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海淀,克俚福跑到了里边的草丛里舒服了一下,回来后高兴地说道:“走,今晚无事,澡堂泡澡!”
旁边的穆拉土“哎”了一声说道:“李聪仁不是说要请咱们吗?”
李聪仁踢了一下穆拉土的自行车:“穆拉土,就你话多。”
一群人嘻嘻哈哈地来到了海淀国营澡堂,现在天没那么冷,澡堂里面的人不多,这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好的泡澡条件。
澡票两毛六分钱这叫基础消费,刘一民又给他们安排了拔罐刮痧一条龙,一个人最少消费一块钱。
这是李聪仁第一次拔罐和刮痧,掏钱的时候嗷嗷叫的喊着下次再来。
在搓背的时候,刘一民隐约听到两个搓澡师傅在讨论,能不能把穆拉土从黑搓成白。
他们走的时候,看到穆拉土黑的照旧,搓澡师傅还有点小挫败!
回到燕大,刘一民将带回来的吃的,递给了刘振云三个人。李聪仁给了刘一民几瓶可乐,刘一民也分给了他们。
“这是啥玩意儿?酱油?”刘振云疑惑地问道。
“我看像是醋!”陈大志没打开闻了一下:“这指定没我们那儿的老陈醋好喝!”
李学勤赶紧将可乐递给了刘一民:“我们可不像大志,没事儿喜欢喝醋!”
刘一民打开了一瓶,咣咣地喝了几口:“什么醋啊,这是汽水。”
“汽水?怎么是黑的?”刘振云问道。
李学勤想了半天:“可能是黑人喝的汽水,所以是黑的,也不知道好不好喝。”
看到刘一民已经喝了几口,也赶紧打开尝了尝,一股奇特的感觉直冲脑门儿,但挺甜,砸吧砸吧嘴又感觉一股子中药味。
刘振云半天后说道:“这群资本主义学生,净拿点好吃的腐蚀我们!”
“一民,这多少钱?”李学勤问道。
“这个是留学生送的,要是在友谊商店得四毛钱!”
“四毛钱?一斤肉才多少钱?这玩意儿跟肉差不多了!”刘振云将可乐拿到灯下面仔细地看了起来。
陈大志说道:“实际上比肉贵,在友谊商店得用外汇券,我们想买也买不到。”
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来还引进了生产线,刚对着中国人卖没多久,就被领导叫停了,原因是卖可乐要花费巨额外汇,只能卖给外国人。
其实也有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抵制的原因,后来经过论证,卖可乐不仅不会浪费外汇,还能通过出口原材料,帮忙挣外汇,国内的可口可乐再次卖了起来。
“我们占了一民大便宜了,这相当于请咱们吃了一斤肉!”
第210章 淡淡乡愁
燕大校园内,刘一民拿着一摞子信回到宿舍,两封家信之外,剩余的都是各大杂志社或者报社的约稿函。
除了一封是刘福庆两口子托老马寄来的要照片的信外,另外一封是大哥刘一国寄来的信,在信里面刘一国感谢他送的电视和电风扇。
家里面结婚,也就是三转一响,这直接弄了个电视,刘一国虽然觉得没必要,但想到是二弟送的,上班的时候嘴巴一直往耳后根咧。
不过在信里面表示,以后这么贵重的东西不用再往家里面买了,矿务局的工资高,以后结婚家里面就是双职工,拿两份工资,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他多操心。
顺便告诉刘一民,等月底给刘一民寄来一件毛衣,未来的嫂子给他亲手织的。
刘一民笑着将信收起来,开始期待起来未来嫂子的毛衣了。
其余几个杂志社的来信刘一民都没看,《星星》的来信,刘一民撕开看了看,总编白行在信里面致以热情真挚的问候。
【川省一别,暑去秋来,闻北方天气渐冷,不知身体可好?】
翻译成白话就是,走了几个月了,都特么到冬天了,你走的时候承诺的诗歌什么时候寄来?
刘一民将信收了起来,这才多久,白行已经来了几封信了。
看了一下课程表,下午没课,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来到四合院。打开书房的柜子,将里面的照片都给拿了出来。
一个个的翻看,挑出了几张漂亮的,又符合老人心中儿媳形象的照片装在了信封里面,准备把信寄出去。
在信里面询问大哥刘一国结婚的具体日子,两人现在还没有定下来,刘一民觉得可以早点把具体的日子定下来。
将信装进信封里面,刘一民走到胡同口的邮筒边,将信给扔了进去。
回到四合院,拿起扫帚将院子里面的银杏叶扫在一旁。秋天来了,银杏树的叶子也开始落下,美观的银杏树叶反而成了负担。
每天就要清扫一番,银杏树叶在铺满街道不打扫是美观,在家里面不打扫,那就是荒凉了。
三花不停地追逐着落叶,时不时钻到落叶堆里面打滚儿,只是依旧不能抓老鼠,刘一民猜想,这猫抓老鼠的技能是废了。
打扫完院子,刘一民在书房里面待了一会儿,想到还是得给《星星》写一首诗歌,毕竟是答应的话,不能食言。
想了一会儿,刘一民在草稿上写下《从前慢》三个字。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写完给《星星》的诗歌,刘一民开始写起其它的东西来。
下午三点左右,刘一民听到扣门的声音,打开四合院的门,看到两位不速之客,刘一民表情先是由惊讶变味惊喜:“稀客呀,你们怎么想着到我这里来了?”
刘一民赶紧走出去帮忙,身后的石岚努力的往上推着轮椅,可惜劲儿太小,小脸憋得通红,轮椅还是上不来。
史铁生听到史岚吭哧吭哧的声音,看着刘一民,脸上也憋得通红,有说不出的尴尬。
这个四合院的大门进门的地方不是平的,有一定的斜坡,最前面还有一个很小的台阶。
可能是怕水大了淹了院子,原主人故意这样设计的。
刘一民帮忙抬了上来后,史岚擦了擦汗水说道:“一民哥,你今天在家啊,我推着大哥出来转,刚好到这儿,就想着看看你在不在家,没想到你在家里!”
“真巧,我来了没多久,要是晚来会儿,还真碰不到。”刘一民笑着说道。
史铁生看向刘一民问道:“刘一民同志,你在四合院忙着干什么呢?”
“没啥事儿,扫扫院子逗逗猫!你来了,正好陪我好好聊聊天。”刘一民和史岚一起推着轮椅走进了院子里面。
史岚站在银杏树下感叹道:“一民哥,你家的院子好大啊!”
“买这个院子花了不少钱吧?”史铁生问道。
“是花了点钱,铁生,史岚,你们喜欢喝什么茶?当然,我这里只有红茶!”
史岚笑道:“一民哥,那你还问我们喝什么?”
史铁生赶紧拦住了史岚,刘一民转身说道:“哈哈哈,铁生,你不用那么拘谨,这里是自己家!忘了,北影厂朱厂长送了我一筒咖啡,你们喝咖啡吗?”
“我喝,我看外国片,外国人都喝咖啡。”
史铁生腼腆地说道;“我来杯白开水就行!”
刘一民到屋子里拿出咖啡,泡了三茶缸放在盘子里,端到了院子里的石桌上。
“来,铁生尝一尝,实际上我是喝不惯这个味道,这是冰糖,要是觉得苦啊,就放几块!”
史岚抿了一口,太烫没尝出来什么味道,稍微凉了点,一尝还真是觉得苦,不过皱着眉头还是喝了。
“这外国人,就喝这玩意儿?”史岚看着杯子里面黑乎乎的东西加上舌尖上的苦味,对外国人的爱好很不理解。
史铁生说道:“外国人喝咱们的茶也是这样!”
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史铁生问道:“刘一民同志,你跟陆遥很熟悉?”
刘一民不知道史铁生为什么提起陆遥,于是指了指旁边的客房:“春天的时候,陆遥在这里住了几天,看影壁前的竹子了吗?还是我们两个一起种的。怎么?你们也很熟?”
史铁生苦苦一笑:“怎么可能?我虽然到陕北插队了几年,可是无缘见面,倒是经常听到陆遥的大名!他那个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年轻才子了,不少知青跑出去一天,只为见他一面!”
“是吗?他以前的作品倒是没有了解过。”
“陆遥同志年轻时的作品还是比较粗糙,不过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即使是一些幼稚粗糙的短文,也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惊讶。
当然我并不是说陆遥同志以前的小说幼稚粗糙,但跟现在比,以前还是不成熟。”
史铁生将自己看过的陆遥文章,都认真地分析了一遍,包括在插队的时候看到的文章。
刘一民说道:“作家嘛,写作的风格总是从不成熟到成熟。”
“你不一样,你的
“如果说高中写的作文算的话,那以前肯定是写过!”刘一民的话让史铁生和史岚都笑了起来。
史铁生笑过之后严肃且真诚地说道:“看吧,这就是你比我们这些人厉害的地方!你的文风一直都是成熟的,而且在不断地进步。”
“一民哥,你看过我哥的文章吗?”史岚插话道。
“看过,你哥写的也很好,《午餐半小时》很有他自己的风格。”
刘一民夸完后,史岚抱着史铁生的胳膊说道:“是吧,我哥很厉害!”
史铁生听完夸他的话,脸上有点不好意思,但眼神中不免有些得意:“跟你一民哥比起来,我还差得远!”
“等什么时候陆遥来燕京了,我跟他一块去找你,让他见一见一直喜欢他的读者。他现在有一本小说一直在写,编辑让他过来改稿,他硬是不来!”
史铁生说道:“我看他的小说,总是能想到延川,总是能想到那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你没去过,不知道哪里多么的荒凉。光秃秃的,一个个沟,一道道山梁,看到一棵树都难。
人与人之间,说个话话容易,见个面面难!”
刘一民知道史铁生对黄土高坡一直有着别样的感情,毕竟在那里,他的人生彻底被改变。
史铁生不好意思地提出想要看一看刘一民的书房,刘一民和史岚将他推了进去。
史铁生羡慕地说道:“有这么大的书房,是所有作家的梦想啊!”
“一张小书桌也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刘一民说道。
史岚看到了桌子上刚写好的诗歌,征求过刘一民的同意后,拿着读了起来。
史铁生听完后,揉了揉自己泛酸的眼角,笑着说道:“从前大家出来门都不锁,现在不锁不行喽!”
“哥,我还停留在诗歌里面,你这一说直接就把气氛给讲没了。一民哥,你家可得锁好门,现在坏人多了,容易丢东西!”史岚说道。
“是啊,胡同里面的大妈也都在讨论,以前出门都不用上锁,现在锁上了还提心吊胆!”刘一民道。
“现在条条框框少了,人心就活了,有人往好的地方想,有的人歪心眼也就出来了。”
“一民哥,你这首诗歌写的真好,听着跟《刚刚好》差不多,嗯忘了怎么说了,我哥以前教过我,对想起来,是细腻,情感表达很细腻,有淡淡的忧伤。”
史岚歪着脑袋想词的样子,逗笑了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