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第97节

  于是,这场特别的家庭会议一结束,大家便各司其职,忙开了。

  母亲按照宋向阳的嘱托,去找了之前给自己家修新房的木匠。

  宋向阳凭借前世的记忆,精心绘制了层架的图纸。

  这两位木匠做事踏实可靠,有了详细的图纸,干起活来更是得心应手,制作出的层架规整又实用。

  此前喂鸭子时就已经在收集麸皮,所以宋向阳此次只去街上采购了石灰、木屑等培养料。

  此外,他还特意让二姐在村子里收了一些鸡蛋。

  他清楚记得,前世朋友曾说过,蛋清是极佳的营养液,对菌种前期发育大有裨益。

  至于用完蛋清剩下的蛋黄,他打算自家留一部分,其余的作为福利发给瓦厂的工人。

  与此同时,新鲜春笋的保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不知是不是瓦厂的工作太单调的缘故,如今三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晒谷地监工。

  按照宋向阳的计划,第一批一千两百多斤春笋已经妥善装车。

  这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叫上林香,但没有丝毫隐瞒,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林香能帮自己考察平菇的市场销路。

  拖拉机一路颠簸,抵达了铜锣县的农贸市场。

  宋向阳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之前结识的“大哥”。

  “大哥”看到宋向阳这么快就把春笋封装得如此妥帖,不禁对他的雷厉风行赞叹不已。

  仔细检查完春笋的质量后,“大哥”更是十分满意。

  两人顺利完成交易,宋向阳趁热打铁,说出了自己种植平菇的计划。

  “哎呀呀,我就送了你一次香菇,你就琢磨出个种平菇的计划。早知道,我就多送你点东西,以你这机灵劲儿,说不定还能多开拓几桩生意呢!”“大哥”对宋向阳的商业头脑由衷地赞叹。

  “正是因为大哥送的香菇,我才有了这个主意。说起来,要是这事儿成了,还全靠大哥的启发呢。”宋向阳真诚地回应道。

  “你可别捧我了,我都快不好意思了。”“大哥”笑着摆摆手。

  “等我收了第一茬平菇,一定给大哥送些尝尝鲜。”宋向阳热情地说道。

  “那怎么好意思呢。”“大哥”嘴上推辞,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上次大哥送我香菇,我可没客气。这次我送平菇,大哥要是不收,可就见外了。哪有光占大哥便宜的兄弟呢。”宋向阳半开玩笑地说。

  “行,你这个兄弟我算是交对了,那我就提前谢谢你了。”“大哥”爽快地应下,接着又关心地问道,“你那菌种有着落了吗?需不需要我帮忙?”

  宋向阳本就有寻求帮助的想法,他知道“大哥”在这市场里人脉广,有他帮忙,肯定能省心不少。

  于是,他略带试探地问道:“这不会耽误大哥做生意吧?”

  “哎呀,说的什么话!就耽误一会儿功夫。我跟你说,这市场里的人多少都得给我几分面子。有我出面,你买菌种不仅省事,还能便宜不少呢。”“大哥”拍着胸脯保证道。

  说完,他朝着后台正在堆放货物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喊道:“李元,过来帮我看会儿摊子,我有点事要出去一下。”

  后面的小伙子应了一声,立刻放下手中的蛇皮袋,小跑到摊前。

  宋向阳见“大哥”放心地把这么大的摊子交给一个陌生人,不禁有些疑惑。

  “大哥”看出了宋向阳的疑虑,解释道:“这是我小舅子,自家人,信得过。”

  宋向阳这才恍然大悟,暗自为自己的小心思感到好笑。

  “走,我带你去买菌种,就在那边,摊主是我的老同。”“大哥”指了指东南角的一处摊位对宋向阳说道。

  宋向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个摊位前人头攒动。

  他朝林香点了点头,两人便跟着“大哥”朝摊位走去。

  “老同,来大生意了!”还没走到摊位前,“大哥”就扯着嗓子对着站在高台上的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喊道。

  “你个家伙,又在瞎喊什么,能有什么大生意。”中年男子白了他一眼,接着看到他身后的宋向阳和林香,立刻跳下高台,换上一副热情的笑脸,说道,“还真给我介绍生意来了?”

  “我啥时候骗过你!”“大哥”拍着胸脯说道。

  这位黝黑的中年男子整理了下摊子上的货物,热情地招呼道:“两位随便看看,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你这些东西我兄弟可看不上,把你那平菇菌种拿出来。”“大哥”直截了当地说道。

  “要平菇菌种?”中年男子确认道。

  宋向阳微笑着点了点头。

  “好嘞,稍等,我这就去后面给您取。”中年男子说完,便快步跑向后台堆放东西的地方。

  “大哥”看着他匆忙的背影,笑着对宋向阳说:“他囤了不少菌种,听说都是从省里农科院买来的,质量有保障。”

  宋向阳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年男子竟如此有门道,不禁感叹道:“看来这农贸市场真是藏龙卧虎啊!”

  “那可不,别看这市场外观不咋地,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大哥”满脸自豪地说,“他可不只卖菌种,还收蘑菇呢。他跟外面好几个厂子关系都特别铁,各种食材都卖得飞快。别看我摊子比他大,一年挣的钱可比不上他。”

  “大哥”又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道:“就连部队里,他都有路子供货。所以他不像我囤那么多货,都是随进随出。”

  “那大哥可得帮我跟你这位老同好好说说,等我种出平菇,还得仰仗他帮忙打开销路呢。”宋向阳恳切地说道。

  “你就放一百个心,就凭我跟他的关系,他肯定会帮忙的。而且,平菇现在可畅销了,他肯定乐意收你的货。”“大哥”自信满满地说。

  “几千斤的量,他能吃得下吗?”宋向阳试探着问。

  “你就只管放心种,我保证,有多少他收多少。你不知道,光一个钢铁厂,他每年送过去的萝卜、青菜都是按吨算的。上次我收你的那些笋干,还是他帮我销出去的呢。”“大哥”继续说道。

  经过上次的接触,宋向阳知道“大哥”不是爱说大话的人。

  既然他如此肯定这位中年男子能帮自己打开平菇销路,那这事多半是稳了。

  而且,看他们二人交谈时亲密无间的神情,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宋向阳原本悬着的心,此刻终于安定了许多。

  他的脑海里已经开始仔细盘算着成本与收益。

  在生意场上,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只有确保有利可图,这生意才能长久地做下去。

  于是在对方返回后,他就直接以对方开口的原价买下了菌种。

  虽然比预期的贵上一毛钱,但是却给了对方一个好印象。

  所以,在谈论平菇销路的时候,对方又看在“大哥”得面子上,给了一个很公道的价格,并且确实如“大哥”所言,只管放心种植即可。

  算是给了宋向阳种植平菇一个大大的放心丸。

  而且,接下来还有一件好事。

  那就是回去的途中,恰巧遇上运煤的那位老板。

  原来他已经得知宋向阳在为笋干筹谋销路。

  而他,正好有一个门路可以将宋向阳的笋干消化掉。

第127章 聪明人合作就是畅快

  宋向阳开着拖拉机载着林香返程,一路上正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意。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对面传来:“宋老弟,可算碰到你了!”

  宋向阳定睛一看,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正满脸笑意地开着拖拉机迎面而来。

  这人他再熟悉不过,是经常买他蛇酒的煤老板。

  以往总是穿着一身朴素的四口袋中山装,今日却焕然一新,身着一件质地优良的皮衣。

  皮衣的款式简洁大气,细腻的皮质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处剪裁都恰到好处,将他整个人衬托得贵气十足。

  “哎呀,大哥,真是巧啊!”宋向阳赶紧靠边熄了火,热情地招呼道。

  对方也靠边熄了火,凑近宋向阳,神秘兮兮地说道:“老弟,跟你说个事儿。我有个堂叔,在湘煤负责采购,那可是个有实权的岗位。你别看我堂叔在湘煤一处,一至四处的采购负责人可都是和他同一批进单位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铁得没话说。我之前的煤,就是从他们下属的一个分部采购的,这么多年,合作一直很愉快。”

  宋向阳听得聚精会神,心中不禁一动。

  他深知湘煤这样的大型企业,员工数量庞大,每日对食材的需求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过年我去给堂叔拜年的时候,他特意提了一嘴,说有没有干货、易储存的食材货源。你都不知道,上个星期我刚给朋友销了 700多斤蕨菜呢。我听说你在做笋干生意,你那些笋干都卖完了吗?”对方一脸关切地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宋向阳的父亲就在湘煤四处工作,他曾听父亲描述过四处的规模,仅仅四处就有好几千人,那湘煤一至四处加起来,少说也得上万人。

  这么庞大的员工队伍,每日消耗的食材数量,确实相当惊人。

  “还有个三四千斤左右吧。”宋向阳略作思索后回答道。

  实际上,这段时间他请的工人都在全力制作保鲜春笋,笋干的制作已经暂停了一段时间,目前库存也就剩几百来斤。

  原本打算用来制作笋干的春笋,也都被投入到保鲜春笋的生产中了。

  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对方有能力消化大量货物。

  凭借他如今在收笋行业逐渐打响的名声,只要有稳定的销路,用不了几天,就能把制作笋干所需的春笋收购上来。

  现在,整个乡里的春笋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他这里,即便他一直压着价格,不敢大肆收购。

  要是笋干的销路能顺利打开,他就能毫无顾虑地加大收购力度,不用再苦苦等待时机了。

  “这么多啊!那可真是太好了。”对方眼睛猛地一亮,兴奋地说道,“我跟你说,湘煤那边的需求量可大着呢。他们的员工食堂每天要供应那么多人的饭菜,干货食材又耐储存,肯定很受欢迎。要是你的笋干质量没问题,这可是个大生意啊!”

  宋向阳心中暗自欣喜,但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沉稳:“我这笋干的质量你绝对放心。都是精选的新鲜春笋,经过我们家传的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口感鲜嫩,味道鲜美,保存个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

  “那就好,那就好。”对方连连点头,“我跟堂叔关系好,他说的话肯定算数。这样吧,你先准备个样品,我拿给堂叔看看。要是他满意,这事儿就成了一大半了。”

  “行,没问题。我回去就准备,保证尽快给你送来。”宋向阳连忙应道。

  “不过,他们采购肯定有一套标准和流程,首先就是质量要过关,价格也要合理。”对方补充道,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神情。

  宋向阳瞬间明白,对方能看在以往的人情面子上,给自己介绍这条宝贵的销路,已经是很看得起自己了。

  这多亏了之前卖蛇酒时积攒下的人脉和人情。

  所以,在价格上一定要让对方也能从中获益,不能让人家白忙活一场。

  只有互惠互利,生意场上的朋友关系才能长久维持。

  若是后续再有其他类似的生意,自己就等于搭上了一条超级便利的人脉线。

  而且,后续自己做煤球生意,对方说不定还能在价格上给自己让利。

  虽说铜锣县那黑乎乎的笋干散卖都能卖到七毛,但自己之前卖给那位大哥几百斤,因为是运往北方,路途遥远,价格只有四毛。

  湘煤的距离近了几千里,自己仍旧按照四毛做批发价,想来也是个合理的定价。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些可操作的空间,只是如何才能让事情安排得巧妙些呢?

  他思索片刻,很快就有了主意。

  “大哥,你看我这笋干要是卖给湘煤,价格定多少合适呢?”宋向阳一脸诚恳地问道。

  “这个嘛,你得参考一下市场行情。现在市面上的笋干价格参差不齐,你得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空间来定价。不过既然是跟大企业合作,价格也不能太低,不然人家会觉得你的产品质量不行。我觉得你可以先报个价,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调整。不过你要注意,报价的时候不要太离谱,也不要太保守。”对方并没有把价格说透,只是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外面的行情我不大清楚,但铜锣县那里的市场卖七毛钱,你看我定个四毛怎么样?”宋向阳并没有提及自己已经以这个价格卖过一批,眼神中带着一丝试探。

  “这样吧,等你拿来样品的时候,我问问我堂叔。”对方不置可否地回道。

  “那我就先感谢你了,要不是你,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机会呢。”宋向阳真诚地说道,语气中满是感激。

  “说什么呢,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互相帮助嘛,我还等着你多发点财,早点从我这多买点煤做煤球生意呢。”对方笑着打趣道。

首节 上一节 97/1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