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37节

  接着,只听“地仙”刘思林一声洪亮的“吉时已到,开始动土”,大家就纷纷抄起家伙,热火朝天地挖起了地基。

  而且,大家还特别自觉,把挖出的土一担担地往溪里倒,清理得干干净净。

  不到一个上午,地基就挖好了,连地坪都打的平平整整的,速度快得让人惊讶。

  大家连中饭都顾不上吃,权当是卖个人情。

  以后自家建房子的时候,大家肯定也都会来帮忙,这是村里的老传统了。

  接下来,两个木匠师傅就开始专心做“地梁”和“排扇”了。

  宋向阳对这些木匠活也充满了好奇,时不时跟在师傅们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瞧着。

  看他们拿着墨斗,熟练地划着墨线,一凿一凿地打孔,再用刨子刨出一片片漂亮的刨花。

  尤其是那几个吊脚的雕花,精美绝伦,韵味十足。

  不过,宋向阳还给师傅画了三张图纸。

  一张是“美人靠”的围栏,一楼门前设计成两排,以后大家可以在这儿歇脚、乘凉。

  二楼做三排,既能晾晾衣服,吹吹风,又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这样式在当时整个乡里,那可是独一份。

  另一张是给大姐做的梳妆台,那时候,村里还没有人做过梳妆台呢。

  宋向阳参照现代的样子,精心设计,想着给大姐一个惊喜。

  还有一张是大衣柜,不像传统的那种上下只有两层,外面挂两块玻璃的简单样式,而是分成了上中下三层,还有一层抽屉。

  上面放被子,中间架衣服,下面塞叠好的衣物,抽屉则用来放袜子、内衣这些小物件,既实用又美观。

  两个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木匠,虽然对这些新鲜设计感到新奇,但凭借精湛的手艺,做出来完全没问题。

  而且,他们还是兼着漆匠活儿,到时候上漆也能一并搞定,省了不少事儿。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那时候大家普遍只接受老红漆,像白漆这种,村里人都觉得太扎眼,还不太能接受。

  母亲和几个姐姐之前没见过这种新颖的设计,都好奇地围过来,眼里满是疑惑,不明白宋向阳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

  但看着这些设计,又觉得特别好。

  尤其是大姐,高兴得合不拢嘴。

  要知道,那时候,村里嫁女儿,嫁妆大多是木椅、木凳和木桶这些普通日用品家具。

  能有个衣柜和木柜,那可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待遇。

  就连母亲的衣柜,都是后来自己动手打的,更不用说像宋向阳设计的这种新样式了。

  一个木匠师傅工钱是 2块钱一天,外加一顿午饭和晚饭,还有一包香烟。

  宋向阳心里粗略一算,现下都还没开春,照这进度,应该一个多月就可以把新房子建好。

  成本,也不过三四百块钱。

  村里因为卖树喊来锯木的,刚好也把自家的木材都锯成了片,晾干后正好做木墙用,一举两得。

  这一趟下来,只花了二十多块钱。

  还得了好多木渣,那可是熏腊肉的绝佳材料。

  最重要的是,都不用拉到街上去锯了,又省钱又省力。

  那些剥下来的杉树皮,晒干后,用来铺在屋顶,也可以防止漏水。

  之后,又从乡里叫来了两拖拉机瓦片,花了四十多块钱。

  这下,房子的材料算是准备得差不多了。

  这期间,姐弟几个每天会去山里运那些干了的杉树枝。

  母亲还特意从杂货店买来了一些糖果、花生、瓜子,心心念念着到时候上梁的时候撒梁用,讨个好彩头。

  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是,那位邮递员“大姐夫”也派人来说媒了。

  这次,宋向阳在旁边可没少帮忙说好话。

  母亲和大姐对他的人品早就有所了解,再加上他父亲还是母亲的一位远亲,虽然隔了很多代了,但毕竟知根知底。

  所以,最终,这门亲事也顺顺利利地定下来了。

  只等来年新房建成的时候,来下聘了。

  母亲眼见大姐好事将近,脸上也开始多了一丝笑容。

第41章 捡鱼(求月票求追读)

  求月票、求追读、求收藏!!!

  已上新书榜,麻烦各位看官老爷多多支持下,每天点到最新一章,在此谢过了~~~

  -----------------

  宋向阳和姐姐几个,每天都是进山挑那些干了的杉树枝回家。

  而母亲则在家招待木匠和忙活家里。

  有天下午,几人正在挑着柴火回家,宋向阳看到溪谷口用来造纸的两个池塘放水了。

  那都是用石灰浸泡竹子所排出的浊水。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放水的时候。

  只要一放水,溪里就会死很多鱼虾、螃蟹。

  田里有溪水进去的,也会死很多泥鳅、黄鳝。

  如果排水久,可能会直接毒死掉,排的短,则只会翻白眼晕一会。

  不过,捡回来把内脏清理干净,是没有毒性的。

  “咱们快点回家,拿东西去溪里捡鱼!”

  宋向阳意识到又有鱼捡了,所以,对着几个姐姐急忙说道。

  说完,脚步如飞地朝着家中赶去。

  姐姐几个,闻到刺鼻的那竹毛水,也都知道会有鱼捡了,也都加快了脚步。

  回到家后,几人抄起各种盆和桶。

  也不管冻不冻,直接就脱了鞋袜,径直往放水口走去。

  几人先是等了一阵子,等这浊水的药性发酵一会。

  然后,便看那浑水往哪个地方流,就往哪个地方寻。

  “快看,那里有好多浮上来的鱼。”

  宋向阳率先发现有被毒倒的。

  “那里也有!”

  姐姐们也有发现。

  于是,几人便顺着溪水一路的往下捡了起来。

  村里也陆陆续续,有小孩子拿着盆和桶来捡鱼。

  而那些洗菜和洗衣服的,则是有些埋怨的回了家。

  但是,都知道人家造纸不容易。

  两个年纪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在每天半夜的时候造纸。

  为的就是供自己两个儿女上大学,一个女儿上中专。

  所以,对这排污水的事,也只是嘴上说几句,没有不依不饶。

  “哎呀,这还毒了一条蛇!”

  不一会,三姐在一处深潭大惊道。

  “绕过去就行了,再说了,它都被毒倒了,也不咬人。”

  宋向阳远远地安慰道。

  三姐许是被吓得不轻,急忙地撤回到最后。

  “哎呦,疼死了,我踩到玻璃了。”

  溪里有小孩子叫道。

  说完,还哭了起来,那脚底都开始流血了。

  “赶紧回家让你嗯妈给你包一下,别破伤风了。”

  宋向阳提醒道。

  只见那小孩盆也不要了,一路哭着,一高一低地瘸着回了家。

  这溪里踩到玻璃石常有的事情,尤其是那个赤脚医生的家门下面。

  他的药瓶什么的全往溪里倒,那时候也没有医疗垃圾这种概念。

  很多小孩喜欢去捡那些针头和盐水瓶,经常被割破脚底。

  “好像下面的水比较清了,应该是放的差不多了。”

  捡了一阵子后,大姐说道。

  “不急,这放水,是分几次的,一次只放一个池子。等一会,他又会放了。”

  宋向阳对放水的习惯早已熟悉。

  于是,几人便先上岸找了块空地坐下歇息一会。

  “呀,老弟,你怎么还捡到一条这么大的草鱼。”

  三姐走过来看了看宋向阳桶里说道。

  “这肯定是村里放塘水的时候跑出来的,这得有三四斤了。”

  宋向阳笑着应道。

  村里有口用来防火蓄水的池塘,每到年底都要放水清淤。

  不过,捞上来的鱼,都用来给村里“打平伙”了。

  “怎么我捡到的,都是细虾子。”三姐努了努嘴。

  “我还捡了几条大黄鳝呢!”

  这时候二姐看着自己的盆里乐道。

  “你们眼睛,怎么一个个都这么尖。”

  三姐到处看着姐弟几个人的收获。

  “就你那鸡屎眼,摸黑你都找不着路。”

  大姐打趣道。

首节 上一节 37/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