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夕阳,两人缓缓走向凝春堂,倒影像是宣纸上洇开的墨团。
谨以此章,怀念作者的上本书《红楼天子》。
第72章 押题考乡试(上)
已是三月底。
暮春时节,杨柳依依,桃花灼灼。
这天下午申时四刻,屈继善授业完毕,忽然对姜念道:“家父意欲见你一见,请你去我家中吃个东道,你可愿去?”
姜念闻言,心中一阵欣喜如春水般漾开。
他早想去拜访屈继善的父亲屈泰。屈泰乃是从二品内阁学士,又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且,他推测屈泰以后多半会成为朝廷重臣,若能得其青睐,便是一份不小的机缘。
因他不便主动开口贸然拜访,本打算四月初再寻机前去。今日屈继善却主动相邀,说屈泰想见他,请他去屈家吃东道,正中他下怀,自然巴不得。
“承蒙老先生抬爱,岂敢推辞!”
姜念当即应下,取了两瓶由江宁带来的上好茶叶,又唤来蒙雄随身护卫。两人翻身上马,与屈继善一同离开了姜家。
春风拂面,马蹄轻快。
屈家距离姜家不算远,位于神京内城的东城,是一所三进宅院,面积比姜念的二进小宅院大了一倍有余。
进了大门,又穿过垂花门,便见内院中花木扶疏,几株海棠花泼辣辣开作一片粉霞,花气直漫到书房的雕花槅扇前。
屈继善引着姜念来到屈泰的书房。书房内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书架上摆满了书籍,空气中弥漫着墨香。
屈泰正坐在书案前呷茶,案上摆着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他已年过七十,头发斑白,面容清瘦,却显得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身上穿着内阁学士的官袍,锦鸡图案栩栩如生,似随时会从袍上飞出。
姜念步履轻缓地进了书房,躬身向屈泰行礼,声音清朗:“晚辈姜念,拜见老先生。”
若按官职称呼,姜念应称屈泰为“屈大人”或“阁学大人”。
在大庆,大学士被称为“中堂”,内阁学士则被称为“阁学”。
因屈继善是姜念的老师,姜念称呼屈泰“老先生”,自称“晚辈”,既含敬意,又显亲近,恰如其分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屈泰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温和地落在姜念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才微微一笑地说道:“念哥儿不必多礼,坐吧,继善也坐下。”
屈继善若不坐,姜念可就不便坐了。
姜念并未立即落座,而是双手奉上带来的两瓶茶叶:“这是晚辈从江宁带来的两瓶茶叶,聊表心意,还请老先生笑纳。”
屈泰也不故作客套,接过两瓶茶叶,打量了一番茶叶瓶,只见瓶身绘有江宁景色,似将江宁风光带入了这神京城的书房中。
屈泰又打开茶叶瓶,瞧了瞧并嗅了嗅茶叶,茶色鲜明,香气清幽。他估计两瓶茶叶不便宜,但也不会很贵,才决定收下,对姜念轻轻点头道:“念哥儿有心了。”
姜念这才与屈继善一起落座。
有下人为姜念、屈继善斟上了茶。
屈泰问了姜念几句话,随即道:“听继善说,你记性超群,才思敏捷,勤学一日,堪比常人勤学十数日,令人惊奇。此事属实?”
“先生过誉了。”姜念对屈继善拱了拱手,重新看向屈泰,“晚辈不敢当此赞誉。不过,晚辈记性略佳,倒是属实,此得益于父母生养,天生而来。”
这话若是传到泰顺帝耳中,就会对姜念有利了。
屈继善微微一笑,接过话头:“事实便是如此,念哥儿不必过谦。”
姜念穿越已有好几个月了,时光如流水般悄然逝去。他一直在勤奋苦读,堪比常人勤奋苦读好几年了。尤其是最近一些天,在屈继善这位备考会试且有着进士实力的高材生的倾囊相授下,他堪比常人勤学了半年的科举应试技巧,进步实乃神速。
屈泰眼神深邃,道:“只是,继善也与我说了,你读书功底薄弱了些,科举之术更是薄弱。纵然记性超群,才思敏捷,在继善的教授下,勤学科举之术一月,堪比常人勤学一年,想在下月恩科顺天府乡试中榜,几率也甚小。若是赴考明年的正科顺天府乡试,中榜几率就大了。”
姜念神色平静,恭敬答道:“老先生所言极是。不过,晚辈会努力争取下月恩科乡试中榜。若实在未中,再考虑赴考明年的正科乡试。”
屈泰点了点头,目中闪过赞许:“距离下月恩科顺天府乡试开考,只剩十日了。此前十三王爷召见我与继善,当面叮嘱继善务必对你尽心教授,不得怠慢,望你下月能中榜。继善已遵命而行,而我也想对你有所助力。这些天,我出了一些乡试考题,并给出了答案节略。你仔细参考,或对你下月应考有所助益。”
这就是押题了!
话音方落,屈泰从书案上取出一摞文稿,递给了姜念。
屈泰年过七十,曾担任内阁侍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学识渊博,且精通科举之术。
姜念接过文稿,心中一阵激动。屈继善忍不住好奇,也凑过来观看。师生二人,一同翻看起了文稿。
只见这摞文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考题与答案节略,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科举应试地图。每一道考题和每一句答案节略,都经过精心推敲,都凝练着屈泰的学识与经验。
屈泰又开口道:“我出的这些考题,依据有四……”
他的声音低沉有力,为姜念揭开了科举押题的神秘面纱。
他详细说了他的四点押题依据。
其一,乡试考题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尤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其中有一些高频考点。
其二,下月恩科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汪廷玉,屈泰很了解汪廷玉,推测汪廷玉的出题方向。
其三,屈泰知道,下月恩科顺天府乡试,是泰顺帝在主导,他也很了解泰顺帝,且很了解当下的大庆时政。
其四,大庆的乡试试帖诗考题通常需要颂圣,可背诵固定意象,准备相关典故和颂圣句式,掌握限韵技巧。
第73章 押题考乡试(下)
屈泰给姜念的考题,都是凭他的四点押题依据,由他亲自所出,也由他亲自作出了答案节略。
比如,屈泰押了一道“四书文”考题,题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此题出自《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君子以道义作为根本,依礼规范行为,用谦逊的言语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完成事情。
屈泰的答案节略,结合了泰顺帝整顿吏治的“实心任事”思想。
“实心任事”是指做事情用心尽职,脚踏实地,不浮躁,不敷衍。
再比如,屈泰押了一道“五经文”考题,题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此题出自《尚书·大禹谟》。
意思是:君王的德行应当体现在良好的治理上,而治理的核心在于养育和保障民众的生活。
屈泰的答案节略,以泰顺帝“养民为本”的上谕展开。
又比如,屈泰押了一道“策问”考题,题为:“前明张居正考成法利弊参半,今欲整饬吏治当如何损益?”
整饬吏治,乃是泰顺帝的治国重点,景宁帝也大力支持。
屈泰认为,下月恩科顺天府乡试,有不小的几率会考到这道策问或类似策问。因此,他严格遵循“八股”结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亲自详细地解答了这道策问考题。
还比如,屈泰押了一道“试帖诗”考题,题为:“赋得九功惟叙(得‘同’字五言八韵)。”
此题出自《尚书·大禹谟》。
“九功”指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契合泰顺帝登基后“崇实务本”的治国理念。
屈泰作出了一首范诗:
“帝德昭如日,九功叙治同。
皋谟陈典要,禹甸启鸿濛。
水火金穰备,土禾岁序丰。
正民先正己,利用即资忠。
厚俗蚕桑劝,澄官黼黻崇。
夔韶谐律吕,箕范协昭融。
共仰皇猷焕,咸歌郅治隆。
小臣惭献颂,珥笔沐恩洪。”
此诗的第一句“帝德昭如日”,便在颂圣。
“九功叙治同”点明诗题,暗含“君臣同心治国”之意。
三四联分述六府三事,对应泰顺帝重农桑、肃吏治的政策。
后面则是升华颂圣。
最后以自谦作结。
全诗押“同”韵,严格遵循限韵要求。
“澄官黼黻崇”又关联泰顺元年清查亏空、整顿吏治的举措。
此时,姜念心中一喜,站起身来,作揖拜谢屈泰,由衷感激:“老先生厚爱,晚辈感激不尽。定会用心研读这些考题与答案节略,争取不辜负您老的殷切期望。”
他心知肚明,这些押题与答案节略,必是耗费了屈泰不少时间精力。一位年过七十之人,又是内阁学士,竟愿如此费心费力帮他。他仿佛看到了屈泰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了这位老者的良苦用心。
屈泰此举,背后自有深意。
若姜念能在下月顺天府乡试中榜,忠怡亲王便会欠屈家一个人情,这对屈家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本。
另外,屈继善对姜念极力推崇,多次在屈泰面前称赞姜念,称其为“天纵奇材”,加上姜念与忠怡亲王极亲厚,屈继善认为姜念将来或能成大器。屈泰深谋远虑,便想借此机会与姜念结下善缘。
屈泰的枯掌轻轻抚过案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屈继善道:“再过十日,念哥儿就要考顺天府乡试了。这十日,你也出一些乡试考题并给出答案节略,供他参考。”
屈继善笑道:“此事即便父亲不指示,我也会做的。”
姜念又向屈继善作揖拜谢:“先生厚爱,姜念也铭记于心。”
姜念看向屈泰,态度恭敬,然问话谨慎:“老先生的这些考题及答案节略,是否会赠予赴考下月顺天府乡试的其他考生?老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所出考题多半会有考到的,保不定下月顺天府乡试会考到老先生详细解答的‘策问’考题,抑或试帖诗考题乃《赋得九功惟叙(得‘同’字五言八韵)》。若届时晚辈与他人作出一样的答卷,岂不就有舞弊嫌疑了?如此怕会连累老先生及先生,晚辈就实在抱愧了。”
屈泰微微一笑,非但没因姜念这番话不悦,反而欣赏姜念的这种谨慎。他缓缓开口:“我虑到了此点,这些考题与答案节略,除了你,不会给别人。”
姜念听罢,心中一松。
他认为,在气运的作用下,屈泰的这些押题,或真能押中一二道,甚至更多。若他与其他考生作出高度相似的答卷,便会卷入舞弊的嫌疑。若考到屈泰详细解答的“策问”考题,抑或试帖诗恰是《赋得九功惟叙(得‘同’字五言八韵)》,他与其他考生答卷一样,那么,纵不是舞弊也算舞弊了。
他虽有霸道的一面,敢于冒险,但也有谨慎的一面。
他要借屈泰的押题之力,又须避免卷入舞弊的嫌疑。
屈继善目光温和地接话道:“念哥儿心思谨慎,甚好。家父训教我,科举之事,既须谨慎,更须勉力。虽离下月顺天府乡试仅剩十日,凭你的超群记性与才思敏捷,接下来十日勉力苦读,还能进益不少。若你下月能中榜,便是一大奇事,年方十五的举人委实了不起的。若下月你未中榜,也大可不必灰心,能中榜明年正科乡试,年仅十六的举人也委实了不起。”
姜念恭声道:“多谢先生指点,姜念定当谨记于心。”
书房的雕花槅扇开着,有浓郁的花香随风入内,与房中的墨香融汇,是内院中泼辣辣开作一片粉霞的海棠花的香气。
姜念深吸一口气,嗅到了海棠花香,也嗅到了墨香。
他心中默念:“十日之后,便是见分晓之时。我必全力以赴,不负春光,不负韶华。若计划能顺利,我便能尽快迈入朝堂当官,纵然届时依然是不被相认的皇子,却已不算沦落草莽了。”
第74章 可卿送鞋,宝钗警惕
这天,当姜念去往屈家的时候,彭继忠抱着一个包裹,来到姜家的宅门外。他这次过来,并非又因秦可卿出了何事来找姜念求救的。
守门的小厮董丰推开门扉,见是彭继忠,下意识问道:“彭管家可是来找咱们大爷的?”
彭继忠点了点头:“正是。”
董丰却摇头道:“大爷目下不在家,去屈先生家了。”
彭继忠眉头微皱,略一沉吟,问道:“贺管家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