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29节

  刘一民打开门,将苹果抬了进去,三毛猫一马当先地朝院子里跑去:“真希望它抓老鼠也这么起劲儿。”

  “老鼠有的比它大!”朱霖道。

  刘一民感觉到脚下不对劲儿,于是打开手电筒照在地上,一张信纸被自己踩在了脚下:“到此一游,不见主人面,何去?——沈”

  “谁啊?”

  “茅盾先生!”

  “咦,来的都是大人物,就我一个小演员。”朱霖弱弱地说道。

  刘一民唱道:“摆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茅盾先生找你干什么?”

  “应该是序写好了,《追风筝的人》要出版了,茅盾先生写了个序。”

  “恭喜哦,刘老师!”

  “同喜同喜。”

  到了院子里面,刘一民将一麻袋的苹果分成了五份,朱霖回家带一份、曹禹一份、刘一民一份,到了矛盾家取序,空手也不好。

  另一份送到夏言家里吧,写个序还没感谢。

  东西不好送,创作之家的苹果当礼物,倒是合适的选择。至于作协的张广年和崔道逸嘛,就用稿子还人情了。

  给的苹果多,平均一份下来也不少,这倒让刘一民又感谢起老赵的先见之明了。

  “我就不用了吧?”朱霖说道。

  “没事,反正也多,就当是我对叔叔阿姨的一点心意了。”

  朱霖抿嘴笑了笑,不再坚持。

  骑着自行车将朱霖送回家,顺便拐到了木樨地,将苹果送了进去。

  “一民,这么好的苹果,你从哪儿弄来的?”李玉如高兴地说道。曹禹在书房看书,李玉如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有点无聊,看到刘一民来,格外的开心。

  “我到了北戴河一趟,那边的同志们送的,老师还在书房?”

  “一民啊,你怎么来了?”曹禹听到声音从书房走了出来,摘下眼镜疲惫地说道。

  “给您送点苹果尝尝!”

  “北戴河怎么样?”

  “北戴河好啊,很白,我是说浪花很白!”

  李玉如说道:“你这孩子,白浪白浪,浪花当然是白的。”

  “我没见过海,还以为是蓝的!”

  李玉如洗了个苹果削好放在了盘子里面,曹禹和李玉如两人年纪大了,晚上吃不了多少。

  “嗯,就是这个味道,老赵同志还好?”

  “挺好的,当地的同志还说想您!”

  曹禹抬头思索:“是好久没去过了!”

  曹禹尝完苹果:“既然你来了,来书房聊一聊。”

  李玉如嘀咕道:“就不能让一民跟我多聊聊天?”

  曹禹笑了笑:“进来一起听嘛!”

  曹禹讲的还主要是话剧《山高水长》的事情,他以往不怎么关注话剧的排练,但是这种重磅级的话剧,牵扯到纪念的事情,他不得不多上点心。

  从服装到人员的选择,都要过目,为了追求服装的历史统一,专门去跑了几趟服装车间,现在正在连夜的设计。

  “为了这个话剧,服装的经费,人艺特批了两万块钱!”想到这里,曹禹道:“不行,这不能是我们一家的事情,这钱还得让部里面出点,出几百块钱,太便宜他们了。”

  曹禹想到这里,立马跟夏言打了一个电话,夏言在那头苦笑道:“老曹,这么晚了,就想到这个事儿了?”

  “经费的事儿是大事儿啊!”曹禹讲的很重要,从各个方面都讲到了。夏言本身也重视,于是说道:“明天我找部里其他人讨论讨论。”

  刘一民从木樨地出来,路过夏言家的时候也没去,第二天才送了过去,夏言又问觉得序怎么样?

  沈云咬着苹果说道:“一民哥哥,爷爷早就知道了。”

  因为夏言序里面写的是对刘一民的感受,书里面的内容提的很少。刘一民尴尬地说道:“序里面把我写的太好了,我还得进步。”

  “进步是应该的,不过这写的都我心里面想的。”

  夏言这个身份,也用不着刻意往好的地方写,也没有多少人能要求他往好的地方写。

  夏言在序里面讲,第一次见面是在文化部给刘一民几人做出国培训,这年轻人谦逊有礼,不卑不亢

  走出四合院,沈云举起拳头笑道:“刘一民哥哥加油哦,我看好你!下次,我去你的院子里看‘特务猫’。”

  夏言低头说道:“怎么,又想不写作业?”

第200章 勿忘人民

  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刘一民敲了敲门,是韦涛开的门。

  “一民啊?你昨天去哪儿了?我们过去串门,敲了半天门没找到人!”韦涛笑道。

  “我刚去了一趟北戴河,这不,当地的同志托我给沈老带来的苹果。”

  刘一民举起手中的苹果,让韦涛看了看。

  “这香味一闻就熟悉,老赵种苹果是把好手,快进来吧。”

  堂屋内,茅盾拿着苹果闻了一下香味,遗憾地说道:“可惜喽,这么好的苹果,老了,什么好东西都是浪费。”

  “这个苹果放一放,是面的。”韦涛说道。

  茅盾怀念地点了点头,带着刘一民走进了他的书房。茅盾先生的书房在后院,书房的比曹禹的书房大,毕竟是四合院。

  里面摆设很简单,书房跟卧室连着,大书桌摆放在铁窗旁边,书桌上放着书本资料和笔,上面打理的井井有条。

  笔架在右手边,依次是钢笔到最后铅笔和改稿用的红铅笔,曲别针和别针摆放的都有区别,用现在的话像是有强迫症。

  左侧的墙壁上挂着一名慈祥老人的遗像,下面写着“我的妈妈,雁冰敬上。”

  “坐嘛!”茅盾说道。

  “您书房这么整齐?惭愧惭愧啊!”刘一民脸红地说道,不知道当时茅盾去他的书房是什么感觉。

  “哈哈哈,你不用在意,这是个人习惯,我习惯给每个东西放在该放的地方。你看看,这是写的序,老夏的写好了吧?”茅盾用手轻轻地擦了一下桌面,将旁边的草稿递给了刘一民。

  保姆进来端着两个茶杯,将一杯茶放在刘一民旁边后,又将杯子放在书桌旁,提醒茅盾该吃药了。

  茅盾转身从抽屉里将药拿了出来,几个白色的瓶子,要吃不少的药改善身体。茅盾吃完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像是又在感叹老了。

  茅盾写的序字体很清晰,仿佛是怕看不清。同样讲的也是第一次见刘一民,不过侧重讲了《追风筝的人》以及由此写出来的话剧《山高水长》。

  “我跟一民和他的老师、我的好朋友曹禹坐在书房里看《追风者的人。等我们看完后,一致认为故事新奇且精彩,背景深挖之下,更有可寻之处。我提及一桩鸦片战争时期的旧事,曹禹听后觉得可以改编为话剧,加上正值将迎来藏地和平解放三十年,我们三人在书房里激动地探讨了起来。

  一个多月后,一民同志身形消瘦地从川省归来,带回来了牦牛干和两部精彩的话剧作品.我希望我还能它们正式演出”

  “沈老,您写的太好了,相信您一定能看到的!”

  刘一民心底不是滋味,如果到了纪念日时再演出,算算时间,他是看不到了。

  “哈哈哈,那我见到马克思,一定告诉他,我们做的事情。”

  “您桌边儿的这幅字写的很有特点。”刘一民说道。

  “怎么样?送给你的,是不是很应景?”

  写的是一首诗,老人家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刘一民激动地道谢,认真地看着字说道:“他老人家的诗总是那么的大气磅礴!”

  “是啊,这是属于一名伟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光头失败了只能做妇人吟,写出‘挥剑长空涕泪横’,教员能写出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两人欣赏了一下诗词,茅盾又说道:“我再给你加上几个字。”

  【勿忘人民】

  刘一民认真地点头说道:“学生记住了!”

  “好好好,好啊!”茅盾大笑了几声,放下了手中的笔,面色红润了不少。

  从抽屉里面抽出一封信递给了刘一民:“你看看这个。”

  刘一民打开后,这封信是作协同意接受茅盾捐赠,并设立“茅盾文学奖”的复函,下面的签名是“张光年”。

  里面还讲到,奖项正式成立的日期是十月一日,并开始评奖,评奖的范围是77年之后的作品。

  “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成了,谢谢你啊,设立那天作协准备搞一个设立仪式,我本意是不想让他们搞的,可是作协的同志们认为这也是正式向大家通告的意思,等到时候,设立仪式你一定要来参加。”茅盾说道。

  “到时候一定参加!”

  告别后,刘一民揣着一幅字和序走出了茅盾家。茅盾的在文坛是非常工整实用,并没有特意的炫技。

  写的不像很多书法家那样“讳莫如深”,也不用拿着笔自己还高的笔杆子,喝上二两酒,在地上又蹦又跳,跳完之后,旁边响起热烈的掌声。

  鼓完掌再肉麻地说道:“XX大师,您的书法.”

  嘴里的大蒜味都特么隔了夜了,大师也不嫌冲。

  他的书法有自己的特点,读起来基本上都能知道写的啥。

  刘一民将两篇《序》到商务印书馆交给了黄春雨,黄春雨看着茅盾的手迹说道:“茅盾先生,我们商务印书馆的前辈啊!”

  “嗯?”

  “你不知道吧,他老人家以前就是沪市商务印书馆的,一边当编辑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他的字迹很工整是吧,那是有原因的,以前因为潦草闹出过笑话,所以镇定思痛,练了一笔好字。”

  黄春雨提起茅盾的以前的经历,可谓是如数家珍。

  刘一民夸奖了几句,黄春雨说道:“我们商务印书馆的光辉历史,可不得好好的学一学。”

  听到刘一民来了,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室主任走了过来跟刘一民见了面,看着两篇重量级的序,高兴地说道:“这下子销量更有保障了,老两位坐镇,一民同志,你可真有面子的。”

  刘一民谦虚道:“不是我有面子,是两位照顾我!”

  “一样一样,希望以后咱们多多合作,我们商务印书馆印出来的书,肯定有质量!”

  黄春雨移动了下身子,看向刘一民,又对着编辑室主任说道:“主任,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讲,你尽管讲!”编辑室主任心情大好。

  “咱们可以把这两张序拍成照片,然后印在书前面,这样的话既提高了书的印刷精美程度,又能够更好的提高销量。大家冲着手稿照片,也得买啊!”

  刘一民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个黄春雨,脑子里有点东西啊。

  编辑室主任将他们带进了办公室,仔细地思考了起来,还没有这样做过了,至多也是印的手绘画。

  “一民同志,你觉得呢?”

首节 上一节 129/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