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6节

  还没说完,杨玉山挥了挥手,撇了撇嘴说道:“老张,他考不上。”

  “杨主任,我觉得”

  “我上次让教育部门的同志查了一下去年我县考生的高考成绩,他考了零分。”

  负责查成绩的人只看了去年的分数汇总,并没有去调刘一民的档案,要是调了就会知道他为什么是零分。

  “不至于吧,杨主任,你在开玩笑其他的再差,作文总应该有成绩的。”老张只当杨玉山在开玩笑。

  “我可没心情开玩笑,我估计他写了什么不该写的,所以作文是零分,去年出现过不少。就算作文考的不错,其余的不行也考不上。”

  老张冷静了下来,他一直在惦记着刘一民的高考成绩,每次问的时候,刘一民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

  没想到.

  看来,县文化馆是留不住了!

第35章 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

  午休过后,刘一民去供销社买了点东西,让李兰勇帮自己带回家给刘福庆和杨秀云。这些票都是他从文化馆的同志手里面悄悄买来的,他们有的需要钱应急,刘一民刚好目前不缺钱。

  三百六十元的小说稿费买完自行车还有将近一百八十元,加上诗歌的稿费,除去其他花费还有两百元。当务之急是将这些东西变成物资,来改善家里面的生活。

  换来的票大多数是副食品票,像布票这种根本没有。一年国家发的几尺布票,做条裤子都不够,谁家都缺布票。布票定量之初是每人16尺,后来变成了三尺六,只能做一条裤腿,两个人的布票七尺二寸够做一条裤子。

  不是穷的吃不上饭了,没人拿布票换。不过他买了很多方巾,妇女用的方巾不需要布票,杨秀云可以用线把方巾缝起来缝成大块布,做被套也不错。

  “看见没,张梅佳刚才看你的眼神?”走出供销社后,李兰勇兴奋地说道。

  “真没注意,光顾着选东西了,这些汽水你到时候路上喝,回去的时候慢点,我估计过几天也要回去了。你给我爹娘捎个话,家里缺什么东西的话,就用大队的电话打到文化馆,到时候我带回去,电话直接转接到文化馆创作组就行。”

  刘一民整理了一下李兰勇的军绿色挎包,将汽水放好,不至于骑自行车的时候掉出来。

  “张梅佳看到你这幅样子,估计都不敢认你了。我刚才看到她一直在往这边瞅,我还去给她打了个招呼,让她远远地参观了一下你买的崭新凤凰。”

  革委会的供销社很大,张梅佳负责的是其它的柜台,刚才买东西的时候并没有碰面。李兰勇趁着刘一民挑东西,特意跑过去炫耀了一番。

  刘一民无奈地朝后看了一眼供销社的大门,正好碰到张梅佳朝这里张望,对方想说点什么,又没说出来。

  “好了赶紧走吧!”

  “我现在才知道你当时说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什么意思!”李兰勇跨上自行车,冲着刘一民摆了摆手。

  刘一民又看了一眼供销社,也不知道上次张梅佳是怎么得罪李兰勇了,让他在心里面记了这么记了这么久。

  回到文化馆,老张还没有回来,刘一民跟大家打了一个招呼就开始坐在凳子上准备写作。下午的太阳刚好直射进办公室,不一会儿,手腕处的汗水就将稿纸弄得脏兮兮的。

  下午四点左右,老张脸色不太好的将刘一民叫了出去,院子里还站着一穿着白色短袖衬衣的中年男人,双手提着黑色的包,戴着眼镜,不时地抬一下手腕看看时间。

  “一民,这位是咱们地区的文化馆同志,秦逸德同志,他想见见你,顺便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有没有调入地区文化馆的意愿。你要是”

  “老张,这就是刘一民同志吧。”秦逸德打断了老张接下来的话,紧紧地握住了刘一民的手。

  “你好。”

  “你好你好,刘一民同志,你的《驴得水》我们都看了,写的非常好。地区文化馆的杨馆长知道后,特意让我过来一趟,他最近忙着《牡丹》杂志复刊的事情,没时间过来。你有没有兴趣调入我们文化馆,地区的文化馆的条件肯定是要比县里面好。”

  秦逸德一边打量刘一民,一边激动地说道。《诗刊》下期还没有发售,秦逸德还不知道刘一民还会写诗歌的事情。

  “老秦,你怎么说话的,我们县文化馆怎么了?还得看一民的意见,县文化馆离家近,要是到了地区,回家不方便。”馆长老张在旁边开口道,紧张地盯着刘一民。

  他从革委会回来见到刘一民的时候,心态开始纠结,的确能去地区肯定要比县里面好,可又舍不得。

  刘一民看了一眼馆长老张,接着说道:“秦同志,我想老张同志没给你说我的情况,我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就算是要进文化馆,也得等高考成绩下来之后了。”

  秦逸德看了一眼老张,显然老张没给他说这个情况,过了许久才说道:“原来是这样,刘一民同志,我们随时欢迎你的到来,那等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再联系你!”

  聊了一些文学上的事情,秦逸德才一脸惋惜地离开了文化馆。

  老张表情复杂地看着刘一民说道:“一民,文化馆的工作其实也不错,实在不想的话,也可以推荐你到咱们省作协当专职作家,其实作家写的好了也很有前途,没必要非得上这个大学。”

  “老张,我很有信心,考都考了,总不能不去上吧!”刘一民笑着说道。

  老张手背在身后,手指转了许久,最终想说的话没忍心说出来,只是说道:“那行,还是等成绩下来吧!”

  刘一民看了一眼老张,今天的老张有点奇怪。

  不过刘一民没有跟秦逸德去地区,老张还是很开心的。跑到无花果树下,摘了一篮子无花果送到了创作组。他种的这些果树,都是文化馆员工的福利,果子结的多了,每人回家都能分不少。

  8月27日,《诗刊》编辑部内,邹获凡一上班就看到了刘一民的来信,诧异地说了一句:“写的这么快?”。

  诗人写诗和作家写小说都要有灵感的,有时候几个月不见写一篇,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投了两篇?

  “谁啊,老邹?”

  “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刘一民,又写了一篇。”

  “可能是存的稿子吧,我看看这次写的怎么样?”编辑部的人一听,立马围了过来,自己桌子上堆积成山的稿子也不管不顾了。

  在大家的期待的目光下,邹获凡缓缓地撕开信封,这动作把旁边的编辑都看急眼了,恨不得亲手上去给拆开。

  “快点吧,老邹,急死我了!”编辑们纷纷开口说道。

  邹获凡嘴角一勾,笑呵呵地说道:“别急,别急。”

  等一张稿纸摊开后,所有人都傻眼了,甚至邹获凡以为自己看错了,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眶后再次戴上。一张大稿纸中间写了三行字,一行是标题,只有两行是内容。

  “怎么这么短?”有编辑不可思议地问道。

  “别急,再看看,刘一民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再认真看看!”

第36章 《一代人》过稿, 请他来燕京!

  邹获凡起身拿着稿子在办公室中间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读。每一次读的时候用的声调都有所不同,像是要通过不同的抒情方式,仔细地揣摩一下诗歌中的含义。

  其余的编辑站在一边,双手放在胸前,单手托腮,屁股靠在桌子边沿,不太丰满的臀部被分成了四份,也在心中暗诵这两行诗。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句是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感觉。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和光明,两个矛盾体,身处黑暗,心向光明。也不说什么是黑暗,也不说什么是光明,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

  邹获凡脚步一顿,立马转身冲着同事们激动地说道。

  “对,黑夜,光明!是啊,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我们要见到光明了。”副主编葛落说道。

  严晨看了看四周的编辑,心想自己也得说几句话,咳嗽了一声:“串起来了,一切都穿起来了,这首诗的名字叫“一代人”,指的是什么,不显而易见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里面写了这么一句,‘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迷惘的我可不就是身处黑夜之中的我、深思的我是追求光明的我、沸腾的我是追求到光明之后的我。

  作者在追求到光明之后,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希望!他这两首诗,一先一后,思想一脉相承,刘一民同志了不起啊!”

  严晨说完,其余的编辑一想可不就是这样吗?主编还是主编,分析的比大家分析的更深入。

  “是啊,刘一民同志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啊!”

  “了不起的刘一民同志啊!”

  “黑色的‘眼睛’也写的不错,寓意着我们追求真理的时候,要用眼睛去看,眼见为实,而不能道听途说。这首诗不仅仅在现在使用,在过去我们从白区到西北的时候也适用,放在未来也适用。

  人就是要不断的追求光明,追求真理!”邹获凡大声地说道。

  “黑色的眼睛,这首诗歌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而且那些洋鼻子老外看到还不懂是什么意思,他们可没有黑色的眼睛。”

  葛落的调侃让大家一愣一愣,紧接着爆发出愉快的笑声。

  邹获凡趁着大家兴头都在,于是问道:“老严,这稿费!”

  “七块!”

  严晨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旁边的副主编邵燕向张了张嘴还是没说话,葛落和老邹的战斗力,他是见识过了,还是不触霉头了。自己再说一句不满的话,估计今天可不止这两个人了。

  严晨说完又看向旁边的葛落:“老葛,你以前有没有听说过刘一民,这可是你的小老乡呦!”

  “以前没听过,估计真是个年轻人,刚崭露头角,也有可能是那边的知青。”葛落也不确定地说道。

  “老邹,你再给刘一民同志回信的时候,你问问他,愿不愿意来燕京?咱们《诗刊》准备举办写作培训班,培养点年轻的诗人。另外可以跟《人民文艺》崔道逸一块邀请,两个杂志的培训班都可以上,我相信老崔会很乐意的。”

  “行,我这就写。我也想见一见,写得好还写得快的刘一民同志!”邹获凡开心地说道。

  严晨回到办公室,想了半天后再次回到编辑部里面:“这两行小诗,直接放在封面上,不放在正刊里面。正刊里面刊登《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不订阅杂志的读者,通过封面看到这两行小诗,能忍住不订阅吗?”

  严晨嘿嘿一笑,文人出身的他,此刻脸上挂上了奸商的嘴脸。

  8月底,出成绩的消息的消息满天飞,每天革委会门口都挤满了不少人,都想知道确切的消息。革委会的人总是回应,就在一两天。

  老张告诉刘一民,今年高考要公布分数,以往没这么做过,缺乏经验。地区招生部门要将成绩单送到县教育局,应届生的成绩单要到学校去领,社会考生的成绩单要到革委会教育局领。

  “本来成绩单是要到各个公社,但是革委会害怕中间出什么差错,咱们县就由革委会统一发放。”老张怕刘一民着急,亲自去问了问教育部门的同志。

  “好!”刘一民点了点头。

  老张本来想走,又忍不住转身说道:“一民,你真的不担心?”

  “有什么好担心的?”

  “你呀你.”老张看这里刘一民信心满满的样子,牙疼地拿起茶杯,咕咚咕咚了几口白开水。喝完后又看向老孙,还是煮芦苇根的茶喝着有味道。

  艺红这孩子,不来还挺想她的!

  8月28日,革委会通过广播将高考成绩明天公布的消息传到各个公社,公社接通下面各个生产大队的广播,一时间所有人都知道高考成绩要公布了。

  8月29号一大早,革委会门口挤满了人,革委会人上班的时候,还是翻墙进去的。

  “我嘞个乖乖,地委行署将成绩送来了没?”革委会主任杨玉山对着正在擦汗的教育局局长说道。

  “说是9点到,地委还派了警察和民兵一起送。”

  “你赶紧下去,让考生排好队,再找招待所送来几桶水,派点人过来,这么热的天,又挤在一起,别再渴着人了!”杨玉山赶紧说道。

  “行,我马上去办!”

  刘一民本来不想来的,等到下午再来看一眼。老张非得一大早拉着刘一民来到了革委会门口,找了个凉快的地方坐在那儿休息,甚至文化馆的创作组的其他人也坐在文化馆的平房上,观察着革委会的情况,这里还能看到刘一民。

  老张不是被刘一民的信心感染了,而是怕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绩。

  杨玉山看到老张后,又打量了一下身旁的年轻人,认出来了他就是刘一民,于是上去打起了招呼。

  “这是我们汝县的年轻作家吧!你好,长得一表人才,老张,文化馆可得对有才华的年轻人多点照顾。”杨玉山一边跟刘一民握手,一边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表示亲昵!

  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杨玉山又问道:“在文化馆适应吗?文化馆旁边就是电影院,刚好,我还有几张票,年轻人喜欢看电影,拿去看。”

  “杨主任,电影票就算了,有月票吗?给点月票!”

第37章 文科第一

  三人在革委会的角落里聊天,院子里的考生焦急不安,还有抱着孩子来看分的。好在杨玉山及时让人送来了水,大家的焦急的情绪缓解了不少。

  有一些考生是认识刘一民的,他同届的学生除了他之外,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参加高考,有工作的也想碰碰运气。尤其是那些满三年工龄的,上大学还能继续领工资,谁不愿意?

  不过让他们奇怪的是,刘一民怎么跟革委会的主任一起聊起了天。他们记得,刘一民刚上初中,吃饭时菜都不敢买。直到大哥刘一国当了工人,刘一民的条件才改善了许多。

  尽管如此,上学的时候,衣服上的补丁依然是从大腿补到了小腿,跟人交流的时候,总是一副窘迫的样子!

  没听说过跟革委会的主任有关系啊!

  消息传播的慢,很多人还不知道此刘一民就是作家刘一民!

  杨玉山聊天的时候有一点心不在焉,眼睛总是往门口瞟。随着离九点越来越近,心扑通扑通的跳,暗道,今年高考汝县该不会在几个县里面又是垫底吧!

  关键是她女儿今年也参加了高考,被吓得今天不敢来看成绩!

首节 上一节 16/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