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直接触动了世家大族最核心的利益和敏感神经。
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理。
李逸尘揉了揉眉心,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
他不敢有丝毫低估这些传承数百年家族的权斗智慧。
他们或许一时看不懂“债券”的所有奥妙,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威胁。
“必须加快步伐,也必须更加谨慎。”
李逸尘在心中默念。
太子的成长可喜,但前方的风浪,恐怕会比预想的更加汹涌。
他需要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准备好。
这场与历史惯性的赛跑,与各方势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关键的深水区。
李承乾的动作很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就在两仪殿议事结束后的次日,一份加盖东宫印信、辞藻铿锵激昂的《告天下贤达书》,便以惊人的速度通过官府驿传与市井邸报,昭告四方!
文中不仅详述西州开发之于大唐西域战略的千秋伟义,更以储君之尊,向天下商贾富民、有识之士发出“共建边陲,同享其利”的号召。
明确提出将以发行“西州开发债券”之方式募集钱粮,并承诺优厚回报,允许债券流通!
此告一出,朝野瞬间哗然!
储君亲自下场,以如此前所未有的方式为国募资,简直闻所未闻!
然而,未等众人从这第一波震撼中回过神来,东宫紧跟着又抛出了一枚更重的炸弹!
数日后,一批得到太子“恩赏”的东宫属官、侍卫,乃至朝中多位重臣府上,都收到了一份来自东宫的“特别赏赐”。
一个个食盒大小、以锦囊盛装的洁白晶粒。
初时无人在意,直至有人好奇尝之,那极致的纯净咸味瞬间征服了所有品尝者!
“此乃何物?宫中之盐,绝无此等品相!”
“太子言,此乃东宫秘制‘玉盐’,非贡非卖,仅作赏功励德之用……”
消息不胫而走,如同野火燎原!
世间竟有如此精盐?
远超贡品,却只赏不卖!
所有得到赏赐者视若珍宝,而未得者则抓心挠肝,千方百计打听,却只得到东宫冷硬且统一的回复。
“此乃殿下恩泽,非为货殖,绝无售卖之理!”
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却求不得!
两波操作,一波公开募资惊世骇俗,一波神物赏赐吊足胃口。
前后衔接,快如闪电,配合得天衣无缝!
整个长安,乃至收到消息的洛阳、并州等地,无论是朝堂衮衮诸公,还是市井豪商大贾,全都被这组合拳打得头晕目眩,目瞪口呆。
太极殿中,李世民握着内侍省紧急呈上的雪花盐样本,看着那份言辞灼灼的《告天下书》,沉默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
最终只吐出几个字。
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
这几天评论区算是沦陷了,感谢还在支持的读者大佬们!!!
我真是认认真真的在写剧情。力求符合一点逻辑。
至于那些说小说人物降智的言论,我就不评价了。
每个人经历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我到现在还记得十年前看小说的时候,主角制作盐的过程让我异常兴奋,感觉作者写的太牛了,简直就是天才。只是后来一看到相对应的剧情,觉得提不起一点兴趣!所以这次将制盐和金融挂钩,希望是能有一点小小的不一样。
而且后期金融方面的剧情也会涉及。
还有就是小说中杀御史案件和西洲的事件是真实事件,只是将事件主人公换了。
这个案件我现在还在研究中,这个案件在历史中是因为李承乾胡闹而起的案件,我看到的资料是在明朝嘉靖年才算破案成功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尤其是案件脑洞非常大!
按照我接触的材料显示,这个就是针对太子李承乾的一个真实案件!
只是结论太过于骇人,需要好好研究,那些可以作为剧情,那些不能写出来!
西洲之事是部分史学家评论就是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比隋炀帝更好采取的非常昏聩的措施,但是这个剧情对于后续发展非常重要。就不剧透了!感谢读者大佬!!!真心感谢!!!
第111章 他李承乾,何德何能?
“好手段!”
他现在终于知道了太子在皇庄里秘密忙碌的是什么了。
不是奇技淫巧的玩物,也不是单纯的器玩贡品,而是这等足以震动盐利、甚至撬动国本的“玉盐”!
更令他心惊的是,太子并非简单地制出好盐牟利,而是将其与西州开发、债券发行如此宏大精妙的谋划捆绑在一起。
这一连串的动作,公开募资,神盐赏赐,环环相扣,迅捷无比。
尤其是这“债券”之策,名义上为国募资,规避了储君借贷、营商之嫌。
巧妙地调动民间财力,其构思之大胆,考量之周详,对人心把握之精准……
太子背后之人是一个极其高明的人。
李世民缓缓放下盐粒,拿起那份《告天下书》,目光再次扫过上面力透纸背的言辞。
这不是阴谋,是阳谋。
将一切都摆在明处,利用规则,引导舆论,汇聚力量。
行的是堂堂正正之路,却达到了寻常诡计难以企及的效果。
这种风格,让他想起当年房玄龄、杜如晦为他筹划时的气象,甚至……更添几分难以捉摸的奇诡。
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混合着一种连他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失落感,悄然涌上心头。
此人既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能教得高明在短短时日内脱胎换骨,懂得隐忍,懂得布局,懂得运用此等翻云覆雨的手段……
为何不直接辅佐于朕?
难道他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驾驭群雄的天可汗,还不如自己儿子更具吸引力吗?
他自认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即便是昔日的仇敌,如魏征那般曾效力于李建成,只要确有才干,忠心为国,他都能摒弃前嫌,委以重任,引为明镜。
为何这位高人,宁愿隐藏在东宫阴影之下,小心翼翼地塑造着太子,也不愿站到他的面前,沐浴皇恩,共襄盛举?
是畏惧朕?
李世民皱起眉头。
观其手段,行的是阳谋正道,并非鬼蜮伎俩。
这般人物,心性必然有其光明磊落之处,不应是畏首畏尾之辈。
那是觉得朕不能容他?
还是……他认为高明才是更好的选择,更能施展其抱负?
这个念头让李世民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甚至有一丝被轻视的愠怒。
他李承乾,何德何能?
竟能得此大才青眼?
这高人莫非是眼神儿有问题?
他站起身,走到殿窗之前。
他一生征战,扫平群雄,登临大宝,励精图治,自信能驾驭天下英才。
此刻却有一个惊才绝艳之人,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帮助着他的儿子。
而他竟对其一无所知。
这种脱离掌控的感觉,让他极为不适。
失落感渐渐转化为一种坚决。
不行,此人必须找出来。
如此大才,埋没于东宫,是朝廷的损失,也让他心生不安。
他要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选择太子,其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但手段必须温和。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的情绪。
此人目前看来是在引导太子走向正途,所做之事于国有利。
若用强,恐生变故,反而可能将此人推向对立面,或者吓得其彻底隐匿。
他要的,是让这卧龙凤雏自愿现身,或者至少,让他能够看清其真面目。
“王德。”他沉声唤道。
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王德立刻悄无声息地上前一步,躬身听命。
“传朕口谕,”李世民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
“加派得力人手,盯紧东宫所有出入人员,尤其是近日与太子接触频繁的属官。”
“朕要知道他们每日见了何人,说了何话,做了何事。记住,要隐秘,不得惊扰,更不可让太子察觉。”
他要从这些细微之处,抽丝剥茧,找出那个藏在幕后的身影。
“遵旨。”王德低声应道。
几乎是同一时刻,长安城延寿坊,一座门楣显赫宅邸中。
此处乃是郧国公府,亦是前隋旧臣、当朝侍中、清河崔氏在长安的核心人物之一,崔仁师的居所。
虽已夜深,书房内依旧烛火通明。
崔仁师并未就寝,他身着常服,坐于胡床之上,面前摆放着两份东西。
一份是东宫发出的《告天下贤达书》抄本,另一份则是一个打开的小锦囊,内盛洁白如雪的细盐。
他伸出略显干瘦的手指,拈起一小撮盐粒,置于眼前细细端详,又用舌尖轻轻一触,随即沉默。
那纯粹的咸味,毫无杂质的口感,让他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震动。
书房内并非只有他一人。
下首还坐着两人。
一位是身着深色绸衫、年约五旬的老者,乃是太原王氏在长安的族老之一,王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