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她便已对他有所心动。
此番贾珍之事,尽管让她的名节受损,却让她有一种强烈的被保护的感觉,也让她愈发觉得他神秘强大。
她的心动已蜕变成了动情……
贾珍之案,理当由刑部谳狱,而非都察院,已修改。
写历史类网文,这种历史错误在所难免,以后会尽力避免。
这两天更新少了,因要上三江了,也即将上架了,在修改前文几处小错误,也在构思整理大纲,为上架时的爆更及上架后日更八千做准备。
今日三更,赔补一章。
第70章 牵连元春(上)
畅春园中有一处建筑群,名为凝春堂。
景宁帝素喜凝春堂,泰顺帝登基后,景宁帝特将凝春堂让给了皇太后,使其成为皇太后在畅春园中的寝宫。
凝春堂建筑群包含了殿宇及附属院落,风格朴素典雅,与园林的山水布局相融合,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山水之间,其名“凝春”,寓意凝聚春色。
凝春堂乃幽静之所,适合筵宴听戏。其东侧设有供奉道教神祇碧霞元君的娘娘庙,庙内香烟袅袅。四周遍植花木,春日里繁花似锦,夏日里绿荫如盖,秋日里红叶如火,即便冬日白雪皑皑,也能见到梅花绽放。
临近傍晚,凝春堂正在举行筵宴,一片热闹景象。
皇太后端坐于正中的一张紫檀雕花椅上,身披锦绣凤袍,头戴珠翠凤冠,虽年过六旬,却显得神采奕奕,既透着慈祥,也透着威严。
她的周围环绕着一群景宁帝的妃嫔,这群妃嫔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分位高低不同,身着各色华服,或坐或立,姿态万千。有的妃嫔手持绢帕掩唇轻笑;有的则交头接耳,低声议论。
贾元春正侍立于皇太后身侧,眉如远山含黛,眼似秋水横波,肤若凝脂,唇若点朱,一袭宫装衬得她端庄娴雅,仿若画中仙子。
此刻,她的神情恭敬,目光偶尔凝视皇太后,偶尔扫过堂内众人,心内则藏着忧愁,
作为皇太后的女史,元春负责协助皇太后处理礼仪内政事务,书写文件记录,是皇太后的得力助手,也拥有不低的分位。
筵宴正酣之际,皇太后目光慈祥地望向元春,声音如春风拂面:“元春,你琴艺超群,今日何不奏一曲,为这筵宴添些雅趣?”
元春擅长弹琴,她的贴身大丫鬟叫抱琴,被她带进了宫。
元春嫣然一笑,福了一礼,声音如清泉流淌:“太后想听何曲?臣女愿为您献上。”
皇太后略一沉吟,缓缓道:“便弹你擅长的《胡笳十八拍》吧,我许久未闻此曲,今儿倒是想听听了。”
元春点头应下,转身吩咐一个宫女去取琴。只见这宫女生得容貌标致,眉目清秀,正是元春从荣国府带进宫的贴身大丫鬟抱琴。
抱琴快步走开,不多时便捧来一张古琴。琴身以桐木制成,漆色古朴,琴弦如丝,隐隐透着岁月的沉香。
元春接过古琴,纤纤玉指轻抚琴面,似在与这张古琴低语,又似在唤醒琴中沉睡的灵魂。
旋即,她端坐于琴前,双手轻按琴弦,凝神片刻,指尖一拨,一阵清越的琴音便如泉水般流淌而出。
正是《胡笳十八拍》。
据传,《胡笳十八拍》乃蔡文姬所作,全曲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既抒发了蔡文姬在汉末战乱中被掳到匈奴的悲情,又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及与子女分离的痛苦。
元春的指尖在琴弦上不断跳跃,琴声时而低沉如泣,时而高亢如诉,仿佛将蔡文姬的悲情尽数融入了方寸之间。
皇太后凝神听着,嘴角含笑,似是在琴声中寻到了什么。
元春一边抚琴一边想到了自己:她当初被贾母送进宫选成德妃的女史,实是指望她成为嗣位皇帝的妃嫔。而她也已听说,近日王家、薛家及宁国府相继触怒太上皇景宁帝,被下旨惩处。她对家族的思念,她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她背负的沉重使命,以及家族的兴衰,仿佛都在琴声中一一浮现。
她的纤纤玉指微微颤抖,琴声中已是融入了她的哀婉。她竟是想流泪了,却不敢流泪,怕坏了皇太后等贵人的雅兴。
她眼眸低垂,长睫如扇,掩住了眼底的波澜,唯有微微颤动的琴音,透露出她内心的忧愁。
这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有太监高声通报:“太上皇驾到!”
众妃嫔闻声,纷纷行礼迎接。
皇太后也忙起身,面带笑意地恭迎。
元春指尖一顿,琴声戛然而止,她起身福礼,姿态端庄,神情从容,仿佛方才的哀婉与波澜从未存在。
景宁帝步入堂内,身着明黄色常服,虽年近七十,却显得有些精神矍铄,步履也尚算稳健。
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平身,随后走到皇太后身旁坐下,温声道:“朕听闻此处热闹,特来瞧瞧。方才的琴声甚是动人,不知是何人所奏?”
皇太后笑道:“是元春奏的,圣上若有兴致,不妨让她继续。”说着,她目光温和地望向贾元春。
景宁帝瞥了眼站在琴旁的贾元春,不禁眉头微微一皱,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很快又舒展开眉头。他点了点头,语气淡然道:“好,便让元春继续,莫要因朕扰了你们的雅兴。”
皇太后唤了一声:“元春啊,你继续奏。”
元春恭敬应下,重新坐回琴前,指尖轻拨,琴弦颤动,琴声再度响起。只是这次,似多了些庄重,因景宁帝在场的缘故。
景宁帝端坐于皇太后身侧,目光落在元春身上,眼神深邃,若有所思。忽然,他微微侧身,对身边的皇太后招了招手。皇太后会意,立刻将耳朵凑了过去。
景宁帝压低了声音,语气却果断:“头里你与朕说过的,荣国府贾史氏求你使元春为皇帝的妃嫔,此事作罢!”
就这么一句话,便成了一道旨意,将元春的命运彻底改写!
皇太后神色平静,似乎并不意外,轻声问道:“可是因近日王家、宁国府先后坏了事?惹怒圣上了?”
她虽身处深宫,却能听闻朝堂之事。
景宁帝点了点头,眼神深沉。
他原本对元春赏识,既因元春贤孝才德,也因他与元春的祖父贾代善有着深厚的君臣之谊。即便王子腾坏了事,他仍有点想安排元春为泰顺帝的妃嫔,以此保荣国府荣华长久。然而,宁国府贾珍紧接着又坏了事,让他改变了主意。
果如贾母所料,元春受到了牵连!
皇太后轻轻叹息,她的目光落在依然在弹奏《胡笳十八拍》的元春身上,带着几分怜惜。
有书友说,皇太后应该称作“太上皇后”。关于这点,作者依据原著,原著里写的是太上皇、皇太后。
第71章 牵连元春(下)
已是傍晚,夕阳西下。
筵宴散场,凝春堂渐渐归于幽静。
皇太后缓步徐行,面朝夕阳,走向湖边,珠翠凤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锦绣凤袍上的金线绣纹熠熠生辉。
她驻足于湖畔,目光悠远,望着天边那轮渐渐西沉的夕阳。
夕阳如巨大的火球一般,将天边的云霞染成绚丽的橙红,湖面也被镀上一层金辉,与晚霞交相辉映。几只白鹭掠过粼粼湖面,翅尖沾着霞光,恍若衔着燃烧的云絮。近处的亭台楼阁,笼罩在柔和的光晕中。晚风吹拂,花木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似在为这静谧的傍晚低吟浅唱。
皇太后望着这一切,神情悠然。
忽然,她转头看向默默跟随在身后的元春,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你也晓得,你家老太太求过我,使你为皇帝的妃嫔。适才太上皇与我打了招呼,此事作罢!盖因王家、宁国府先后坏了事,惹怒了太上皇。”
元春闻言,惊得睁大眼睛,抬头瞥了眼皇太后,随即低头不语。她望着皇太后的凤袍袍角翻涌的海水江崖纹,心中泛起一阵失落,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这一刻悄然崩塌。
当初,贾母送她进宫,目光殷切,语气郑重,再四叮嘱她,要争取成为嗣位皇帝的妃嫔。为此,她倾心服侍讨好德妃,也就是眼前的皇太后,小心翼翼,生怕有一丝差错,她的笑容总是恰到好处,言语总是得体周到。
现在,此事被宣布失败了。
她难免有所失落。尽管她认为,此事失败并非她的过错,是受到了外头风波的牵连,但她还是觉得有愧于贾母的厚望,有愧于贾府。
然而,失落之余,她也隐隐生出轻松的感觉。尽管泰顺帝是皇帝,却已年近五十,性情刻薄,对待妃嫔淡漠。她内心深处,其实不愿成为这样一位皇帝的妃嫔。她也已亲身体验了深宫的生活,觉得这种生活枯燥寂寞,她不想一辈子被“囚禁”在“不得见人的去处”。
皇太后见元春低头不语,语气转为柔和,声音如春风拂面:“虽则你做不成皇帝的妃嫔了,我却喜爱你。你是贤孝才德的,也惯会服侍我。你且照旧服侍我,待到年纪再大些子,或是放你出去,或是为你配个好人家。”
元春缓缓跪下,深深拜谢:“臣女谢太后恩典,定当尽心竭力服侍太后,不负太后厚爱。”
夕阳继续西下,湖水已被染成了橘红。
皇太后与元春,都静静地望起了夕阳,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皇太后似是在回忆过往的岁月,又似是在思索未来的安排。她的神情带着几分深沉,似湖水般静谧,似晚霞般难以捉摸。
元春的目光落在夕阳上,纤纤玉手摩挲着腕间的一个翡翠镯,思绪已飘回了记忆中的一幕场景:
那是数年前的一个傍晚。
夕阳照耀着荣国府的内宅,将一切都染成了温暖的金橘色。
一个哥儿站在廊下,静静地望着天边的夕阳,神情专注,似在思索着什么深奥的问题。斜晖将他的靛蓝直裰镀成了秋葵色,连他的头发都染着碎金。
他面目清秀,身形清瘦,带着几分书卷气。
他便是元春的胞兄贾珠。
这时,少女元春轻盈地走向了贾珠,眉目如画,肤若凝脂,唇若点朱,身着月白云锦裙裾,鬓间珠钗轻轻摇曳。
她轻声唤道:“珠哥哥。”
贾珠闻声转头,见是元春,脸上顿时浮现温和的笑意,宠溺地回了一声:“大妹妹。”
元春嫣然一笑:“恭喜珠哥哥进学,十四岁就是秀才啦!真是了不起!”
贾珠腼腆一笑:“不过是侥幸罢了,须愈发勉力,将来才能考中举人乃至进士。”
元春凝视着他清瘦的面颊,蹙起两弯如烟似雾的远山眉,关切道:“其实,凭咱们家的富贵,你不考取功名,也会有好前途,你却这般刻苦地读书,倒叫人怪心疼的。”
贾珠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夕阳,缓缓开口:“一是长辈期许,我不忍辜负;二则,我想同祖父一样荣宗耀祖。还有第三个缘由。”
说到这里,他转头凝视着元春。
元春好奇地眨了眨眼:“是何缘由?”
贾珠微微一笑,调侃道:“大妹妹乃正月初一所生,‘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大富贵的命,说不定以后能成为王妃甚至皇妃。我以后若不能成为大官,怎配做你的哥哥?”
元春闻言,微腮带羞,薄面含嗔:“我……我才不要当王妃皇妃呢……”
贾珠忽然道:“对了,我有一样东西送你。”
元春又好奇地眨了眨眼:“是何东西?”
贾珠掏出了一个翡翠镯,递到了元春面前。
元春明眸一亮,接过了翡翠镯:“这镯子真好看。”
她仔细打量了一会儿翡翠镯,便迫不及待戴在了手腕上。
兄妹俩相视一笑,随后并肩静静地欣赏西沉的夕阳。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的身上,院中的花木在晚风中轻摇出沙沙声,似在为这温馨的一幕低吟浅唱。
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只剩下夕阳、晚风与兄妹二人的身影,
那一刻,兄妹二人仿佛融入了夕阳的光辉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命运却并未眷顾贾珠。
贾珠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随后就一病死了……
从记忆中回到现实,元春依然与皇太后一起望着夕阳。
她的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忙悄悄用帕子拭泪,心中感叹万千:“若是珠哥哥不病逝,老太太或许就不会送我入宫做女史了。珠哥哥会成器,会荣宗耀祖!珠哥哥,若是你在,该有多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的余晖渐渐收敛,天边的云霞转为了深沉的紫红。
皇太后的声音轻轻响起,带着几分倦意:“倦了,你扶着我,回去吧。”
元春立刻收敛心神,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太后。”
她上前一步,轻轻搀扶皇太后的手臂,动作温柔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