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次在铜锣县收到老板赠送的香菇,正好给了他开展平菇种植生意的灵感。
当然,宋向阳在计算利润时,并没有按照最乐观的翻倍挣钱的想法去估算。
他心里清楚,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故,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
不过,前世的他,在面对诸多机会时总是犹豫不决,错过了许多挣钱的好时机。
这一次,既然看准了平菇种植这个商机,他便下定决心,要立刻行动起来。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种植蘑菇,但前世他曾去过一个朋友家,对种蘑菇的流程和要点了解得还算透彻。
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想要挣大钱谈何容易。
所以,他必须多点开花,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如今还年轻,与前世年老时相比,他更有干劲和冲劲,也拥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他坚信,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做这蘑菇生意,就一定能把它做得顺顺利利。
就算万一在过程中出现什么变故,他也有足够的底气去承受。
一场大火曾让他白手起家,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如今已经成为村里的“千元户”。
如果蘑菇生意能够顺利开展起来,他将很快成为乡里、县里甚至是市里第一个“万元户”。
这可是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深知,自己的事业版图远不止于此。
水库里的鱼还未售卖,肉鸭和鸭蛋也尚未出售,砖厂计划、煤球和煤炉子生意也在筹备之中。
此外,还有他好不容易和叔伯换来的成片良田,等到今年收获一波稻谷后,他还准备大干一场。
他打算种上大棚。
村里秋收后有那么多闲置的田土,如果他能通过种植大棚引领一波发展潮流,整个清水村的村民都将看到新的希望和方向。
他暗暗发誓,这一世,他不仅要挣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更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把整个清水村都带动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刘开盛显然对宋向阳的想法一无所知,他甚至越来越看不懂年前的这个年轻人了。
这还是他认识的那个无所事事又游手好闲的宋向阳吗?
似乎,从分粮的那一刻,他的判断就出现了失误。
眼下,他的话已经出口,又有刘有礼在旁,自己没有反悔的余地,只得将大礼堂租给了宋向阳。
与前几次租借其他地块相比,这一次,他倒是十分好奇宋向阳准备用礼堂做什么。
因为他自己就算想破脑壳,都想不出如果是自己,能拿来做什么。
不过,宋向阳在租到大礼堂后,却没有立即开始种植。
这一次,他显得极为慎重。
他把母亲几个都叫在一起,准备开一个家庭会议,商量种蘑菇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一两千块的大投资。
令母亲几个意外的是,林香竟然也被宋向阳叫来了。
第125章 家庭会议
不过,母亲和姐姐们对于宋向阳这阵子对林香的态度,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基本能看出个中端倪,所以大家神情上都表现得极为自然。
尤其是母亲,对林香格外热情,又是满脸笑容地递茶,又是殷切地递上橘子。
瞧见林香穿着有些单薄,更是关切地嘘寒问暖,那热络的模样,仿佛林香已经是家里的一份子。
而林香面对这份热情,却显得有些拘谨,微微红着脸,不时轻轻抿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交叠放在膝盖上。
宋向阳跟她解释说这是瓦厂资金上的重大事情,由于她身兼会计和出纳两职,有必要参与到这场重要的会议中来。
理由说得冠冕堂皇,林香自然不好拒绝。
但为了避免林香太过尴尬,宋向阳一坐下就早早开启了话题:“咱们瓦厂现在已经算是打出名头了,乡里都有人瞅见这是个好营生,开始学着我们筹备瓦厂了。不过我倒不担心,咱们的瓦质量过硬,销路也越来越广,一时半会儿,旁人还真没法跟我们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看了看手中的笔记本,继续说道:“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我打算种平菇。”
在场的人里,只有林香知道宋向阳有这个想法,上次两人去铜锣县的时候,就已经就这个话题聊了不少。
而母亲和姐姐们则满脸疑惑,三姐一脸茫然,忍不住问道:“平菇是个啥东西?”
“平菇是蘑菇的一种,跟咱们山里的白色鸡枞有点像,就是伞棚的颜色稍微灰一点。”宋向阳耐心解释道。
“那东西能种吗?”母亲在山里见过不少蘑菇,可一直生活在清水村的她,对很多新鲜事物都闻所未闻,满脸都是怀疑和好奇。
“能种!”宋向阳语气笃定,“我上次拿回来的那香菇就是种出来的。”
“你为啥不种香菇,偏要种……种平菇呢?”二姐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香菇的培植技术相对复杂些,价格也高不少,销路不太好打开。平菇就不一样了,培育没那么复杂,产量还高,普通人家也消费得起。”宋向阳不紧不慢地耐心解释,眼神里透着对这个项目的信心。
“你怎么想法一个接一个,我们这阵子还忙着收春笋呢,你哪有精力再去种蘑菇?再说了,我们连平菇长啥样都不知道。”三姐这阵子忙得晕头转向,除了在瓦厂帮忙,还收了不少春笋,时不时要去晒谷地监督工人干活。
瓦厂账面上的事情大多都交给林香在管了,她也只是偶尔大致看看。
“春笋的生意也就这一阵子忙活,等收完春笋,后面这一年都做不了了,得等到来年。”宋向阳耐心回应道。
“那你说说,这平菇到底怎么种?”三姐追问道。
宋向阳便从场地、原料、菌种、培育、成本等各个方面,仔仔细细、一五一十地跟众人讲了好一阵子。
他讲得绘声绘色,把每个环节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都详细阐述,听得众人目瞪口呆。
“这就是你说的没那么复杂?”三姐听完宋向阳说的那些步骤,只觉得脑袋嗡嗡的,忍不住咋舌道。
“哎呀,就是听起来复杂些,实际操作起来没那么麻烦,主要是把控好环境,还有做好虫害防治。只要这两方面做好了,产量应该没啥大问题。”宋向阳笑着回应,试图打消大家的顾虑。
紧接着,他又把之前自己算的一笔账说给众人听。
“五六千斤?”三姐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
“这还只是一季的产量,一年能种个三季左右。”宋向阳笑着补充道。
“放在铜锣县能卖上一块多一斤,但那都是散卖的价格,咱们这么大的量只能走批发价,怎么也得有个六七毛,你们算算,一季能收多少钱?”宋向阳看向三姐,三姐在瓦厂干了许久,成天和数字打交道,对算数已经十分敏感。
果然,没过一会儿,三姐就惊讶地叫出声:“一季就有三四千块钱?”
“这只是理想的估算,毕竟还涉及产量和销路的问题。”宋向阳说得很保守。
毕竟,他只是了解技术和流程,还没有实际种过,产量能否达到预期,他心里也没底。
而且这么大的量,目前他只觉得铜锣县是个比较大的销路,还得等这次送完春笋后再去考察考察才能确定。
“这可不比谷子,几千斤能卖得掉?”母亲满脸担忧,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
“薄利多销呗。这东西算是比较新鲜的食材,想来大家还是喜欢的,之前大多是从外地进的,价格贵了些。咱们降降价,让大家消费得起,销路应该不愁。”宋向阳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在县里的农贸市场见过,一摆出来就被抢光了,价钱还不低。我们林场的人除了青菜和肉食,大部分时候吃的都是木耳和海带,要是有这新鲜蘑菇,光林场那里就能有不少人买。”林香适时地补充道。
宋向阳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心里明白林香懂自己的心思。
这门生意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做,林香这么说,是为了让母亲和姐姐们更相信他的选择。
不过,林香说的也是实话。
林场的人平日里,忙的连种菜的时间都很少,都是隔一段时间去街上采购石材。
这平菇比起海带和木耳的口感,肯定是新鲜不少的。
如果能有平菇卖,想来林场的人是会买上不少的。
果然,林香一开口,母亲和姐姐们就暂时打住了话头,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片刻后,母亲问道:“这得投不少钱吧?”
“嗯妈,是得不少呢!差不多要一两千块钱的本钱。”宋向阳如实回道。
母亲虽然听宋向阳说了那么多,又知道产量那么高,料想成本不会少,但没想到要这么多钱。
她这辈子拿到最多的一笔钱,就是上次爸爸汇回来的那几百块。
她知道宋向阳的瓦厂最近收了不少预售金,可还欠着买拖拉机的贷款呢!
能成为村里第一个开上拖拉机的人家,确实很有面子,给她争了不少光,但几千块的贷款也让她晚上常常辗转难眠。
她这一辈子虽然没见过什么大钱,但很少欠钱。
她怕宋向阳他们担心,平时都装作若无其事。
可如今宋向阳又要花这么多钱做一门新的生意,她怎能不忧心忡忡。
“这瓦厂、水库、春笋都是我们能看得见的东西,虽然没碰过,但心中大致还能有个数。你说的这......这平菇,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且不说你能不能种出来,放咱们村子里也没几个人见过,能好卖吗?”
母亲在村子里已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人了,她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在这个相对闭塞的村子里,大家对平菇这类新奇食材知之甚少。
长久以来,村民们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对于没见过的东西,难免会心存疑虑。
但宋向阳心里清楚,大家没见过,不代表他们不会喜欢。
平菇口感鲜美,肉质肥厚嫩滑,不管是与鲜嫩的肉片搭配炒制,让肉香与菇香相互交融;还是清炒,保留平菇原汁原味的清甜;亦或是用来打汤,为汤品增添浓郁的鲜香,都别具一番风味。
只要大家尝过一次,就一定会被它的美味所吸引。
此前大家没见过平菇,归根结底是因为贫穷。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蘑菇的价格与肉相差无几,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多数人会倾向于购买更为实在的肉,毕竟肉能带来更直接的饱腹感。
市场需求少,自然就很少有人售卖,从事这门生意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不过,宋向阳觉得这正是自己的机会。
他计划大规模生产平菇,通过扩大产量来降低成本,进而把价格降下来,让普通百姓都能消费得起。
而且,与山里野生的蘑菇不同,人工种植的平菇不受季节限制,无论何时,只要人们想吃,就能有新鲜的平菇供应,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再者,他要走的是批发路线,并非零散地售卖一两斤。
回想起上次去铜锣县农贸市场的经历,他与那位热情豪爽的大哥相谈甚欢。
大哥在市场里人脉广泛,见识颇广,对各类商品的销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那次交谈,宋向阳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不少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的信息。
他相信,凭借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结识的人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打开平菇的销路,让这小小的平菇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126章 买菌种
宋向阳再次将心中的计划和盘托出,条理清晰地向家人们阐述每一个细节。
母亲和姐姐们虽然仍隐隐担忧,但看着宋向阳眼中的坚定,听着他有理有据的分析,也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基本同意了他的计划。
如今的宋向阳,在接连做成几件事后,已然成为家里的主心骨。
大家心里都清楚,宋向阳既然下定决心,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十足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