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61节

  “太子殿下变化之大,实在是匪夷所思。”

  一位中书舍人对同僚私下感叹。

  “懂得刚柔并济,亦有容人之量。嘉奖崇文馆,此非寻常皇子所能为。”

  “是啊,尤其是赞许褚大夫,慰问郑国公,这说明殿下看重的是直臣风骨。若殿下真能如此,实乃大唐之福。”

  而那些曾在朝堂上对太子举荐李素立之事保持沉默,或暗中附议反对的官员,此刻更是心中忐忑,追悔莫及。

  “早知太子殿下有如此胸襟手段,当日……当日便该出言维护一二。”

  一名御史在家中懊恼地对妻子道。

  “如今再看,魏王虽得陛下宠爱,然太子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如今又显露出这般气象……唉,一步错,步步错啊!”

  求月票!!!求打赏!!!求推荐!!!

  晚上20:00再更新两章,敬请期待!!!

第97章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数日之间,长安朝堂的舆论风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先是数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联名上奏,称西州初定,当以安稳为首要,太子所荐李素立虽才具不显锋芒,然性情稳慎,又是宗室子弟,于安定人心确有奇效。

  他们认为,此前朝议过于强调开拓之能,忽视了稳定阶段的特殊需求。

  紧接着,秘书省、太常寺、光禄寺等衙署的一些中下层官员也纷纷上书。

  或直接附议御史之言,或从经义典章中寻找依据,论证宗室成员出任边州要职的合法性与优越性。

  他们的奏疏文笔流畅,引经据典,将李素立的稳提升到了固国之本的高度。

  甚至一些原本在太子与魏王之间持观望态度的清流官员,也开始公开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他们赞誉太子近日处理政务沉稳有度,宽严相济。

  尤其是在嘉奖崇文馆、慰问魏征等事上展现了储君应有的气量。

  他们认为,朝廷应当维护太子举荐的权威,否则将损害监国听政之制的严肃性。

  这些声音起初零散,随后逐渐汇聚,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浪潮。

  奏疏如雪片般飞入中书省和两仪殿。

  为李素立陈情、呼吁陛下采纳太子举荐的官员,大多品阶不高,多居于各部司的中下层职位。

  但他们数量众多,且言辞恳切,引据扎实,一时间,朝堂之上仿佛充满了为太子说话的声音。

  这股风潮来得迅速且显得异常突兀。

  巧妙地将李素立的劣势包装成特定时期的优势,并将议题拔高到维护储君权威和朝廷制度稳定的层面,让人难以直接驳斥。

  东宫显德殿内,李承乾按部就班地处理着每日送来的政务摘要。

  看着朝中风向的转变,他内心中非常得意。

  这种群臣为他发声、为他造势的局面,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

  仿佛连日来的憋闷都被这股涌动的暗流冲刷干净,胸中块垒尽消,连呼吸都顺畅了许多。

  然而他面上却丝毫不显,依旧沉稳地召见属官,听取汇报,对各项条陈提出疑问或表示认可。

  仿佛浑然未觉外界的变化,只是平静地行使着李世民赋予他的听政之权。

  他那日的凌厉反击似乎只是一次性的立威,此后便彻底沉寂了下去。

  这种异常的平静,反而让一些人心生忐忑。

  摸不清这位太子殿下究竟在酝酿什么,还是真的已经接受了西州之事的挫折。

  两仪殿内,李世民翻阅着案头堆积的奏疏,其中大半是为李素立陈情或变相支持太子举荐的。

  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脸上看不出喜怒。

  “近日为李素立说话的官员,似乎多了不少。”

  李世民淡淡开口。

  王德躬身回应。

  “陛下明鉴,确实如此。多是各衙署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御史台的几位御史。奏疏所言,皆认为稳定乃西州当前第一要务,李司马堪当其任。”

  李世民“嗯”了一声,未作评价。

  他心中了然。

  高明这一手,玩得漂亮。

  没有继续强硬对抗,而是转而发动中下层官员制造声势,既展示了东宫潜在的影响力,又将议题引向了对他有利的方向。

  然而,这些奏疏并没有能动摇李世民的决定。

  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李泰那日出于公心、为国举贤、为兄分忧的恳切言辞,以及那句“使外人见我天家兄弟,能如此和睦互助”。

  这幅兄弟和睦的景象,是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见到的。

  如今,高明刚刚嘉奖了青雀的崇文馆,展现了兄长的气度。

  若是此刻他驳回了青雀出于公心举荐的、才干明显更优的崔敦礼,反而采纳了高明推荐的李素立,那岂不是打了青雀的脸?

  刚刚营造出的和睦气象,岂非瞬间荡然无存?

  在李世民看来,维护儿子们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和睦,远比西州黜陟使具体由谁担任更为重要。

  崔敦礼才干出众,履历光鲜,用他并无不可。

  而用他,就是对青雀兄友弟恭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李世民低声自语,仿佛在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不能容忍因为一个边州职位的人选,破坏这脆弱的平衡。

  哪怕高明的理由同样充分,哪怕朝议有了新的变化,但在兄弟和睦这个大前提下,都需要让步。

  “告诉中书省,”李世民放下茶盏,语气平稳却带着决断。

  “崔敦礼出任西州黜陟使一事,朕意已决。让他们尽快拟定敕旨,流程从速。”

  “是,陛下。”躬身退下传旨。

  任命未正式发出,但皇帝的态度已如风向标,迅速传遍了权力核心圈。

  消息很快传出。

  赵国公长孙无忌闻讯后,沉默片刻,对前来探听口风的门下省官员只说了两个字。

  “知晓。”

  他内心对崔敦礼并非没有疑虑,此人虽有能力,但与魏王府过往从密,用之恐助长魏王气焰。

  但陛下心意已决,且理由冠冕堂皇——肯定魏王的公心与和睦。

  此时若再强行反对,不仅忤逆圣意,还可能被扣上破坏皇室和睦的帽子。

  权衡之下,他选择了默认。

  梁国公房玄龄得知陛下批示后,轻轻叹了口气。

  他理想中的西州主官,是既能持重又能开拓的干才,崔敦礼偏向文吏,并非最合适人选。

  李素立更非良选。

  然而陛下着眼于更大的和睦局面,他作为臣子,只能遵从。

  他对中书舍人吩咐道:“按陛下旨意办理,吏部考核需严谨,不可怠忽。”

  英国公李勣的反应更为直接。

  他听完兵部下属的汇报,挥了挥手。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对他而言,只要西州军事防务不脱离兵部和安西都护府的体系,黜陟使是崔敦礼还是李素立,差别并不算太大。

  既然陛下要以此维系皇子间的和睦,他亦无意作梗。

  于是,在皇帝明确的意志下,原本对此事各有想法的几位重臣,都选择了遵从。

  中书、门下、吏部的工作重点,迅速转向了对崔敦礼的例行考核和任命文书准备。

  虽然正式的任命诏书尚未下达,但朝堂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西州黜陟使之职,已非崔敦礼莫属。

  一场围绕西州人事的激烈争夺,似乎就这样以魏王李泰的胜利而告终。

  太子的举荐被搁置,而魏王的举荐得到了皇帝的力挺和重臣们的默许。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处于风波中心的太子李承乾,依旧保持着令人不安的平静。

第98章 隔绝了外界的窥探

  李承乾没有上表争论西州人选之事。

  他仿佛完全接受了这个结果,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东宫显德殿的日常听政事务中。

  他仔细查阅每一份送来的奏疏摘要,不时召见相关部司的官员询问细节。

  他的处理方式依旧严格遵循制度,提问切中要害。

  但不再带有之前那种凌厉的报复性色彩,更像是一位勤勉尽责的储君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种正常化、例行公事般的表现,与之前掀起的波澜形成了鲜明对比。

  朝堂之上,因此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

  皇帝维护了他所看重的兄弟和睦表象。

  魏王如愿以偿,即将把自己的人安插进西州要职。

  太子似乎接受了挫折,专注于分内之事,并未进一步激化矛盾。

  重臣们避免了与东宫的正面冲突,默许了皇帝的安排。

  中下层官员们宣泄了支持太子的舆论,但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某种平静的状态。

  东宫显德殿的烛火常常亮至深夜。

  李承乾在处理完日常政务后,总会屏退左右,独自对着一幅巨大的大唐疆域图沉思良久。

  他的目光常常落在西北方向的西州之地,久久不动。

  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李逸尘所说的,能够一举扭转乾坤的时机。

  而在这之前,他需要做的,就是忍耐,和等待。

  李逸尘告假三日,终于暂时远离了东宫那片无形的战场。

首节 上一节 61/1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