  假如应劭不在,张燕知道这些事后至多不过是稍稍补偿一下苦主,至于大义灭亲,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苦一苦部众们了。

  应劭忽然说道:“昔日贾公初为刺史时,冀州各县长吏多有逃亡者,后贾公严查臧过,唯有两位县长立身最正,未曾有过。想必张平难一定听说过这两人吧!”

  张燕点了点头,此事当初在冀州可是出了名的,堂堂河北冀州,这么多县,只有两个县中长吏没毛病。

  他答道:“我没记错的话,两人分别叫董昭、黄就。”

  应劭颔首:“中郎将知道二人便可,此后董昭与黄就皆因功绩迁任县令,仍在冀州治下。我此行巡察冀州,也曾见过两人,皆一时之俊才。我有意迁此二人来为平难中郎将整顿吏治,张平难以为如何?”

  听到此话,张燕本能地摇头拒绝:“此事就不劳烦应刺史了!”

  应劭忽然加大了音量,质问道:“这山谷中皆是天子子民,而今他们备受中郎将麾下恶吏欺凌,我身为刺史,岂能置之不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地亦非法外之地!除非中郎将砍下我这颗头颅,自立为王,否则此事我责无旁贷,非管不可!”

  经历了先前一幕,张燕望着言辞激烈、义愤填膺的应劭,曾经历经生死的他竟有些心虚。

  全场心虚的孙轻见状赶紧跳出来向张燕表忠心,甚至还拔出了自己的佩刀,斥责应劭道:“之前听你说话就觉得不爽利了,飞燕帅,俺这就去砍了他!”

  应劭却丝毫不惧。

  他身后的赵浮与闵纯都没想到应劭突然说出了砍头这种话,只是心中不论是怪罪也好、佩服也罢,此刻两人只能先后抽剑,共同进退。

  “住手!”张燕喝止孙轻,现在可不是天下大乱的时候,真要让应劭死在这里,只怕他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强令孙轻收起刀后,张燕作揖致歉道:“武夫无知,还望使君莫要见怪。”

  应劭也示意赵浮与闵纯收起剑,只问道:“整顿吏治之事,中郎将以为如何?”

  张燕叹息一声,道:“是我有错在先,就依使君所言。”

  孙轻还要再说些什么,但被张燕眼睛一瞪,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之后几日,应劭就像是忘了这一日的刀剑相向,一一巡察位于张燕治下的诸多能耕种的山谷。

  期间他还见了孙轻之外的小帅,包括张燕之子张方。

  五日之后,尚未巡察完山谷的应劭向张燕表达了离去之意。

  原本以为应劭要巡察一遍的张燕有些措手不及,问道:“使君缘何忽然离去?”

  应劭道:“已经到了我与别驾约定相会的时间。且此间情况我已了解,相信张平难亦非毫无察觉,只是不知张平难有无壮士断腕之决心?”

  张燕不语。

  应劭又道:“张平难放心,此前我说要调董昭、黄就前来,不过是一时气话,我不过是一介刺史,何以插手县令之迁调?”

  这对于张燕来说明明是好事,可他隐隐觉得不对。

  

  离开之后,他特意叮嘱了原本安排来监视应劭一行人的耳目。

  而另一边,治中闵纯见张燕离开,不解地询问应劭:“使君好不容易才借着孙轻拔刀让张平难松口准许董黄二人来此,缘何又放弃了?”

  应劭一脸严肃地解释道:“这几日你我所见,此山中本就是国中之国,张平难心中没有决断,这种时候让董黄二人来此,恐连累他们枉送了性命。”

  毕竟他要是死在这里朝廷一定会有所反应,但董昭和黄就就不一定了。

  这话很快传到了张燕的耳朵里,令他心中凛然,不禁多想了几分。

  就在应劭离开当日,张燕送别应劭之时,带来了他的儿子张方,对应劭说道:“我本打算明年举我儿为孝廉,然其无教,是以心中忧虑。近几日我见使君胸怀沟壑,不知可否劳烦使君,收我这小儿为弟子,以效犬马之劳?”

  对此,应劭表现地一点都不意外,当即应道:“君子聪慧,如何不愿?”

  张方遂当场拜师,并与应劭一同离开。

  ……

  雒阳,陈宫与张邈再度于洛水之畔相会。

  张邈看着陈宫的脸色似乎不太好,问道:“今太学之议尚未结束,公台莫非就已经懈怠了?”

  其实他明白原因,陈宫没有等到他要等的东西。

  陈宫摇了摇头,说道:“今日出门之前,有太尉府小吏登门,言说太尉愿征我为属吏,我写下谢表婉拒了。”

  近些日子以来,能自行征辟府属的公府纷纷行动起来,然而陈宫想要的不是公府征辟,也非地方举荐,而是来自皇帝的公车征辟。

第288章 又急?

  “公台可曾听说郭奉孝之事?”张邈问道。

  闻言陈宫的情绪更低沉了些,他答道:“如何不知?古有毛遂自荐为使,今有郭嘉自请为郎。”

  日前,坊间传言,颍川郭奉孝与天子对答,自请任尚书郎,天子惜其贤才,遂以之为尚书郎。

  似陈宫这等人物,如何不明白,此事自然表明了天子求贤若渴的态度。

  但郭嘉能自荐,究其原因还是他能得皇帝的召见。

  而今虽然没有科举取士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汉家故事,一朝得到天子召见重用,势头甚至能比科举拔得更高。

  在这一点上比较有发言权的还得属前汉的造梗小能手朱买臣。

  因为郭嘉过去数年闭门读书的缘故,除了少数与他结交之人外,了解郭嘉才能者并不多,陈宫与张邈皆不在此列。

  不过张邈已经从好友尚书周毖处了解到了一些消息:“我听闻,郭奉孝是由荀文若向天子举荐。”

  陈宫心中了然。

  话说自今上登基之后,本就不容小觑的颍川郡士人们毫无疑问地在朝堂之上占据了更多位置。

  而颍川乡里之间本就学风浓厚,不乏人才,能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

  此事放到其他郡国出身之人眼中,要说一点都不羡慕嫉妒,那是骗人的鬼话。

  陈宫达不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不过他没有背后说人坏话,评价道:“荀文若君子也,曾被赞为‘王佐之才’,他所荐举之人,想必是有真才实学者。”

  张邈对此不置可否,笑道:“公台只知其有王佐之才,却不知称其为‘王佐之才’的何伯求而今正在右扶风屯田呢。”

  小小地讽刺了一下后,张邈又打了个哈哈,道:“颍川荀氏以《易》传家,自然更明时事变化。”

  陈宫颔首,换做过去,他一定会和张邈多加讨论一番,但现在,他却没了这种心情。

  他不得不承认,他急了。

  陈宫敢于先后拒绝州郡举荐和公府征辟,他对自己的才能是有几分自得的,自认为太学之议中自己的表现不俗,然而连郭嘉这样的年岁比他小不少的士人都能得到天子召见……对于陈宫来说,这无疑让他信心都有点动摇了。

  虽然早在参加太学之议前便预计到了这一结果,但真到了这一天,却没陈宫想象的那般容易接受。

  陈宫忽然询问张邈道:“孟卓公至今仍无入仕之意吗?”

  张邈一愣,随后缓缓摇了摇头,若非太学之议,他是不愿入京的。

  在他看来自己入仕的时机未到。

  而且昔日党锢之时,他与袁绍四处奔走,结交党人,扶危济困,在奔走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前袁绍辞官回乡,张邈曾去相会,见袁绍辞官不过一年有余,便已经颓废起来,时常饮酒消愁。

  张邈当时就把袁绍大骂了一顿,然后他才从宿醉的袁绍口中得知袁绍是被迫辞官的。

  当事情的经过被袁绍以自己的视角修饰后传入张邈耳中,不免让视袁绍为好友的张邈感同身受,感慨于天家无情。

  当然,感同身受之余,张邈还是要继续骂袁绍就此颓废不思进取的行为,希望能将袁绍骂醒。

  面对“重病”的袁绍,张邈言语之间下了一剂“猛药”,说人话就是骂得有点狠。

  事实证明,张邈的“猛药”是有效果的,袁绍的的确确被张邈给骂醒了。

  只是自酒后醒来之后的袁绍回想起张邈骂他的言语,恼羞成怒,直接不再搭理张邈了。

  两人的关系就此破裂,不复往来。

  虽然有因袁绍经历产生的警醒,但要真说张邈半点仕途之意都无,那也必然是假话。

  真要无意仕途,张邈大可以不来这一趟。

  陈宫有野望,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公车征辟,他张邈自然也有。不求一朝得为公卿,起码在内为侍中,在外为二千石吧!

  张邈为自己规划的道路是如同荀爽、韩融等大儒一般。

  为此,他很早就经营起了自己的名声。

  文学不够那就钱财来凑。所谓“八厨供财,缗钱千万”,能够成为“八厨”之一,张邈靠的就是充分使用自家的钞能力。

  靠着“八厨”之名,张邈好友众多,忽视掉已经绝交的袁绍,在尚书周毖之外,还有河南尹袁术、使匈奴中郎将曹操、兖州刺史刘岱等,还有那些与他同名的党人,亦有交情。

  也因此,在官场上有多位在内外为官的好友、在生活上后顾无忧的张邈没那么着急仕途。

  对他来说,若不能身居高位,不如继续在乡野养望。

  但话说回来,张邈之所以还是个处士,不正是各处征辟他所担任的官职够不上他的期望嘛!

  陈宫有此一问,两个人皆沉默了。

  

  良久之后,望着周边萧瑟的初冬景象,两人也没什么继续攀谈的心思了。

  沉默之际,忽有人打破了沉默,却是陈宫匆匆赶来的家仆。

  “少君,公车来了!”

  听到此话,陈宫顿时腰不酸了、背不痛了、脸上的笑容也更阳光了。

  他看向张邈,后者已然开口催促他:“公台踟躇多日,不正是在等此时,赶紧回去,莫要耽搁!”

  陈宫倒也干脆,匆匆告别后直接乘车回到租住宅院。

  半路上他还不忘整理自己的仪容。

  离家老远的时候陈宫掀开车帘看去,就看到一辆安车停靠在他家的门口,瞧着是公车的样式,这才放下心来。

  等到陈宫下车,一个小吏也迎了上来,确认了陈宫身份后才道明来意。

  小吏自称为公车司马属吏,奉诏请陈宫至宫南阙门待诏。

  所谓待诏,便是等待皇帝召见。

  理论上陈宫现在就可以乘坐公车去往公车司马驻守的宫南阙门处,接下来他的吃住都由公车司马负责。

  但陈宫在雒阳租了房,也不差这点吃食,只需要明早前往阙门外等候即可。

  毫无疑问,在自己的住处养精蓄锐以待明日是对陈宫更好的选择。

  小吏又与陈宫说了些注意事项,便欲告辞离去,却被陈宫喊住了。

第289章 求仁得仁

  “敢问阁下,明日与我一同待诏者,是否有旁人?”陈宫问道。

  小吏等了陈宫一段时间,本来心中有些不满,但见陈宫言谈间礼仪俱全,而且说不定其见了皇帝之后就会得到重用了。

  于是他存了示好的心思,答道:“据我所知,此次共有三人,陈君之外,还有汝南许子将、南阳宗世林。”

首节 上一节 164/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