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销量,能出版也在意料之中。
刘一民拿起笔,给陆遥写了一个序。从第一次看到《惊心动魄的那一幕》的稿子写起,当时自己无意中在编辑部看到稿子,并向编辑建议写的不错的事情,以及后来和陆遥的相识和相知的历程。
经过曹禹的指点,刘一民现在写序像吃饭一样简单。半个小时,就把给陆遥的序写好了。
以后写序的事情,估计越来越多,争取都要控制在半个小时内解决。
接下来,在房间里面开始写起其他的小说来。
朱霖的父母得知刘一民留校后,两个人心里面格外的高兴,在燕京工作了,朱霖和刘一民两人的感情可就更有保障了。
要是刘一民回到豫省的单位工作,两个人的心立马能提到嗓子眼。
这几个月来,他们清清楚楚的看出来了,朱霖对刘一民的态度,几乎是言听计从。
要真是回到了豫省,女儿估计也要离开他们了。
两个人热情的让朱霖拉刘一民到家里面庆祝一下,朱霖的父亲听到他是副教授,心里面嘀咕了一句,幸亏自己升教授了,要不然这还真不好意思恭喜。
不过一边高兴,一边又心惊了起来。这家伙是越来越像曹禹了,当初曹禹二婚的时候,可就是在学校啊!
唉,希望霖霖别看错人吧!
朱母现在已经不担心这件事情了,可是朱父还是一直担心。
看到刘一民和朱霖出现在门口的一刹那,朱父看着彼此相视笑的开心,心里面的石头稍稍的往下放了放。
“一民,霖霖赶紧往里面坐,饭都做好了,就等你们两个了!”
“一民,恭喜你留校当老师!”
“叔叔,阿姨太客气了!”
坐下后,朱父和朱母有时候问一问朱霖排练的事情,有时候又问问刘一民留校的事情。
朱霖经过一阵子的锻炼,在演员面前一个人讲戏的时候也不胆怯了,当然还做不到乾纲独断。
“一民啊,俗话说成家立业,也业已经立了,是不是该?”朱母含蓄地说道。
“阿姨,您放心,一定会成家,就是我学生的这个身份.”
朱父来劲儿,猛地坐直了身子:“我明天就去学校打听一下,学生能不能走个特殊流程结婚,我相信组织不会不通人情嘛,毕竟有那么多学生也到了年龄,恋爱校内不让谈,但霖霖不是燕大的,也不是学生了嘛。”
“行,那麻烦叔叔了!”刘一民说道。
朱霖开心地拿起杯子,从包里面拿出好几瓶可乐,将可乐倒在杯子里面,让大家尝一尝。
朱父和朱母没喝过,也像喝中药一般,将汽水咽了进去,不过喝完感觉还挺好。
朱母知道朱霖是想堵自己的嘴,不过还是说道:“一民,你爸妈在老家,按理说,霖霖应该上门去见一见你爹娘的,可惜,这太远了。”
“妈,我可以去,我还没去过豫省呢,是不是刘教授?等刘老师放寒假,我去见见叔叔阿姨!”
朱霖笑着说道。
朱母见朱霖这样说,也没再继续说下去,只是瞪了一眼朱父,唉,这女儿让你给教的!
“那就这样,到时候让霖霖去一趟豫省,见一见你的父母!”朱母说道。
接下来吃完饭,朱父将刘一民带进了自己书房,只留下朱母和朱霖在客厅。
朱母用手指点了点朱霖,低声说道:“你个胳膊肘往外拐的!”
第262章 从《纽扣》解放思想
朱父的书房里面,朱父指了指桌子上的作业,对刘一民讲起为师之苦。
刘一民翻开了几页,可惜是理工科的东西,刘一民看不懂。
“当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听起来很厉害也很体面,实际上很多大学老师过的很清贫,那点死工资,养活一家人很不容易。”
朱父想到刘一民有稿费,又将自己想说的给咽了回去。
刘一民的几本书摆在书房里面,桌子是普通的大书桌,刘一民笑着说道:“叔叔,您这桌子上缺点东西,放点绿植啥的,显得有生机一点。”
“本来是有一株文竹,那可是我好不容易找来的,可惜死了!”
刘一民听到文竹,心里面一机灵,想到了自己书桌上朱霖送的文竹。
不过听到死了,才放下心,说明不是一株。
“死了就死了吧,霖霖偏偏还把种植文竹的瓷罐给扔了,嗐,也怪我,没给她说清楚,那瓷罐不简单!”
“嗯?”
刘一民心里面开始打起了鼓,幸亏朱父没有去过自己的四合院,要是去了的话,估计一定会为文竹失而复得而开心吧!
“一民,你看看我写的这一篇文章怎么样?像不像一部厚重的老北平文学小说?”朱父没注意刘一民的眼神,而是让他看起了自己的稿子。
两万多字的小说,刘一民捏着鼻子看完了。
最后将稿子递给了朱父:“叔叔写的很好,不过还得改一改才能发表?”
“哦?”朱父来了兴趣,忙戴上了眼镜,颇有找到知己的感觉:“哪里需要改?”
“前面的七八段需要改一改,后面的几段也改一改!”刘一民说道。
“那就是说改下头尾,中间的故事走向不用改了?”朱父问道。
“那个.其实……最好还是改一改!”
“.”
最后,朱父把笔一扔,直接不改了。等刘一民一走,自己又琢磨了起来。
朱母靠在门框上,笑道:“你个理工科教授,天天不想着怎么提高科技水平,整天想着搞文学,文学是给你搞的嘛!”
“贞贞,不能这么说,算了算了!”
朱霖把刘一民送到院子外面,刘一民转身问道:“我书房里那文竹?”
朱霖见他发现了,心虚地说道:“我爸平常也不浇水,文竹活的生不如死的,还不如送你那儿!”
“听刚才叔叔那意思,那装文竹的瓷罐好像还不是一般的物件!”
“怎么可能?就是一平常玩意儿,我爸肯定是瞎说的。”
“那,假山呢?”
“嗐,就一块破石头,我爸放在柜子里,多长时间没见过亮了!”
将刘一民送走,朱霖拍了拍胸脯,看向了楼上亮着灯的家,蹑手蹑脚地走了上去。
见朱父跟平常一样,就知道还没被发现,于是装作若无其事回到卧室里面睡了。
等以后再找个机会跟父亲解释吧!
脑子里面想着等寒假如何去见刘家父母,前阵子还在说刘老师第一次上门紧张呢,转眼可就轮到了自己,心里面越想越睡不着。
各种情形,都脑补到位了。
作为一个演员,她深信排练的时间越长,上台的时候越顺利。
十月一号,随着国庆节的到来,《纽扣》这篇短篇小说正式发表。
在《纽扣》的末尾,崔道逸备注上了一段文字“改革文学视角向下的文学作品,将改革的视角从大转向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角落。小镇乡间小贩们的细微改变,正是展示了改革开放在不经意的角落,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纽扣》的题目大家乍一看感觉莫名其妙,甚至在想《纽扣》怎么可能成为一篇小说的标题,但是仔细看,才发现《纽扣》是这篇小说的主线。
低头看了看自己衣服上的扣子,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东西,仔细一想,现在买着是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不仅方便,花样也越来越多了,出现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款式。
现在大家不怎么注意纽扣,在以前这个大家主要靠自己双手和缝纫机制作衣服的时代,人们总愿意去选择一些好看的扣子来装饰自己单调的衣服。
官媒在报纸上发表着评论《从一颗‘纽扣’上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学习上级政策,向人民群众传递最新的政策精神》。
《中青报》发表评论《用双手改变自己生活,青年人要做改革的排头兵》
《青年人要以“章华妹”为榜样,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破除唯“单位”论!》
其中一家报纸还刊登了一群青年在大前门卖大碗茶的新闻,成功解决了25名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第一天卖出了三千多碗大碗茶,挣了六十多块钱,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各地方的报纸,也积极找这样的例子,号召待业青年,自己去找自己的工作。
改革和解决待业问题都跟上面的意思不谋而合了,可不得凭借着文学的影响力,在社会上好好的宣传一下。
告诉那些回城之后,一直啃老的待业青年,不要想着进工厂进单位了,自食其力,转变观念。
不过《纽扣》这部小说,还真激励了不少人,也改变了一些人的观念。
尤其是一辈子信奉单位至上、个体丢人的家长,他们有些固执的甚至比条条框框对自己的孩子限制的更严重。
但凡事情沾上报纸和号召,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倒不是本质上得到了改变,而是自己找到了好理由。
与别人互呛的时候,能拿着报纸回怼对方。
一些做个体小贩的年轻人,饱受歧视之苦,很多人看完感动地贴大字报感谢刘一民。
人艺门口卖糖葫芦的兼黄牛的梁三葫芦,看到刘一民激动地抱住了他,可惜不是冰糖葫芦的季节,没办法送给他,约定到了冬天将自己做好的第一根糖葫芦送给刘一民吃。
朴素的糖葫芦情谊,让刘一民深受感动。梁三葫芦这几年也挣到了点钱,准备在人艺附近开个店,但也不知道干啥。
刘一民告诉他要是有门路拿到供销社的小商品的话,可以开个小商品店。
拿不到的话,就当他没说。
梁三葫芦当真了,真去问了,不过不知道搞到了没有。
远在温州的章华妹,也受到了当地报纸的表彰,很多人买扣子别的不买,专门跑她那儿买,让她挣了不少钱。
最后扣子卖空了,她没扣子卖了,就跟大家打招呼聊天。
一波一波的人拿着杂志跑到她的面前,问上面的章华妹是不是她。
她笑着点头给大家聊天,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认识刘一民同志,两个人还互发过电报嘞!
见自己的纽扣卖光了,小姐妹的卖不掉,主动帮对方卖,自己也不提分成。
不是自己的货,依然卖的热火朝天。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姐妹感叹着小说的威力。
“大家竟因为小说疯了一样过来买纽扣,刘作家书写的好,卖纽扣也卖的这么好,要是他来卖纽扣,十个纽扣挣一分钱,卖上个一年,刘作家就发财啦!”
小姐妹擓(kuai)着篮子,感叹道。
章华妹疲惫地用手锤了锤后背,声音嘶哑地说道:“我也没想到,连不好的扣子都有人买,我不卖,买的人还不同意!”
两人对视了一眼,眼睛里都是震撼。
“以后咱们要是能去燕京,一定要到刘作家家里面感谢感谢!”
“哈哈哈,咱们挣的这些钱,还不够火车票嘞,听于记者说,到燕京,坐火车都得几天!”
两个人畅想着卖扣子的美好未来,章华妹晚上,借着月光,在想着自己怎么能把生意做的更大,挣更多的白面馒头。
半夜睡不着,跑起来找到自己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抱在怀里面,畅想了起来。
刘一民到燕大,燕大的三角地在讨论,“纽扣”这种小玩意儿,算不算改革!