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卧病在床,但自有门生故旧将朝中大事传递消息。
“太子……今日之表现,出乎朕之意料。”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复杂的情绪。
“他懂得权衡了,懂得顾全大局了,甚至……懂得如何驾驭臣下了。”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魏征。
“若抛开其他,只论太子自身之变化,朕心……实有几分欣慰。为父者,望子成龙。为君者,望储君贤明。此乃常情。”
魏征缓缓睁开眼,看着李世民。
他了解这位陛下,知其雄才大略,亦知其多疑善虑。
“陛下……所忧者,非太子之进益,乃太子进益之……来源否?”
李世民被说中心事,并不否认,反而叹了口气。
“玄成知朕。”
他身体微微前倾。
“太子此前种种,虽显狂悖,但其思维脉络,朕尚能揣度一二。其叛逆,其怨望,皆因足疾,因朕之严苛。可近日之变,尤其今日显德殿之所为,其思虑之深,手段之老辣,已非‘幡然醒悟’四字可解。”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
“朕查遍了东宫所有近侍、伴读,甚至往来官吏。杜荷、李安俨已被调离,李百药、许敬宗乃朕所遣,背景清晰。剩余之人,皆平平无奇,无此经天纬地之才,能于月旬之间,将一顽石雕琢成器。”
第72章 不可言说的存在?
他的语气渐渐带上了一丝寒意。
“尤其那‘粉身碎骨浑不怕’之诗,虽托言猫戏,其志、其才,已露峥嵘。然遍查太子身边,无人有此诗才,更无人有此心境!此人如同鬼魅,显其能,却隐其形。朕……寝食难安。”
魏征剧烈地咳嗽了一阵,喘息稍定,才缓缓说道:“老臣……抱病前往东宫时,曾直言太子身边或有小人误导,行招摇之事,陷自身于危墙。彼时太子之所为,在老臣看来,确是愚蠢,如同稚子怀璧行于市。”
他话锋一转。
“然……那‘猫诗’传出后,老臣之心态,亦有所变化。”
李世民目光一凝:“哦?”
“陛下,太子非是寻常学子。其心结深重,性情偏激。以往诸多师傅,包括老臣在内,多以圣贤之道、礼法规矩授之,其效果如何,陛下亦知。”
魏征的声音虽弱,却条理清晰。
“而近日太子之变化,虽手段激烈,行事出格,然观其核心,竟似……有人在因势利导,以太子所能接受之方式,引导其思,规范其行。”
他看向李世民,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此桀骜逆反之储君,若能摒弃陈规,另辟蹊径,使其自发向学,明辨利害,进而稳重持国……此人,非但不是小人,实乃……大才!”
“大才?”李世民眉头紧锁。
“玄成,你可知朕惧者为何?朕惧者,非其才,乃其心!惧其以此‘大才’,将高明教导成只听命于他一人之傀儡!”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帝王的忧惧。
“前朝旧事,历历在目!汉末权臣,如董卓、曹操,哪个不是大才?他们视天子如玩物,挟之以令诸侯!魏晋南北朝,更迭频繁,多少皇帝初登大宝之时,亦曾英姿勃发,最终却沦为权臣掌中傀儡,生死不由己!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欲夺权而被鸩杀。北齐废帝高殷,在位不及一年,即被常山王高演所废杀!此等教训,血泪斑斑!朕岂能坐视高明重蹈覆撤?”
魏征听着李世民激愤的言语,脸上并无惧色,反而露出一丝近乎悲悯的神情。
他深知陛下心结所在。
“陛下之忧,老臣……明白。”他缓缓道。
“然,陛下细想。若此人真有操控太子、谋朝篡位之心,其手法,当更为隐蔽,更为迎合太子之恶习,使其愈发依赖,愈发昏聩,方好掌控。而非如现在这般,引导太子学习权衡之术,参与朝政实务,甚至……敢于直面陛下,提出诛心之问。”
他喘了口气,继续分析。
“此人所授,无论是操控舆论,还是权衡之道,皆是堂堂正正之谋略,是帝王心术之根基。其目的,似乎是让太子……真正学会如何做一位储君,而非成为一个唯命是从的傀儡。且那‘猫诗’……陛下,能作出‘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句者,其心性,其风骨,老臣以为,绝非阴险狡诈、热衷权术之辈。”
李世民沉默了。
魏征的话,像是一根针,刺破了他心中恐惧的一部分。
他何尝没有想过这些?
太子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那些思虑方式,那些应对策略,虽然让他不安,但若运用得当,于国于民确有益处。
那首诗透露出的气节,也让他暗自心惊。
“朕……亦非全然否定此人。”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疲惫。
“若他肯站到明处,以正道辅佐太子,朕甚至可以许他太子太傅之位,让他名正言顺地教导储君!可他为何要藏在暗处?为何要如此鬼祟?其来历、其目的,一片迷雾!这才最让朕放心不下!一个无根无底、查不到过往痕迹的人,却拥有如此能耐,朕如何能安心?”
魏征闻言,也陷入了沉思。
这确实是最关键的问题。
“陛下……对此人之追查,毫无头绪?”
“毫无头绪。”
李世民摇头,脸上闪过一丝挫败。
“东宫之内,外围绕,所有可能与太子接触之人,朕都命人暗中详查。背景、履历、过往言行、交际网络……无一符合。此人就像凭空出现,又或者……是以一种朕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潜藏于太子身边。”
他看向魏征,目光灼灼。
“玄成,你素来识人明辨,可曾想到,朝野内外,还有何人,有如此才学,如此手段,又能如此隐匿行迹?”
魏征闭上眼,将他所知的当世大才,在脑中一一过筛。
房玄龄长于谋国,杜如晦善于决断,长孙无忌精于权术,褚遂良耿直敢言,孔颖达、颜师古等精通经义……无一能与太子身边这个神秘人物的行事风格完全吻合。
此人手法之新颖,思虑之奇特,仿佛来自另一个体系。
他最终缓缓摇头,脸上露出苦笑。
“陛下,老臣……亦想不出,世间还有哪位贤才,能符合陛下所言……又能如此毫无痕迹。除非……并非朝野已知之人。”
这个结论,让房间内的气氛更加凝重。
并非朝野已知之人?
那会是何人?
隐士?
前朝遗孽?
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存在?
李世民感到一阵无力。
他掌控着庞大的帝国,却无法掌控自己儿子身边的一个影子。
“难道就任由此人,在暗处继续影响太子?”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甘。
魏征思索良久,再次开口,声音虽弱,却带着一贯的沉稳。
“陛下,既然此人隐匿不出,强行搜寻,恐打草惊蛇,或迫使太子与之更紧密联结,反为不美。老臣以为,当下之策,或可……以静制动,顺势而为。”
“如何顺势而为?”
“陛下可继续赋予太子更多权责,尤其涉及民生疾苦、边防稳固之实务。”魏征缓缓道。
“令其更多参与朝议,处理具体政务。一方面,可历练太子,观其心性是否真正沉稳,其所学是否用于正道。另一方面……”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
“此人既要教导太子,必然要通过太子施政来体现其主张。太子参与政务愈深,此人施加影响之痕迹便愈多。陛下只需冷眼旁观,细察太子处理政务之思路、手法之变化,或可从中窥见此人之心术、乃至其最终目的。”
“若其心术不正,引导太子祸国殃民,则其形必露,陛下可及时制止,清除隐患。若其确如老臣所揣测,乃以非常之法,行教导储君之实,则太子之持续进步,便是对大唐有利之事。届时,陛下或可稍缓疑虑,甚至……静待其自行现身。”
“陛下,能作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句者,老臣愿信其心性一二。给太子一些时间,亦是给此人……一些时间。或许,水落石出之日,便是陛下疑虑尽消之时。”
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
第73章 那当务之急是什么?
李世民久久不语。
魏征的话,像是一剂缓药,不能立刻祛除病根,却暂时安抚了他焦灼的心。
他看着病榻上气息奄奄,却仍在为他、为太子、为大唐江山殚精竭虑的老臣,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有感慨,有愧疚,也有一丝难得的放松。
至少,在这片刻,在这间充满药味的房间里,他不必再完全独自承受那份帝王的孤独和猜忌。
他站起身,替魏征掖了掖被角。
“玄成,你好生休养。你的话,朕记下了。”
他没有再多言,转身离开了房间。
走出郑国公府,晚风拂面,带着长安城特有的尘土气息。李世民抬头望向星空,深深吸了一口气。
魏征的建议,是老成谋国之言。
那就……再看看吧。
看看他的高明,究竟能在这条未知的路上,走出多远。
也看看那个藏在阴影里的“老师”,究竟意欲何为。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深邃。
无论如何,这大唐的江山,这李氏的社稷,最终必须牢牢掌握在他,或者他选定的、真正合格的继承人手中。
任何人,若想挑战这一点,都将承受天子之怒。
翌日。
东宫。
“柳……柳御史他……他死了!”
一名宦官传达柳奭死在永兴坊外的暗巷里,身中数刀的消息之后退了出去。
柳奭死了?
就在弹劾东宫贪墨案不久之后?
死在街头?
这指向性太过明显!
这脏水泼得太过狠毒!
“混账!畜生!安敢如此陷害于孤!”
李承乾暴怒而起,一脚踹翻了眼前的书案,笔墨纸砚哗啦啦散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