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枣祗受公车,他也与有荣焉。
阳翟县距离雒阳不算远,枣祗孤身应征,准备在雒阳安定下来后再来接妻儿入京居住。
鸿都门学虽然在设立之初就很受宪帝的喜爱,但雒阳城内寸土寸金,鸿都门学和太学一样,都被设置在了城外。
当初为了避免一些冲动的太学生选择仗着人数优势以理服人,太学在东南,鸿都门学则被设在了城西,距离西园不算太远。
枣祗在抵达雒阳之后,很快通过了蔡邕的考核,成为了负责农科的鸿都文学。
门学设在城外有一桩好处,城内的房屋租金极贵,但城外的里坊就不同了,虽然比之阳翟县还是要贵上许多,但已经是枣祗能负担得起的了。
一切看着都很顺利,尤其是太常蔡邕,言谈间对他很是满意,直言鸿都门学新开的几科中,只有他这个农科和数科的文学最得他看重,还托付他留意门学祭酒乐松,防止后者行不法之事……
按理说,这本该是前途似锦的路子。
可是……
西园之中,枣祗手持着一把耒耜立在田亩之间,望着眼前的诸生们,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着重教哪些东西。
但现在不是迟疑的时候,枣祗指着面前的三脚耧车介绍道:“此耧车出自孝武皇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赵公,用以播种稻麦之种。耧车集开沟、播种、覆土于一身,使用时一人牵引耕牛,一人把扶耧车,一天便可播种一顷地。”
“诸位早就见过耧车,可有人觉得耧车不过如此者?”枣祗环视着他的学生们,见无人应答,伸手指向耧车的三个脚:“此三脚看似简单,但一则不至于使稻麦疏密不均,二则其垦出的小沟在麦田则易于排涝,在稻田则易于保水……”
枣祗说的起劲,并准备在寻好的一小块地中为学生们展示一下用法,全然没留意到场间不知不觉间多了些奇怪的人。
倒也不是全然不知,西园本就是安稳之处,枣祗过去讲课之时也有人来围观,只要不影响他授讲学,枣祗来者不拒,完全没有藏一手的想法。
但刘辩望着枣祗直接将稻种放进耧车播进潮湿的土地里,明亮的眼睛里藏着大大的疑惑,小麦这样种他是知道的,但水稻不是应该先单独育苗后分开插秧吗?
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不管是因为技术发展的限制还是肥料的限制,既然现在还没有他印象中的办法,总归该试一试,不然鸿都门学不是白改了嘛。
同时,刘辩也意识到,他一直以来都没离开过雒阳的一亩三分地,雒阳多种小麦,他便因此而不知对水稻的种植方式。汉家这么大的地方,他对于外界的了解大都来自于奏书公文,还是匮乏了些。
另一边,演示结束后的枣祗总结道:“在场诸君若有哪一位能如赵公一般,造出一个如同耧车这般的农具,必能青史留名!”
第327章 相见欢
枣祗交待完这些,便让出了场地,要他的学生们轮流体验一下使用耧车的感觉。
他自己则回到了田垄上,看着诸生或跃跃欲试,或犹豫徘徊,但终究所有学生都下了地。
不过枣祗还是暗暗记下了那些犹豫之人的名字。
不下地如何研究农桑?
思索间,枣祗觉察到有人来到自己身边,回头望去,正见来人在同他搭话:“敢问可是鸿都门学农科文学枣君?”
枣祗见来人相貌堂堂,颇具阳刚之气,不似宦官,答道:“正是在下,敢知阁下是?”
“在下赵云,我家郎君请君相见,不知枣君可有闲暇?”
枣祗到底在京中根基浅薄,也没什么消息渠道,听到赵云的名字,竟不知道赵云是谁。
他虽不是趋炎附势之人,却也深知这西园绝不是寻常人能随便进来的,少不得是个贵戚子弟。
人家过来延请,虽然正主没亲自来,却也称不上有多失礼,枣祗遂问道:“我的学生还在此处,不知阁下家中的郎君在何处?”
“不远,就在那边的水车处。”赵云遥指给枣祗看,只是在转身的空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露出了腰间的三采黑绶。
枣祗虽不知道赵云是谁,但绶带还是能认出来的,心中凛然,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赵云指完后,看向枣祗,将枣祗的情绪变化收入眼中,强调道:“并不会耽误枣君多少时间。”
枣祗知道容不得自己拒绝了,干脆道:“我先去同诸生说一下,君先请……”
西园中的水车枣祗是知道的,别处的水车大多以人力或是畜力驱动,西园却有一架水车乃是借着水流之力将水从低处引至高处。枣祗听说这架水车是由中常侍毕岚组织建造的,也因此,结合竹纸等,枣祗对毕岚的印象很好。
他和赵云抵达时,见到赵云口中的郎君果然在那一架自动的水车旁。
但在场的不止一人,除了枣祗知晓的负责主管西园的中常侍毕岚外,还有数个高矮不一的少年郎。
赵云过去时没说话,枣祗亦然。
枣祗起初只当是贵戚子弟,但他注意到毕岚侍立在一旁,态度毕恭毕敬——毕岚当初对待太常蔡邕都没像今日这般恭敬。
他不傻,终于意识到了赵云口中郎君的身份。
靠近时,枣祗听到少年郎之间的谈话——
“还是要再简化一些……目前的水车还是难以推广。”
“使用水力比起人力畜力好处有很多,但水力常不可控,必要时候,还是得保留一些用人力的装置。”
“今年春雨虽未迟,但夏雨却迟了些时日,谁知道下一场天灾什么时候到来……得早做准备,水车比曲辕犁还有复杂贵重,得想办法尽可能地把水车推广出去。”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枣祗听到了一两个他未闻过的词语,但望文生义,结合水车,倒也不难理解。
少年郎们没让他听多久,很快他就被赵云介绍了出去。
少年郎们一同作揖行礼,枣祗拱手回礼,这么平常的画面让枣祗一度怀疑起了自己的猜测。
但毕岚的态度做不得假,少年郎们看着都英姿勃发……噢,其中一個例外,但其能混迹其中,一定有真才实学吧!
而另一人隐隐之间有众星捧月之势,方才的话也是出自他口。
其话语中蕴含的信息,也足以说明来人的身份——天子!
想到这,枣祗心头一阵激动,他从来都不是隐士,也不想做隐士,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枣祗没有猜错,但此时刘辩并不知道他眼前这位屯田的大才心中所想,也不知道枣祗有没有猜出他没有故意隐瞒的身份,只问道:“枣君对于水车可有什么见解?”
枣祗很想有见解,但他说不出来,此非他所长。
在他看来,眼前的水车就已经称得上巧托天工了,反正他凭空是造不出来的。
想了想,枣祗答道:“窃以为,就算此水车尚有不足,但已经足以使用了,若能……推广,足以和三脚耧车相媲美。而且我观察多年,多条河流水量皆较往年下降。”
“君言之有理。”刘辩分享过改进意见后便从水车旁离开。
随着气候愈发寒冷,降水量和冰川融水也势必会减少,河流水量下降是可以预见的事。
枣祗靠着自己的主动观察留意到这些……刘辩忽然有些觉得让枣祗担任鸿都文学是否有些大材小用了?
可他转念一想,培养实干的人才同样重要。而枣祗的课他旁听了,确实上得挺好。
刘辩又问道:“枣君在门学授课也有些时日了,君以为,门学诸生之中,可有能造出类似此水车之人吗?”
“确实有些聪颖之辈,但能否造出来此类物什,还在两可之间……”枣祗可不敢太肯定。
总归是有些希望的……
一行人一路往前闲逛,只当是闲聊。
与枣祗说着话,刘辩忽然问与他同行的王粲道:“仲宣若厌烦了太学,来此也不错,枣君是有大才之人,可以为师矣。”
王粲还没反应过来,枣祗听到后面一句称赞,只觉得一个激灵从尾巴骨传到了天灵盖,真正意义上的头皮发麻。
他发誓,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
王粲历史上曾写过《刀铭》,其上记录的铸造法便是灌钢法,他在文学之外,对这些奇巧之物还是感兴趣的,尤其是他现在年轻,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
所以哪怕他明知道刘辩话中其实没有强令他的意图,却还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王粲话音刚落,一旁又有一个声音传来——“亮愿与仲宣兄同来。”
王粲有好奇心,不过十二三岁的诸葛亮好奇心更重。
一旁的诸葛瑾望着跃跃欲试的弟弟,已然劝阻不得了。
之后,刘辩又问起枣祗在雒阳的衣食住行,聊表关切。
在得知枣祗现在还在雒阳租房后,一直跟着的毕岚马上说道:“西园北边还有些空置的房屋,距离鸿都门学亦不远……”
第328章 少年的丞相
开局一套房,刘辩觉得自己这个老板当得很不错了。
至于枣祗还在家乡的妻子,刘辩觉得还是交给枣祗自己养吧,他就不插手了。
枣祗终究还有学生要带,并未停留太久,不过这短短的相见已经足够展示天子对他的重视了。
别了枣祗,刘辩将注意力再度投到诸葛亮身上。
与王粲不同,诸葛亮身为童子郎,还是要继续在太学学习的。
但诸葛亮显然不觉得在太学和鸿都门学之间奔波是件辛苦事。
不然总不能是因为诸葛亮年纪小、阅历不足没意识到吧……
刘辩想着,少年的丞相现在已经是童子郎了,着重培养应该不算揠苗助长吧?
嗯,应该不算!
但刘辩还是忍不住提醒道:“阿亮来此倒没问题,不过要记得量力而行哦。”
“是,亮记下了。”诸葛亮脆生生地应道。
现在的丞相还未进入变声期,依然是孩童的话音,听在刘辩的耳中,让他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看到这一幕,王粲心中忽然涌出了一股危机感……虽然他也很喜欢阿亮不假,可……明明是他先来的!
“而且,仲宣兄一定会帮我的。”诸葛亮继续说。
听到声音,王粲心头一暖,他和阿亮之间有什么好计较的啊。
嘴上立马应道:“放心交给我吧!”
诸葛瑾的嘴角抽了抽,明明他才是阿亮的长兄好吧!怎么全都把他的事给干了?
他偏头看向孙策与马超,这两人对水车什么的倒也不是全无兴趣,但兴趣多在玩乐之上,指望他们去研究,猪都会上树了。
孙策马超则更坦然,他们早就经历过分别,也不觉得能与王粲一直在太学听讲。且太学和鸿都门学都在雒阳呢,只不过分布在城市两侧罢了。
西园被先帝精心修建,当初各地战乱之时,先帝也没有为了表决心徒耗人力,专门派人毁掉布置好的园林假山。
如今在这草木旺盛之际,刘辩一路走来,所见俱是美景,心旷神怡。
刘辩继续与王粲、诸葛瑾、诸葛亮等人讨论着推广水车的问题,孙策马超宛如局外人,偶尔才能插一两句嘴。
尽管将这事直接拿到尚书台必然比眼下几人探讨好太多,但并不妨碍探讨继续。
“还是要发动富户,贫寒之家,便是想造水车,多半也无能为力。”
“大可以将制作水车的方法传出去,鼓励民间自行制作,百姓之中不乏手巧者,说不得还能借此牟利……”
刘辩终究不同于其他人,他也不愿意效仿先帝一直待在西园,看了许久园中美景之后,他向几人告辞。
临别时刘辩让毕岚准备好各自使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的各型水车,以作备用。
正如枣祗所言,现在的水车已经可以使用了,就可以进一步向更远的地方推广了,不可能一直等到技术成熟。
不提刘辩回宫将事情托付给尚书台的一众贤才们,刘辩走后,毕岚也没有多待。
两人离开后,王粲等人之间的气氛才算真正的放松了。
归根结底,面对天子,尽管天子平易近人,但又有几人真能做到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