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一关,便有资格成为太学生了。
按照蔡邕的规划,到了这一层,会根据家世来决定是否要免除赋税。这波因为政策而产生的招生热势必会带来太学生数量的增加,虽然还未有定数,但达到巅峰期的三万太学生也不是不可能。
若全都免除赋税,国库实在伤不起。
对于大族豪强来说,赋税不过是毛毛雨,就算不免除,太学生的名额同样能起到安抚的作用。
相较于难度偏低的太学生入学考试,童子郎的考核却不同,因为童子郎的要求是年少而通一经。
这就比《论语》高出一个档次不止了,如此,才能称得上的神童。
可每天就着《论语》出新题倒不麻烦,可若是为着人数不多的童子每日专门出五套新的五经试题……那蔡邕也别想干别的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治学的郑玄被蔡邕拉了进来。
童子有没有真才实学,甚至都不用笔试,与郑玄谈一谈对经典的见解,便足矣了。
不过郑玄还是很正式地每天出新题,任劳任怨地接受蔡邕的压榨。
只是童子们多有滥竽充数者,或是只知死记硬背,融会贯通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但起码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然这样的童子在郑玄心中称不上神童之名。
话说回来,郑玄是有资格这样评价的,他小时候没成为童子郎是因为家境不好没机会,谁年少时不是个神童呢!
童子郎这边进展不顺的情况蔡邕是知晓的,这天,他安排好太学生们的入学考试,就来到了郑玄这边看看情况。
童子郎的考核也已经接近尾声了,与还需要发榜的太学生考试不同,童子郎因为参与人数少,现场便可定下去留。
蔡邕到时,见在场所有童子都在伏案书写,唯有一人端坐,闭目养神,面前的笔墨纸砚都已经收起了,且并未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姿态。
光是这一点,就与其他孩童拉开了差距。
蔡邕来到郑玄身边,但后者都没抬头看他,他也不在意,顺势看起了郑玄面前的答卷。
这一看,他登时明白了原因。
好一会儿,蔡邕才想起留意答卷的一侧——琅琊诸葛亮。
此人之才,不逊王粲。
蔡邕又看向诸葛亮,他的年纪比王粲还小啊!
未久,答题时间已经结束,趁着房间内收卷的嘈杂声,蔡邕小声对郑玄感慨道:“以前,我打算将我的藏书送给仲宣,而今却得纠结了。”
第319章 五小只
王粲三人对于太学已经很熟悉了,很轻易地找到了进行童子郎考核的地方,蔡邕过来时他们已经在等候了。许久之后,他们就看到多个年岁不过十一二的少年从房间内出来,但王粲却并未从中发现诸葛亮的身影。
等待的时间颇为无聊,眼见着没有童子再走出来了,王粲口中的诸葛亮都还没有出现,马超问王粲道:“仲宣莫不是在骗我们……还是说仲宣被骗了?”
王粲也有些拿不准了,虽没有考察过诸葛亮的学识,但他本能地感觉诸葛亮的自信不是装的。
他说道:“蔡公与郑公不是都没出来了,再等一等。”
三人闹归闹,心里却是门清的,就算考试考完了,闯考场的事依然干不得。
又等了一会,连孙策都开始怀疑起来,询问起了王粲与诸葛亮见面时的更多细节。
然后发现王粲判断诸葛亮是神童的很大原因在于直觉……
于是他对此事的判断与马超一般——“只怕那个诸葛亮连参加童子郎试的资格都没有吧!”
见此,有些动摇的王粲却是嘴硬地坚持起来:“说不定是蔡公与郑公发现了诸葛亮的大才,正留着他呢!”
孙策马超对视一眼,没再继续抢白,而是继续在考场外陪着王粲等候。
三人中孙策年纪最大最成熟,已经在思索待会如何安慰王粲了。
不多时,考场中开始陆续有小吏出来,依旧不见诸葛亮的身影,在孙策与马超看来,事实已经昭然若揭了。
孙策安慰道:“仲宣莫要难过,近日来太学鱼龙混杂,出现些信口开河之人也是有的……”
孙策与马超正绞尽脑汁地安慰呢,却听王粲欢呼道:“你们看蔡公与郑公身后是谁?”
两人看去,的确有一个俊美少年跟在蔡邕和郑玄身后。
竟然是真的啊!
王粲也是松了一口气,脸上难掩的得意——“随我前去拜访蔡公与郑公!”
说罢,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当先走了过去。
孙策与马超闻言赶紧效仿起来,跟在王粲身后,恭恭敬敬地跟着王粲朝蔡邕郑玄行礼。
二人虽是二千石之长子,但若没有王粲这层关系,蔡邕郑玄哪知道他们是谁啊!
蔡邕微笑着扫视过三人,最先问道:“汝等缘何在此?”
他望着王粲,脑子里又想到了身后跟着的诸葛亮——王粲似是比诸葛亮大四岁,却没有比诸葛亮高上多少,两人一个身材瘦小、面容丑陋,另一個小小年纪便已经可以瞧出日后英朗的风姿。
正如王粲所猜测的,诸葛亮之所以现在才出来,是被他和郑玄看上了,留下来另外考校了一下。
越考校两人越满意。
蔡邕不是以貌取人者,否则当初也不会那般称赞王粲,可想到了家中的藏书未来的去向,心中愈发纠结起来。
此时的王粲浑然不知蔡邕的纠结,也不知道他可能要被偷家了。
面对询问,王粲将路遇诸葛亮之事坦言相告,只是略过了半道从课上逃出之事。
蔡邕笑了起来,他看重的两个少年俊才间有这种联系,由不得他不高兴,赞道:“吾原知仲宣有异才,今日才知仲宣有识人之明矣。”
感受到诸葛亮投来的好奇目光,王粲昂首挺胸之余,心中不知为何,忽然有了几分羞涩。
“你们来的正好,亮已经成了童子郎,日后要在太学读书,汝等若是无事,可带亮去寻一寻他的兄长。”
王粲忙不迭地答应了,自来熟地上去拉起了诸葛亮的手,口中道:“蔡公、郑公放心,我一定照顾好阿亮。”
本欲推辞的诸葛亮将话留在了嘴里。
孙策与马超一脑门子的问号,王粲面对他们俩时,可从未这么主动过!
蔡邕与郑玄并一众小吏离开后,未等三人问起,诸葛亮拱手道:“劳烦诸君了,我与兄长约定在前方见面……现在这个时候,兄长约莫在等我了。”
这是蔡邕交待的事情,眼前三人皆应下了,短短路程,他没说什么“亮自去即可”之类的话。
四人一路同行,王粲则向诸葛亮问起了童子郎的考核内容。
这些考核对于王粲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又问道:“阿亮治的是《诗经》?”
诸葛亮谦逊地答道:“只是略有涉猎。”
马超忍不住悄悄翻了个白眼,童子郎的标准他还是清楚的,“略有涉猎”指的是通经是吧!
他只觉得诸葛亮这话看似谦逊,但其中隐藏的傲气却又是另一个王粲,怪不得这么吸引王粲。
要知道,现在的太学中,不乏有在知天命的年纪都不能通一经者,马超自己也达不到通一经的水平。
王粲博闻强记,他在诸葛亮这个年纪,五经的内容早就熟记于心,对于诸葛亮的回答并不像马超那样一惊一乍的。
毕竟对于他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所谓的通经,只是经学研究的起点罢了。
“阿亮可曾涉猎其他经典?”王粲又问。
“平日里多会读一读《尚书》,《春秋左氏传》,至于《礼》、《易》,亮惭愧,还未有涉猎。”
马超忍不住问道:“你所指的未有涉猎是未曾读过还是达不到通经的标准?”
诸葛亮用着“不明白你在胡说些什么的表情”说道——“总得明白经义所指,才算是通读吧。”
马超看了看诸葛亮,又低头看了看自己,他这样,应该算是通了《论语》吧……嗯,起码称得上通半本,不,大半本!
这样安慰着自己,马超的心情好了些,全然忘了太学没有通《论语》的说法。
说话间,四人很快找到了约定的地点,诸葛瑾已经在等候,看到诸葛亮的身影,急忙迎了过来。
与诸葛亮相比,只比孙策大一岁的诸葛瑾毫无疑问是个正常人,反正马超是这么感觉的。
尽管诸葛瑾看起来经学造诣也颇为深厚。
而王粲,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合他心意的神童,虽然长得好看了些——要是王粲因为相貌受挫,说不得会敏感些,但现在的他从未为前程忧心过。
第320章 华佗的请求
王粲不愿就此分开,他马上就想到了一个主意——“我观贤兄弟入太学如探囊取物,不若我等为贤兄弟介绍一下太学各处?”
诸葛瑾赶紧推辞道:“劳三位带舍弟来此已经是叨扰了,不敢再麻烦……”
“子瑜何出此言。”孙策爽朗的笑道,短暂接触之下,王粲看上了诸葛亮,他也觉得诸葛瑾人不错,起了结交的心思,“日后君兄弟二人在太学,少不得与我等见面,说不定到时候我等还有要麻烦贤兄弟的地方呢!”
至此,考虑到从弟弟诸葛亮口中得知三人是得了太常公蔡邕的嘱托,诸葛瑾这才没有再推辞。
之后,五人同游太学。
在实际表现中,诸葛瑾、孙策、马超在前,王粲、诸葛亮在后。
因为身高的缘故,倒像是三个兄长在带两个弟弟游玩。
言谈间,五人之间也有了名字与籍贯之外的了解。
这时诸葛兄弟才知道孙策三人都不是太学生。
他们在出身上比不过三人,但他们坦然自若,并未因此而自惭形秽。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了。
……
刘辩知道诸葛亮的到来,已经是次日了。
他没想到,自己没有主动干涉诸葛亮的生活轨迹,但由他引发的蝴蝶效应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后者,直接将诸葛亮送到了他面前。
但很遗憾,是年幼版。
时人惯用虚岁,诸葛瑾二十,王粲也十七了。但刘辩去年才收拢了一批人才,并不着急让他们踏上仕途。
太学博士们的讲经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早已经固化,这固然有坏处,但也有稳定的好处。
想要成为太学博士也是要通过专门的考试的。
此外,还有郑玄时而去太学讲经,有蔡邕监管,不愁在太学学不到东西。
不过话虽如此,刘辩已经准备找个时间出宫见一见年幼的诸葛亮,想必会很有意思。
……
太学在蔡邕的帮助下繁花似锦,但有一处却愁云惨淡。
鸿都门学是先帝为了打压太学而设立的,在设立之初,先帝任命了不少鸿都门学走出的官员。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鸿都门学都比不过完备的太学,所以鸿都门学逐渐走向了没落。
等到刘辩掌权,鸿都门学在刘辩身边最大的存在感除了贡献了启蒙师梁鹄之外,就是留华佗张仲景在鸿都门学钻研编修医书、教导弟子了。
但在巫医不分家的时代,医属于百工之列,并不受人尊敬。
而且相较于华佗和张仲景这样选择放弃远大前程而从医之人,民间更多的医者不学无术,治病救人的本事是没有的,坑人骗钱的技能是拉满的,这种现象一多,又进一步拉低了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