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72节

  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显是心绪不宁。

  另一位年纪稍轻,约莫四十出头,面容儒雅,但眼神锐利,是范阳卢氏的代表,卢承庆。

  他此刻正低头反复看着那份《告天下贤达书》,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嚼碎。

  良久,崔仁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沉稳,却也难掩其中的凝重。

  “都说说吧。太子殿下此番……意欲何为?”

  王裕率先抬起头,语气带着难以置信。

  “意欲何为?这还不够清楚吗?他要钱,要绕过朝廷的度支,绕过我们,直接从民间汲取巨额钱粮!十五万贯,二十万石粮!他好大的胃口!”

  卢承庆放下抄本,深吸一口气。

  “不止是钱粮。诸位细看这《告书》,‘共建边陲,同享其利’,‘债券流通’,此非简单借贷,其意在……聚势。”

  “将天下商贾富民之心,乃至部分朝野舆论,与东宫,与他太子李承乾个人,捆绑于西州一隅之地!”

  “此乃……邀买人心,构筑私库!”

  “私库?”王裕冷笑一声。

  “他拿什么兑付?两年之期,还要付息!西州那等地方,徙民、屯田、筑城、养兵,哪一样不是吞金的无底洞?”

  “十年之内,能自给自足已是奢望,谈何反哺?”

  “朝廷的租、庸、调,头几年能收上来几成?他东宫有何产出,能支撑这如山如海的债务?”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

  “依我朝制度,国家正赋,主要便是这租、庸、调。租为粟米,庸为力役折绢,调为绢布特产。”

  “皆取自编户齐民,岁有定额,由州县征收,入民部太仓,再由朝廷统一支度。边州军镇用度,多靠中央转运,或于当地和籴,然亦需国库支钱。”

第112章 我等要先合作

  “前隋何以亡?炀帝无道,穷兵黩武,凿运河、征高丽,耗尽府库犹不足,便行暴政,横征暴敛,预征数年之赋,更巧立名目,搜刮地方,致使民不聊生,天下皆反!”

  “我朝圣主,深以为戒,立国之初便定下‘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之策,国库收支,力求平衡,非军国大事,绝不轻易加赋。”

  “太子此举,虽非加赋,然这‘债券’若成,其募集钱粮之巨,已堪比一次中等规模的加征!”

  “只是这钱,不入国库,直入东宫掌控之西州!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卢承庆相对冷静,他看向一直沉默的崔仁师。

  “崔公,王公所言,确是关键。西州远在数千里外,风沙苦寒,胡汉杂处,开发之难,远超想象。”

  “即便一切顺利,没有十年之功,难以形成稳定税源。太子这债券,两年即需开始兑付本息,钱从何来?”

  “除非……他根本就没打算用西州的产出还债。”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一静。

  王裕瞳孔微缩。

  “你的意思是……他另有财源?还是说,他打的本就是借新债还旧债的主意?抑或是……”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袋雪花盐上。

  “指望此物?”

  崔仁师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低沉。

  “此盐,便是关键之一。”

  他轻轻拍了拍那锦囊。

  “诸位皆已亲尝,其品质如何,心中应有论断。远超贡盐,世间独一份。太子以此物赏赐近臣,示之以恩,炫之以能,却又坚称非卖。”

  “此乃……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他顿了顿,眼中精光闪烁。

  “他将此盐与债券虽未明言挂钩,但天下人不是瞎子。拥有此等神物的太子,其信誉自然水涨船高。”

  “人们会想,即便西州一时无产出,太子既能制出此盐,难道还愁无法兑付债券?”

  “此物,便是他诺言的‘根基’,是他借据的‘压舱石’。”

  “压舱石?”王裕和卢承庆对这个说法略感新颖,但结合舟船之喻,立刻便明白了其中关窍。

  崔仁师进一步解释道:“如同巨舟行于江海,需有重物沉于水底,方能稳住船身,不惧风浪。”

  “太子以此盐之珍稀难得,稳住其‘债券’之价值,让人相信,此债有其根基,不会轻易倾覆。”

  他长叹一声。

  “更令老夫心惊的,并非此盐本身,而是太子……或者说,太子背后之人,展现出的这种手段。”

  “这已非简单的权谋机变,此乃……操弄钱谷、驾驭人心之术!”

  卢承庆深以为然,语气带着深深的忌惮。

  “崔公所言极是。太子近来行事,与以往判若两人。”

  “从显德殿听政沉稳有度,到应对柳奭案及举荐风波时的隐忍反击,再到如今这石破天惊的债券与神盐……”

  “步步为营,招招精妙。这绝非太子所能为!”

  王裕脸色也变得难看。

  “藏拙?还是……背后真有高人指点?”

  “若藏拙,能隐忍十余年,其心机之深,令人胆寒。若有高人,能献出此等盐法,更能设计出如此环环相扣之策,其才具之恐怖,更甚于前者!”

  “无论哪种,对我等而言,皆非福音。”

  世家大族,历经数百年风雨,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他们却能屹立不倒,靠的便是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对潜在威胁的敏锐嗅觉。

  太子的变化,让他们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一个只会胡闹、失爱于君父的太子,并不可怕,甚至符合一些世家的利益,因为易于影响或替换。

  但一个懂得运用钱谷手段、懂得塑造自身声望、懂得绕过传统权力结构直接向民间汲取资源和人心、并且开始展现沉稳与谋略的太子,其威胁程度,陡然飙升!

  这意味着,皇权可能在尝试建立一套新的、不完全依赖于他们这些世家支持的权力基础和资源筹措路子。

  这是动摇他们生存根本的事情!

  书房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许久,崔仁师浑浊却锐利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此事,我世家不能再如以往般置身事外,或仅作壁上观。”

  王裕急道:“崔公,难道我们要反对?可陛下已然默许,太子占据大义名分,此时反对,恐引火烧身。”

  “非是反对。”崔仁师摇头。

  “恰恰相反,我等要先……合作。”

  “合作?”卢承庆若有所思。

  “对,合作。”

  崔仁师解释道:“太子发行债券,不是需要钱粮吗?我等便买!而且要大量购买!”

  王裕愕然:“这……这是为何?明知西州收益渺茫,此债风险巨大,为何还要将巨万钱财投入其中?”

  崔仁师冷笑一声,智珠在握。

  “风险?正因其有风险,我等才更要参与进去!”

  “其一,试探虚实。我等投入巨资,便是债券最大的持有人之一。”

  “太子如何运作西州?钱粮如何调度?将来如何兑付?”

  “我等便有足够的理由和分量去过问,去监督。这比隔岸观火,更能看清太子的底牌。”

  “其二,施加影响。既然无法阻止,便融入其中。”

  “通过持有大量债券,我等便能对西州事务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必要时,甚至可以债券兑付为筹码,影响东宫决策,或与太子进行利益交换。将可能的威胁,转化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关系。”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崔仁师目光扫过王、卢二人。

  “防止事态彻底脱离掌控。若我等不参与,任由他将债券发售于民间商贾,一旦成功,他的声望根基便初步建立,财源便有了着落。”

  “届时,他还要我等何用?”

  “他将更加无所顾忌!唯有我等也深度参与进去,成为他这‘借钱大计’的一部分,甚至是大债主,才能让他有所忌惮。”

  “让他明白,离了我世家支持,他很多事情,依旧玩不转!”

  卢承庆缓缓点头。

  “崔公高见。此举乃是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将太子的阳谋,纳入我世家的博弈棋盘之中。只是……”

  他略有迟疑。

  “投入如此巨资,若太子最终无法兑付,或者西州之事彻底失败,我等的损失……”

  崔仁师淡淡道:“损失?比起家族长远之基业,些许钱粮损失,尚在可承受之内。”

  “况且,诸位以为,太子若真到了无法兑付的地步,陛下会坐视东宫声望扫地、储君威严尽失吗?”

  “届时,为了大局,朝廷或许不得不介入兜底。我等之债,依旧有着落。”

  “此乃……看似风险最大,实则风险最小之选择。况且太子手中的这盐……,嘿嘿!”

  感谢读者大大的月票和打赏、推荐票!!!

  上午多更一章,以表达谢意!!!

  下周二上架!!!敬请期待!!!

第113章 可知晓这其中内情?

  王裕听完这番剖析,心中豁然开朗,抚掌叹服。

  “崔公深谋远虑,非我等所能及!如此,既能窥探太子虚实,又能施加影响,还能捆绑朝廷,确是一举数得!”

  卢承庆也再无异议,补充道:“既如此,我各家当统一口径,协调行动。”

  “购买债券之数额,需仔细斟酌,既要显示出我世家的实力与诚意,让太子无法忽视,又不可过于集中,引来陛下猜忌。”

  “不错。”崔仁师颔首。

  “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再加上荥阳郑氏、赵郡李氏,五姓七家,当同气连枝。”

  “明日我便修书,与各家在长安的主事之人商议具体份额。”

  “此外,对那雪花盐的来历,也需加紧查探,务必找出其制法源头,或背后献策之人!”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首节 上一节 72/1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