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准精心准备,不喝酒,吃饭还要交伙食费。后来规定更加严格,不准在大队干部和富农家里面吃,刘家也再没有做过派饭。
吃派饭的干部,必须坚持五不准——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吃鱼、不准吃肉、不准白吃。
刘福庆觉得这跟吃派饭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次单独来找刘一民的。
一路上,老孙滔滔不绝地给刘一民介绍着文化馆,不仅包括里面有多少人,还将工资和其他分房等福利给他介绍了一遍。
见刘一民听的很认真,他更开心了,拉着他又讲起了文学创作。
老孙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他知道馆长老张绝不是仅仅让刘一民做一场报告那么简单,而是直接调进文化馆。
这次作报告实际上是一次考察,看刘一民这个人怎么样。
老孙经过中午跟刘一民聊过天,对眼前年轻人的印象完全改观,谈吐大大方方,没有丝毫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一丝自卑,说出来的话就像是受过教育的,对文学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听说刘一民当过队办初中班的老师,心里面大感震惊,文能上课教学、武能下地挑水,体格比城里的年轻人好多了。
自己亲眼所见,汗水打湿的背心,里面都是紧绷的肌肉。
“一民,你跟我孙女好像是一届的?我孙女叫孙艺红,你认识不?”老孙骑着自行车扭头对坐在后座上的刘一民说道。
“不认识,我们当时好几个班。老孙同志,我来骑吧,我年轻,有力气。”
“不用,这下坡,不费劲儿!”
刘一民满脸苦涩,不断地调整着屁股的位置。前座是皮质的,减震效果好一点。自己这后座,肉下面就是钢棍,减震效果全看屁股上的肉厚不厚。
自己这瘦弱的身体,屁股上全是骨头,一路下来,他只觉得尾巴骨都快要裂开了。这还不说,疼的呲牙咧嘴的还得跟老孙聊天。
“一民,你怎么不说话,你对《班主任》这本小说怎么看?”
“我我用屁股看,不不是,我屁股有点疼。”
终于明白大哥刘一国的感受了,难怪那天一个劲的想要自己骑。想要感同身受,还真得体验一下。
眼看到了下班的时间,实际上文化馆也没有下班时间,来去自由,想走就走。
要是问上班来的晚是干什么去了?
回答:“采风找灵感去了!”
下班那么早干什么?
回答:“采风找灵感去喽!”
但今天,一个人都没有走,大家围坐在一起,棋盘上的棋子还保持着上午的残局,下午谁都没心思继续下了。
因为汝县的神秘作家找到了,而且根据老孙在电话里面说的,只有22岁,找到的时候,身上的泥还没有干。
这让他们所有人都没办法平静下来,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年龄,都有一种这日子过到狗身上的感觉。
老张命令所有人都不准走,必须等到刘一民过来见个面后,大家才能回家。要是往常肯定会怨声载道,但今天大家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即使老张不说,也没有人走。
爱发牢骚的老李也不再发牢骚,一下午一句话都没说,《人民文艺》杂志里面刊登《驴得水》的那几页都快翻烂了。
茶喝了一杯又一杯,想保持往日那目空一切又风轻云淡的神情,却怎么都保持不住,眼睛不断地朝门口瞟去。
“老张,你去拿着文化馆的介绍信,到革委会的招待所给刘一民同志安排一个房间。”老张站在办公室的大门中间,急切地说道。
经过几小时的颠簸,刘一民终于到了汝县,经过一处斑驳的土城墙,土城墙两侧刷着各种各样的革命标语。
左边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所准备,祖国辽阔土地到处都是侵略者的坟墓!”上面还画着绿军装红领章,头上戴着军帽和草帽的军人以及民兵的宣传画。
右边写的是“深入批L批k,猛促轻工业发展,积极为国家贡献煤炭和粮食!”配的是煤炭工人挖煤和生产队生产的画面。
城楼上写着“望嵩”两字,这是汝县的北城门。
再走过一段路,建筑气派了许多。汝县的人民电影院和县革委会、招待所、工会大楼都在这边。
“那就是咱们文化馆,咱们汝县最漂亮的地方。”老孙得意地说道。
文化馆的大门由中门加两个侧门组成,正门上面写着“汝县人民文化馆”,两道侧门上方分别写着“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整个大门的造型十分气派,正门的柱子方方正正,基座上还雕刻着纹路。
大门里面的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跟个小花园一样。
“一民,知道我为什么说咱们文化馆是汝县最漂亮的了吧,咱们馆长喜欢花草,院子里都是他种的。十年期间,这院子也立了大功,馆长将很多文物都埋在了下面。”老孙一一介绍道。
还没说完,正中间的房间里面几个人快步跑了出来,几个人的目光紧紧盯着刘一民,老李则不像他们,只是站在门里面,静静地注视着院子里发生的一切。
“你就是刘一民同志吧,欢迎欢迎,我是馆长张久意,你叫我老张就行。你的文章我们都研读过了,非常好。在电话里,老孙就夸你年轻,果然是才华洋溢的少年郎!”
“是啊,英雄出少年,倒是让我们这些老人汗颜!”
“你好,馆长同志!”
“叫老张,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先带你参观一下文化馆和同志们见一见,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革委会的招待所。补助嘛,每天补助一块两毛钱。”
刘一民有点纳闷,怎么着就是一家人了?文化馆的这些人热情的有点过分了吧!
读者老爷们,很悲伤。新书入库是新书第一个曝光位,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掉出来了,找不到我的书了。
明天就是下一次推荐数据PK了,希望大家多多追读,争取拿到推荐。
谢谢大家了!
唉,没了新书入库的流量,也不知道能不能过PK。
第23章 文化馆上班早?
文化馆内部就像是别有洞天,院内是挺拔的白杨树、杨柳、假山和古朴典雅的亭子。池塘里种着荷花,周围是木槿和桂花树,俨然是精致的北方园林。
文化馆南侧还有一个月亮门,迎面是一株攀援的凌霄花,里面种着竹子、还有木瓜、无瓜果等各种各样的果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一民,你对这首《致橡树》怎么看?”张馆长背着手看着长势葳蕤的凌霄,得意地说道。
文化馆里面的花花草草都是他亲自弄的,这株凌霄更是他的得意之作,只不过《致橡树》里将“凌霄”描述成借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的角色。
此后,老张是越看越不对劲,总觉得这株凌霄少了几分文人的傲骨。
“作者通过各种植物的拟人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通过这种象征的艺术手法,再加上文字的力量,既让人感觉到人物之美,又让人感觉到了思想之美,此外还有带有青春爱情的淡淡忧伤。”
刘一民随口答道,《致橡树》这首诗后世必备的现代诗,除了原文还必须得做赏析,这个考问对于他来说是信手拈来。
“哈哈哈,爱情是属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我们这些老头子可是不懂喽。”老张笑着摆了摆手,脸上的皱纹笑的皱在了一起。
“一民,文化馆里面除了咱们文学创作组,还有曲艺辅导组、文物保护组。”老孙指着侧面的几间房子介绍道。
几间房子上面都挂着白底红字的木牌,有的房间还挂着好几个。
老张几人带着刘一民将文化馆转了一个遍,又掏出几张食堂的饭票交给了他。文化馆的食堂早中晚都有,主要是给内部的人提供的。
“咱们文化馆的伙食标准跟革委会差不多,你要是想去革委会,我单独给你几张革委会的饭票。”
“老张,太客气了。今天已经很麻烦你们了,我看大家都急着下班,就不打扰大家了。”刘一民将饭票装进自己的挎包里面。
饭票跟粮票区别很大,这饭票只在文化馆有效。
“那行,小刘,你带着一民去食堂,晚上再把他送到招待所。”
等所有人散后,小刘跟刘一民握手介绍道:“我叫刘运生,你叫我老刘吧,我就在文化馆内部的职工宿舍住,一到下班,咱们文化馆除了极少数的职工住在这儿,其余都回家。住在这儿的,都是单位没分房子的,要么是单身。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跟老婆吵架了。”
食堂和宿舍楼在一块,经过宿舍区的时候,老刘甚至八卦地对着他讲起宿舍楼一户一户的故事,嘴长的就跟村头晒太阳的寡妇一样。
“这是曲艺辅导组的老梁,跟老婆吵架了,老梁的老婆是个黄脸婆,腰比水桶还粗,是家里面订的娃娃亲,老梁不同意。后来老梁他爹以死相逼,这才硬按着牛头喝了水。”
老刘刚说完,老梁在屋内仿佛听到了一样,板着脸走了出来,手里面拿着饭盒,衣领拉的很高,像是在挡着什么东西。
“谁说硬按牛头不喝水,渴了自然要喝!”刘一民调侃道。
老刘乐了:“对,是这个道理。你看啊,住在他隔壁的是”
刘一民忽然觉得,自己跟在老刘身后是个错误,这嘴也太碎了,东家长西家短的。他很想远离此人,要不然自己说点什么,一不小心就会被他添油加醋的给传出去。
文化馆食堂只有一个窗口,饭菜都是固定的。今天晚上是炒南瓜和白米饭,这对于刘一民来说,也算是吃上好的了。
“大刘,这是来咱这作报告的刘作家,刘作家年轻,你可得给他多打点饭菜,他可是咱们文学界的未来。”
厨师大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刘一民,对着老刘说道:“放心,以后刘作家来,我给他多打一勺。”
老刘拉着刘一民坐在院子里的花坛边有滋有味的吃了起来,食堂只是一个小厨房,没有坐的地方。
“吃完后,我带你去招待所。招待所的条件比咱们文化馆的宿舍好,你有啥事就来找我。我就住在二楼的右边第一个房间。”
老刘结婚了,只不过是半边户,老婆孩子还是农村户口,也没在身边,他们都在乡下。平常没事的时候,老刘会回去一趟,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不是写作,而是把妻儿的户口给解决了。
“小刘,这就是写《驴得水》的刘一民吧?”一道声音响起,正是老梁端着饭盒蹲在了两人旁边。
“老梁,你消息挺灵通的。”老刘又撇了撇嘴:“我都三十五了,按理说也该叫我老刘了,老梁,一民在这,小刘小刘的,让我多没面子。”
老梁笑道:“行,在文化馆十几年了,也该叫老刘了。你来的时候,还是”
刘一民笑着看两人拌嘴,快速地将自己碗里面的大米饭吃扒拉了干净。
“一民,《驴得水》写的确实有水平,最近有没有动笔的打算?”老梁问道。
刘一民老实地说道:“有,不过刚想好,还没有真正动笔,前阵子生产队太忙了,没时间写。”
“什么题材的?”老梁和老刘扒拉饭的动作都给忘了,盯着刘一民的嘴一动不动。接着老梁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赶紧伸手止住刘一民说道:“一民,还是别说了,咱们都是搞创作的,想到一个题材不容易。”
老刘也赶紧附和道,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太敏感,犯了大忌。心底又在震惊,这才多久?可又想了一部题材,难道对真正的天才来说,写作跟普通人吃饭一样简单吗?
招待所有两层楼,刘一民的房间在二楼,打开门,有一股发霉的味道。中间摆着一张床,两边是床头柜,柜子上放着用暖水瓶,暖水瓶外面是用竹条编制的外壳。拉开窗帘,透过玻璃窗户能够直接看到文化馆。
“一民,你先休息,明天到文化馆咱们再聊!”老刘瞥了一眼刘一民从行李包里面掏出来的书,笑着转身离开了房间。
“老刘,明天几点到?”
“尽早,咱们文化馆上班早,不过你不一样,不用按照时间来。”
第二天,刘一民早早的来到文化馆,发现空无一人。
“这也叫上班早?”
第24章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在文化馆门口站了一会儿,无奈之下刘一民又回到招待所睡了一个回笼觉。昨天晚上他睡的很晚,一直在想做报告的事情。
这不算太为难刘一民,他的前世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对每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都比较了解。作报告更多的务虚不务实,讲一些大家不明觉厉的经验,听一听台下的热烈鼓掌。
既然文化馆这么真诚,那就先给汝县的文坛上一课!
躺在床上刚睡着,轰隆隆的雷声就将他给震醒了。还没来得及从云层钻出来的太阳此刻被挡在了厚厚的乌云后面,雷声逐渐开始密集。
明亮的天空开始逐渐暗淡了下来,街道上看起来就跟傍晚一样。
“可千万别是一阵暴雨!”刘一民喃喃道。
暴雨来得快,走得快。而且由雨太猛,容易冲垮土地,带走表面的养分。加上麦积大队基本上都是山地,一场暴雨地里面存不住什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