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8节

  李承乾忍不住低笑起来,笑声里充满了报复的快感和一种初次掌握权力算计的癫狂。

  “正是!”李逸尘重重一击掌。

  “殿下您想想,如果您直接打骂御史,是您失德。但如果是大理寺或刑部接到状子,依法审查,发现该御史确实触犯律法,那惩罚他的是国法,是陛下!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不仅能狠狠教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御史,杀鸡儆猴,让其他人知道东宫不是可以随意撒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向陛下和天下人展示了什么?展示了殿下您遵纪守法,即便受到侮辱,也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滥用私刑!这是何等的光明磊落,何等的成熟稳重!而那个御史,则成了违背国法、自取其辱的小丑!”

  “也是让背后之人更加忌惮于您。”

  李承乾愤怒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急切和狠辣。

  “好!好!逸尘,就依你之计!孤这就下令!打开宫门!”

  他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芒,“孤倒要看看,有哪些不怕死的,敢第一个撞上来!”

第28章 一场赌博?

  “好!就依你!孤这就下令,打开宫门!让所有人都进来看个够!”

  他脸上浮现出一种混合着狠厉和兴奋的潮红,转向殿外,就要呼唤侍从。

  “殿下且慢!”李逸尘却再次阻止了他。

  李承乾不解地回头:“又怎么了?”

  “命令要下,但姿态要做足。”李逸尘冷静地像在布置一场战役,“不能显得像是被逼无奈、赌气之举。要显得像是……殿下您经过深刻反省,幡然醒悟,决心痛改前非,以最开放的姿态,接受天下臣民的监督和辅佐。”

  他微微眯起眼:“殿下可即刻亲手草拟一份奏表,呈报陛下。就说,日前冲撞君父,深感惶恐,闭门思过期间,读圣贤书,深觉以往闭塞视听、拒谏饰非之非是。为表悔过之诚,亦为广纳雅言、砥砺德行,特请旨,自即日起,开放东宫,凡五品及以上京官,皆可于固定时辰入宫求见、建言。恳请陛下允准,并派史官记录,以昭殿下悔过自新之诚心。”

  李承乾听得目瞪口呆:“还……还要上表?请旨?让史官记录?”

  “对!”李逸尘斩钉截铁,“不仅要打开门,还要敲锣打鼓地告诉全天下,这门是殿下您自己愿意开的!是您为了大唐江山、为了成为更好的储君而开的!把姿态拔到最高!这样,陛下就算心里疑窦丛生,也只能捏着鼻子准了!他甚至还得嘉奖您两句!否则,他就是阻拦儿子积极向善的昏君!”

  “高!实在是高!”李承乾忍不住赞道,对李逸尘的算计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已不仅仅是博弈,这是把人心、礼法、舆论都玩弄于股掌之上!

  李承乾胸中块垒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癫狂的决绝。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气血,对殿外沉声道:“来人!”

  一名侍卫统领应声而入,躬身听令。

  “传孤命令,”李承乾的声音恢复了太子的威严。

  “即刻起,解除东宫一切非常规戒备。宫门守卫恢复常制,不得无故阻拦官员谒见。另,速召太子左庶子前来,孤要草拟奏表。”

  侍卫统领虽感诧异,但见太子神色肃穆,不敢多问,立刻领命而去。

  李承乾转向李逸尘,眼中闪烁着兴奋与依赖交织的光芒:“逸尘,奏表内容,还需你为孤参详。”

  李逸尘微微躬身:“臣自当尽力。”

  他心中明了,这道奏表是关键一步,必须将“被迫”转为“主动”,将“猜忌”扭转为“悔过”,将太子的姿态拔高到陛下无法轻易驳回的高度。

  就在东宫紧锣密鼓准备之际,王德派出的内侍省人员仍在偏殿对东宫宦官进行第二轮问话。

  突然,一名宦官匆匆而来,对负责问话的中年宦官低语几句。

  那中年宦官脸色微变,犹豫片刻,还是挥手示意停止问话,并将已被问话和尚未问话的宫人皆尽遣散。

  中年宦官不敢怠慢,立刻返回两仪殿向王德禀报。

  “什么?太子下令解除戒备?还要上表请求开放东宫?”

  王德闻报,饶是他历经风浪,脸上也忍不住露出惊容。

  他不敢耽搁,立刻转身入内,向正在批阅奏章的李世民禀明此事。

  李世民执笔的手顿在半空,朱砂滴落在奏疏上,晕开一小片刺目的红。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直视王德。

  “你再说一遍?”

  王德伏低身体,将东宫传来的消息一字不落地复述一遍,包括太子准备上表请求开放东宫、允许五品以上官员谒见的细节。

  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李世民放下笔,身体向后靠在御座背上。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仿佛有惊涛骇浪在翻涌。

  震惊!十足的震惊!

  他预想了李承乾的各种反应。

  暴怒、恐惧、狡辩、甚至可能跑来两仪殿哭诉!

  唯独没有料到,竟是如此决绝、如此……匪夷所思的一招!

  打开宫门?

  欢迎官员监督?

  这还是那个因足疾而敏感、因失宠而乖戾、动辄闭宫自守的儿子吗?

  这绝非李承乾自己能想出的应对!

  这背后那只手,不仅教他如何防御,更教他如何以攻代守,将一场危机转化为一场……表演?

  一场赌博?

  李世民久久不语,内心的波澜久久难以平息。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小看了东宫里的变故。

  这不再是简单的少年叛逆或受人蛊惑,而是一场有预谋、有步骤、目标明确的权力博弈开端。

  那个隐藏在太子身后的人,其眼光、胆略和手段,都绝非等闲之辈。

  就在李世民心潮起伏之际,东宫的奏表已由通事舍人正式呈递至两仪殿。

  李世民展开奏表,字迹是太子亲笔,略显稚嫩,但措辞却异常老练恭谨。

  “儿臣承乾谨奏:日前于两仪殿狂言悖行,冲撞天颜,罪莫大焉。退而思之,惶恐无地。闭门反省,读圣贤之书,乃知往日闭塞宫闱、拒听良言,实为取祸之道,非储君所宜。儿臣痛悔不已,誓当洗心革面。为表悔过之诚,亦为广纳群言、切磋学问、砥砺德行,儿臣恳请陛下允准,自即日起,于东宫设‘咨政堂’,凡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皆可于每日固定时辰入宫,面陈时政得失,或与儿臣讲论经史。儿臣必当虚襟以听,从善如流。并请陛下敕令史官随记录言,以昭儿臣悔过自新之诚,亦使天下知陛下训导之明、朝廷纳谏之广。儿臣不胜战栗待命之至!”

  奏表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像经过精心打磨。

  它将之前的“诛心之问”轻描淡写为“狂言悖行”,重点突出“悔过”和“向善”。

  将开放宫门的目的,从“自证清白”提升到“广纳群言”、“切磋学问”、“砥砺德行”的高度。

  最后甚至请求史官记录,将一场可能的风波,包装成一场彰显皇帝圣明、太子贤德的政治秀。

  李世民看完,将奏表轻轻放在御案上,手指敲击着桌面。

  他脸上的震惊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审视和算计。

  “与朕斗法?”李世民心中冷笑一声。

  太子这一招,看似将自己置于阳光之下,坦荡无比,实则是以退为进,将了朕一军。

  若不准,便是阻挠太子向善,坐实了朕对太子的苛刻猜忌。

  若准了,东宫便成了鱼龙混杂之地,太子能否驾驭得住?

  那个背后之人,真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感谢各位读者大佬的月票和推荐票!!!在这里给各位读者大佬行礼了!!!为感谢各位读者大佬,今天加更一章!

第29章 简直是天真!

  突然,李世民嘴角勾起一丝的弧度。

  他想到那些五品以上、尤其是御史台里那些年轻气盛、急于博取声名的御史们。

  太子以为开放东宫就能博取名声、反将一军?

  简直是天真!

  那些为了清流直名、为了青云之路的御史,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饿狼,岂会放过这等直达天听、甚至可能扳倒储君的天赐良机?

  他们为了名声,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话都敢说!

  他们的纠缠、诘难、乃至构陷,足以让任何人心烦意乱,原形毕露!

  李世民忽然觉得,李承乾和他背后之人,看似出了个高招,实则走了一步臭棋!

  他们或许精通经典权谋,却低估了那些“清流”官员为了政治资本所能爆发出的疯狂和难缠。

  他们将水搅浑,却忘了自己也可能被淹死!

  “呵……”李世民冷笑出声,心中对那背后之人的忌惮,瞬间转为一丝轻视。

  “终究是见识浅薄之辈,只知庙算,不解人心鬼蜮。”

  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

  让那些御史去替他撕开东宫的铁幕,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牛鬼蛇神!

  让太子尝尝什么叫人言可畏!

  心意已决,李世民提起朱笔,在那份奏表上批下一个苍劲有力的“可”字,并附加一句:“太子既有此心,朕心甚慰。着即照准,并令史官随侍记录,以彰太子纳谏之诚。”

  他倒要看看,这场大戏,最后该如何收场!

  皇帝的批复以最快的速度传达至中书门下,旋即明发朝堂。

  顷刻间,整个长安官场为之巨震!

  魏王府中,李泰接到消息时,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抑制不住的大笑,笑得浑身肥肉乱颤。

  “哈哈哈!蠢货!自寻死路!他以为他是谁?敢学古人虚怀纳谏?等着被那些御史生吞活剥吧!”

  他立刻召来几名御史言官,御史崔仁师、监察御史柳奭等人,眼中闪烁着兴奋而恶毒的光芒。

  “机会来了!都给本王打起精神!明日就去东宫!给孤好好劝谏太子!把他往日那些劣行,一桩桩、一件件,都给孤翻出来!问他可知错!问他如何改!问到他心烦意乱、失态咆哮为止!只要抓住他一点错处,就狠狠参奏!本王倒要看看,他这纳谏的戏码,能唱几天!”

  几位以言辞激切著称的年轻御史立刻摩拳擦掌,纷纷表示愿往。

  他们开始商议,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既能博取直谏之名,又能狠狠打击太子的威信,甚至找出太子的错处。

  有人提议从太子往日言行入手,有人建议关注东宫用度,还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新近替换的伴读李百药和许敬宗,琢磨着能否从中找到突破口。

  李泰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洋溢着志在必得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李承乾在御史们的围攻下狼狈不堪的模样。

  赵国公府,长孙无忌闻讯后,久久沉默。

  他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踱步。

  最终,他停在窗前,望着庭中,长长叹了口气,脸上满是失望与忧虑。

  “蠢货!十足的蠢货!此乃饮鸩止渴之道!他以为如此便可自证清白?殊不知,这是将自身置于炭火之上!那些御史,如蝇逐臭,岂是易与之辈?稍有不慎,便是授人以柄,万劫不复!太子之位……危矣!”

  他担心的是,李承乾此举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急切。

  在长孙无忌看来,真正的权力稳固,在于潜移默化,在于平衡各方,而非这种大张旗鼓、吸引火力的冒险行为。

  他仿佛已经预见到东宫即将到来的混乱和太子的窘迫,这让他对太子的未来更加悲观。

首节 上一节 18/1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