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看着一直傻乐的宋向阳,他那沉浸在美好憧憬中的模样,让林香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
她好奇宋向阳脑海里究竟在描绘着怎样的蓝图,为何如此开心。
看着宋向阳脸上那纯真的笑容,林香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内心也被这温馨的氛围所感染,一种别样的感觉在心底悄然蔓延......
第123章 承租村里大礼堂
回到村子的第二天,宋向阳早早起身,整理好衣装,便径直前往村委会。
如今的村委会刚刚完成改选,老支书为了给儿子顺利继位铺路,早早选择了退休。
这一番变动之下,村委会进行了一系列掺杂着人情的人事调整。
令人意外的是,村里还增设了一个副书记职位,担任此职的是一位从县里退下来的老干部。
宋向阳迈进村委会时,新上任的书记刘开盛正和那位老干部在会议室里抽着烟,悠闲地聊着天。
烟雾在屋内缭绕,两人谈兴正浓。
“开盛满满,我来交余下的租水库钱。”宋向阳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稳步走进会议室,打破了屋内原有的氛围。
两人听到声音,停下交谈,目光一同投向宋向阳。
刘开盛上下打量着他,脸上带着几分官威,语气中隐隐透着一丝自得:“水库钱不是一年一交吗?怎么想着提前来交完了?莫不是你的瓦厂赚大发了,知道村里最近开销多了不少?”
宋向阳先礼貌地朝着那位老干部点了点头,以示招呼,尽管他并不认识对方。
随后,他将目光转向刘开盛,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哎呀,瓦厂还是老样子,您又不是不知道,我招了那么多工人,每个月的开销可不少,前阵子还在修补被牛冲毁的瓦片呢,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刘开盛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清了清嗓子:“你呀,就是太爱出风头。肯定是赚钱了大手大脚,才让人家眼红。要我说,做人还是得低调些。你看你们家,又是建新房子,又是买拖拉机,搁谁能不眼红呢。”
宋向阳心里清楚,刘开盛自从那次分粮事件后,就一直对他心存芥蒂。
所以这次,他特意用提前交水库租金的方式来开启话题,想着这样能更顺利地引出后面关于大礼堂的事情。
毕竟,新屋场的事情也让刘开盛觉得自己被宋向阳算计了,心里憋着一股怨气。
宋向阳努力让自己的态度显得更加平和,耐心解释道:“我做的都是正当生意,靠自己的本事挣钱,也没做什么坑蒙拐骗的事,别人要眼红我也没办法。再说了,我之前搞水库、办瓦厂,不也是为村子争了光嘛。”
说着,他双手递上一叠钱,诚恳地说:“这是之前欠下的水库租钱,另外,我想再补交两年的租钱。之前我和嗲嗲说的时候,您也在场的。”
“还要续租两年?”刘开盛满脸惊讶,不禁提高了声调。
宋向阳之前只承包三年水库,是因为当时手头资金有限。
如今,瓦厂预售金收了不少,再加上去铜锣县看到市场里鱼的销售行情不错,他心里便有了盘算,决定再续租两年。
他心里明白,要是等大家都发现养鱼有利可图,以刘开盛的为人,租金肯定会大幅上涨。
水库还没带来一分钱收益,宋向阳却要再续两年租约,这让刘开盛摸不着头脑。
他神色复杂地看着宋向阳,淡淡地说:“你可得想好了哦,村里可没要求你这么做。到时候水库要是搞不好,每年给村民分鱼的事儿,可还是得由你来负责。”
“我之前答应的事情,肯定会说到做到。再说,我和村里白纸黑字都做过保证,跑也跑不掉。”宋向阳语气坚定。
刘开盛接过宋向阳恭敬递来的钱,开始认真地数起来。
或许是因为有老干部在场,这次的流程格外严谨。
他又是记账,又是开具新的租借凭证,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一切手续办理完毕后,宋向阳却没有要离开的意思,静静地站在原地。
刘开盛见状,板起脸,不耐烦地问道:“有啥不妥?”
“没什么不妥的,只是我还有件事想征得村里的许可......”
宋向阳把租借凭证小心地收进衣兜,脸上再次浮现出笑容,
“村里的大礼堂,自从大队部解散后,基本就没什么用处了吧。除了去年开过一次会,最近几年都没什么演出之类的活动了。”
“大礼堂?”刘开盛疑惑地皱起眉头,他本以为宋向阳是对刚才水库续租的事情有意见,没想到话题突然转到了大礼堂上。
“对,就是大礼堂。我想着,反正它闲置也是闲置,不如租给我做点事情,这样村里也能增加点收入,不是挺好的嘛。”宋向阳满怀期待地看着刘开盛。
刘开盛沉思了片刻,开口问道:“你租大礼堂想干什么?莫不是要把你最近收的春笋都堆到礼堂里去?那么大的晒谷地还不够你用吗?你该不会想把村里的春笋都收光吧?”
“堆春笋的话,晒谷地就够用了。大礼堂我另有打算。”宋向阳神秘地笑了笑,并没有直接透露自己的计划。
“虽说大礼堂闲置了很久,但现在里面还住着两户没房子的人家呢!”刘开盛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说完,他拧紧钢笔螺帽,将钢笔别入胸前的中山装口袋,仿佛在强调自己的立场。
“只要村里同意租借给我,那两户人家的事情我来解决。”宋向阳毫不犹豫地说道。
“你给他们建房子?”刘开盛半信半疑地看着宋向阳,脸上写满了怀疑。
“建房子是他们自家的事,我没那个能力管。但我有自己的办法,保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搬出去,而且对村里没有任何怨言。”宋向阳拍了拍胸脯。
刘开盛似乎有些犹豫,他转头看向那位老干部,恭敬地问道:“您觉得呢?礼满。”
这位老干部名叫刘有礼,论年纪和辈分,都是刘开盛的叔辈。
再加上他之前在县里任职,刘开盛对他的态度格外恭敬。
刘有礼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缓缓说道:“县里最近一两年下了不少文件,都在提倡大家多动脑筋,多发展经济。我听你们刚才的谈话,这小伙子在村里做了不少实事啊,难得村里有这么有想法的年轻人。我觉得村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支持一下。”
“可那大礼堂不比晒谷地和水库,万一县里或者乡里有人来开会,都没有个合适的地方......”刘开盛没想到刘有礼仅凭几句交谈,就对宋向阳表示了认可,心中有些不甘,试图寻找理由反对。
“开会哪里不能开呢?我下乡的时候,在牛棚边上、田埂上开会的时候也不少。县里和乡里的同志来,可不是为了找个气派的地方炫耀,主要还是看村里的实际情况。再说了,这村委会的会议室,少说也能坐下二三十人,村里开会完全够用了。”
刘有礼耐心地解释道,话语中透着对村里发展的深刻理解,“村里的经济和财务状况能好上去,比找个宽大的开会场所更有说服力。”
“不过,这还是得看你的意见,毕竟你才是书记。”
刘有礼很懂得把握分寸,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回给了刘开盛。
刘开盛又独自思考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道:“大礼堂租给你也不是不可以,但我有三个条件。”
说完,他紧紧盯着宋向阳,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审视。
宋向阳见事情已经有了七八分的把握,心中一阵窃喜,连忙说道:“满满您请说......”
刘开盛坐直身子,清了清嗓子,严肃地说:“这第一,礼堂可是公家财物。不像晒谷地,你弄脏了,只要最后还能像之前一样平整,能晒好谷子,村里也不会找你麻烦。但礼堂里的所有东西,在你租借期间,都不得有任何损坏。”
宋向阳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坚定地说:“这是当然,我是做生意,又不是搞破坏,肯定会好好爱护的。”
刘开盛斜眼瞟了瞟宋向阳,继续说道:“第二,就像你之前说的,那两户人家你负责去说服,不能给村里惹麻烦。只要那两户人家找到村里抱怨,这事就算吹了。”
宋向阳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自信满满地点点头:“没问题,保证办得妥妥当当,绝对不给村里添一星半点的麻烦。”
刘开盛见宋向阳应对自如,似乎早就有了万全之策,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他顿了顿,接着说:“这第三,大礼堂当年可是花了不少钱修建的,光那些砖头都是从外县运回来的,租金肯定不能和水库、晒谷地一样。得按照大礼堂的实际价值来定,你可别觉得我是在为难你。”
“那就请满满说是多少租金。”宋向阳问道。
“怎么得也要这个数。”刘开盛伸出一个手指头,那意思是怎么也得一百。
第124章 宋向阳的经济规划
刘开盛说出那个价格的时候,一旁的刘有礼都不禁微微瞪大了眼睛,脸上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吃惊神色。
刘开盛似乎对自己提出的价格颇为得意,紧接着又补充道:“要租就得三年一期,租金一次性得给全,分毫不得赊欠。”
说话间,他不动声色地斜眼看向宋向阳,试图从宋向阳的表情中捕捉到哪怕一丝犹豫或退缩。
宋向阳佯装有些犹豫,微微皱起眉头,问道:“一百块一个月还是一年?”
“一年,少于这个数村里都不得同意!”刘开盛挺直了腰板,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是有点多哦......”宋向阳脸上露出颇有些为难的神情,微微抿着嘴唇,像是在心里反复权衡着。
“你也不看看大礼堂那是什么地方,也不是谁想租就能租的。”
刘开盛见宋向阳这般模样,心里暗自得意,认定自己开出的高价奏了效,嘴角微微上扬,心想:“看把你小子得意的!这下知道厉害了吧。”
然而,宋向阳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记突如其来的重锤,让他彻底乱了阵脚。
“行,一百块就一百块吧,我咬咬牙还是能勉强接受的。”宋向阳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语气中带着一丝豁出去的果敢。
“你说啥?”刘开盛怀疑自己听错了,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地问道。
“就按照满满的意思,一百块一年,我租了!”宋向阳提高了音量,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清晰而有力。
刘开盛难以置信地看着宋向阳,眼神中充满了惊愕与不解。
他怎么也没想到,之前租水库几百块钱还得分期给的宋向阳,如今面对三年租金一次性付清的要求,竟也能如此干脆地应下,仿佛这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对宋向阳的经济实力和魄力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此刻,宋向阳的内心正暗自欣喜。
他没想到刘开盛竟然同意一次性租给他三年,虽然这租金确实比他预期的要高一些,但他早已在心中仔细估算过种植蘑菇的经济账。
在理想的种植条件下,每平方米平菇产量能够达到 10 - 15斤左右。
而且平菇通常可以采收 3 - 4次,总产量相当可观。
大礼堂面积有四百多个平米,保守估计,一季下来至少也能收获五六千斤。
在铜锣县的农贸市场,平菇的价格卖到了一块五,甚至比肉价还要贵上一点。
即便在农村,价格可能稍低,但依然有着可观的利润空间。
种植 100平方米平菇,所需的主要材料多是棉籽壳、麸皮、米糠、石膏粉等。
这些材料在农村极为常见,价格也十分低廉,大多只有几分钱一斤。
以 100平方米计算,大约需要 1000 - 1500斤的培养料,培养料成本大概也就在三四百元左右。
至于菌种,在铜锣县的农贸市场就有出售,一瓶 750毫升的菌种售价七毛钱。
通常每平方米需要菌种 2 - 3瓶,按此计算,100平方米大约需要 200 - 300瓶菌种。
如果菌种活力较强,且培养料质地疏松、营养丰富,用种量或许还能再少一些。
所以,以四百平米的种植面积计算,菌种的成本大概在七八百块左右。
不算人力成本,菌种和培养料的成本加起来大概在一千多一点。
至于租金,与这些成本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制作层架,大概需要几百块钱。
购买一些消毒用品和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可能也需要一两百块。
少量出售时,平菇能卖上高价,但如果有五六千斤平菇,就只能以批发价出售了。
宋向阳心里盘算着,即便自己打个对折,以七八毛左右的批发价出售,那也能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
这么一算下来,一季平菇就能赚上一两千块。
别看这生意利润丰厚,在当时,能一下子拿出一两千块钱投入到生意中的人可没几个。
若不是有瓦厂的预售金作为资金支持,宋向阳也不敢如此大胆地投入这么多钱。
如今,瓦厂的生意蒸蒸日上,红火得不得了,连许多外乡的人都慕名前来购瓦,订单源源不断,资金进账也越来越多,账面上的资金十分充裕。
宋向阳觉得,与其让这些钱闲置在账上,不如用来开拓其他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