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98节

  袁基安慰道:“希望公路和承续能够明白叔父的苦心。”

  袁隗望向袁基,感慨道:“我袁氏后继有人啊!”

  他的确是顺势为之。

  与天子对着干,哪怕只是个年幼的天子,也是个风险十足的决定。

  因为天子是有资格掀桌子的。

  宪帝十二岁登基,不到一年就能掀起党锢之祸。

  以今上的能力,袁隗毫不怀疑,如果天子不计后果地针对袁氏,袁氏哪怕有四世三公的名望和遍布各地的门生故吏,也绝不能抵挡。

  但看着天子改革的趋势,袁隗如何看不出来,现在是豪强,是小吏,他日终会轮到豪族。

  毕竟,袁氏在汝南有多少田亩奴婢,他同样心知肚明。

  好在,天下豪族何止袁氏!

  坏在,汝南袁氏,过于显眼了,一旦事有不殆,必将首当其冲。

  甚至阻止了天子之后,袁氏也有可能会受到嫉恨,那时候,天下豪族可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毕竟,作为各自地域代表的豪族之间,从来不像表面上那般和谐。

  袁隗需要为袁氏留下后路。

  而使得治下百姓安康的袁术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人选。

  “汝是什么时候看出来的?”袁隗问道。

  袁基答道:“叔父驱赶承续的时候。”

  袁隗苦笑一声,叹息道:“终归是老了,心软了……”

  袁基安慰道:“承续向来与公路交好,不会引人怀疑。”

  袁隗听罢拍了拍袁基的肩膀:“苦了你了!”

  袁基摇了摇头,目光坚定。

  “叔父,陛下整顿吏治之举,继续下去,只会惹得天下不安,徒增叛乱,当罢此事,以安天下!”

  三月末,雒阳雍门外屋无故自坏。

第175章 袁隗的朝会上书

  京都房屋自坏,是为不详。

  在屋自坏之后的朝会中,原本处在忙碌之中,还正在参与重修汉律的袁隗忽然就此次上天预警在朝会中上书。

  慷慨陈词。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宝有山川。王道得则阴阳和穆,政化乖则崩震为灾。”

  上天有预警,一定是朝廷有地方没有做好,出了问题,导致王道不得,所有人都要反思。

  “臣伏闻为政以宽,疾恶严暴。而今之政,朝廷以天使多杀伐而致声名者,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长吏闻此,必多行杀伐之举以求迁赏。由是得进者,唯才与力,不复古焉?昔窦宪之政为前车之鉴,古之进者,有德有命,岂可弃乎!”

  对待恶行要嫉恶如仇,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能一味地行杀伐之事,否则长吏们都会行严政苛政以求上进,宽厚之人得不到晋升,窦宪当政时就是这样。

  “陛下龙兴即位,天下百姓喁喁以待,属望风政。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考虑为善之道。”

  “夫太皇天后及太后之家,分属外戚,以爵位尊显,尚可为也。然常为大将军、骠骑将军,专总权柄,其功绩足否?于国何益?又有骠骑将军重肆意安插子侄,此盖分陛下之权柄也!宜使权去外戚。”

  袁隗骂完了外戚,接下来的宦官当然也逃不掉。

  “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子弟禄仕,曾无限极。今虽外托谦默,不干州郡,而谄伪之徒,望风进举……”

  十常侍随侍皇帝身旁,看似被限制在了宫中,不能像以前一样派出子弟门客去州郡作恶,但依然会有一些小人举荐宦官子弟为官,用以走捷径。

  只要十常侍还在,皇帝就不可能百分百不受十常侍的影响,这种事就无法避免。

  袁隗骂完了十常侍,和提出罢免两个开府将军一样,顺势提出削减十常侍和小黄门的数量,只保留足以在禁中侍奉的数目,剩下的当由黄门侍郎等取而代之。

  袁隗早就做好了准备,骂完一通后,继续拜道:“臣之所以敢陈愚瞽,冒昧使向陛下谏言,傥或是皇天欲令微臣将这些告诉陛下,让陛下觉悟。陛下宜熟察臣言,怜赦臣死。”

  “臣恬为司徒,今天降灾异,难辞其咎。臣愿请辞以谢罪。”

  说罢,袁隗再拜,一副任由天子裁断的模样。

  平心而论,袁隗所言,并非全无道理。甚至可以说非常符合公卿士大夫的政治愿景。

  以此时的儒家思想和政治传统,单论奏书的内容也挑不出毛病。

  且他没有请求诛杀宦官。

  包括罢免两位开府将军,削减中常侍小黄门,都是为了避免这两者来分本应属于皇帝的权柄。

  都是政治正确。

  Buff加身,袁隗甫一动手,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除非天子不在乎自己的贤名。

  但袁隗纵观天子过去的所作所为,与有时会肆意妄为的宪帝不同,今之天子行事向来知道克制。

  袁隗曾听说今上当初回宫时宪帝曾评价今上“不类己”。

  他承认,宪帝评价得对,这一点上,天子的确不类父。

  在袁隗上书之后,九卿之中,卫尉杨彪、光禄勋刘弘、太仆黄琬、少府阴脩纷纷发言,表达对袁隗上书内容的认同。

  养病归来的羊续在纠结之后,终究没有发声。

  董卓望向袁隗的背影,不知在想些什么,一言不发。

  袁滂向来不掺和这些,刘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在九卿之下,附和的朝臣们更是众多,骤然发力,一时言辞不绝。

  整个过程中,刘辩面无表情,看着前赴后继表达主张的群臣。

  他坐在上面,将群臣一览无遗。

  支持的,犹豫的,静默的……

  太傅卢植脸上带着几分愤怒,太尉马日磾皱着眉头,司空樊陵有些慌张。

  三独坐中尚书令空缺,御史中丞韩馥出席。

  有监察百官之责的司隶校尉张温看似面无表情,实则额头上已经有了冷汗。

  刘辩由近向远望去,河南尹袁术倒是安然就坐,瞧着正在神游天外。

  董重气得浑身发抖,明明朝堂之中还算是暖和,可他仍身上发冷。

  他为骠骑将军,难道就不心虚害怕吗?

  何苗好歹还有一份封侯的战功,但他董重是真的啥也没有。

  顶着旁人背地里的议论这么久,他容易吗?

  

  他不就是前段时间将族弟董承从并州调来雒阳了吗!

  原本他还想给董承安排个校尉当当,毕竟董承的长女年龄合适被送进了宫,但受到了层层阻力,最后只让董承得了个军假司马。还想怎样?

  当骠骑将军前没有权柄,当了之后依旧没有权柄,那当初董太后不是不是白替他求了吗?

  董重有心开骂,好歹他位比三公。

  可望着齐刷刷支持袁隗的朝臣,董重怂了。

  他看向何苗,示意何苗先上。

  何苗是真的有心反驳,他也知道自己得站出来,即便不考虑他的大将军之位,袁隗的奏书很有道理,但这么朝臣一起,岂非逼宫?

  可他现在不能找人问策,正苦思冥想着该如何去说。

  杨彪后悔站出来了。

  但他没想到袁隗串联了这么多朝臣。

  弘农郡位置特殊,在三辅以东雒阳以西,人口甚至还不如京兆尹。

  严格来说,杨氏属于关西士族,其对于田亩奴仆的需求当然有,但绝比不上关东士族。

  袁隗的奏书当然没问题,但同意的人多了,无论上书内容是什么,只要不是皇帝主推的,都形同逼宫。

  可杨彪已经出列,哪好意思回去。

  他只能在心中安慰自己——“陛下仁善贤明,必然会理解我的……吧!”

  想到此处,他悄悄看向天子,正在此时,天子也正好看向了他。

  杨彪急忙避开,他作为九卿座次靠前,只觉得天子的形象有些熟悉。

  他眨了眨眼,猛然想起了宪帝和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杨赐乃宪帝之师,很得宪帝尊重,可即便如此,却也两度因直言劝谏和与宪帝争辩而被罢免。

第176章 司徒公说得对

  某次宪帝外出至府上,天子亲临,本是荣耀,可他的父亲却劝谏宪帝应当停止游玩,专心庶政,当时宪帝便是这种表现。

  而今,两种形象在他的脑海中忽然重合起来。

  杨彪想到,他与今上可没有帝师的情分。

  他和袁隗有亲不假,但这并不代表着他要为袁隗火中取栗。

  他得为杨氏考虑。

  想到这,杨彪不顾身后还有朝臣正在说话,忽然起身,朝天子一拜,随后镇定自若地回到了自己的坐席。

  仿佛他离席的事都没发生过。

  杨氏同样四世三公,门生故吏也不少,杨彪这一动作,让一些原本因他而离席的朝臣紧随其后坐了回去。

  也有后面一些原本准备离席的朝臣选择了放弃。

  但也有人对此面露鄙夷之色。

  ……

  自刘辩即位以来,朝廷未有因言获罪者。

  在即位之前,刘辩也未有因言治罪之举。

  是以,言路畅通,官员们上书言事的尺度也越来越大。

  昔日十常侍奉上家产,如袁隗这种高官知道弹劾无用,自是顺势不再弹劾宦官,但仍有些人不改初心孜孜不倦。

  只是刘辩一直以来都置之不理罢了。

  而又因为本朝的宦官不能像之前一样对弹劾他们的官员施加报复,便有一小部分人以此作为扬名的手段。

  甚至于逐步发展到在私下里攻讦太傅与三公无能,不能铲除十常侍。

首节 上一节 98/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