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5节

  大家还没有散去,刘一民知道是想看什么,于是打开了汇款单,24块钱的稿费,算下来就是千字六元。诗歌的算法跟小说不一样,诗歌是十行算一千字。

  “千字六块?这么高?”文化馆这些人不是羡慕稿费多,而是震惊于这个稿费标准。

  “苏老的稿费据说也才千字六块,一民,你这第一首就赶上咱们豫省第一届文联主席的标准了?”老李不可置信地说道。

  刘一民淡笑道:“可能是为了鼓励我。”

  “别谦虚了,这标准看的我有点呼吸不上来,我缓缓,我缓缓……”

  稿费标准象征着不同作家的地位,能拿的多说明写得好,编辑部认可。这跟钱多钱少有关系,但更多的是一个面子问题。

  大半天,文化馆的这些人才消化完,都在心里感叹道天才啊,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君不见《诗刊》都为他打破常规,还没听说过哪个新人这么厉害!

  办公室沉默了许久,刘运生想转换个话题,于是拉着老李说道:“老李,再讲一讲你参加作协会议的故事?我们可都想听。”

  老李正准备讲,看了看已经坐到办公桌前拿起笔的刘一民,顿觉索然无味,悻悻地说道:“咱们还是向一民学习吧,多写一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表了。”

  老张背着手说道,像是看开了一般:“也不能过于强求了。”

  感谢大家的月票,谢谢!

第33章 厉害啊,一民

  似乎大家都被刘一民的稿费标准给激励到了,整个文化馆创作组的作家一连几天都是坐在办公室的凳子上一动不动的,任汗水打湿衣被,在如此这般狠心之下,平均每天每人诗歌的产出率达到了三篇。

  如此这般速度,就连刘一民也瞠目结舌。

  老张坐在一边,看着这些人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头都有点大了,不过同志们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再看看刘一民,手里面拿着他们的诗歌手稿,一脸痛苦。

  他们写完之后,总是要先自己在办公室里面念一遍,之后再送到刘一民的手里面,要求点评一二。

  文化馆其他组的人经过创作组的办公室门口时,听到一声声的咏叹调,都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偷听一会儿,听了几句后,就又嫌弃地摇了摇头离去。

  创作组的这群人,真是疯了。

  文化馆的其他组成员都暗地里调侃,最近千万不要从创作组门口过,容易被人强行喂shit。

  “啊!

  山,

  还是那座山!

  啊!

  人,

  再也不是那个人!”

  “一民,你觉得我这首怎么样?我觉得这是我今天写的最好的!”老李兴奋地问道。老李这两天精神头是最大的,灰白相间的头发朝后梳的整整齐齐,白色的短袖衬衣一尘不染,看起来比老张更有馆长的气质。

  刘一民想捂耳朵,但是又觉得有点不礼貌,低头叹息了一下,抬头说道:“还行,跟我以前认识的一个老张的诗挺像的。”

  老李没仔细问老张是谁,只是自顾自地说道:“我也觉得,你们能听出来这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物是人非。”

  “青山万年不老,人不过百年便是黄土一抔。”刘一民感叹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还是一民懂我,你们这些人,水平比一民还是差点,老张,我想往《诗刊》投一投,你觉得怎么样?”

  馆长老张正在打盹,听到老李的话,啊呀了一句,也不再说话。要是隔着以前,他肯定会鼓励两句的。老张最近在想,他作为文化馆的馆长,是不是不能光把精力放在文学创作组上面来。

  唉!要是一民能留在文化馆就好了!

  刘一民趁着大家探讨的功夫,走出创作小组的办公室,在文化馆的小花园里面转了一会儿,等心态稍微的稳定之后,才转身回办公室。

  忽然觉得,那些专家学者能对贾小姐尿了一个坑的诗赞扬为有灵性、不拘一格、构思新颖而没有笑场,刘一民觉得这也是一种本事,自己还真没有。

  刚到创作室门口,就看见老孙的桌子旁边,站着一个女孩子,正是他的孙女孙艺红。看到刘一民进来了,老孙笑着说道:“一民,这是艺红煮的芦苇根茶,给你倒点喝一喝。

  这夏天啊,难熬。这芦苇根水生津止渴,还能清肺热,降火气,关键是这芦苇根,也不是什么值钱东西,随便挖。”

  刘一民这才看到,孙艺红手边握着一个暖水壶,看起来提了很久,手指勒的通红。其余几个人的桌边杯子里面,都倒着芦苇根茶。

  老李一个劲儿的夸赞好喝,孙艺红看了一眼刘一民,笑着说道:“李爷爷要是想喝,每天我都烧一壶带过来,反正我单位就在旁边的招待所,最近我都上白班。

  这些芦苇根是我亲自挖来的,烧一壶送过来不是什么难事。”

  “一民多喝点,你们年轻人火气旺。”老李调侃道。

  刘一民还没说话,外面又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一个门卫老头儿的声音响起:“小同志,刘一民同志就在里面,你自己过去吧。”

  “谢谢您啊,大爷!”

  刘一民听到声音一愣,这不是李兰勇的声音吗?急忙转身,就看到李兰勇蹑手蹑脚地出现在门口,他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刘一民,而是偷偷地露出个脑袋,冲着老张说道:“您好,大爷,刘一民在不在?”

  “兰勇!”

  老张正准备说话,刘一民的笑声打断了他,索性乐呵呵地在一旁看着,也不再理会。

  “馆长,这是我朋友,我们出去聊一聊。”

  老张笑眯眯地说道;“去吧,去吧!”

  刘一民带着李兰勇走到自己的宿舍,李兰勇打量了几眼,羡慕地说道:“厉害啊,一民,都混上宿舍了。”接着好奇地摸了摸墙壁,又一屁股坐在床上,使劲地晃了晃,还挺结实。

  “临时住在这里,来喝水,大热天的,你今天怎么来了?”刘一民用水壶给李兰勇倒了一杯凉水,好奇地问道。

  “最近天热,队里面也没什么事情,我就来县城转一转,顺便去县革委会打探一下征兵消息,公社现在没接到通知,但根据我爹在县革委会的朋友透露的消息,今年征兵的名额比去年多。

  一民,这意味着我有机会。”李兰勇说到最后,双手紧紧捧着满是磕痕的搪瓷杯激动地满脸通红。

  这时刘一民才发现,今天李兰勇不仅穿着海魂衫和绿军裤,还戴着平常舍不得戴的军帽,海魂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烂了一个洞,被用灰白色的布给补上了,烂的位置刚好在领口附近,看着还是很明显。

  “我就说你有机会,相信我!”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

  “这是婶子让我带来的,这个邮包是给你的,还是《人民文艺》寄过来的,你什么时候又投了?”

  “不是,最近我没投《人民文艺》,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刘一民疑惑地打开邮包,邮包里面还有一层油皮纸紧紧地包着,细麻绳绑的很紧。

  经过几个步骤,打开后一摞信静静地躺在牛皮纸中间。其中有一封是崔道逸的约稿函,告诉刘一民自己听说了他诗歌的事情,希望能再收到稿子等等,并将《驴得水》收到的读者来信挑选几封寄了过来。

  其余的几封是读者来信,数了一下总共八封,其中有一封写着“张俞”两个字,娟秀的小字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一名女生。

  “厉害啊,一民!读者都给你写信了?”李兰勇震惊地说道。

  刘一民将信放进抽屉里面,拉着他笑着说道:“走吧,兰勇,我请你吃饭。”

  “可得好好的宰你一顿,东方红,去东方红吃!”李兰勇兴奋地说道。

  “没问题!”

  楼下,李兰勇看着刘一民推出来的崭新凤凰二八大杠,下意识地说道:“厉害啊,一民!”现在,他说“厉害啊,一民”就跟喝水一样自然。

  读者老爷们,求追读,求月票!这是新书期最重要的两个数据指标,跪求支持!

第34章 地区文化馆要人

  文学创作组办公室内,小组成员看着刘一民和李兰勇的背影,暗暗揣测,两人是什么关系。

  老张看了一眼孙艺红,笑着说道:“艺红,一民这小子走了没福气,来,暖水壶里面的这点倒我这个杯子里边吧。”

  孙艺红走后,老张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给什么人说话:“年轻人的事啊,真搞不懂了,搞不懂就搞不懂吧,也不是咱们光想就能搞懂的,顺其自然最好。”

  老孙喝了一口茶,若无其事地说道:“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

  老张还想说什么,电话忽然响了起来,脸色刚开始还挺好,慢慢地凝重了起来,看了一眼创作组的成员后起身匆匆离去,骑着自行车直接朝革委会而去。

  东方红是全县最好的国营饭店,里面的菜品全,尤其是肉菜种类多,他们作为最大的国营饭店,肉等比较稀缺的食材,能够得到优先分配。

  味道也好,这个年代大家肚子里面的油水都不足,多放点油都能吃的香喷喷的,何况是肉。做的只要不是太难吃,都能吃下去。

  走进东方红饭店,迎门的是柜台,后面站着两个懒懒散散的服务员,瞥了刘一民和李兰勇一眼,随后将眼睛转到头顶的价格表上,意思是想吃什么自己看。

  饭店除了一个大厅,还有一个二楼,光服务员都有七个,全都系着白色的围裙和头戴白色的帽子,吃饭的人衣服穿着都比外边的大部分行人干净和体面许多。

  “辣椒炒肉、灌肠、两碗烩菜和六个面馍,总共多少钱?饭票只有一斤的,不够的话,我们加钱。”

  辣椒炒肉9毛钱,灌肠8毛,大烩菜一碗5毛,白面馍一个5分钱,这是有粮票的价格。

  “三块。”服务员打量了两人一眼。

  刘一民数了数钱,又指着服务员后面架子上摆着的汽水说道:“再来两瓶汽水,北冰洋的。”

  一顿饭花了三块五毛钱,看得李兰勇眼皮直跳,这也太奢侈了。

  “一民,等我当兵走了,我也请你吃。”李兰勇开心地说道。

  “那估计得等你当兵回来探亲的时候才行,你出发的时候,我已经在学校了。我爹娘在家里面怎么样?”

  等菜的间隙,两人聊了起来,只不过李兰勇的眼睛一直朝后厨瞅,一边说话,一边小心地吞咽着口水。

  “不行了,我不行了,一民,你别给我说话了,我现在满嘴都是口水,肚子也在咕咕叫。”李兰勇趴在桌子上,无奈地说道。

  李兰勇本来想去后厨催一催的,可是扫到“不准无故殴打顾客”的标语时,又泄了气。听说,后厨的这帮厨子打顾客很有一手。

  先上来的是烩菜,这是豫省的特色菜,各种菜配合着猪肉扔进去一起炒,上面浮着一层油,味道特别好。豫省农村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请来帮忙的人吃饭的时候就会做这道菜。

  柔软温热的白面馒头,李兰勇一口下去就是一个大缺口,缺口上残留着牙印和烩菜的汤汁。刘一民也被感染了,两人也不说话,就开始了干饭模式。

  直到桌上最后一块青椒放进嘴里,两人才放下筷子相视一笑,一口橙汁入肚,打了一个饱嗝,空气里还都是烩菜的味道。

  李兰勇摸着肚皮感叹了一句:“当作家就是好啊!”

  “怎么?不觉得当兵好了?”

  “当兵也好,但没你吃的好。部队里面经常是清水煮白菜,伙食费只有四毛五,不过吃饱是没问题。听我哥说空军的伙食标准最高,一类灶最高两三块,天天吃肉。”

  李兰勇只要提起部队的事情就头头是道,这些全靠他哥通过信告诉他。

  吃完饭,将汽水瓶子放到柜台上,空瓶子回收一分钱一个,服务员当场递给了他们两分钱。

  回去的路上,路过邮局,刘一民进去又给《诗刊》寄了一首诗。县城的邮局大,业务量也多,寄信还得排很长时间的队。

  “一民,这是你新写的?”

  “对,不过这是诗,不是小说。”刘一民笑着说道。

  “多少字?”

  “没多少,只有两行!”

  “两行?”李兰勇挠了挠头发,眼睛瞪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两行,能算诗吗?”他虽然不喜欢读书,可也上过初中。

  “怎么不算?诗歌并没有固定的长短,主要看内容。”

  刘一民笑呵呵地说道,这两句是他很喜欢的以前很喜欢的句子。如果不是的话,他才不会投,稿费按照千六的标准,也才六块。

  “厉害啊,一民!”李兰勇感叹道。

  两人回到文化馆,中午就直接将席子放在了地板上,两人躺在席子上午休,比睡在床板上凉快多了。

  革委会主任办公室,馆长老张眉头皱成了螺丝,他从革委会主任杨玉山的嘴里听说,地区文化馆的同志要来见一见刘一民,但他们还不知道刘一民已经在县文化馆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一次来肯定是为了将刘一民调到地区文化馆,老张心里面是非常不情愿的,人才到手还没捂热,甚至连档案还没进文化馆。

  杨玉山也不愿意,县里面好不容易出现一个作家,直接就要被摘桃子了。

  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老张抬头说道:“杨主任,市文化馆的人来不一定有用,刘一民同志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他在等高考成绩.”

首节 上一节 15/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