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8节

  他瞅了瞅一些竹子的根部,一些“马根”延伸的地方,有些土已经有些裂开,看来是有冬笋了。

  还有一些很大的坑洞,分布在竹林里,那些都是竹鼠打的洞,但眼下他是来砍竹子的,这些等过阵子再来挖挖看。

  他瞅准了几根枯了的爆竹,脱下大衣和毛线衣,就对着底部左砍右砍起来。

  这水竹虽然粗大,但是干了之后很容易砍,只是有些爆竹里还藏了一些水,还有一些竹虫。

  这竹虫蛋白质很多,尤其是烤着吃很香,跟蜂蛹的味道差不多。

  不一会,宋向阳就砍了四根,他觉得差不多够了,再砍自己也运不回去了。

  于是,他去掉枝条和尾巴,又去附近的衫林里砍了一根奇状的树杈,做成“Y”字形的叉子。

  这“Y”字形的叉子是跟老把式学的,可以斜插在肩头,抵住竹子的尾端,减轻另一肩的压力。

  需要歇息的时候,把这叉子立起来,然后把竹子搭在有地势的地方,中间则托在叉子上,这样起肩的时候就不会太吃力。

  他又砍了一颗细竹削成几根篾条,围着几根竹子捆成几圈后,把两端一恰,拧成麻花状捆紧,余下的两端则插入竹子之间的缝隙。

  一切完毕后,他又把柴刀和刀架捆在了竹子根部,因为解放鞋踩在落叶上很滑。

  而这柴刀都是带着前勾的,一屁股滑到的时候很容易勾到屁股尾根,或者割到撑地的手。

  他穿上衣服,蹲起身子,左手持着叉子撑地,右手则抱起捆竹往肩上一揽,颤颤巍巍地扛着竹子往家赶。

  山路很窄,竹捆太长,总是磕磕碰碰,路上歇了很多次,就连那坟山他都停下了歇了歇脚。

  待回到家时,太阳都已经西落一会了。

第9章 抓林蛙

  母亲和姐姐们已经运了两拨柴火回家了,眼下正在“屋”前的石头上歇息,见着宋向阳回来了,母亲体贴地开口道:

  “满崽,你这阵子好攒劲啊,口渴了吧。”

  母亲有时候还像小时候一样称呼他。

  说完,就去灶房用葫芦勺舀了一勺水递给宋向阳,宋向阳则甩肩扔下捆竹,一把接过水勺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井水是从半里地外的一口老井挑回来的,比溪水甘甜多了,就是有点清凉。

  “嗯妈,我看咱们家竹林里已经有不少冬笋了,等明儿个我们去挖点回来,虽然没有腊肉,那吃起来也比萝卜酸菜香啊。”

  “过几天再去挖点泥鳅,钓点黄鳝,打打牙祭,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卖几个钱呢。”

  宋向阳喝完水对着母亲说道。

  “那敢情好啊,要是将泥鳅榨一下,然后放些酸辣椒,那不得吃几碗大米饭。”

  三姐宋雪春眼睛有点冒光,说到酸辣椒都有点口水直咽了,大姐和二姐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眼下别说用油榨泥鳅了,就是炒菜的时候都只是浅浅地放一点点猪油,然后加上两小块邻居送的猪油渣,和之前的日子简直没得比。

  “也不晓得你爸收到电报没有,这么久了,也没个音信。”

  母亲这时候望着马路,没来由地喃喃道。

  “爸爸最近肯定都是太忙了,再有两个来月就要过年了,要煤的地方也多啊,肯定都在加班呢。”

  宋向阳看着母亲有些担忧的神情,安慰道。

  他记忆中这阵子爸爸都在每天上两班,给家里攒钱呢。

  “大姐,二姐,三姐,晚上和我一起去抓林蛙吧。听说这阵子好多人都在抓,我今天砍竹子就是为了搞火把。”

  宋向阳有意撇开父亲的话题,对着姐姐们说道。

  “要的啊,反正现在晚上也看不上电视,也没事做,倒不如去碰碰运气。”

  大姐宋卫春说道。

  母亲生她的时候是在卫生院生的,而那时候很多人都是在村里由产婆接生的,所以就给她取了个“卫”字。

  其实在她之前,宋向阳还有个大哥,但是那时候母亲营养不良,夭折了,所以生大姐的时候,父母都很高兴,也很紧张。

  后面一有顶职政策的时候,最初报的名字是大姐的,但是宋向阳出生后,又改成了他,父亲之前还给他交着公家粮。

  但是等到宋向阳上了高中,父亲也还没退休,就一直拖着,等到80年代末期这个政策就取消了,这粮也白交了。

  宋向阳当时有两个户口,一个跟着母亲,一个跟着父亲,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这种事情也不奇怪,那个城镇户口后面很久了才取消掉。

  如今,大姐已经25了,算作大姑娘了,只是家里为了分田一直拖着她。

  “那我去烤几个糍粑,锅里还有些南瓜糍粑饭,今晚就将就着吃点,早点去。”

  这时候,二姐也忙着起身去灶屋烤糍粑。

  “我来帮你,二姐。”三姐也起身去帮忙。

  大姐眼见着两个妹妹忙起来了,也去拿了些柴火砍成短截。

  宋向阳看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也暂时不去想东想西了,他放回勺子后,便解下柴刀开始剖起干竹来。

  他没那么细致的刀工,只是将竹子剖成了很小的长条,然后又用篾条捆成两大捆。

  这种长捆燃的久,照的亮,适合晚上长距离照明。

  那时候,手电筒都是短暂的用于上下茅司,要拿去野外长时间用是舍不得的。

  宋向阳家原本有两把手电筒,一把四节的,一把两节的,还有两个父亲带回来的矿灯帽。

  当时,两节的手电筒价格一般要十多块,一节电池一块多,都能买斤猪肉。

  而四节的虎头牌手电筒,价格则接近二十来块,比较贵的南孚 5号电池,当时更是单节两块五。

  所以,很多人用的都是煤油灯,而且都是很省着用,家里做作业或者做针线活的时候才点。

  那煤油灯,照明距离很短,要凑近才行,味道又大,且极熏眼睛。

  也有几户会买一两根白色蜡烛在停电的时候备用,而红色蜡烛都是用在祭祖上,而且很小根。

  等宋向阳忙完,糍粑也烤熟了,南瓜糍粑饭也热好了。

  一家人温馨地,就排排地坐在几块大石头上吃着晚饭,看着远方。

  宋向阳想着自己多年后吃过的大鱼大肉,山珍海鲜,都比不过这一晚的美味。

  而此时,月亮已经悄悄从山头开始升起,星星更是早早地布满天空。

  今晚,清水村的夜空,真是美的一塌糊涂。

  -----------------

  “老庚,恰过夜饭了冇有啊。”

  宋向阳隔着一方池塘,向着对面一间有些破旧的矮木房喊道。

  他此时正和三姐抬着一捆竹条,身后则是大姐和二姐抬着一捆竹条。

  “这么积极啊。”刘有财从厨房内探了半个头说道。

  “再不克积极点,怕是黄蛤蟆都要困觉了哦。”宋向阳开着玩笑。

  “你等我哈,马上出发。”

  刘有财缩回头,然后就听见一阵西西索索、叮叮当当的声音。

  很快,刘有财就和他哥哥刘有福,举着几个火把,拿着三个竹篓子走了过来。

  “看来,你这准备工作不充分啊,就弄这几个火把,怕是还没走到半路就摸黑了哦,还照么子黄蛤蟆哦。”

  宋向阳看着刘有财两人就拿了几个火把,打趣道。

  “你晓得个屁,我这火把是蘸了松脂油的,经烧着呢。”

  刘有财此时已经走到宋向阳身边,转手递给他们两个竹篓子。

  宋向阳也不客气,接过篓子系在腰间,大姐也是如此。

  “准备克哪照啊?”刘有财问向宋向阳。

  “要不克眉玉岭,从下面一路照上去,然后回来的时候,转到林场的大马路上。”

  那眉玉岭虽然有点偏,但是周围山多,黄蛤蟆最喜欢从那些高山上爬上爬下。

  “要的,就克眉玉岭。”

  说完,刘有财就和他哥哥抬脚在前面走了起来,宋向阳姐弟也随之紧随其后。

  今晚的月色明亮,风也轻柔。

  所以,出了村子,刘有财才开始点起了第一个火把,顿时一阵清香的松脂味随风传来。

  随后,他又将火把举了起来,给后面的人也来点亮度。

  农村人走夜路摸黑习惯了,所以还算勉强看得清。

  这时候站在高处看整个清水村,只有零零散散的几盏灯光和一些忽闪的煤油灯,还有一些狗叫声。

  而村子附近的一些田埂上和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火光很多,照的竟然比村子里还亮堂。

  这些都是出来抓黄蛤蟆的,时不时的还听见一些笑声和喊叫,甚至远远地还能听见打更声。

  刘有财的“伢老子”,已经开始在巡村打第一遍更了。

  而宋向阳几人走了个把小时多了,发现有些弯道了,也快临近目的地了,这才将自己和大姐的竹捆点燃了起来。

  竹捆一点,瞬间四周照的火亮,丝丝的热浪让身体都暖和了几分。

  刘有财听见那“滋滋”的声音,回头笑了笑:“看来还是你这竹捆亮堂啊,这要是照到黄蛤蟆,还不是一抓一个准。”

  “那是的,你等下莫要和你哥掉到坑里去了,到时候黄蛤蟆没抓着,摔个狗啃泥就有意思了。”

  宋向阳开着两人的玩笑。

  “那就比一比咯,看谁抓的多。”刘有财不服输的说道,“你和你姐姐们去那边山头,我和我哥在那个山头,比比赛,等哈差不多了喊一声,然后到岭子口集合。”

  说着,刘有财还用手指了指两座山头。

  “行哈,那等哈见啊。”

  于是,宋向阳就和三姐朝着那个山头去了,后面的两个姐姐许是抬的有些费力,落在了后面一些。

  幸好这片山田没有灌水,四人也不想走那又窄又有高粱根扎脚的田埂了,直接穿着鞋就下到田里。

  “三姐,你看,那里有好多。”

  这时候走在前面的宋向阳凭着火光,看见了很多移动的黑色点点,急匆匆地就朝前赶去,简直就是拉着三姐在走。

  一块高坡上,零零散散地有一些落叶和草丛,下面有很多黄蛤蟆正从水沟里往上爬。

  山坡比较高,它们一时半会爬不上去,宋向阳眼疾手快的就单手抓了起来,也不管抓到黄泥还是杂草了,全部顺带的就一个劲往竹篓子里送。

  三姐在后面看得不是很真切,听见叫唤,有些心急。

  于是,横了下身子和宋向阳并排,也抓了起来,一边抓还一边说道:

  “这黄蛤蟆真肥啊。老弟,你看......那边还有好多。”

  她没有篓子,只能别扭的递着给宋向阳,宋向阳见这样效率太低了,干脆解下篓子放在两人中间,速度明显就加快了。

  两人一边移动着身形,一边移动着篓子,时不时的还要调节下燃着的竹捆。

首节 上一节 8/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